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有關道德的事例

有關道德的事例

發布時間: 2020-12-19 01:01:33

Ⅰ 有關道德的故事

一:姜肱大被

漢朝時候,有個姓姜名肱的,表字叫做伯淮。和他的兩個弟弟,一個叫姜仲海,一個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愛。雖然他們兄弟三個人,各自娶了妻子,可是不忍分開了睡,所以他們做了很大的被,兄弟三個人一同睡著。

有一次,兄弟們一同到府城裡去,晚上碰著了強盜,就要殺他。他們兄弟三個人都搶著死,強盜也就把三個人都釋放了,只搶了一些衣服和金錢去。

到了府城裡,別人家看見姜肱兄弟們都沒有了衣服,就問姜肱這是什麼緣故。姜肱就用別的話來支開了,終究不肯說明,碰著強盜這一回的事。強盜們得知了,覺得很感激,並且很懊悔,就到了姜肱那兒,叩頭謝罪,把以前搶去的物件,統統都還了他們。

二:許武教弟

漢朝時候,有個姓許名武的,他父親是早已死了,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叫許晏,一個叫許普的,年紀都還很小。許武每每在耕田的時候,叫他兩個弟弟立在旁邊看著,晚上許武自己教他兩個弟弟讀書。如若弟弟不聽他的教訓,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廟里告罪。

後來許武舉了孝廉,但是他因為兩個弟弟都還沒有名望,就把家產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廣大的房屋,所有壞的統統給了弟弟。所以當時社會上的人,都稱許他的兩個弟弟,反而看輕許武了。

等到兩個弟弟都得了選舉,他就會合了宗族和親戚們,哭著說明當時要給他弟弟顯揚名聲的緣故,並且把所有的家產,都讓給了兩個弟弟。

三:趙孝爭死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趙,單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趙禮,很是友愛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強盜占據了宜秋山,把趙禮捉去了,並且要吃他。

趙孝就趕緊跑到了強盜那裡,求懇那班強盜們說道,趙禮是有病的人,並且他的身體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體生得很胖,我情願來代替我的弟弟,給你們吃,請你們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強盜還沒有開口說話,他那弟弟趙禮一定不肯答應。他說道,我被將軍們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註定的,哥哥有什麼罪呢。兩兄弟抱著,大哭了一番。

強盜也被他們感動了,就把他們兄弟倆都釋放了。這件事傳到了皇帝那裡,就下了詔書,給他們兄弟兩個都做了官。

四: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五: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Ⅱ 關於道德品質的故事

1 趙孝爭死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趙,單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趙禮,很是友愛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強盜占據了宜秋山,把趙禮捉去了,並且要吃他。

趙孝就趕緊跑到了強盜那裡,求懇那班強盜們說道,趙禮是有病的人,並且他的身體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體生得很胖,我情願來代替我的弟弟,給你們吃,請你們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強盜還沒有開口說話,他那弟弟趙禮一定不肯答應。他說道,我被將軍們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註定的,哥哥有什麼罪呢。兩兄弟抱著,大哭了一番。

強盜也被他們感動了,就把他們兄弟倆都釋放了。這件事傳到了皇帝那裡,就下了詔書,給他們兄弟兩個都做了官。

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4為生命畫一片樹葉

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跡發生,希望雖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里講了個故事:病房裡,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里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

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溫馨提示: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價值。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

5飛翔的蜘蛛

信念是一種無堅不催的力量,當你堅信自己能成功時,你必能成功。

一天,我發現,一隻黑蜘蛛在後院的兩檐之間結了一張很大的網。難道蜘蛛會飛?要不,從這個檐頭到那個檐頭,中間有一丈余寬,第一根線是怎麼拉過去的?後來,我發現蜘蛛走了許多彎路--從一個檐頭起,打結,順牆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翹起尾部,不讓絲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別的物體上,走過空地,再爬上對面的檐頭,高度差不多了,再把絲收緊,以後也是如此。

溫馨提示:蜘蛛不會飛翔,但它能夠把網凌結在半空中。它是勤奮、敏感、沉默而堅韌的昆蟲,它的網製得精巧而規矩,八卦形地張開,彷彿得到神助。這樣的成績,使人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於是,我記住了蜘蛛不會飛翔,但它照樣把網結在空中。奇跡是執著者造成的。

(2)有關道德的事例擴展閱讀: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道德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准則的東西。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它要求我們且幫助我們,並在生活中自覺自我地約束著我們。假如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類就很難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個動物世界,人們也就無理性無智慧可言。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道德的驅使才建立了人類的和諧社會;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會群眾團體組織;道德的體現,使人們自尊自重自愛;是道德的鞭策,營造人與人的生活空間。一個不懂得道德和沒有道德的人是可怕的。

道德不像刀槍傷人肢體,它也能要人性命。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

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一切不侵犯非己自由的自由都應受到保護,也就是說不能刻意欺壓別人,也不能讓別人故意欺壓自己。

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范的標准,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隸道德。換句話說,只要是與他人無關亦未侵犯他人自由和利益的行為,不應該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邪惡的、可恥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輿論譴責。

Ⅲ 關於道德的中國古代名人小故事

關於道德的中國古代名人小故事:
1、《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2、《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基本介紹:
道,是萬物萬法之源,是創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系。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Ⅳ 關於道德抉擇的例子

一個十二歲的男孩,和夥伴們在玩,一不小心,打碎了
最心愛的花瓶。他心裡很害怕,當
問起他的時候,他說是他的夥伴不小心把碰倒了,
看他臉色不對,就又問他:「真的是你的夥伴嗎?那你為什麼這么驚慌呢?」小男孩還是沒有勇氣回答,當姑媽要走的時候,他終於承認了,花瓶是他打碎的,不關夥伴們的事兒,又像姑媽道了歉。姑媽轉過身來,對他說:「孩子,你能勇於承認錯誤,這讓我感到很欣慰,做人要誠實,做事要光明正大,
,為時不晚!以後小心點兒,不要再惹麻煩了。」「謝謝姑媽,我會的!」男孩說道。
小男孩兒經過這件事,從此再也沒有犯過同樣的錯誤,時時刻刻都把姑媽的話記在心裡。

里,我們也會經常會遇到一些事:用完了別人借給你的東西,覺得好的,就沒有還給那個人,自己用了起來。一個高個子女孩,借同學一支
,他覺得很耐用,又很好看,所以就給同學說:「能借你一個晚上嗎?同學不好意思拒絕,就答應了。過了一天,同學也忘了自己借出去的東西,借的人也不提這件事,怕她想起來,向她要筆。
過了好幾天,同學看見高個女孩兒在用自己的筆,她才想起來那件事,於是同學走到她跟前微笑著說:「這支筆可以還給我了嗎。」那個人頓時臉紅了,沒什麼可說了,就說出當時自己的想法,並道了歉,把筆歸還了本人,從此那個高高的女孩再也沒有做出類似的事情了。
判斷一件事的對錯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卻很難,面對道德抉擇我們要做到:善良、誠實、守信!!

Ⅳ 誰能告訴我有關道德的名人事例

賴寧,英雄少年。來14歲(自指被評為「十佳少先隊員」時,下同),四川石棉縣人。他胸懷大志,品學兼優,全面發展,從上小學開始,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和優秀少先隊員。曾獲省紅領巾讀書讀報獎章活動一等獎,地區少年兒童繪畫比賽二等獎和縣兒童書法比賽一等獎。小學畢業後,他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重點中學——石棉縣一中。

1988年3月13日一位14歲的優秀少年在熊熊燃燒的烈火中犧牲了,他的名字就叫賴寧。那天下午3點左右,因八級大風,把縣城附近一家工廠的電線桿吹倒,造成電線短路,引起了大火。風助火威,火越來越大、燒得越來越遠。此時,森林、電視衛星接收站和附近的油庫存都不得面臨著巨大的危險。賴寧看見後立刻趕到火災現場。他找到了一棵松枝奮不顧身地沖向前奮力撲火。雖然,消防隊員曾勸阻大家別往火中硬闖,但賴寧不忍心看到國家財產遭到嚴重損失又去撲火。最後大火終於撲滅了,但賴寧卻犧牲了。

Ⅵ 求關於道德的名人小故事!!

1、有次,蘇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無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他又若無其事的站起來。目睹整個經過的旁人,看見他沒有任何的反應,好奇的問他:你挨打,為什麼不還手?蘇格拉底微笑地回答:當一隻發野性的驢踢你時,你會還它一腳嗎?

Ⅶ 反映社會公德事例

一、撿破爛老人姚義德

人物介紹:姚義德今年52歲,是河南社旗縣朱集鎮古城村人,他的老伴孫慶榮今年58歲,也是河南人,夫婦倆20年前來到海南至今一直靠撿破爛、干雜工為生。老姚的親生孩子有3女2男,最大的今年30多歲,最小的也20多歲了,都已在海南成家。

從1988年開始至今,老姚夫婦先後收養了10名棄嬰。他說:「見死不救是一場大罪,自己少吃一點,多苦一點,救一條生命,該多值呀!不過有些人重男輕女的思想十分嚴重,這些女孩都很好,多可惜呀!」

二、好司機吳斌

5月29日中午11時10分,吳斌駕駛杭州長運浙A19115大型客車從無錫返回杭州。11時40分左右行駛至錫宜高速公路宜興方向陽山路段時(江蘇境內),突然有一塊鐵塊從空中飛落擊碎車輛前擋風玻璃再砸向吳斌的腹部和手臂,導致吳斌肝臟破裂及肋骨多處骨折,肺、腸挫傷。

車載攝像頭記錄下了全過程,畫面顯示在危急關頭,吳斌強忍劇烈的疼痛將車輛緩緩停下,拉上手剎、開啟雙閃燈,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車措施,之後,他又以驚人的毅力,從駕駛室艱難地站起來告知車上旅客注意安全,然後打開車門,安全疏散旅客。當做完這些以後,耗盡了最後一絲力氣的他,癱坐在座位上。

由於吳斌的肝臟損傷實在太嚴重了,按醫生的說法,他的肝臟已經象一座被掏空了的山,輸入的血已經相當於給全身的血換了一遍。需要渡過最關鍵的5天排異觀察期。由於吳斌搶救已輸血1萬多cc,院方血液緊張,為此,杭州長運正在動員職工為吳斌獻血,還打算今天專門安排大巴車開到無錫解放軍101醫院獻血。他的同事們也都一直默默地為他祈禱,希望能給他力量,創造生命的奇跡。

可惜吳斌還是沒有等到。6月1日凌晨零點十三分,吳斌病情突然出現惡化,呼吸加快,心率加快。雖經醫院全力救治,吳斌終於還是於2012年6月1日凌晨3點45分過世,享年48歲。

三、退休老兵殷昌傑

今年79歲的殷昌傑老人是一名退伍老兵,1999年從台灣來到廈門,租住在廈門集美大學附近的一所學生公寓內,打算在此安度晚年。在一次和學生們聊天的過程中,老人發現很多大學生家境貧寒,便萌發了用自己的退休金資助貧困大學生的想法。

他先後拿出幾十萬元的收入資助上百名貧困大學生。值得深思的是,6年來,老人資助的幾百名貧困學生,居然很少有人向他表示謝意。6年來,老人只收到過一張賀年卡,還沒有署名。

四、退休老人喬秀文

退休戶籍民警喬秀文是晉源區金勝鎮人,他幾十年如一日自己過著儉朴的生活,卻慷慨解囊資助孤兒或貧困學生上學,救治貧病交加、生命垂危的陌路人。他還想方設法為群眾辦好事,他為孤寡老人送米、送面;為癱瘓老人按摩、陪其聊天;他逢年過節主動打掃公廁衛生……他用平凡的事跡感動著周圍的人,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愛戴。

五、村支書楊聖滿:奔波20年為鄉親引來汩汩清泉

河北省蔚縣柳河口村支部書記楊聖滿任職後,自費為鄉親們找水奔波20年。20年來,他幾乎花掉自家全部積蓄,最終為村民引來汩汩清泉。

柳河口位於蔚縣大南山腳下,全村800多人,由於地勢較高,地質構造復雜,飲用水極為匱乏。從上世紀70年代起,柳河口村村民開始四處找水,先後挖了20多眼井,卻沒有打出一滴水。村民夏天只能飲用澇壩水,冬天只能喝積雪融水。

1988年,楊聖滿當選村支書後,把自己經營多年的木材經銷生意交給妻子料理,帶領鄉親們踏上了漫長而艱辛的尋水之路。1993年,村裡決定從相隔4公里的鄰村引水,4公里長的石頭水渠,他帶領鄉親們一塊一塊挖,一尺一尺刨,終於把水引到村子裡。

2002年,鄰村水井水位下降,吃水難又成為柳河口村村民面臨的問題。這一次,楊聖滿下了決心,一定要從根本上解決吃水難題。之後數年,他奔波於北京、天津、山西、內蒙古等地,苦苦尋求找水良方。親戚、朋友得知他打井的消息後,都勸他不要冒這個險,妻子更是極力反對。可是,楊聖滿決心已下。

2004年3月,他根據收集到的打井信息和資料,拿出自家12萬元錢,請來打井隊,著手實施打井計劃。在打井的6個月里,他把鋪蓋卷搬進工棚,日夜堅守。可是,直到打井鑽頭鑽到200米以下,打到的依然是堅硬岩石,第一次打井就這樣宣告失敗了。隨後兩年,固執的楊聖滿接連打了6眼井,仍然一無所獲,卻為此用掉了自家50萬元存款。

有的鄉親動搖了,有的人在背後笑他「一根筋」,這時候,楊聖滿開始謀劃新的引水方案。2006年8月,經過周密論證,柳河口村決定把8公里外的山泉水引到村子裡,楊聖滿帶領鄉親們投入到新一輪找水「戰斗」中。山上本來沒有路,楊聖滿和鄉親們硬是用鐵鍬、錘子一寸一寸鑿出一條山路。

到2006年10月,投資20萬元、長達8000多米的管道鋪設完畢,同時還建起兩個揚水池和兩個蓄水池。泉水翻山越嶺引到柳河口村,村民們從此喝上了甘甜水。

Ⅷ 有道德的名人事例

在我們的生活中完全可以去做,往往還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蘊含著道德的真諦。
前些天我回乘公交車答去外婆家。車至中途,車廂內已座無虛席。此時,又上來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婦女。靠近車門的一位年輕小夥子忙熱情地站起來讓座,只見中年婦女二話沒說,徑直坐下,隨後有說有笑地逗起孩子來。我在對小夥子投以贊許目光的同時,心中也生出一種怪怪的感覺。 小夥子主動給帶小孩的女同志讓座,固然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我總覺得在「理所」與「當然」之間,似乎還少點什麼——中年婦女是否應該向小夥子道謝呢? 付出,不一定渴望得到回報,但人人都希望得到認可,大至社會的認可,小到一個人的認可。假如那名中年婦女對小夥子說上一句感謝的話,相信小夥子心裡會感到一種付出的快樂!芸芸眾生,人人都應時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別吝嗇你的感激;獲得了別人的尊重,也要學著去尊重別人。因為,尊重別人也是一種有道德的體現。

Ⅸ 關於道德的事例

這個就很多了,古時候的摘錄幾個:
01.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
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Ⅹ 有關道德的確實事例

例一:某小學生放學歸來,向媽媽描述:有一位叔叔在等候公交車時,將香煙頭隨手扔到了地上,恰巧被一位環衛工人叔叔看到了。工人叔叔把肩上的垃圾箱放下來,將香煙頭掃進了垃圾箱……媽媽聽了以後,神色凝重地對兒子說,隨地扔香煙頭或別的廢棄物品,是缺乏公共道德的表現。看,公共道德,在此時此處此事上就是這樣的具體。 例二:父親讓女兒去家門口的小吃店買冷飲,女兒去了。女兒回來以後,將找回的零錢交給父親。父親認真地加以清點之後告訴女兒缺了5分錢。女兒笑著諷刺父親「摳門兒」,隨後如實解釋說:那5分錢硬幣滾落到地上,我沒有撿起來。父親告訴女兒,5分錢確實是個小數目,但是,熱愛人民幣是每一位公民都應當有的公德,如果誰有意毀壞人民幣,還要負刑事責任呢。父親嚴肅地說:「你想過沒有,硬幣上有國徽圖樣,將其扔到地上任人踐踏,對國家是什麼態度?」公德與愛國,在此時此處此事上就是這樣的具體。 例三:兩個同學鬧矛盾,彼此都不冷靜,事後仍然怒氣未消,都講了對方的壞話,其中一位同學還散布了對方的家庭隱私。這話被第三位同學聽到了,悄悄傳給了當事人,致使矛盾激化,險些鬧出大事,幸被老師及時化解。同學們得知此事以後,有的說傳話的人「嘴太快」,有的說傳話的人「太多事」。老師卻深刻指出:人應當多做促進團結、有利於安定的事;絕不能做挑撥離間、加劇矛盾的事。至於散布別人的隱私,問題的性質就更嚴重了,是缺少道德的表現。道德,在此時此處此事上,就是這樣的具體。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隨處可見,都與人的道德品質有關,都很具體。 道德品質,每每被人們視為很抽象,看不見摸不著。有的家長坦言:孩子的功課是具體的,分數是可視的,而道德則不然。因為有了這樣的觀念,就很容易「聚焦」於孩子的課業,而忽視事關道德品質的言行,讓本來呈現道德特徵的言行,在人們的眼皮下面滑過去了,該褒揚的沒有褒揚,該批評、制止的未能批評、制止。 講道德,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准則,是調節之間關系的法寶。人與人、人與自然須臾不可離開。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融合或矛盾乃至對抗,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也都是十分具體的。一般情況下,舊的矛盾解決了,出現了融合;之後又會有新的矛盾和斗爭,待解決之後又有了新的融合,反反復復無窮期。或矛盾或融合,道德往往都起著重要作用。講道德是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提倡的。道德在生活的每時每刻每個角落每個領域每個人群中存在,它怎麼可能是抽象的呢?它必然是具體的。 道德是具體的、可視的,道德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應當抓住可資對未成年人進行道德教育的一個個瞬間、一件件事。有的家長還為孩子設計某個場景,出一些題目,讓孩子置身其中去思考,去行動,用這樣的方法幫助孩子認知道德,體驗道德,實踐道德。久而久之,孩子對道德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和深切體驗,並且成為自身的一種重要素質,就會一生受益。 道德其實很具體。只是因為我們漠視它才忽視它,其實它實實在在存在於人的思想和行動中。我們要學會認識它,抓住它,注入孩子的心田! 道德可以成習慣 習慣,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字眼。「習以為常」,「習慣成自然」,「積習難改」……這些被人們傳講了千百年之久的話,說的都是習慣之偉力。 習慣,是外在影響作用下形成的內動力。 習慣,是人們「不知不覺」的某種行為。說「不知不覺」,未必確切。說深知深覺之後的頓悟與必然,倒是講到了根本處。 我們不必在概念上停留吧,還是面對現實生活,看看習慣的力量與重要。 1987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會巴黎,暢談各自走過的人生之路。一位老科學家說,他自己的一些良好習慣是在上幼兒園時期養成的,諸如:禮讓、致歉、觀察乃至勤洗手這樣的「小事」。這些良好習慣揮之不去,伴其一生,改不了,也不能改。著名勞動模範、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明港公司橋吊隊隊長許振超說,每逢節假日,他一定要到崗當班,多少年了,已經成了習慣,想改也改不了……他們都稱自己的行為為「習慣」,都說「改不了」。可見,習慣對人的一生是多麼重要,習慣是如何的根深蒂固! 道德也能成習慣。道德是人的一種思維和理念,體現在語言和行為上。語言和行為是可以成習慣的。比如:說臟話,講假話,編謊話,一旦成為習慣,改起來很難。有一個自幼養成這種壞習慣的孩子,有一天總算說了句真話,竟是:「我習慣了,張嘴就沒好話……」多麼可悲!而與其相反,說真話,講文明,一旦成為習慣,「改」起來也很難。有一個自幼養成這種好習慣的孩子,有一天第一次說了一句假話,而且是出於善意,結果話一出口,額頭上的汗珠也出來了,最後只得從實說來。又比如:成千上萬的「志願者」,除了因為都有熱心於公益事業的美德,還因為都養成了無法擺脫也不想擺脫的道德習慣。有一個從農村來城裡親戚家借讀的孩子,加入到志願者行列。當問他這樣做的初衷時,他回答得也許不算高尚,但卻很真實,那就是:道德習慣使然。

熱點內容
2008年7月全國自學考試勞動法試題答案 發布:2024-09-22 10:01:41 瀏覽:147
什麼是司法執行崗位 發布:2024-09-22 09:55:49 瀏覽:889
考研刑法包括 發布:2024-09-22 07:34:34 瀏覽:858
遼寧大學法學系 發布:2024-09-22 07:18:35 瀏覽:47
睢寧律師事務所電話 發布:2024-09-22 06:34:08 瀏覽:818
掃描公章沒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09-22 05:26:06 瀏覽:280
自衛法規 發布:2024-09-22 05:17:39 瀏覽:636
深圳市人民政府法律顧問工作規則 發布:2024-09-22 05:06:24 瀏覽:851
社會與法頻道122全國交通安全日 發布:2024-09-22 04:46:24 瀏覽:110
中國法院排名 發布:2024-09-22 04:44:19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