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成本

法治成本

發布時間: 2020-12-19 07:35:04

⑴ 求一篇關於「人治與法治」的論文

所謂法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規范和約束人們 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法制變成法治,就要以人們的 權利平等、權力制衡、司法立法和執法相互獨立作為前提。不 然法治就難以產生社會秩序。 法治的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依賴於法律制度與法治的本身 的成本與優劣之外,主要就是要看人們的道德水準。不管多麼完 善的法律制度與法治,對野獸是沒有效果的,除非將其殺死。道 德水準極低的人們,其行為,其性質接近野獸,其法治成本其高 無比。 找出人治與法治最佳比重 所謂人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嚴格的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 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道德制度變為德治,必須以 權利的不平等和權力的不制衡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 的好壞除了依賴於人們的道德水準外,主要要看國家治理者的道 德水準。只有賢德完善的人作國君,才有上樑正而下樑不歪的效 果。社會秩序才會產生。若治理者與被治理者的道德水準極低, 形同野獸,弱肉強食,其人治成本就會極高,其人治也就無效。 一個沒有賢君的國家,人治是無效的;一個沒有清楚界定權 利的國家,法治是無效的。人治與法治各有優劣,各有不同的前 提。一個國家,清一色的法治不好,也無效;清一色的人治也不 好,也無效。最有效的治理是要找出人治與法治的最佳比重和不 同的適用范圍。 有兩個關鍵因素能用來決定這一最佳比重。第一,增加投資 於教育與宣傳,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從而減少法治,減少投入 國家機器如警察的成本。或者增加投入國家機器,投入法治的成 本,減少投入教育與宣傳、投入提高人們道德水準的成本。 在理論上,一定存在著一個投資於改善道德水準和投資於加 強國家機器即法治水平的最佳比重,使得達到一定的治理水平和 社會秩序水平所耗費的投資最小。或者使一定的投資額達到最佳 的社會秩序水平。這就是人治與法治的最佳比重。 第二,人們的道德水準在家庭內部最高,在企業內部次之, 在人們與家庭,與企業之外的交往中道德水平最低。因此,人治 在微觀組織中會比在宏觀組織中有效。法治則在宏觀組中更能節 省成本。所以最好的組合是以法治為主人治為輔治國、治理宏觀 組織秩序;以人治和德治為主以法治為輔治家、治理微觀組織如 公司企業的秩序。 以最低成本達最佳治理效果 一個國家是否治理得當,主要就是要看如何適當根據國情、 人民的道德水準去構建人治與法治的比重和不同的適應范圍。在 理論上,一定存在著一個最佳的人治與法治結構使得在所定目標 社會秩序之下其治理成本最低。從治理成本和效果的角度看,法 治與人治並無好壞之分,好壞只在於他的比重結構和適用范圍如 何。 政治的本質就是發現人治與法治的最佳結構,用最低的成本 達到最有效的治理效果。完全否定法治是錯誤的,完全否定人治 也是錯誤的。以人性的不純,單一的法治和單一人人治都是浪費 性的。

⑵ 求一篇《人治與法治》的論文

人治與法治 王建國(1997) 所謂法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規范和約束人們
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法制變成法治,就要以人們的
權利平等、權力制衡、司法、立法和執法相互獨立作為前提。不
然法治就難以產生社會秩序。 法治的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依賴於法律制度與法治的本身
的成本與優劣之外,主要就是要看人們的道德水準。不管多麼完
善的法律制度與法治,對野獸是沒有效果的,除非將其殺死。道
德水準極低的人們,其行為,其性質接近野獸,其法治成本其高
無比。 找出人治與法治最佳比重 所謂人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嚴格的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
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道德制度變為德治,必須以
權利的不平等和權力的不制衡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
的好壞除了依賴於人們的道德水準外,主要要看國家治理者的道
德水準。只有賢德完善的人作國君,才有上樑正而下樑不歪的效
果。社會秩序才會產生。若治理者與被治理者的道德水準極低,
形同野獸,弱肉強食,其人治成本就會極高,其人治也就無效。 一個沒有賢君的國家,人治是無效的;一個沒有清楚界定權
利的國家,法治是無效的。人治與法治各有優劣,各有不同的前
提。一個國家,清一色的法治不好,也無效;清一色的人治也不
好,也無效。最有效的治理是要找出人治與法治的最佳比重和不
同的適用范圍。 有兩個關鍵因素能用來決定這一最佳比重。第一,增加投資
於教育與宣傳,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從而減少法治,減少投入
國家機器如警察的成本。或者增加投入國家機器,投入法治的成
本,減少投入教育與宣傳、投入提高人們道德水準的成本。 在理論上,一定存在著一個投資於改善道德水準和投資於加
強國家機器即法治水平的最佳比重,使得達到一定的治理水平和
社會秩序水平所耗費的投資最小。或者使一定的投資額達到最佳
的社會秩序水平。這就是人治與法治的最佳比重。 第二,人們的道德水準在家庭內部最高,在企業內部次之,
在人們與家庭,與企業之外的交往中道德水平最低。因此,人治
在微觀組織中會比在宏觀組織中有效。法治則在宏觀組中更能節
省成本。所以最好的組合是以法治為主人治為輔治國、治理宏觀
組織秩序;以人治和德治為主以法治為輔治家、治理微觀組織如
公司企業的秩序。 以最低成本達最佳治理效果 一個國家是否治理得當,主要就是要看如何適當根據國情、
人民的道德水準去構建人治與法治的比重和不同的適應范圍。在
理論上,一定存在著一個最佳的人治與法治結構使得在所定目標
社會秩序之下其治理成本最低。從治理成本和效果的角度看,法
治與人治並無好壞之分,好壞只在於他的比重結構和適用范圍如
何。 政治的本質就是發現人治與法治的最佳結構,用最低的成本
達到最有效的治理效果。完全否定法治是錯誤的,完全否定人治
也是錯誤的。以人性的不純,單一的法治和單一人人治都是浪費
性的。

⑶ 自創並按法律程序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應按什麼入賬

D。
會計制度規定,自行開發並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其入賬價值應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資、律師費等費用確定;依法申請取得前發生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應於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

企業在自行研究與開發無形資產過程中,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費用。比如,研究與開發人員的工資和福利、所用設備的折舊、外購相關技術發生的支出等。發生的這些費用往往難以根據某個特定的項目進行歸集;此外,隨著企業間技術競爭的加劇,企業研究與開發的項目是否很可能成功,是否將來很可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在研究與開發過程中往往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會計制度明確要求企業在自行開發無形資產過程中發生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應於發生當時確認為當期費用;而依法申請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費等費用,則應作為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的成本,並依此入賬。

比如,某企業自行開發成功一套計算機管理軟體,並依法申請了專利。為此發生了注冊費和律師費等4萬元。在這個例子中,企業應將申請取得的專利按4萬元入賬。

需要說明的是:(1)無形資產自行開發並依法申請成功前已計入發生當期的費用,在申請成功後不能轉增無形資產的成本。(2)我國會計制度對研究與開發費用規定的處理原則,與相關國際會計准則有所不同。國際會計准則認為,研究與開發應予區分;相應地,研究費用應計入當期損益,開發費用則應在符合一定條件時予以資本化。

⑷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列入成本費用,依法在稅前扣除」

可以提取的 並在稅前列支

⑸ 如何妥善處理好業務發展,理賠成本管控與依法合規三者之間的關系

國有關精細化管理專家和學者有不同的定義,具有代表性有兩種:一種認為精細化內管容理指企業按照「五精四細」的思路與方法,對企業的管理進行精細化改造的工程。要求對於管理工作要作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強調執行力。精細化是一種意識、一種觀念、一種認真的態度、一種精益求精的文化。另一種認為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管理理念,一種管理文化,其以「精、准、細、嚴」為基本原則,通過提升改造員工素質,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強化鏈接協作管理,從而從整體上提升企業整體效益。精細化不能單從字面來理解,其包含了以下四個方面特徵:1、精是做精,求精,追求最佳、最優。2、準是准確、准時。3、 細是做細,具體是把工作做細,管理做細,流程管細。4、嚴就是執行,主要體現對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執行與控制。
以上管理專家和學者給出的精細化管理定義都強調精細化管理是一種文化,強調流程化,強調精細化,強調執行力。

⑹ 開發階段發生的費用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計入當期損益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計入無形資產成本,那同時依法發生的

應該計入無形資產成本,如果這些都不計,無形資產就沒有成本了

⑺ 中央關於依法治國的文件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

為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執政為民,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實施綱要。

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其載入憲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行政也取得了明顯進展。1999年11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國發〔1999〕23號),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加強制度建設,嚴格行政執法,強化行政執法監督,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黨的十六大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並明確提出「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推進依法行政」。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國的客觀要求相比,依法行政還存在不少差距,主要是:行政管理體制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還不適應,依法行政面臨諸多體制性障礙;制度建設反映客觀規律不夠,難以全面、有效解決實際問題;行政決策程序和機制不夠完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時有發生,人民群眾反映比較強烈;對行政行為的監督制約機制不夠健全,一些違法或者不當的行政行為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制止或者糾正,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得不到及時救濟;一些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的觀念還比較淡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妨礙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解決這些問題,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和依法治國的進程,必須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

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2.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指導思想。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必須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執政為民,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提高行政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創新管理方式,增強管理透明度,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3.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目標。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

——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基本理順,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基本到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政府各部門之間的職能和許可權比較明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基本形成。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基本建立。

——提出法律議案、地方性法規草案,制定行政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等制度建設符合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充分反映客觀規律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法律、法規、規章得到全面、正確實施,法制統一,政令暢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得到切實保護,違法行為得到及時糾正、制裁,經濟社會秩序得到有效維護。政府應對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明顯增強。

——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的行政決策機制和制度基本形成,人民群眾的要求、意願得到及時反映。政府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確、及時,制定的政策、發布的決定相對穩定,行政管理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誠信。

——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範、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基本形成,社會矛盾得到有效防範和化解。

——行政權力與責任緊密掛鉤、與行政權力主體利益徹底脫鉤。行政監督制度和機制基本完善,政府的層級監督和專門監督明顯加強,行政監督效能顯著提高。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觀念明顯提高,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圍基本形成;依法行政的能力明顯增強,善於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能夠依法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

三、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

4.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依法行政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必須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必須維護憲法權威,確保法制統一和政令暢通;必須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把推進依法行政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開拓創新與循序漸進的統一,既要體現改革和創新的精神,又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分類推進;必須把堅持依法行政與提高行政效率統一起來,做到既嚴格依法辦事,又積極履行職責。

5.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合法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

——合理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要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行使自由裁量權應當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關因素的干擾;所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

——程序正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外,應當公開,注意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要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行政管理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應當迴避。

——高效便民。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誠實守信。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權責統一。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由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力和責任的統一。依法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四、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6.依法界定和規范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實行政府公共管理職能與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能分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能夠自主解決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通過自律能夠解決的事項,除法律另有規定的外,行政機關不要通過行政管理去解決。要加強對行業組織和中介機構的引導和規范。行政機關應當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主要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管理經濟,依法履行市場監管職能,保證市場監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打破部門保護、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要進一步轉變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方式,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在繼續加強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完善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政府應對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妥善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保護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不受侵犯;完善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和公共服務意識,簡化公共服務程序,降低公共服務成本,逐步建立統一、公開、公平、公正的現代公共服務體制。

7.合理劃分和依法規范各級行政機關的職能和許可權。科學合理設置政府機構,核定人員編制,實現政府職責、機構和編制的法定化。加強政府對所屬部門職能爭議的協調。

8.完善依法行政的財政保障機制。完善集中統一的公共財政體制,逐步實現規范的部門預算,統籌安排和規范使用財政資金,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清理和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政府非稅收入;完善和規范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工資和津補貼制度,逐步解決同一地區不同行政機關相同職級工作人員收入差距較大的矛盾;行政機關不得設立任何形式的「小金庫」;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必須全部上繳財政,嚴禁以各種形式返還;行政經費統一由財政納入預算予以保障,並實行國庫集中支付。

9.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要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減少行政許可項目,規范行政許可行為,改革行政許可方式。要充分運用間接管理、動態管理和事後監督管理等手段對經濟和社會事務實施管理;充分發揮行政規劃、行政指導、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政府上網工程的建設和運用,擴大政府網上辦公的范圍;政府部門之間應當盡快做到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提高政府辦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創新管理方式,方便人民群眾。

10.推進政府信息公開。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事項外,行政機關應當公開政府信息。對公開的政府信息,公眾有權查閱。行政機關應當為公眾查閱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條件。

五、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

11.健全行政決策機制。科學、合理界定各級政府、政府各部門的行政決策權,完善政府內部決策規則。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實行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

12.完善行政決策程序。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決策事項、依據和結果要公開,公眾有權查閱。涉及全國或者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事項以及專業性較強的決策事項,應當事先組織專家進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論證。社會涉及面廣、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決策事項,應當向社會公布,或者通過舉行座談會、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意見。重大行政決策在決策過程中要進行合法性論證。

13.建立健全決策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制度。行政機關應當確定機構和人員,定期對決策的執行情況進行跟蹤與反饋,並適時調整和完善有關決策。要加強對決策活動的監督,完善行政決策的監督制度和機制,明確監督主體、監督內容、監督對象、監督程序和監督方式。要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實現決策權和決策責任相統一。

六、提高制度建設質量

14.制度建設的基本要求。提出法律議案和地方性法規草案,制定行政法規、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等制度建設,重在提高質量。要遵循並反映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緊密結合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決策,體現、推動和保障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揮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法律保障;要根據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進行。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內容要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能夠切實解決問題;內在邏輯要嚴密,語言要規范、簡潔、准確。

15.按照條件成熟、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的原則,科學合理制定政府立法工作計劃。要進一步加強政府立法工作,統籌考慮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國內和對外開放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在繼續加強有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方面的立法的同時,更加重視有關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面的立法。要把握立法規律和立法時機,正確處理好政府立法與改革的關系,做到立法決策與改革決策相統一,立法進程與改革進程相適應。

16.改進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擴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眾參與程度。實行立法工作者、實際工作者和專家學者三結合,建立健全專家咨詢論證制度。起草法律、法規、規章和作為行政管理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草案,要採取多種形式廣泛聽取意見。重大或者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草案,要採取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或者向社會公布草案等方式向社會聽取意見,尊重多數人的意願,充分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積極探索建立對聽取和採納意見情況的說明制度。行政法規、規章和作為行政管理依據的規范性文件通過後,應當在政府公報、普遍發行的報刊和政府網站上公布。政府公報應當便於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獲取。

17.積極探索對政府立法項目尤其是經濟立法項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政府立法不僅要考慮立法過程成本,還要研究其實施後的執法成本和社會成本。

18.建立和完善行政法規、規章修改、廢止的工作制度和規章、規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制度。要適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擴大對外開放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適時對現行行政法規、規章進行修改或者廢止,切實解決法律規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規章、規范性文件施行後,制定機關、實施機關應當定期對其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實施機關應當將評估意見報告制定機關;制定機關要定期對規章、規范性文件進行清理。
七、理順行政執法體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設,規范行政執法行為

19.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加快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繼續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積極探索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推進綜合執法試點。要減少行政執法層次,適當下移執法重心;對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生產直接相關的行政執法活動,主要由市、縣兩級行政執法機關實施。要完善行政執法機關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

20.嚴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作出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不利的行政決定之前,應當告知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並給予其陳述和申辯的機會;作出行政決定後,應當告知行政管理相對人依法享有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對重大事項,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依法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行政機關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應當在行政決定中說明理由。要切實解決行政機關違法行使權力侵犯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21.健全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制度。行政機關應當建立有關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等行政執法的案卷。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有關監督檢查記錄、證據材料、執法文書應當立卷歸檔。

22.建立健全行政執法主體資格制度。行政執法由行政機關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非行政機關的組織未經法律、法規授權或者行政機關的合法委託,不得行使行政執法權;要清理、確認並向社會公告行政執法主體;實行行政執法人員資格制度,沒有取得執法資格的不得從事行政執法工作。

23.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依法界定執法職責,科學設定執法崗位,規范執法程序。要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評議考核制和執法過錯或者錯案責任追究制,評議考核應當聽取公眾的意見。要積極探索行政執法績效評估和獎懲辦法。

八、積極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範、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

24.積極探索預防和解決社會矛盾的新路子。要大力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對矛盾糾紛要依法妥善解決。對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調處的民事糾紛,行政機關要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及時予以處理。要積極探索解決民事糾紛的新機制。

25.充分發揮調解在解決社會矛盾中的作用。對民事糾紛,經行政機關調解達成協議的,行政機關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不能達成協議的,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救濟權利和渠道。要完善人民調解制度,積極支持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的人民調解工作。

26.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通過信訪舉報反映的問題。要完善信訪制度,及時辦理信訪事項,切實保障信訪人、舉報人的權利和人身安全。任何行政機關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或者借口壓制、限制人民群眾信訪和舉報,不得打擊報復信訪和舉報人員,不得將信訪、舉報材料及有關情況透露或者轉送給被舉報人。對可以通過復議、訴訟等法律程序解決的信訪事項,行政機關應當告知信訪人、舉報人申請復議、提起訴訟的權利,積極引導當事人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九、完善行政監督制度和機制,強化對行政行為的監督

27.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自覺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向其報告工作、接受質詢,依法向有關人大常委會備案行政法規、規章;自覺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虛心聽取其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28.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對行政機關實施的監督。對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機關應當積極出庭應訴、答辯。對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生效的行政判決和裁定,行政機關應當自覺履行。

29.加強對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監督。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應當依法報送備案。對報送備案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政府法制機構應當依法嚴格審查,做到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提出異議的,制定機關或者實施機關應當依法及時研究處理。

30.認真貫徹行政復議法,加強行政復議工作。對符合法律規定的行政復議申請,必須依法受理;審理行政復議案件,要重依據、重證據、重程序,公正作出行政復議決定,堅決糾正違法、明顯不當的行政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要完善行政復議工作制度,積極探索提高行政復議工作質量的新方式、新舉措。對事實清楚、爭議不大的行政復議案件,要探索建立簡易程序解決行政爭議。加強行政復議機構的隊伍建設,提高行政復議工作人員的素質。完善行政復議責任追究制度,對依法應當受理而不受理行政復議申請,應當撤銷、變更或者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而不撤銷、變更或者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不在法定期限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以及違反行政復議法的其他規定的,應當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31.完善並嚴格執行行政賠償和補償制度。要按照國家賠償法實施行政賠償。嚴格執行《國家賠償費用管理辦法》關於賠償費用核撥的規定,依法從財政支取賠償費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得賠償。要探索在行政賠償程序中引入聽證、協商和和解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補償制度。

32.創新層級監督新機制,強化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上級行政機關要建立健全經常性的監督制度,探索層級監督的新方式,加強對下級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監督。

33.加強專門監督。各級行政機關要積極配合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機關的工作,自覺接受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機關的監督決定。拒不履行監督決定的,要依法追究有關機關和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機關要切實履行職責,依法獨立開展專門監督。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機關要與檢察機關密切配合,及時通報情況,形成監督合力。

34.強化社會監督。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要依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行政行為實施監督的權利,拓寬監督渠道,完善監督機制,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實施監督創造條件。要完善群眾舉報違法行為的制度。要高度重視新聞輿論監督,對新聞媒體反映的問題要認真調查、核實,並依法及時作出處理。

十、不斷提高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的觀念和能力

35.提高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領導幹部要帶頭學習和掌握憲法、法律和法規的規定,不斷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養,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把依法行政貫穿於行政管理的各個環節,列入各級人民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內容。要實行領導幹部的學法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對領導幹部進行依法行政知識培訓。積極探索對領導幹部任職前實行法律知識考試的制度。

36.建立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學法制度,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強化依法行政知識培訓。要採取自學與集中培訓相結合、以自學為主的方式,組織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學習通用法律知識以及與本職工作有關的專門法律知識。

37.建立和完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情況考核制度。要把依法行政情況作為考核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重要內容,完善考核制度,制定具體的措施和辦法。

38.積極營造全社會尊法守法、依法維權的良好環境。要採取各種形式,加強普法和法制宣傳,增強全社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觀念和意識,積極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維護自身權益,逐步形成與建設法治政府相適應的良好社會氛圍。

十一、提高認識,明確責任,切實加強對推進依法行政工作的領導

39.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級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門要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高度,充分認識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真正把依法行政作為政府運作的基本准則。各地方、各部門的行政首長作為本地方、本部門推進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加強對推進依法行政工作的領導,一級抓一級,逐級抓落實。

40.明確責任,嚴肅紀律。各級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門要結合本地方、本部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制定落實本綱要的具體辦法和配套措施,確定不同階段的重點,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依法行政,做到五年有規劃、年度有安排,將本綱要的規定落到實處。上級行政機關應當加強對下級行政機關貫徹本綱要情況的監督檢查。對貫徹落實本綱要不力的,要嚴肅紀律,予以通報,並追究有關人員相應的責任。

41.定期報告推進依法行政工作情況。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推進依法行政的情況;國務院各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要定期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推進依法行政的情況。

42.各級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門要充分發揮政府法制機構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參謀、助手和法律顧問作用。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涉及面廣、難度大、要求高,需要一支政治強、作風硬、業務精的政府法制工作隊伍,協助各級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門領導做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各項工作。各級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門要切實加強政府法制機構和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政府法制機構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參謀、助手和法律顧問的作用,並為他們開展工作創造必要的條件。

⑻ 依法嚴管治理環境會增加社會總成本嗎

近年來,我國環境監管呈現三大新特徵:一是過去單一靠行政執法,目前內則是行政執法容與環境司法同步;二是綜合激勵與嚴懲重罰並重,尤其體現在2018年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將在七省市試點並推向全國全面實施;三是以排污許可證制度落實排污者主體責任與社會監督問責。以上變化使過去環境保護上頭熱、中梗阻、下頭冷的現象得到充分改變,各級地方政府和部門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導向下,對當地企業的監管能力明顯加強。

因此,依法嚴管,只是將掩蓋的、被其他人承擔的、由自然界後續加倍償還的成本回歸到常態。依法嚴格監管對污染企業的確有影響,只不過影響的是那些對人民美好生活帶來負效果的不良增長和危害國家長遠發展的「黑色」增長。

⑼ 什麼是政府行政成本

行政成本(Administrative Cost )是指來政源府行政活動對經濟資源的消耗。
從狹義的角度看,政府機構正常運行需要消耗資源,比如建築物、辦公設施、人員工資等,這一部分行政成本本身不會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卻是必需的。
從廣義的角度看,政府行政成本還包括政府行政決策所付出的代價,這部分代價是不是值得,取決於決策是否正確,如果決策失誤,必然會導致不必要的行政成本支出。
政府行政成本是政府向社會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務所需要的行政投入或耗費的資源,是政府行使其職能必須付出的代價,是政府行使職能的必要支出。

⑽ 人民法院、檢察機關、公安機關依法向企事業單位調查取證,復印相關檔案資料,是否要交納相關費用

各個地區或許有不同的規定。
但按道理公檢法辦案,需要向企事業單位調查取版證、復印相關檔案資權料的,應當交納相應的成本費用。公檢法屬國家機關,依法辦案的各種支出應當由財政承擔,辦案的費用可以報銷。相應費用由企事業單位承擔沒有法律依據(企事業單位自願承擔的除外)。

熱點內容
司法采訪 發布:2025-01-01 17:58:08 瀏覽:511
中國傳媒大學法律碩士分數線 發布:2025-01-01 17:06:20 瀏覽:479
司法是檢察院 發布:2025-01-01 16:48:00 瀏覽:667
婚姻法有幾項 發布:2025-01-01 16:46:34 瀏覽:308
如何在工作中貫徹政法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01 16:15:06 瀏覽:519
政府文件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01 16:09:03 瀏覽:61
民商法好難記 發布:2025-01-01 16:08:24 瀏覽:85
司法引渡 發布:2025-01-01 15:51:16 瀏覽:553
外交銜條例 發布:2025-01-01 15:22:48 瀏覽:833
濰坊壽光律師 發布:2025-01-01 15:22:10 瀏覽: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