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老子道德經中的

老子道德經中的

發布時間: 2020-12-19 08:26:13

㈠ 老子道德經裡面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呢

老子的無為是在有作為之時,必須遵循自然原則,而不妄為。法天地的無私,法大版自然,如江水大海的不權爭、善下。他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善於使用柔性的方式去改變社會,以無為為手段,達成無不為的目的
不過,老子的無為思想,常受到人們的誤解與引用錯誤,如潘清芳所說:「回歸原典!」,唯有從原典深入的了解聖賢的思想,才能了解聖賢的真義所在,所以我們就能知道無為是順道而行的不敢為,體天地無私的無以為及各遂其生,各得其所的無不為。

老子的無為,基本上還是有為的,只是聖賢不私為,只為天下而有為。

㈡ 老子《道德經》中的"德"是什麼意思

  1. 德:心行、行為。德的甲骨金文象形有目有心有行。

  2. 《道德經》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該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原文的,在內容、章節順序上與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在的通俗通行本是經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後形成的版本。

  3. 以通行本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引自網路)為例:「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4. 對其中「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的各家解讀可謂是多如牛毛,然而在最早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對應的第一簡中根本就不是「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這幾個字,而是「絕智棄[下+又],民利百[人+不]」

  5. 《道德經》的版本有多種,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郭店楚簡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貴族隨葬的《道德經》版本。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比馬王堆帛書本的《道德經》年代早100多年,其它版本,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是漢代以後的版本。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㈢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意思

古代文言文表達的含義非常豐富,很簡短的幾個字就包含有大量的理解信息,一念之差也能造成理解上的差異。所以許多人對老子的道德經也有各種討論說法,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在此講一下個人看法,僅供大家娛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道,個人認為包括了天道、人道和修煉之道。

修煉之道

老子所說的修煉之道,其實就是道教弟子修煉的方法,這種方法在道教中就被稱為“道”,也叫“修道”;這種修煉之道如果放到佛學裡面來表達,就會被稱為“法”,有時候也被稱作“佛法”,即“修佛的方法”。自古以來便有“道法自然”一說,意思就是不管是道教所修的道,還是佛教所修的佛法,都必須遵循自然法則才會有所成就。

㈣ 道德經中道和德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

  • 我們覺得《道德經》很難懂,是因為這種用文言文寫的哲學書,真可以算是閱讀界的攔路虎,誰看誰懵圈。

    可是楊宗緯說了,那是因為你沒有聽過我的歌,要不你早就學會了這本書的正確打開方式。

    因為《洋蔥》的歌詞已經告訴我們,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的剝開「道德經」,你會發現,你會訝異,這是我最壓抑最深處的秘密…

    嗯,那我們就來試著剝剝看吧!

㈤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

前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曹信義注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象元

太上曰: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字解]
寥是廓大,逝是往。域是世界。王是人,人為萬物只靈,所以稱王。

[章解]
有個物,渾然天成,在天地以先生的。寂然不動,寥然空虛,獨立無對。亘古今卻不改移,遍流行到萬有卻不困殆,生天下一切的物,可以為天下一切物的母親。這物我不知他的名字,強給他起個名字叫做「道」,強給他起個名叫作大。大而能化,不著形跡,名叫走了。走的遠而無外,名叫遠。雖遠卻當前即是,名叫返回來。今之航海的,走至極遠處,就轉回來,即是遠曰返。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世界上有四大,這人佔了一個。人雖小小一身,心量超乎天地以外。人就要成全起這大來,效法這地的無有不載著,再進而像天的無有不蓋著。像天效法道的無不生成,像道生萬物是自然的,效法自然。

[演說]
江聖雲:這一章是極言道的妙,並道的作用。道雖玄妙不測,然人既為道之所生,就有道的全體,要反而求之,盡其全體。效法地的靜,而厚德載物。效法天的流行不息,以生萬物。地也是動的,但地是固體,其動有軌道,度數且緩。天是氣體,流動不常,凡散於萬物的皆是。這是以我們居住之地球大氣層而言,曰天氣。如往大而言之,乃宇宙真空之靈界也。大而無外,真空內有無形色真真空妙有,所以古人說天動地靜。且聖人就世人所能見到的立論以顯理,豈聖人學貫天人,反不知地是動的嗎?效法道的生萬物,而不見其生萬物,皆是順其自然。便可合稱為一體,超乎天地以外,豈只和天地並稱四大呢?

黃元吉真人雲:道者何?即鴻蒙未判之前,天地未兆,人物未形。混混沌沌,渾然一氣,無涯無際,無量無邊。似有一物,由混沌而成,盤旋空際,先天地而生者,所謂無極是也。寂虛而毓,生機寥廓,而含動意,所謂太極是也。自一動而開天地,分陰陽四象五行,包含個內。人物繁衍,日月充盈,豈不生育多而太極衰乎?不知此個混成之物,視不見聽不聞。無物不有,無時不在,孑然獨立,渾然中處。卻又生生不已,化化無窮。自混沌以迄於今,初不改其常度。且獨立之中,一氣流行,周通法界,開合自如,循環不已。以凡物而論,似乎其有困殆矣。孰知周流三界,充滿群生。天賴之以清,地賴之以寧,谷賴之以盈,人賴之以生。無非順其自然之運,其間生者自生,成者自成。而太極渾然完全,卻不因之而稍殆。雖千變萬化,迭出不窮,莫不出此而有兆有名,故可為天下母也。

夫天至高也,以高而可名。地至厚也,以厚而可名。唯此無極之極,不神之神,無聲無臭,無象無形,於穆不已。吾亦不知其所名,唯字之曰道。以道為天地群生共由之路,公共之端。道可包天地,天地不能包道。道可育群生,群生不能育道。以其浩浩淵淵,靡有窮極,強名之曰大。大哉道乎!何其前者往後者續,長逝而靡底乎?大之外,又曰逝。何其超沙界充絕域,悠遠而難測乎?逝之外,又曰遠。凡事變極則通,窮極則反。何其宛轉流通,回環而不已乎?故又名曰反。如此之名不一而稱,只可稍狀其大,大哉道乎!道之外,唯天為大。天之外,唯地為大。地之上,唯王為大。故東西南北之中,有四大焉,王處其一。王為庶物首出之元,以管理山河,統轄人物,可與天地並稱為大。但王為地載,故王法地,以出治也。地為天覆,故地法天,以行令也。且天為道毓,故天法道,以行政也。而要皆本於自然,無俟勉強,不待安排,是道豈別有所法哉?吾亦強名之曰「道法自然」而已。學者性命交修,唯法天地之理氣以為體,法天地之功效以為用。斯修性而性盡,煉命而命立矣。豈空言自然者所可比歟?那麼天地間渾淪磅礴,浩薄彌綸,至顯至微,最虛最實。而凡形形色色,莫不自個中生來,此何物耶?生於天地之先,宰乎天地之內,歷清虛而不稍改易,周沙界而不殆危,真可為天下母也。未開劈以前,有此母氣而後天地生。即開劈以後,有此母氣而後人物肇。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說「大」。大則無所不包,逝則無所不到,無遠莫能致。須知窮極必反,道之大不誠四大中所特出者哉?學人慾修至道,漫言自然,務須凝神調息。凝神則神不外馳,人之心正,即天地之心亦正。調息則息不乖舛,人之氣順,即天地之氣亦順。參贊乾坤經綸,天地功豈多乎哉?只在一心一身之間,咫尺呼吸而已。中庸雲:「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其即此歟。人果時時存心,刻刻養氣。除飢時食飯,困時打眠之外,隨時隨處,常常覺照。不許一念游移,一息間斷,方免疾病之虞。否則稍縱即逝,外邪得而擾之。正氣不存,邪氣易入,有必然者。古人雲:「人能一念不起,片欲不生,天地不能窺其隱,鬼神莫能測其機」,洵不誣也。人謂築基乃可長生,哪知學道人就未築基,只要神氣常常紐成一團,毫不分散,則鬼神無從追魂攝魄,我命由我不由天也。吾不惜泄露之咎,後之學者苟不照此修持,則無以對我焉耳。

震陽雲:修道之士如不知道靜觀凝神,則人之氣息難調。修道之要全在凝神調息,迴光返照。靜觀竅妙,神亦隨之定於此矣。神為一身之主,神定於此,息亦隨之定此,此為神息相依者也。神不依息,息亦紛馳。息不依神,心難制伏。是以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神息依附,使歸大定。但能靜觀凝神,即能得此效驗,決非別有其法也。神息依戀,腹自溫暖。自身這點先天祖炁,受此神息照定,而後可發生真氣。此氣一生,氣機先動,機動神即覺,經所謂「時至神知」,即此時也。洗機既動,氣也隨之外涌,我從元神其動處,即得著氣根矣,便以此為安樂窩可也。神既以此為家,息也相伴不去。神息既相合,元氣受息之吸收,也要返回本根。二氣相接,常指此雲:「恍惚」。故《入葯鏡》曰:「先天氣,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即指此也。神者火也,火生於木。氣者水也,水生於金。意者土也。以神為體,以意為用,其實神與意一也。這就是三家相見,神氣意。金水木火土,這是五行,五行相生,也就是五行攢簇。西遊記內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者,老老實實地鎖住心猿。鎖心猿,栓意馬,三家相見結嬰兒。五行即合而為一,真息元神相依,兩不相離,此乃伏氣之真功。胎息經雲:「胎從伏氣中結。」氣不伏而欲結聖胎,未之有也。伏氣不服氣,服氣不伏氣。服氣不長生,長生須伏氣。

震陽附之以詩雲:

飢餐渴飲困且眠,瀟瀟灑灑樂悠閑。

守中靜篤求食母,玄機在目照西川。

纖塵不染待陽動,皓月一輪印寒潭。

丹成九轉送乾鼎,神鬼莫測證金仙。

此言神不知鬼不覺,修成大道也。

又雲:

先天地生物混融,寂兮寥兮象無形。

為無極母字曰道,體乎自然貴守中。

大而曰逝逝遠返,復命歸根大德豐。

域中四大人居一,法天象地道自成。

當今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試論老子「道法自然」http://wenku..com/link?url=-DvQ2XR_W9ADMRAsGdp7Prcbn43eR7yAgJHVq

(《道德經》的哲學思想)http://ke..com/link?url=4bO__6SIvDg3LRFii2burJFpZjDdXYQT-_oghl6ShlrNJm_ITNlW-CsE5HBt0BS

㈥ 老子道德經中的經典語句及譯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可以說就是路,但不僅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僅僅就是路這一個名。
我們沒有給道取名的時候,道就已經創造了天地;我們現在給道取了名就叫道,萬事萬物是由於道的存在而產生。(天地是如何創造的,請看第二十五章)
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當我們對該事物無利害關系時,能觀察到事物變化的美妙之處;但當我們對該事物有利害關系時,就能觀察到並指出事物變化的過錯,這就是道。
華北平原以盛產小麥著名。假設在小麥收割的時節,你和家人來到了華北平原,你可以看到金黃大地,麥浪滾滾,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農民兄弟們手握鐮刀,揮汗如雨。你會感到大自然是多麼美麗,大自然是多麼和諧。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那麼美妙。
突然,你發現他們正在收割的小麥是你家的小麥,而且他們沒有經過你的同意。這時你所看到的景象,就和你在前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樣。你會生氣,你會發怒!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就有欲和無欲的結果。
無欲和有欲同出於道,但不同名,二者合起來觀察就能看到道的深奧之處,道即深奧又神妙,道就是所有自然規律的發源地。
總結:這就是道,需要我們知道,從不知道變為知道,從無知變為有知。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人大約分為三等:一等人學得了道理,就會勤學苦練,在言行中按道理為人處世。二等人聽說了道理,將信將疑,不知道該怎麼辦;三等人聽說了道理,大笑,認為這個道理可笑荒謬。如果三等人聽說道理後不笑,那就恰恰是違背道理了。
古人有過這樣的總結:光明的大道有時看不見的(這里暗示,道理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前進的大道有時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有時有些崎嶇;有德的人有時很謙虛;道德高尚的人有時認為自己的道德還不足;修煉道德的人有時要偷偷摸摸;誠實質朴的人有時好像變壞了。
有道之人有時候被壓制;有道之人有時被閑置;成大事的人,有時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磨煉;
講道理不需要很大的聲音,事實和道理勝於雄辯;道理是沒有形狀可以讓我們直接觀察到;道往往隱藏很深,我們都不知其名。只有遵循「道」,萬物才能善始善終。

㈦ 老子道德經中關於做個誠實善良的人有哪些論述

天道無親,唯與善人。還是自己系統得去讀比較好。

㈧ 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道。道是什麼,究竟什麼是道

都沒說到點上,抄人家特指了襲道德經。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為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道是一門玄學,含意很多。道的鼻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而治,就是什麼都不做,融入自然,自生自滅。他的理論是有也是無無也是有,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一切皆空,空又生萬物,所以講究順其自然,莫強求。後來道教尋道只為修生養性,大悟脫俗。看淡名利,看輕生死。道可以指理論,可以指生活態度,可以指俗世外。總之你真正悟到了道,也就自行出了家,對世事再無興趣

㈨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家思想包括些什麼(越全面越好)

無為是《道德經》中的核心思想。何為無為?無為的思想為什麼被眾多人關注?下面我從兩個方面談一下個人的理解,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首先,無為就是遵道。即遵循事物的自然趨勢而為。
《道德經》一書被作為一部哲學著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究其原因是因為其探求的是萬事萬物的普遍規律,而不是就事論事地解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道超乎萬事萬物之上,又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用莊子的話說,就是道在螻蟻,道在稊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而無為、自然、不爭又是道的本性,因而無為就必定是遵道之為。無為在治國方面,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順應自然變化,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正因為大道歸一,天地人規律合一,所以不管你是治國,還是做其它工作都遵循同一個規律。
其次,無為就是用無。即用無的原則去為。只有能放得下,有所不為,才能集中精力有所作為,這也是道家的執一、抱一、守一的思想。我們知道「無」是道之體。當然,我們不但要認識「無」,更要懂得用「無」的原則來指導政治生活、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
《道德經》中關於用無的原則指導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有許多精彩的論述: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取天下常以無事。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言,我無欲而民自朴。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愛民治國,能無知乎?
為無為。
道常無為。
吾始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政,天下希及之。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可見,老子的無為不是一無所為,而是遵道而為,是有若無、實若虛、退為進、守為攻、弱為強,是善於用無的原則去為。用這個原則可以治國、也可以修身、齊家,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因而得到眾人的推崇和關注。

㈩ 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指什麼,是什麼意思

道五無:無形,無象,無色,無味,無嗅。所以必須通過五有的德來認識。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道在內而德在外。
道就是玄之又玄,為天地萬物之母(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德就有真德、余德,長德,豐德,普德(道德經:修之於身其乃真............)之分.
又有玄德之稱,上面五德合一就是玄德。
道必須通過德來認識,真德才能認識真道。真德就是修煉+積善功合一。

熱點內容
合同法對訂立合同的主體有哪些要求 發布:2025-01-06 15:45:16 瀏覽:857
法學工科 發布:2025-01-06 15:26:46 瀏覽:473
涪陵律師電話號碼 發布:2025-01-06 15:02:28 瀏覽:296
自考合同法2016年10月真題答案 發布:2025-01-06 14:52:20 瀏覽:116
福建省石化總法律顧問 發布:2025-01-06 14:51:36 瀏覽:810
司法部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06 14:17:32 瀏覽:826
勞動法有關賠償辦法 發布:2025-01-06 14:17:23 瀏覽:675
勞動法加班規定可以不加班嗎 發布:2025-01-06 13:23:10 瀏覽:122
外交法官 發布:2025-01-06 13:20:49 瀏覽:703
刑事訴訟法關於社區矯正人員 發布:2025-01-06 13:18:59 瀏覽: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