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十三
Ⅰ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
《道德經》第十三章(按王弼本)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也下是我個人的理解,如有不妥,請見諒:
世人太重個人榮辱,於一榮一辱間,每每似受驚一般;世人太重一己私利,將這些身外大患,看得跟本我一樣重要。(寵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受寵,而是指榮耀;大患,也有人認為就是指上句的「寵辱」)
什麼叫「寵辱若驚」?無論得到還是失去它們,都好像受到了驚嚇一般,不能淡然處之。其中,榮比辱更為卑下,更容易引起人心的起伏。
什麼叫「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會有名利得失這些大患,是因為我有「私利之身」。如果我委己一身以為全天下,不計較個人得失,那我哪來什麼大患呢!
因此,以「委己一身以為全天下」為貴的人,方可寄之以天下;以「委己一身以為全天下」為志的人,方可托之以天下。(貴以身為天下,即以「以身為天下」為貴,貴作為動詞理解,以……為貴,下句「愛以身為天下」義同)
查看全部4個回答
老子的道德經超值低價,盡在淘寶!
杭州易宏廣告有限公司廣告
亞馬遜書店,亞馬遜Kindle海量電子書,超低價格!
關注亞馬遜圖書的人也在看
亞馬遜亞馬遜書店,每日精選特價電子書,使用Kindle設備或者下載Kindle App均可閱讀!
北京世紀卓越信息技..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當當網上商城書店「當當圖書」百萬圖書,正版低價,快速到家!
「當當圖書網」匯聚百萬本圖書,各類圖書應有盡有,來當當低價任性go!買書當然是當當!
572020-05-05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意思就是: 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急管繁弦使人震耳欲聾山珍海味,美酒佳餚,使人口不辨味射鵰逐鹿,騎馬打獵,使人精神瘋狂金銀珠寶,鑽石瑪瑙,使人犯法背德因此,聖人治理天下,首先讓民眾吃飽肚子,而不在色彩斑斕的大千世界裡東張西望. 所以舍棄繁華奢侈,而選取淳厚樸素.
3 瀏覽3352017-03-25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
Ⅱ 道德經三十三章及九十 具體體現什麼思想
道德經第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章文字很好理解,基本不用解釋,也可以看懂。需要注意的是,這幾層意思,是層層遞進的:知人不如自知,自知不如勝人,勝人不如自勝,自勝不如知足,知足不如強行,強行不如守道,守道能夠做到時刻不忘,就能養壽。
顯然,老子的意思,是守道為人生根本。
什麼是人的」道「呢?就是你這輩子究竟應該干什麼?你的使命是什麼?並且時刻不忘你的使命。
這章有一個疑點,就是老子明確提出了「自勝者強」這個觀點,表面上與老子在道德經里一再推崇的「柔弱勝剛強」的觀點相悖。但是,我們必須知道,道家的「弱」,並不是真的「弱」,只不過是外表上顯得「弱」,但其實內心極其強大的,他們是能夠「自勝」的一群人。老子在道德經裡面喜歡以水喻道,水就是外表柔弱,而內在強大無比的一種物質。
道德經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章的意思,可以用第八章「動善時」的觀點來解釋。該動則動,該退則退。韓信就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而遭來殺身之禍。相比之下,張良因為懂得黃老之術,就比他聰明得多,知道鳥驚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得以善終。
道德經第10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這章是講的守道之法。傳統的道家修仙之術,對本章非常重視。從哲學的角度去理解,就是「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人能時刻不忘自己的「道」,至精至純,片刻不忘,做什麼都可以成功,都能得「道」。
Ⅲ 《道德經》第十三章「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什麼意思
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喜歡盡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中的《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文: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寵本來是低級之物 , 人們驟然得到它 , 為之驚喜 , 一旦失掉 , 為之驚懼 , 這就叫寵和辱都是人的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
人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由於人們有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如果人們沒有了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人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喜歡盡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3)道德經十三擴展閱讀:
賞析:
這一章講的是人的尊嚴問題。老子強調"貴身"的思想,論述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於"貴身",不胡作妄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們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責委任於他,讓他擔當治理天下的任務。
他認為,"寵"和"辱"對於人的尊嚴之挫傷,並沒有兩樣,得寵者總覺得受寵是一份意外的殊榮,便擔心失去,因而人格尊嚴無形地受到損害。如果一個人未經受任何辱與寵,那麼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獨立的人格。
Ⅳ 道德經第十三章貴大患若身,大患指的是什麼
任法融道長的解釋:「何為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只有把「何患」的原因找到了,問題才能解決。什麼意思?還是人造的麻煩。人為什麼會造麻煩?因為人「唯我獨尊」,把自己看得太重了,為了自己的享受把生態破壞了。怎麼破壞了呢?獵殺動物啊,亂砍林木啊,破壞水源啊,這就是人唯我獨尊,把自然破壞了。表象上看就是這個問題。比如說一些地方搞發展,是為了見錢,見錢是弊比利大。你見了錢了、發達了,但是把生態環境破壞了,這就是得不償失。所以人間社會就是這樣引起的自然不平衡。所以說「天人合一」,由人而看天道,天道變化了。為什麼古人說一句話,「國正天下順」,人的心好了,國就順了,就這個道理。
何謂「寵辱若驚」?蓋以寵為後起之榮,非本來之貴,故曰「寵為下」。但常人之情,營營於得失,故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為「寵辱若驚」。其曰「貴大患若身」者何?殆謂人因有身,所以有患。若無吾身,患從何來?凡人當道未成時,不得不留身以為修煉之具,一到脫殼飛升,有神無氣,何禍之可加哉?既留形住世,萬緣頓滅,一真內含,雖運游四境,亦來去自如,又何大患之有?世之修士,欲成千萬年之神,為千萬人之望,造非常之業,建不朽之功,須一言一行,不稍放肆,即貴其身而身存,乃可以為天下所寄命者;一動一靜,毫不敢輕,即愛其身而身在,乃可為天下所託賴者。如莘野久耕,而三聘抒忱,慨然以堯舜居民自任;南陽高卧,而幾經束帛,儼然以鼎足三分為能。所謂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非斯人其誰與歸?彼自私其身,而高蹈遠引,不思以道濟天下,使天下共游於大道之中者,相去亦遠矣。
此言人身自有良貴,不待外求,有非勢位之榮可比者。人能從此修持,努力不懈——古雲「辛苦二三載,快樂千萬年」,洵不誣也,有何寵辱之驚,貴患之慨耶?學者大道未得時,必賴此身以為修煉,若區區以衣服飲食、富貴榮華為養身之要,則凡身既重,而先天真身未有不因之而損者。先天真身既損,而後天凡身亦斷難久存焉。此凡夫之所以愛其身而竟喪其身也。惟至人知一切事情,皆屬幻化之端,有生滅相,不可認以為真,惟我先天元氣,才是我生身之本,可以一世,可以百世,可以千萬年。若無此個真修,則凡身從何而有?此為人身內之身,存之則生,失之則死;散之則物,凝之則仙,不可一息偶離者也。太上教人兢兢致慎,不敢一事怠忽,不敢一念游移,更不敢與人爭強角勝,惟恬淡自適,清凈無塵,以自適其天而已。雖未出身加民,而芸芸赤子,早已慶安全於方寸。斯人不出如蒼生何?民之仰望者,深且切矣。所謂不以一己之樂為樂,而以天下之樂為樂,不以一己之憂為憂,而以天下之憂為憂,其寄託為何如哉?
Ⅳ 道德經第十三章讀後感
看破紅塵,寵辱不驚,名利權貴是假象,
以天下百姓福祉當成自己生命重要的人
才能承擔天命
Ⅵ 《道德經》第十三章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你好,首先想問你看的《道德經》是什麼版本的,
這句話 應該是「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友情提示,最好是買 中華書局的版本,正確率稍微高一點
有時候一個虛實詞的不同,對於文言文來說,理解的偏差就可能失之千里
另外,此句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整句話可以這樣意譯: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覺得驚恐,(是因為)把榮辱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麼叫做把一些問題搞得好像自身生命一樣尊貴?我之所以有大的憂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可憂患的呢?所以,把自己當做是這個大的天下(不只是一句肉身而已),那麼天下就可以寄予給他了;把愛惜自己生命的感情來愛惜這個天下,那麼天下就可以託付給他了。
不是「看重用自己的身體為天下做事的人,就可以把身體暫時寄存在天下。吝惜用身體為天下做事的人,才可以真正的將自己託付給天下。」而是反過來,能夠做到這樣的人,才可以把天才託付給他。老子在此處宣揚的是「大愛、博愛」,我們有個人的憂患是由於我們拘囿於個人。這是不對的。我們應把「像愛自身一樣的來愛這個天下」,那麼天下就可以託付給我們了。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這句話本身是我自己在道德經中比較喜歡的一句話,宣揚著大愛、天下的觀點,聽起來氣勢宏大、惹人深思。上德有德,是以不失德,無為而無所不為。老子的所有的無為都是為了最弘大的有為。就如兵家發揚了道家的思想,所衍生出的「為於陰,而成於陽」。從來就不是消極的無為。
Ⅶ 道德經第13章的深沉哲理是什麼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理解:
那些太過重視自身的人稍微得寵受辱,就會感情劇烈變化,甚至時時恐懼大禍臨頭。
他們得寵的時候高興的不得了,他們失寵受辱的時候驚恐的不得了。又常常猜忌,時刻恐懼身陷災難,所以他們失去了內心的平衡和寧靜。
太重視外在對自身的評價,太重視自己的那點「寵辱」,以至於為外物所牽累,不能自拔,跳不出榮辱厲害的考慮。如果他們能拋棄「別人眼中的自己」,把「我」置之度外,做到無「我」,便能超然物外,那自己還用擔心什麼禍患么?
當我們把「我」置之度外時,我們應該去考慮群體乃至天下得失。甚至全身心的投入到為天下人奮斗中去。因為天下不是任意可為的,所以要以貴重嚴謹的態度全身心的為天下做貢獻,那麼天下就可以寄託給這樣的人。要用愛的心態捨身為天下奮斗,那麼天下就可以託付給他了。
超然於榮辱之外,為天下捨身忘我。
注意:
呼應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呼應第五十四章「以身觀身」
注釋:
寵,尊居也《說文》。若,像。驚,驚動、在這里是表示感情的變化。貴,地位高,高價,重視。患,憂也《說文》。貴以身為天下,以身為天下貴。
譯文:
受寵受辱就會感情變化,恐懼大禍臨頭。
什麼叫做受寵受辱就會感情變化?寵是寵下的,得寵就高興,失寵就傷心,這就叫做受寵受辱就會感情變化。
什麼叫做恐懼大禍臨頭?我之所以有大禍,是因為我在乎自身;如果我不在乎自身,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
所以要以貴重的態度用全身心為天下做貢獻,那麼天下就可以寄予給他了
要以愛的心態捨身為天下奮斗,那麼天下就可以託付給他了。
Ⅷ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解讀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回,答死而不亡者壽。」
[解讀]
能看透一個人很不容易,這需要智慧和能力;而一個人要能真正了解自己也很不容易,你能從各方面了解你自己,既看到你的亮點,同時更要注意你的短處,處於順境不能驕傲自滿,處於逆境也不能悲觀失望,你才能算是一個聰明的人。能戰勝別人是有能力的表現,有時,打敗你的不是別人,恰恰是你自己,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戰勝自我的人才算真正的強者。
知足者常樂,知足者是天下最富有的人。
堅持不懈,努力執行的人才算有志者。
成功之屬於那些堅持到底的人,即使暫時失敗也會從頭再來,能保持業績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只有這樣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者。
[詩譯]
善於知人是智慧,認識自我才高明。
戰勝別人有威力,戰勝自我強中雄。
知道滿足就富有,勤奮堅毅志向明。
不忘根本能長久,死不忘道是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