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基因

道德基因

發布時間: 2020-12-19 01:29:52

道德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有以下四個基本原因:
1 社會關系的形成。
2 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
3 生產實踐產生內了需要。
4 社會出現分工容。
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道德是社會物質社會條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

Ⅱ 基因檢測的道德倫理問題要詳細點!在線等啊!

基因檢測的基本方法是藉助基因晶元等技術尋找受檢者體內隱藏的缺陷基因(疾病易感基因)。是提取被檢測者的口腔黏膜組織或其他組織,經提取和擴增其基因信息後,通過基因晶元技術或超高通量SNP分型技術對被檢測者細胞中DNA分子的基因信息進行檢測,分析他所含有的各種疾病易感基因的情況。從而使人們能及時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預測身體患疾病的風險,有針對性地主動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預防和避免重大疾病的發生。
它是健康產業的關鍵部分,是預測醫學的基本手段之一。它可以改變目前疾病預防措施的「千人一面」的狀況,大大減少預防醫學中的盲目性,也將大大降低預防費用。

基因檢測能起到什麼作用?
1、預測風險:通過對表型相關基因多態性的檢測,確定個體被測基因多態性位點的攜帶型,進而了解個體健康的遺傳因素,為該人預測相關疾病發病的相對風險。
2、疾病的預防:基因檢測會闡述基因變異和生活方式之間存在的關聯性。通過科學的生活和行為方式的干預,積極預防疾病和延緩疾病的發生,提高個體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3、科學生活方式的指導:基於個體特定的基因型,基因檢測會給您飲食、生活方式等環境因素多方面的可行性建議,提高您保健的有效性,降低您保健的盲目性,從而提高您健康投資的回報率。
4、個性化醫療指導:通過基因檢測,辯證用葯、因人而異,給病人找到最合適的葯物,不僅降低了不必要的醫療支出,提高療效,更避免對人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Ⅲ 從基因的角度解釋道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從基因的角度解釋道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心理學家 勞倫斯Kohlberg 被問的男回孩和年輕人關答於他們的想法過程,當他們面對a 道德困境. 相反,哲學家歷史上傾向於忽略實證研究和研究理論問題的結果做以概念、行動和心理學。 當柏拉圖共和國問關於什麼的問題可能刺激人道德上行動,他是詢問問題道德心理學。 從晚20世紀,工作在道德心理學的許多哲學家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方面認真採取了研究的結果,並且工作在這個區域的有些心理學家考慮了在他們的工作之後說謊的哲學假定雷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Rest』s Model of Monal Psychology)80年代初,美國心理學家J.雷斯特明確提出了道德心理四過程模型。其基礎是自70年代中期以業以他為代表的明尼蘇達大學有關學者的大量研究。它集中反映了當代道德心理研究領域的重大進展。 雷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與他對個體道德及其來源的看法有著密切的聯系。他認為,個體的道德是類型特別的一種個體社會價值觀,它與協調社會中個體間的種促合作活動有關,也與解決個體間發生的種種利益沖突有關,而這種協調和解決的主旨是增進人類的福祉。

Ⅳ 道德是不是由基因控制的

有一定的關系,因為基因決定一切(當然也和成長的環境有關系)

Ⅳ 中國經濟學的道德基因中的道德基因指的是什麼

「通往美德的道路」和「通往財產的道路」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經濟學界尚未嚴格分析過這個問題,但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此有過思考,而且與斯密不謀而合。《傳子》認為,「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貪榮而重利」。但接下來的觀點與現代經濟學完全不同,不是順應人的逐利本性,在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條件下尋找實現消費者均衡乃至完全均衡的經濟政策;而是主張壓制逐利、褒獎尚德,即「貴其所尚,而抑其所貪。貴其所尚,故禮讓興;抑其所貪,故廉恥存」。在中國古代聖賢看來,第一,逐利對於個人是危險的。如《道德經》所言,「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第二,逐利對於國家也是危險的。《漢書》中講,成康以來,治世夢想很多,卻沒有回歸太平盛世,只因「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第三,抑制逐利本性可以促使人們走向美德之路。《屍子》言,「無私,百智之宗也。」曾子說,「去私慾,從事於義,可謂學矣。」這里「智」「學」的指向即是美德。與現代經濟學反復講述經濟人如何實現利益最大化不同,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是走上廣修美德之路,如《道德經》所言,「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為什麼?《易經》從反面作了論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不恆其德,無所容也」。《漢書》予以正面論述,一個有仁德的人,雖然不去追逐經濟利益,但能使人「致其愛敬」「盡其心」「盡其力」「成其功」。其內含之義是,「通往美德的道路」也是「通往財產的道路」。

最近興起的行為福利經濟學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一個人的教養所形成的「信念」決定了他的社會生態圈,從而決定了他的財富。不過,這些研究還沒有成為主流,也遠不如中國傳統文化的論述深刻。中國經濟學研究者應批判吸收現代經濟學的優秀成果,從光輝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掘思想資源,創造中國風格的經濟學,為人類打通通往財富和通往美德的道路。

Ⅵ 連道德都受基因控制

基因算個鳥?
人和人之間基因能差多少?
後天環境的影響才是真正重要的。
不然為什麼家長想破腦袋要讓孩子進好學校?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因為基因上的那麼點差別就能分出高低貴賤了?扯淡。

Ⅶ 人類基因克隆與道德論理有什麼關系

人類基因克隆與道德論理有什麼關系
新世紀,知識經濟的朝陽正冉冉升起,人們對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注可謂前所未有。互聯網、克隆羊、人類基因圖譜等,都提出了科技與倫理相互關系的一些尖銳的新問題,需要我們進行認真深入的思考。
1 目前科學技術發展與倫理沖突表現
(1)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倫理沖突具有深層次的影響。
例如克隆技術,克隆技術的誕生將使人類能夠操縱基因,打破種屬的界限,人類可以改變物種的基因構成和機能,但是從倫理道德角度來看,克隆人將干預人類自然發展,改變人類親緣關系,打破人類生育概念和傳統生育模式。這些沖突比曾經生命技術帶來的沖突更加嚴重和深刻。
(2)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倫理道德沖突涉及領域更加廣泛。
例如,安樂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帶來的生命倫理問題;網路技術帶來的網路倫理問題,利用網路的虛擬、無序、開放等特徵導致的網路犯罪,網路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發的倫理問題等等。
(3)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沖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銳。
例如,高科技應用導致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克隆技術引發的人類身份確定問題,核能的開發引發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問題,這都是直接關繫到人類生存和發展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問題。
2 科技與倫理的關系
(1)科學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影響。
在人類文明史上,科學技術的進步都直接或間接地推動著人類倫理道德的進步。科學技術是推動包括道德進步在內的文明發展的偉大動力,必須以科學的「真」,促進道德的「善」,以實現真、善、美的統一。科學技術的發展擴大了倫理道德領域。在任何時代,科技的發展和科技成果的應用必然導致人類實踐領域的拓展。科技進步對倫理道德領域的擴展,其具體方式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從中世紀歐洲的宗教統治科學到文藝復興,正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才使得中世紀的宗教道德受到嚴重沖擊,從而促進了人類道德的不斷發展,促進了新的倫理觀念的形成。另外,科學技術活動對個人優秀道德品質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正如科學家薩頓所說「:科學是人類精神的最佳清潔劑,它摒棄一切宗教,唯取最高的信仰。」
古希臘哲學家認為智慧和知識是構成道德行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提出知識就是道德。德國現代物理學家包生爾認為,科學知識是構成人類道德的重要方面。他認為一個時代對知識的評價可以用作衡量時代精神的標准。由此可見,科學與道德有著較深層次的內在聯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不斷走向文明、走向道德,從原始人到現代人,在倫理道德上不知進步了多少,難怪近代倫理學家們對那種知識使人類退化的觀點提出了強烈反對。他們認為,科學技術知識有利於陶冶人的品性,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使人生活幸福。
科技發展和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動了倫理道德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道德主體的全面發展和道德進步創造了有利條件,其對道德建設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促使道德主體提高科學文化素質,道德主體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是道德建設的基礎和前提。現代科技的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從客觀上對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現代化的條件下,勞動者不再以體力和經驗為基礎,而是以智力和知識為基礎,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得到普遍提高,對社會的倫理道德建設具有促進作用。②科技的現代化有助於提高道德主體的民主意識。民主意識是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道德素質高低的標志之一。有關研究表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與科學文化水平存在函數關系,人的科學文化水平越高,民主意識越強。用科學知識武裝起來的勞動者通常具有強烈的民主意識。此外,隨著系統科學等新興科學的興起,系統思維等現代思維方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思維方式,人們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自然也增強了其參政議政的意識和能力。③促進道德主體個性全面發展。一方面,科技的現代化對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應用也提高了道德主體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促進了其科學世界觀的形成,並為其個性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倫理道德對科學技術的影響。
科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也是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社會行為,承擔著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科技一旦不被正確地使用,必將產生惡劣的影響。科技發展必須重視倫理規范,以弘揚科技的正面效益,扼制其負面影響,更好地為人類造福。從這一點來說,科技發展必須遵守一定的倫理規范,一切不符合倫理道德的科技活動必將遭到人們的異議、反對,被送上道德法庭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些科技活動特別是現代高新技術活動,存在著可能的或潛在的風險,也需要倫理規范,以預防不良後果或災難的發生。如克隆人問題、基因工程、基因組遺傳信息的應用和隱私權問題、基因歧視問題、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問題、轉基因食品與轉基因農作物問題、遺傳資源和多樣性保護問題,以及基因武器問題等等,不一而足。它們涉及到人類個體安全和國家安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等重大問題,不可小視。試想,如果克隆人的科技活動允許自由進行的話,許多意想不到的社會問題可能會接踵而至:人倫關系混亂,性別比例失調,希特勒優生理論沉渣泛起,所以應該禁止。又如基因工程技術可以打破種屬之間的遺傳屏障,很容易在試管中進行各種遺傳重組,製造出可能的「怪物」,直接威脅人類生命安全或破壞生態平衡,所以此類工作不僅需要倫理規范,還要制訂一些專門的規章制度,以規范其行為,使其負面影響減小至最低程度。基因武器是近來報刊上經常談論的話題。根據不同種族基因組多樣性特點,採用基因工程技術手段,有可能設計、研製出針對某一種族的基因武器,從而對某一種族和國家的安全造成潛在的和巨大的威脅。對此,應達成國際性的倫理宣言和協議,反對和禁止此類科技活動。
3 正確處理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系
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人與科技手段的關系,兩者的關系中,人是目的,科學技術是手段,科學技術是為人服務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是人的發展,人有能力支配科技手段從自然中不斷獲得自由,與此同時,他也需要尊重工具系統的規律和性能,服從工具操作要求。任何時候都沒有絕對的自由,人從自然中獲得自由是基於對必然性的認識和遵循。那麼人對科技工具的服從,也是對自然規律的遵循,工具系統是以人工裝置的方式體現了自然規律。工具技術對人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壓抑,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單方面地發展科學技術,並不能使人一定得到幸福和滿足。要緩解和減輕科技手段對人的控制和壓抑程度,必須需要倫理道德的關懷。倫理道德表徵的是人的主體精神世界。作為人的一種自我意識,人文精神力求發現那些使人成為人或規定人之為人的東西,要窮根究底地追溯人何以作為人存在、人何以會具有那些屬人的東西。作為一種主體尺度,倫理道德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歷史積淀和集中表現,它是人作為主體的一切活動的內在根據。它內蘊的是一種以人為本位、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維護人的地位和權利、實現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識,體征了人類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追求,是人的精神的核心和靈魂。科學技術是中性的,所以科學技術是否運用得當,是否合理,這是科學技術本身所無法解決的,因為這不是一個技術上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個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問題。所以,為保證科學技術的合理、正當運用,應該用倫理道德來協調其發展,使其發揮對科技的導向與規范作用,讓科技發展真正服務於人類。

Ⅷ 什麼是道德怎樣產生的

萌芽的比喻:先驗的還是發生的
任何生命的萌芽,不僅需要一定的條件,而且需要這些條件之間「發生關系」。道德問題的要害無非是怎樣看待他人、他物的問題。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人,他的所作所為就無所謂道德與不道德的問題;或者地球上有很多人,但彼此隔絕,也不會產生道德問題。所以道德不是先驗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交換、交流、交談、交通、交涉)過程中發生了的,而且不斷發生著的意識形態,是可以被改造、被建設的對象。
社會發展的進程表明,人和自然的「交往」、「交涉」越頻繁,人對自然越了解(科學技術越發達),環境保護的意識越強烈、環境保護的措施越得力;同樣,人和人的交往、交流越充分、越便利(市場經濟越發達),人們的道德水平越高、社會風氣越好。超越以擁有為前提,成熟以生長為前提。我們很難設想從一個抽象的道德概念演繹出美好的社會生活,但我們可以期待從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開始建設健全的道德體系。所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是切切實實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換言之,「賽先生」(科學)和「麻先生」(市場)的發展、成熟的過程也就是道德觀念不斷受到挑戰、作出調整、得到實現的過程。如果以固定的、僵化的道德觀念去限制、壓制新的社會生產力,不僅會延誤發展,這些觀念本身最終也會被拋棄。
同時,具體的道德觀念形成以後,就會作為文化基因傳承下去,成為決定性的力量。我們一出生所面對的道德體系,都是有根源,有「來頭」的,是大於個體的力量、背景,或者場域,連莊子也慨嘆「君臣父子,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故而,對於傳統的道德學說,最可取的恐怕還是溫古而知新。
根系的比喻:固本培基還是剪裁個性
道德作為公民內在的觀念系統,無疑是個體選擇行為和判斷是非的標准。而作為公共的輿論,則是個體活動的場域和環境。每個人成年之後,都必須為自己的言行負責,而作為「別人」的「他者」———無論是家人、朋友還是同事、鄰居,對他人的求全責備、說三道四,會造成一種苛刻壓抑的道德氛圍,隱私得不到尊重、個性得不到伸張,靠窺視、打聽、推測傳播信息而不是靠交流、交談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很多問題被埋藏了、被掩蓋了、被扭曲了,一旦爆發,貽害無窮。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在培育自覺和負責任的道德主體的同時,需要營造寬容、寬松的道德氛圍。用種樹來比喻,教育者的任務是澆水、施肥,而社會輿論則是陽光、空氣和水,制度和法律則是藩籬和剪刀———一切以維護生命的尊嚴和價值為出發點,最終要依靠道德主體自己在健康的道德根繫上開花結果。批評是為了建設,譴責是為了引導。而「整人」的道德環境則是社會發展的沉重包袱。
目前的社會心態之中,被批評者,特別是被批評的既得利益者,缺乏「聞過則喜」的態度,而有便利條件的批評者又缺乏負責任的態度。
出路的比喻:以通為目的還是以塞為目的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十字路口沒有了紅燈,大家都會無路可走。道德正如人生道路上的紅燈,當置身於社會這個龐大的「交通」體系之中,和別人的去向發生了沖突或碰撞時,「損己利人」,放棄一些權利,「禮讓三先」,於是你來我往,天下太平。然而,不管是出於道德自覺,還是出於被迫接受,公民接受了紅燈,並不意味著他應該甚至是必須永遠等待下去、永遠放棄下去。紅燈太多的地方交通必然堵塞,只有紅燈的路口難以想像。
所以,一切以「公共」為名義的輿論、機構、設施,不管是軟體,還是硬體,最終的目的都必須是保障「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最不道德的行為就是假公濟私———在公共的名義下謀求一部分人、一小撮人、甚至是個別人的利益。如果片面強調公民對社會的責任,而忽視社會對公民的義務,就會造成道德觀念的扭曲和道德心態的失衡。道德建設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大家各有出路」。
鏡鑒的比喻:正人言行還是招搖過市
很多人習慣於以兌換式的、實用主義的思維來追問道德理想究竟有什麼用,有公平嗎?有正義嗎?有幸福嗎?如果看得見、摸得著才算做「有」,道德理想確實是「沒有的」,道德虛無主義由此產生。但我們為什麼或者憑什麼能知道什麼是不公、什麼是不義、什麼是不幸?不就是因為有一個理想在那裡嗎!理想永遠是超越現實的,就像平、靜、公、正的鏡鑒一樣。鏡鑒的作用,吃不得、喝不得,無非使我們看得見自己而已。我們在道德理想的面前可以反觀自己和他人的言行,知道什麼是真、善、美,「看見」什麼是假、惡、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理想為鏡,可以正言行。所以說,道德榜樣和道德楷模不能和道德理想本身劃等號,在公眾當中自發形成以後,可以去褒揚、去紀念,但盡量不要去製造,以杜絕弄虛作假、欺世盜名,要知道,道德典型中的泡沫一旦破滅之後,受損害的是人的心靈。正所謂「不尚賢,使民不爭」。

Ⅸ 道德是怎樣產生的

前道德史的故事:那是一群生活在五百萬年以前的人類先祖,溫熱的氣候給他們帶來充沛的食物,茂密的原始森林是它們躲避天敵的優良屏障,奪取食物和配偶的競爭雖然嚴酷,但還沒有發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除了哺育後代,它們無須向其他個體負責,這是一個富庶的霍布斯的叢林世界,沖突只發生在偶爾出現的利益交集。大約450萬年以前,情況開始發生變化,我們的星球進入了一次新的冰河期,於是一切都變得嚴峻起來,奪取生存資源的斗爭日趨殘酷,許多個體甚至不得不為此付出生命。這是一個獸性張揚的時代,叢林法則讓所有個體跌入「囚徒困境」的煉獄。但這也是黎明前的黑暗與新生的洗禮,正是這種絕望孕育了行為與規則的創新。曾經「衣食無虞」的生靈們發現,單靠個體的力量已經無法戰勝環境。於是,一種有利於協作的行為規則開始崛起。這是個體對自身艱難的超越,是霍布斯叢林世界的否定。我們只能這樣假想這一無法確證的奇跡產生的過程。第一,競爭的個體從家庭成員的協作中受到啟發,把親緣利他擴展到血親以外。第二,純粹的基因突變改變了生物行為,進而導致個體間的協作。那麼,進化就是自然對效率的選擇,漫長的演進傾向於把任何更具效率的小概率事件變成一種歷史的必然。終於有一天,我們可以把這種由進化而來的新的行為規則稱之為道德。無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德判斷還是康德的道德律令,無論是羅爾斯的正義原則還是海薩尼的履約內驅,人類所有的善行和德性都可以歸入這里,歸於這個引領我們越越囚徒困境的博弈共識(亦稱之為最後通牒博弈,如果參加博弈的雙方都有一個共識,既相信對方不會按照納什均衡行事,也相信對方一定知道自己也不會那樣行事,結果就是困境的消失,合作得以實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妨說,協作或者道德才導致人的產生!汪丁丁曾以美國最新考古學與人類學研究證明這個猜測可以成立:早在工具的使用(250萬年前)之前,即大約450萬年以前,由協作產生的社會交往就已經開始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祖先的大腦結構。我們的祖先在250萬年以前學會了使用工具,而學會鑽木取火則是10萬年以前的事。這些知識與技能雖然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存能力,但也使那些在冰川期確立起來的行為規則受到空前的挑戰,既然無法獨立生存會迫使個體協作,那麼個體生存能力的強化則會反過來導致協作的渙散。沒有力量來阻止這種道德的反叛,這種惡的能力是除了生命對死亡的畏懼之外無所不能的。最初的宗教意識也許純粹是一種超越死亡的幻覺,但它卻極有益於抑制道德制度的崩潰。前述故事對霍布斯叢林世界的超越是一種具有效率的事件。當宗教意識有利於這種超越時,就會伴隨著效率的提高被自然選擇。制度化的宗教僅僅強化了人類的協作關系,而且大大降低了人們的溝通成本。宗教的這種作用不但體現在經濟活動上,而且還被人類濫用於政治活動和軍事活動。審判布魯諾的宗教法庭、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現代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都是打著宗教的幌子對異教徒實施殘酷的殺戮。宗教的這一墮落使宗教背離了它的初衷。人類需要一種更有效率的制度來確保我們不會再一次陷入霍布斯的叢林世界。這種制度安排就是晚近才在人類歷史上出現的法律制度。宗教審判的衰落和司法制度的興起其實是兩種制度產品的替代。一如道德意識的產生和宗教意識的產生其實是兩種制度產品的互補。功利主義者們會這樣認為:道德、宗教和法律都是效率的產物。上述兩個故事實際表明了這樣的理論框架:主宰霍布斯叢林世界的理性是個體理性,必然會導致囚徒困境式的納什均衡,這種均衡在集體理性層面上是無效率或低效率的。我們把演進的理性看作一種協調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矛盾的產物,一種在動態博弈過程中產生的博弈規則和制度安排。對囚徒困境的超越需要人類形成某種規則性的共識,而道德與宗教都是這種共識的表現形式。相對於沒有共識的霍布斯叢林世界,由道德和宗教所帶來的協作就是一種效率,而進化則是自然對效率的選擇.道德是人類自身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

熱點內容
2008年7月全國自學考試勞動法試題答案 發布:2024-09-22 10:01:41 瀏覽:147
什麼是司法執行崗位 發布:2024-09-22 09:55:49 瀏覽:889
考研刑法包括 發布:2024-09-22 07:34:34 瀏覽:858
遼寧大學法學系 發布:2024-09-22 07:18:35 瀏覽:47
睢寧律師事務所電話 發布:2024-09-22 06:34:08 瀏覽:818
掃描公章沒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09-22 05:26:06 瀏覽:280
自衛法規 發布:2024-09-22 05:17:39 瀏覽:636
深圳市人民政府法律顧問工作規則 發布:2024-09-22 05:06:24 瀏覽:851
社會與法頻道122全國交通安全日 發布:2024-09-22 04:46:24 瀏覽:110
中國法院排名 發布:2024-09-22 04:44:19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