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天地

道德經天地

發布時間: 2020-12-19 04:52:02

❶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對於這兩句話,歷來的人常有誤解。芻狗一般認為是祭祀時用草扎的狗,微不足道。很多人將這兩句話解釋為:「天地殘酷的對待萬物,聖人殘酷的對待百姓。」

其實,「不仁」的道理,直到今天還有意義。比如,十八世紀西方流傳著一句話:「最好的政府是最懶惰的政府。」意思是政府不必對人民干涉太多。而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領先了西方一兩千年。現代的市場經濟同樣主張政府不能過多干涉市場,要依靠市場的力量,同樣是一種「無為而治」。

❷ 老子的《道德經》上曾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說的是什麼意思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自古以來,很多人都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和曲解。這里的「芻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犧牲(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犧牲)。隨著社會風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就相當於後來在拜祀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天地生了萬物,它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它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更沒有想從萬物那裡取回什麼報酬。而人之所以對萬物差,甚至人幫助了人,往往都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是因為人的自私的觀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議人要效法天地的「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的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出自《道德經》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崩山裂石、椎心泣血的汶川大地震之後,《老子》的一句話不脛而走,這句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們的理解大概是:「天老爺,你真不仁,竟然如此糟踐百姓!」這種理解符合《老子》的原意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出自今本《老子》第五章。傳說中的河上公(有人以為是漢文帝時人)有註:「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萬物,人最為貴。天地視之如芻草、狗畜,不責望其報也。」「聖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說天地不講仁恩,只是任自然,將萬物看作草和狗。王弼註:「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天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通惠)由己樹,未足任也。」(據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為天道任自然而已,並不加惠於物。而萬物各自有所用,如獸吃草,人吃狗之類。 名滿天下的胡適先生,其《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商務印書館1919年初版)中,有對《老子》這句話的解釋,提出了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王弼說,那就是將仁解釋為慈愛;第二種,則作了哲理上的推闡,說: 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說:「仁者,人也。」《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劉熙《釋名》說:「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說不是人,不和人同類。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識,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類,這叫做天人同類說。老子的「天地不仁」說,似乎也含有天地不與人同性的意思。 接著,胡適又說:「人性之中,以慈愛為最普遍,故說天地不與人同類,即是說天地無有恩意。」這就把兩種不同的說法統一起來了。最後,胡適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這個觀念,說:「老子這一觀念,打破古代天人同類的謬說,立下後來自然科學的基礎。」 1922年,梁啟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論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錄二「天道觀念之歷史的變遷」中,也認為老子的話表現了對天的信仰的動搖,開啟了後來荀子的天論思想。 鍾泰先生的《中國哲學史》第一編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解》(商務印書館1929年初版),對此有所駁正。雲:「吾統觀《老子》全書,知其說之出於穿鑿,未足據為定論也。」其下就從三方面來闡述:首先,從語言上來看,所謂「仁者,人也」的說法,是求其語源,不是等義。「『人』字乃抽象名詞,非具體名詞也。故以人為仁之訓則可,而以人易仁則不可。」而且依胡適之說,也只能說「非仁」,不能說「不仁」。何況此句之下又有「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之語,總不能理解為「聖人不是人」吧?其次,從《老子》全書來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都是《老子》之言。所以要認定老子打破天人同類的謬說,證據是不足的。再次,胡適之誤,是信了王弼關於「芻狗」的誤說。王弼之說,分芻與狗為二物,說天不為獸生草,而獸吃草;天不為人生狗,而人吃狗。這里含有天以萬物為草芥之意。實則芻狗是一物。《莊子·天運篇》載師金之言曰:「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綉,屍祝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芻狗紮成而未祭獻時,用盒子盛著,上面用精美的綉巾覆蓋著,屍祝齋戒了來送它到祭壇上。等到祭獻以後,就廢棄了,走路的人就踐踏著它的頭顱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撿起來燒火)「以萬物為芻狗」是說將萬物看作芻狗,用時尊榮,用後即棄之如弊屣,順其榮華至衰敗的發展過程。這自然是不講仁恩了。應該說,鍾先生的說法是比較正確的。但是,芻狗到底是什麼,做什麼用,其生滅過程如何?鍾先生也沒有說清楚,如說芻狗就是芻靈之類。在其所著《莊子發微》中還展開來說:「以茅草扎作人形,以殉葬,則謂之芻靈;以祭祀,則謂之芻狗。後世畫神像於紙,以竹為骨而張之,謂之紙馬,即芻狗之變。紙馬非馬,知芻狗非狗矣。李頤雲:『結芻為狗。』非也。……蓋自秦以後,芻狗之制已不存。故魏、晉間人已不知芻狗為何物,而各以其意說之。不知狗之為言苟也,以其暫制而用之,故謂之苟,豈象狗形者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324頁)實際上,「芻狗」就是扎草為狗形,疾疫時用於求福禳災,此時要文飾妝扮一番。祈禱之後,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芻狗即便棄置,人踏車轢,隨後就將它當做柴草,一燒了事。我們看漢、魏、晉文獻中的記載,就可以明白。《淮南子·齊俗篇》說芻狗和土龍剛剛做好的時候,用青黃色來文飾,蒙上綺綉,纏著紅線,屍祝穿著純黑色的祭服,大夫戴著禮帽來迎送它們。等到用完之後,土龍不過成了一堆土壤,芻狗不過成了一堆草芥罷了,有誰看重它們呢?許慎在其下註:「芻狗,束芻為狗,以謝過求福。土龍,以請雨。」很顯然,芻狗就是用草紮成狗的樣子,土龍就是用泥土做成龍的模樣。芻狗是用來謝過求福的,土龍是用來求雨的。《說山篇》也說「芻狗待之而求福」。《說林篇》又說:「譬若旱歲之土龍,疾疫之芻狗,是時為帝者也。」這就說得更清楚了,芻狗的一個大用處,是瘟疫流行之時,用來祭神求福的。這時,它的位置,儼然是帝王一般。自然,用後就扔了。芻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極盡榮華,祭祀之後,立即廢棄,車轢火燒,已如上述。而《三國志·魏志·周宣傳》說三夢來展現芻狗祭祀後的三個過程,也很有意思。說的是周宣善於占卜,有人就故意來考考他,說是夢見芻狗了,周宣說將會得到美食。不久出行,果然遇到豐膳。後來又說,又夢見芻狗了,周宣說:「你要小心,會墮車折腳。」不久,果如其言。第三次又說夢見芻狗,周宣說:「特別要注意呀,你家將失火。」家裡真的很快遭到火災。問的人後來說:「其實我三次都沒有夢到芻狗,為什麼這么靈驗呢?」周宣說:「這是神靈讓你說的,和真夢沒什麼不同。」問的人說:「我三次都說夢見芻狗,為什麼結果很不同呢?」周宣說:「芻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畢,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祭祀結束,芻狗為車所碾壓,所以會墮車折腳。這之後,就要將殘碎的芻狗拿去燒火了,所以會失火。」(宣曰:「芻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夢,當得餘食也。祭祀既訖,則芻狗為車所轢,故中夢當墮車折腳也。芻狗既車轢之後,必載以為樵,故後夢憂失火也。」)這些材料,將芻狗的形狀,所用的材料,用途,生住異滅(借用佛家語)的過程說得很清楚了。這個過程,是自然的過程。用時顯貴,用後廢棄,天地萬物,莫非如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天地並不施仁恩,只是讓萬物如芻狗那樣走完自己由榮華到廢棄的過程而已。下文「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也是這個意思。這里,並沒有糟踐百姓的含義。 李偉國先生在《「人定勝天」語義的演變》一文(載《文匯報》2008年7月20日)中,又將《老子》的「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弗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今傳本第七十三章)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視作對待著的雙方,解釋說:「天地不仁,亦猶《詩經》之『視天夢夢』。『天道善勝』,則猶《詩經》之『靡人弗勝』。……老子的這些話,應該是申包胥所熟知的,也可視為『人眾勝天,天定勝人』的一個來源。」將「天地不仁」理解為天地之道閉塞,正理泯滅,雖然有宋代林栗《周易經傳集解》卷十二的話「方其未復也,天地閉塞,萬物摧殘,賢愚易其位,善惡乖其應,若無天理,惟人自為耳。故老耼氏有『天地不仁』之說,而申包胥有『人眾勝天』之語。方此時也,天地之心,何自而見哉」作依據,但林栗這樣的理解是在闡述自己的觀點,並不合《老子》原意。《誅仙》中的用法:蕭鼎著名小說《誅仙》中的中心思想,就是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這本小說里的解釋是,天與地是沒有感情的,不會理會人間的恩怨情仇,把人間萬物都當做操作的狗而已!這句話使《誅仙》成為了06年最有名的網路小說

❸ 《道德經》: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我來獻丑了: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版久,而況於人乎?
隨便很少的描權述一下自然的道理吧!因為大風不會強勁的刮一整天,急驟的瓢潑大雨也不會持續不斷的下一整天.這是因為什麼呢?誰做的呢?原來是天地啊!天地尚且不能疾風暴雨的持久,何況是人呢?
本意是人要知道功成身退,也不要一味逞強!現在俗話說的:可持續發展!

❹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呀是沒有感知力的(對什麼都麻木不仁),它高高在上,不過是把這世間的萬事萬物當作螻蟻罷了。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里的聖人,不是那些無所不知 ,無所不能的人。文中的聖人指是“王",即統治階級。在《道德經》中“王,邦、國"等字出現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因此,我才認為應當把“聖人"解讀為“王“。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句話的重點在“不屈"一詞,一直以來“屈“都被解釋為“枯竭“,但我認為最正確的解釋應該是"虧“,繁寫體的“虧"。虧,氣不足為虧。與月亮盈虧之意同。不虧:圓滿,充實。

有朋友在評論區留言,問多言數窮怎麼解讀,我本來已經回復了,但又怕其他朋友沒看到,就重新編輯發出來。

這句的含義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意思差不多。

❺ 在易經、道德經中,天地指什麼為什麼那麼被看重。

你讀過幾遍?沒讀懂慢慢讀。
老子都說不清的事,你來問我們這幫無聊網蟲,多沒勁。

❻ 老子《道德經》雲:「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此句的深層含義是什麼

意思是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運行、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

出自——戰國時期老子《道德經·天長地久》。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運行、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因此聖人把自己擺在後面,結果自己反而會佔先;在危險時把自己置之度外,結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是因為他不自私嗎?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目的。

(6)道德經天地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❼ 道德經·天地不仁的原文

所謂「芻狗」,就是用稻草紮成的狗,它有著特殊功用:古代用於祭祀。祭祀是一件很嚴肅莊重的事情,在這種場合,它被賦予了特殊的象徵意義,已不再是一個普通的稻草紮成的小狗。然而一旦祭祀過後,稻草恢復了它本真的意義,不再被人頂禮膜拜,它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被人遺棄,甚至踐踏,最後被當成普通的稻草焚燒了。稻草之所以會落下如此的命運,並不是人們對其存在好惡心理,而是為了祭祀的需要。
天地本身沒有情誼可言,它是毫無意志的純粹的自然物,它沒有偏好和任何選擇。然而它的力量是巨大的,無法抗拒和控制。它所表現的一切:地球的形成、人類的產生、物種的滅絕以及若干年後人類的消亡,都是一種很偶然的現象。絕不是天地的意志,它不存在憐愛和刻意踐踏的情感取向,萬物的生成和消亡都是依照自身的規律發展的結果,它賦予了萬物自由,因而它才能在自在無為中達到無所不為。客觀存在對萬物沒有施加恩惠,也沒有強加干涉,所以萬物才能按照自身的發展軌跡共同發展,正因為如此,萬物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它的恩澤。
聖人(統治者)治理國家管理子民也是如此,古代的帝王稱天子,是天地的兒子,也可以看成是天地的化身,他效法天地管理天下百姓,不對百姓施加仁愛,把百姓當成祭祀用的芻狗,這不是不愛惜百姓,相反這是真正的珍惜。怎樣理解呢?聖人對百姓不施加仁愛馳不橫加干涉,給予一定的自由,這樣百姓才能感受到真正恩賜。教導百姓按照自然規律行事,就不會破壞大自然之道的無為之治。因而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天下才會太平,天下太平,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才能繁榮昌盛。與此相反,如果統治者沒能按照大道的無為而治的原則,而是施與仁愛,自然會對百姓枉加干涉,就會使百姓脫離正確的行為軌道,導致天下大亂。統治者為了安定民心,平息這種混亂的局面,就會很自然地強加自己的意志,比如制定各種刑罰,這樣一來,民心不但沒有被安定反而更加騷動不安,農民起義勢在必然,結果是民不聊生,統治階級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這種貌似仁愛的統治策略,不但害已而且害民。
橐龠就是風箱,它是一種冶金鼓風用的工具,中間是空洞的虛無的,充滿了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天地之間是空虛的,恰似一個大風箱,充滿了元氣的流動。
正因為天地的空虛,才會有元氣流動其間,而且元氣無窮無盡,用之不竭,這元氣就是主宰萬物的靈氣,它看不到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越用越靈。
我們應該像天地聖人一般,像個大風箱,心裡空無一物,而又能包容一切。所謂空無一物也就是不置一物於心中,而應包容萬物,做到心中坦盪,不偏執一物,才能海納百川。心裡的容量像一個大風箱,無窮無盡,這樣我們才能放眼宇宙,心無掛礙;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才不會為外物而影響自己的情緒,對別人的對錯是非才不會品頭論足,枉下斷論。別人的是非和自己有什麼關系?為什麼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我們是人,是情感十分豐富的動物,我們有喜怒哀樂,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要無所為,也就是真正的無所不為了。
老子認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不僅適用於治理國家,為統治者的制勝法寶,而且適用於我們一個一個的個體,將自己與大道緊密相連,甚至融為一體,我們才能獲得自由和幸福。就是大道的完善境界。

❽ 如果按照道德經的話,天地最大的「有」和最大的「無」是什麼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❾ 道德經中所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所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意思是本身天地無任何感情的。不可能對誰特別好,也不可能特別對誰不好,天地不仁,就是講一視同仁。芻狗是什麼?就用草做的狗。用草作的狗再祭祀上,就和真狗一樣,那祭祀以後呢?也就沒有用了這個草狗,當然會扔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實際上講天地是無感情的,對於他不會管萬事萬物的生滅,他們只能自生自滅。不仁,不是他無有感情,更重要的是強調他對所有的東西都一視同仁。無特別偏愛你,那麼也不會特別偏愛她,對於大家全部很公平。


之所以天地偉大,就是他沒有什麼高低貴賤的分別。一律同等的對待萬物,就像父母對子女那樣。天地盡管無仁義,可是天地擁有大愛,而愛本質,是無私的奉獻。而無任何的索取。是進入無我的境界。所以天行健,自強不息。無時無刻太陽不在奉獻他的熱和光來普照萬物。而地勢坤,厚德載物。無時無刻大地無私地接受著一切萬物。這是天地之道。也是天能長,地能久原因。因為可以長久者屬於真正的王道。正因為天地只付出。而不佔有和索取。所以反倒天地可以得到萬物的擁戴和依賴。這是天地的偉大。

熱點內容
河北區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4-12-29 04:25:52 瀏覽:907
法院微信上 發布:2024-12-29 04:14:51 瀏覽:758
立法要幾審 發布:2024-12-29 03:38:14 瀏覽:769
對中國國籍立法的認識 發布:2024-12-29 03:28:07 瀏覽:701
依法治國十八屆四中全會ppt 發布:2024-12-29 03:28:07 瀏覽:436
體育運動傷害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9 03:19:17 瀏覽:292
道德經王必 發布:2024-12-29 03:14:44 瀏覽:900
有關傳銷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9 01:14:05 瀏覽:738
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發布:2024-12-29 00:26:44 瀏覽:613
資源環境法規總結 發布:2024-12-29 00:21:52 瀏覽: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