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需要

道德需要

發布時間: 2020-12-19 01:27:02

『壹』 要想使一個人擁有道德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一:沉穩 ()不要隨便顯露你的情緒。 (2)不要逢人就訴說你的困難和遭遇。 (3)在征詢別人的意見之前,自己先思考,但不要先講。 (4)不要一有機會就嘮叨你的不滿。 (5)重要的決定盡量有別人商量,最好隔一天再發布。 (6)講話不要有任何的慌張,走路也是。 二:細心 (1)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常思考它們的因果關系。 (2)對做不到位的執行問題,要發掘它們的根本症結。 (3)對習以為常的做事方法,要有改進或優化的建議。 (4)做什麼事情都要養成有條不紊和井然有序的習慣。 (5)經常去找幾個別人看不出來的毛病或弊端。 (6)自己要隨時隨地對有所不足的地方補位。 三:膽識 (1)不要常用缺乏自信的詞句 (2)不要常常反悔,輕易已經決定的事。 (3)在眾人爭執不休時,不要沒有主見。 (4)整體氛圍低落時,你要樂觀、陽光。 (5)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因為有人在看著你。 (6)事情不順的時候,歇口氣,重新尋找突破口,就結束也要干凈利落。 四:大度 (1)不要刻意把有可能是夥伴的人變成對手。 (2)對別人的小過失、小錯誤不要斤斤計較。 (3)在金錢上要大方,學習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4)不要有權力的傲慢和知識的偏見。 (5)任何成果和成就都應和別人分享。 (6)必須有人犧牲或奉獻的時候,自己走在前面。 五:誠信 (1)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說,說了就努力做到。 (2)虛的口或標語不要常掛嘴上。 (3)針對客戶提出的「不誠信"問題,拿出改善的方法。 (4)停止一切「不道德"的手段。 (5)耍弄小聰明,要不得! (6)計算一下產品或服務的誠信代價,那就是品牌成本。 六:擔當 (1)檢討任何過失的時候,先從自身或自己人開始反省。 (2)事項結束後,先審查過錯,再列述功勞。 (3)認錯從上級開始,表功從下級啟動 (4)著手一個計劃,先將權責界定清楚,而且分配得當。 (5)對「怕事"的人或組織要挑明了說。 (6)因為勇於承擔責任所造成的損失,應該承擔 成大事的九種手段: 1、敢於決斷--克服猶豫不定的習性 很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敢於決斷的手段,總是左顧右盼、思前想後,從而錯失成功的最佳時機。成大事者在看到事情的成功可能性到來時,敢於做出重大決斷,因此取得先機。 2、挑戰弱點--徹底改變自己的缺陷 人人都有弱點,不能成大事者總是固守自己的弱點,一生都不會發生重大轉變;能成大事者總是善於從自己的弱點上開刀,去把自己變成一個能力超強的人。一個連自己的缺陷都不能糾正的人,只能是失敗者! 3、突破困境--從失敗中撮成功的資本 人生總要面臨各種困境的挑戰,甚至可以說困境就是「鬼門關」。一般人會在困境面前渾身發抖,而成大事者則能把困境變為成功的有力跳板。 4、抓住機遇--善於選擇、善於創造 機遇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有些人浪費機遇輕而易舉,所以一個個有巨大潛力的機遇都悄然溜跑,成大事都是絕對不允許溜走,並且能縱身撲向機遇。 5、發揮強項--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一個能力極弱的人肯定難以打開人生局面,他必定是人生舞台上重量級選手的犧牲品;成大事者關於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充分施展才智,一步一步地拓寬成功之路。 6、調整心態--切忌讓情緒傷害自己 心態消極的人,無論如何都挑不起生活和重擔,因為他們無法直面一個個人生挫折,成大事者則關於高速心態,即使在毫無希望時,也能看到一線成功的亮光。 7、立即行動--只說不做,徒勞無益 一次行動勝過百遍心想。有些人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所以看不到更為實際現實的事情在他身上發生;成大事者是每天都靠行動來落實自己的人生計劃的。 8、善於交往--巧妙利用人力資源 一個人不懂得交往,必然會推動人際關系的力量。成大事者的特點之一是:善於靠借力、借熱去營造成功的局勢,從而能把一件件難以辦成的事辦成,實現自己人生的規劃。 9、重新規劃--站到更高的起點上 人生是一個過程,成功也是一個過程。你如果滿足於小成功,就會推動大成功。成大事者懂得從小到大的艱辛過程,所以在實現了一個個小成功之後,能繼續拆開下一個人生的「密封袋」。 可以講任何一種手段,都可以導致一種結果,但這個結果是不是最佳的結果,恐怕就很難說了。成大事者總是選擇最佳的手段,達到最完善的結果,這就是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因此在成功之路上,你要想成大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你的手段對你推動成功的計劃是否立竿見影! 成大事必備九種能力 挑戰生存的能力:善於在現實中尋找答案 1、擺正心態,敢於面對現實 對於那些不停地抱怨現實惡劣的人來說,不能稱心如意的現實,就如同生活的牢籠,既束縛手腳,又束縛身心,因此常屈從於現實的壓力,成為懦弱者;而那些真正成大事的人,則敢於挑戰現實,在現實中磨煉自己的生存能力,這就叫強者! 在此,我們可以得出一條成大事的經驗:適應現實的變化而迅速改變自己的觀念,最重要的是需要我們有一副聰慧的頭腦和靈活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現實的壓力之下,如果你能改變觀念,適時而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的自下而上須臾離不開現實,隨著現實的變化,我們必須隨之調整自己的觀念、思想、行動及目標。這是生存的必須。 如果我們有辦法來改變現實,使之適合我們能力和慾望的發展需要,則是最難能可貴的。 2、讓你擁有過硬的能力 ,就是要克服慾望,不要因為有點壓力就心裡浮躁,遇到一點不稱心的事就大發脾氣。 一個人除非先控制了自己,否則將無法控制別人。 一個人只要有成大事的目標,知道自己想要的,然後採取行動,告訴自己絕對不要放棄,成功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假使你在途中遇上了麻煩或阻礙,你就去面對它、解決它、然後再繼續前進,這樣問題才不會愈積愈多。 你在一步步向上爬時,千萬別對自己說「不」,因為「不」也許導致你決心的動搖,放棄你的目標,從而前功盡棄。 人最難戰勝的是自己,這話的含義是說,一個人成功的最大障礙不是來自於外界是,而是自身。只有控制住自己,才能控制住壓力,讓壓力在你面前屈服。 3、把情感裝入理性之盒 一種抵觸情緒的產生往往是潛移默化的,但它對人一生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這種影響從諸多小事上體現出來。我們應盡量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緒、因為它不僅會給我們造成身心上的傷害,而且在我們通往成功的路途上,不良情緒有時會成為絆腳石。 為了你的成功,你必須把情感裝入理性之盒,你必須去適應別人,適應形勢,不然的話,你註定成不了大事,註定會被淘汰。 4、獨處可以激發思考的力量 如果你知道怎麼獨處的話,成大事者都是善於獨處的人--在獨處的過程中激發思考的力量。 自卑可以像一座大山把人壓倒並讓你永遠沉默,也可以像推進器產生強大的動力。 比別人先走一步,能創造一種成功的心境。 在獨處時,你應當有所思考,不要總人浮於事。 5、壓力是最好的推動力 欲成大事者,因目標高遠,壓力可能會更大。但若欲成大事,就必須能承受這種壓力,把壓力當成推進人生的動力。 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外於逆境的情況下做出的。人要有所為就要有所不為。應做的一定要做好,不該做的堅決不做。 得到的並不一定就值得慶幸,失去的也並不完全是壞事情。 6、以變應變,才有出路 順應時勢,善於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行動方案,這是成大事者適應現實的一種方法。 一個人如果沒有和人打交道的高超技巧,沒有把各種情況都考慮周全的頭腦,靈活應變的手段,就根本無法駕馭大的局面,將很難成大事。 一個人能看清自己的現狀,心態就會平衡許多,就能以一種客觀的眼光去看待,認識這個世界,並且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行為。 7、自信心是人生的堅強支柱 自信心充足者的適應能力就高,反之則適應能力較低。 一般信心不足較嚴重的人常有一些身心症狀,比如孤僻,害怕與人交往,說話過於偏激,悲觀失望。 如果做事成功的經驗越多,那麼自信心就越強。 自我成功鍛煉的機會越少,自信心就越弱,以致產生嚴重的自卑情緒。 十九世紀的思想家愛默生說:「相信自己『能』,便會攻無不克。」拿破崙說:「在我的字典里沒有不可能。」 8、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強項上 大多數人的生活層次只停留在:為吃飯而吃、為搭公車而搭、為工作而工作、為了回家而回家。 成大事者與不成大事者只差別在一些小小的動作:每天花5分鍾閱讀、多打一個、多努力一點、在適當時機的一個表示、表演上多費一點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實驗室中多試驗一次。 在行動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足以勝任這一個任務。 沒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釋你為會么長時間仍然無法勝任一項工作。 不論你想追求的是什麼,你必須強迫自己增強能力以實現目標。 勤加練習、勤加練習、最後還是勤加練習!決不放棄學習,而且一定要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9、要專心地做好一件事 如果大多數人集中精力專注於一項工作,他們都能把這項工作做得很好。 最成大事者的商人是能夠迅速而果斷作出決定的人,他們總是首先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並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地朝這個目標努力。 一次只專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並積極地希望它成功,這樣你的心裡就不會感到筋疲力盡。 把你需要做的事想像成是一大排抽屜中的一個小抽屜。不要總想著所有的抽屜,而要將精力集中於你已經打開的那個抽屜。每個人做人辦事的手段都是不一樣的,可以講,一個人就有一種手段,一個人就有一種靠自己手段獲得成功的途徑。無數事實表明,有些人就是太過於自信,想念自己確認的手段能夠解決任何問題,但不知道這種往往是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他們總覺得離成功的目標不是越來越近,而實際上越來越遠。 成大事必備的9種心態 心態之一:積極向上 1.時刻想著出人頭地 2.做「小人物」時要向「大人物」看齊 3.惟有進取心,才能成大事 4.摒棄逆境的干擾,尋找向上的根源 5.放棄也是一種成功的開始 6.在平凡中做不平凡的事 7.保持年輕的心態很重要 8.永遠積極、主動、熱忱 心態之二:勤勉謙恭 1.壯志凌雲地想,腳踏實地地干 2.勤敬產業,謙恭做人 3.勤勉高於天賦 4.勤奮造就成功,懶惰摧毀天才 5.養成勤奮的習慣會終生受益 6.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獲 7.恆心與支持能「點石成金」 8.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心態之三:誠實守信 1.誠實是一種源自自身的本質 2.誠實守信才是大贏家 3.以誠信奠定成功基業 4.真誠的友誼會使你的事業更發達 5.做人要有正直的品行 6.誠實守信是成大事的「」 7.要成大事,擇友不可草率 8.以真誠待人,用熱忱做事 心態之四:敢於挑戰 1.敢於挑戰自我,克服貶低心理 2.挑戰無極限 3.堅持到底造靠勇氣,半途而廢是懦夫 4.用於挑戰激起成大事的信心 5.勇氣是戰勝困難的良方 6.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7.毅力與恆心是成大事的基本功 8.堅持不懈成大事,淺嘗輒止無出路 心態之五:善於合作 心態之六:知足平衡 心態之七:樂觀豁達 心態之八:寬厚容人 心態之九:永遠自信

『貳』 人為什麼需要道德

人為什麼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覺。無論如何,在一個社會中,行善總比作惡好,當個好人總是比做個壞人更受人尊敬。人出於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當下的道德規范行事。人正是通過在社會中的道德體驗逐漸認識到道德的價值和意義,並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觀。具有個人特色的道德觀往往是符合當下大潮流的道德觀的,這便於在社會生活中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
2、人為什麼要有道德,其次是基於傳統和法律。經過長時間確立的傳統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人的行為,這些傳統和法律激勵人們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會遭受傳統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認識,反過來又成為傳統和法律的延續者。
3、人為什麼要有道德,其實是人的共同需要。根據生活經驗和一般理智來考察人性,我們不難發現,人都有許多共同的需要、慾望和目的等。比如,我們都希望我們的生活和諧、家庭和睦,我們追求自由、幸福,我們樂於享受愛和友情、親情。為了滿足這些需要,必須確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則(底線),使我們免於恐懼、孤獨,免於被欺騙、被管制、被殘害。
4、說到底,我們學會合乎道德地生活,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改善周圍人的生活質量,還有什麼比這各有意義嗎?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人的最有價值的努力是為我們行為的道德化而奮斗。我們內心平衡,甚至我們的生存本身都取決於道德。唯有我們行為的道德化才能賦予生命以美好和尊嚴。」

『叄』 人為什麼需要道德

縱觀人類道德文明演繹的歷史長河,人類對於道德的研究可謂橫穿古今,縱貫東西。雖然差異、分歧一直是引起人類各種紛爭和殺戮的基本源頭,但人類在道德的需要和需要的道德方面卻總能表現出驚人的一致,這種共同的需要促使人類最終把道德的探究作為他們共同的主題。於是,一批批傑出的道德文明探索者和詮釋者開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斷涌現出來,逐漸架構起道德文明的基本框架並引領人類道德文明發展的基本方向。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人類為什麼需要道德以及人類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道德就自然成為道德研究的基本問題。 1.「道」字在傳統的古書解釋中,大約有三種意義。1),「道」的本義:道,就是指人世間所行走的道路。如《說文》曰:「道者,徑路也」。2),「道」的引申義:道是指抽象的規律、法則。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說:「兵者,詭道也」。3),「道」的拓展義:道是形而上的意思。如《易.系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2.「德」字在傳統的古書解釋中只有本義和引申義兩種意思。1),「德」的本義為「得」。如《說文》曰:「外得於人,內德於己也」。「得即德也」。2),從「德」的結構與字型看,德包含了從古直字,從心之意。因此,『德」便引申為「品德」,「道德品質」,所以朱熹說:「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也」。因此,「道」與「德」的詞源含義都明確指向為——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但是,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並非都是道德。道德與其他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道德是具有社會效用的行為規范,它和法一樣也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卻又不同於法的肉體強制和行政強制,只是一種輿論強制。 人類產生之初,自然環境極其惡劣,人的生產和生存能力非常低下,在強大的自然界面前,人是一種非常弱小的動物,靠單個的力量根本不可能生存。於是,人類被迫結成一個個群體,以集體之力共同對抗自然之力。社會、人際關系由此產生。但是,人類最初不得已而建立的的這種社會關系卻相當紊亂,集體之力難於有序發揮,社會活動也不能正常進行。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人類在不斷的思考和實踐中逐漸意識到,問題的解決只能依賴於一種嶄新的手段——管理。在各種社會活動的管理中,最先形成的是具有政治性質的權力管理。雖然,政治具有其他管理形式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但它並不是全面而廣泛的管理,只是一種外在的管理形式,靠它並不能解決人們所有行為的規范問題。於是,不同於政治的另外一種行為規范也隨之產生,人們稱之為德治。從此以後,政治與德治也就自然成為人類管理社會活動最有效的兩大手段。 所以說,道德和政治一樣,是以社會更好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以追求個人的利益和幸福最大化為目標的行為規范。換言之,道德是人類通過限制自身利益換得社會利益的保障並最終實現自身利益和幸福的特殊行為規范。即,個人、社會的需要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 (一)當利益發生沖突時,我們需要「最大利益凈余額」的道德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人總會有不同的需要。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在同一條 件下一般不會發生沖突,但在不同的條件下總會有沖突的發生。如:道德要求人應該誠實,但在小偷面前你必須得放棄誠實而選擇撒謊。所以說,當同一行為在不同的條件下相沖突時,我們只能訴諸於「最大利益凈余額」的原則。即,行為的利害相減後其餘額如果是利,就是正價值,就是我們應該要選擇的行為。反之,就是負價值,就是我們應該要放棄的行為。正如象棋比賽中,當車與帥同處險境時,人們通常都會選擇「舍車保帥」的招數。 (二)當利益相一致時,我們需要「不損害一人地增進每個人利益」的道德 孟子曰:「殺一無辜而得天下,不為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不損害一人地增進每個人利益」是道德的終極目標。當利益一致時,道德終極目標自然就具備了完全實現的可能。但是,其目標得以實現是以不能損害任何一個人的利益為前提。在這樣的原則要求下,只要你損害了任何一個人的利益,即使你保全了多數人的利益,都是不應該、不道德的。由此可見,「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人為本」的提法是否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終極的道德目標?我們現存的道德規范距離終極的道德目標還有多遠?如何才能構建起有效塑造全體社會成員高尚品德的道德規范?如何才能攻克各種道德規范總是流於形式而收效甚微的難題?所有的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都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投身於道德文明的建設,共同迎接文明道德的明天!

『肆』 人為什麼需要道德

因為道德的話就是衡量一個人的好壞的,如果你沒有道德的話,你就不一定是個好人,而且社會的話肯定是需要道德的。

『伍』 網路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哪些

從本質上說,網路交往仍然是人與人的現實交往,網路生活也是人的真實生活內,因而也必須遵守容道德規范。

(1)正確使用網路工具。應當正確使用網路,提高對網路內容和信息的鑒別力,積極運用網路傳播正能量,使網路成為開闊學習視野、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工具。

(2)健康進行網路交往。應通過網路開展健康有益的人際交往,積極參與網路文化的建設與管理,進行有利於個人身心健康和品德培養的網路交往。同時,要樹立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輕易相信、約會網友,避免受騙上當,避免給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帶來危害。

(3)自覺避免沉迷網路。應當從自己的身心健康出發,合理安排上網時間,理性對待網路。

(4)養成網路自律精神。應當在網路生活中培養自律精神,做到自律而「不逾矩」,促進網路生活的健康與和諧。

面對網路生活,不僅遵守道德規范,也應當自覺學習和遵守有關互聯網的法律規定,堅守法律法規底線、社會主義制度底線、國家利益底線、公民合法權益底線、社會公共秩序底線、道德風尚底線和信息真實性底線,這也是遵守網路道德的要求。

『陸』 道德是什麼為什麼需要道德如何提高道德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輿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從目前所承認的人性來說,道德即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的一種准則。

作用:
一個道德淪喪、缺失的國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也不可能有社會的正常發展、基本社會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歸納起來,道德具有五個方面的主要功能:
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 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路。
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 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 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 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而實現。
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 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 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 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道德教育,就施教的立場說,乃是依據一般道德的規范,運用各種教導的方法,培養受教者具有善良品格和行為的一項教育工作。就受教的立場說,乃是從學習的生活中,獲得明確的道德意識,能夠判別一切行為的正邪善惡,並進而表現良好品德的一種教育。「道德教育乃是對於一般人為了修己善群適應生活而實施感化陶冶的一套教育方法和設施。」更詳細的闡明,便應有如下的認知:第一、道德教育是以身心發育正常的兒童、青年以至成人為對象。第二、道德教育的實施,應重視感化與陶冶,而非使用強制的壓力。第三、道德教育的目標,宜特重群體的關系,個人的修養亦系以群體為基礎。第四、道德教育為人類改善生活的一種工具,常常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革新其內容。

『柒』 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

道德是人聰明、完善之本,也是社會和諧、發展之基 人與社會為什麼需要道德?我認為,在社會生活中,道德是客觀存在的,道德是人聰明、完善之本,也是社會和諧、發展之基。首先,通過研究道德,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問題就能深一個層次,所以,倫理道德是一門能讓人更聰明的學問;其次,要從根源上解決社會存在的各種不和諧,也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需要弄清楚應然的問題,道德就是在講應該怎麼樣。 不懂道德就是不懂生活,也就不會生活。為什麼這么說呢?不講道德,人當然也能活,但是,講道德可以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道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我們注意到了,比如,在公共場合不應穿著太隨便。有些我們不太注意,比如,出門在外住賓館,浴室里的浴簾要怎麼擺放?是放在浴缸外面還是裡面?按照國際慣例,應該放在裡面,這是為了防止沐浴的時候往外濺水打濕地面,給室友和打掃房間的服務員帶來不便。再比如,在火車的卧鋪車廂里,旅客應該怎麼躺?頭應該朝窗口還是朝過道?理論上說應該頭朝過道,因為如果頭朝窗口,腳對著來來往往的人,是很不禮貌的;但是這還牽涉到另一個問題,要求穿行的旅客都能自覺用遠離床鋪的那隻手拎行李,防止碰到躺卧旅客的頭部。也就是說,在理想的和諧狀態下,大家都有相同的道德自覺,躺卧者能得到安全,穿行者也能得到尊重;但現在穿行者沒有這樣的自覺,所以躺卧者為了安全,大多會把腳對著穿行者。 我們現在亟需進行社會道德體系的建設研究,過去繁復的禮儀如今已經七零八落,許多人不懂得該怎麼說話怎麼做事,這是形式上的道德欠缺。還有事實上的道德。現在有所謂建築倫理學,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宅者,人之本也,房子是住人的,要符合人性需求,這個理念就是一個道德理念。現代工業設計,要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比如,一個有把手的三層保溫杯,就比一個光禿禿的單層玻璃杯具有更高的道德含量。

『捌』 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惡」來評價社會現象來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人類擬定道德原則的目的是調節利益關系,實現本階級(社會或團體)利益最大化。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8)道德需要擴展閱讀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玖』 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

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

人類要生存,就需要物質生產,就需要相互合作,就需要建立社會。要使社會有序的運轉,就需要立很多規范。規范一部分表現為硬性的法律制度,一部分則表現為無形的行為規則。其中就有道德規范,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拾』 人為什麼需要道德

1、人為什麼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覺。無論如何,在一個社會中,行善總比作惡好,當個好人總是比做個壞人更受人尊敬。人出於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當下的道德規范行事。人正是通過在社會中的道德體驗逐漸認識到道德的價值和意義,並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觀。具有個人特色的道德觀往往是符合當下大潮流的道德觀的,這便於在社會生活中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
2、人為什麼要有道德,其次是基於傳統和法律。經過長時間確立的傳統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人的行為,這些傳統和法律激勵人們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會遭受傳統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認識,反過來又成為傳統和法律的延續者。
3、人為什麼要有道德,其實是人的共同需要。根據生活經驗和一般理智來考察人性,我們不難發現,人都有許多共同的需要、慾望和目的等。比如,我們都希望我們的生活和諧、家庭和睦,我們追求自由、幸福,我們樂於享受愛和友情、親情。為了滿足這些需要,必須確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則(底線),使我們免於恐懼、孤獨,免於被欺騙、被管制、被殘害。
4、說到底,我們學會合乎道德地生活,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改善周圍人的生活質量,還有什麼比這各有意義嗎?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人的最有價值的努力是為我們行為的道德化而奮斗。我們內心平衡,甚至我們的生存本身都取決於道德。唯有我們行為的道德化才能賦予生命以美好和尊嚴。」

熱點內容
2008年7月全國自學考試勞動法試題答案 發布:2024-09-22 10:01:41 瀏覽:147
什麼是司法執行崗位 發布:2024-09-22 09:55:49 瀏覽:889
考研刑法包括 發布:2024-09-22 07:34:34 瀏覽:858
遼寧大學法學系 發布:2024-09-22 07:18:35 瀏覽:47
睢寧律師事務所電話 發布:2024-09-22 06:34:08 瀏覽:818
掃描公章沒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09-22 05:26:06 瀏覽:280
自衛法規 發布:2024-09-22 05:17:39 瀏覽:636
深圳市人民政府法律顧問工作規則 發布:2024-09-22 05:06:24 瀏覽:851
社會與法頻道122全國交通安全日 發布:2024-09-22 04:46:24 瀏覽:110
中國法院排名 發布:2024-09-22 04:44:19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