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於法治
指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所孕回育出來的(跨)學科觀念答、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在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
⑵ 道德與法治是什麼意思
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
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
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2)道德於法治擴展閱讀: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⑶ 初中《道德與法治》科目到底有什麼用
①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德育等人文學科獨特育人優勢;②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聯合印發實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法治教育要與德育課程緊密結合;③2017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嚴格落實德育課程;④2017年教育部中考改革補充通知中指出,除語文、數學、外語和體育4科課程外,至少將道德與法治、歷史、物理和化學4科納入錄取計分科目。
北京市目前實施的3+3中考方案中,語數外必考,物理、生物(化學)、歷史、地理、道德與法治5科中選3科(兩門理科中選1或2門,3門文科中選1或2門)。北京道德與法治學科是閉卷考試,在3門文科中選擇率是最高,被譽為「強勢回歸」。而剛公布的北京市2020年實施的中考改革方案中,考試科目確定8門按原始成績計入中招錄取總成績,其中語文、數學、外語、體育與健康、道德與法治、物理6門成績必須計入。
1.有利於落實德育學科核心素養。能夠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水平、道德水平、法治素養、國家認同和民族自豪感,助力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2.有利於統一考試的公平要求,可以避免學生因為帶入考場的材料准備不全而丟失分數。
3.有利於引領教學變革。考試形式的調整可以帶動教師加強德育課程研究,提高研究課程標準的能力,提高使用教育部統編教材的能力。促進教師加強教學方法的研究,積極探討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
4.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扎實嚴謹的學風,對其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5.有利於初高中銜接。2020年,山東高考增加學考在高考中的分值比例。高中政治學科是閉卷考試,是學考中的重要一科,如果學考不合格,將不能作為高考等級考科目。
因此,我們必須認清學科發展規律,解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提高教學水平,使考試方式改革這個變數變成學科發展和學生成績提高的最大增量。
⑷ 關於道德與法治問題
公民有權舉報非法案件的
⑸ 《道德與法治》「道德」和「法冶"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5)道德於法治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⑹ 道德與法治沈靜雅結局
最後孫濤的母親復死了,子制羽毀容了,李曼麗悔不當初,准備跳樓,沈靜雅阻止了她,兩人和解了。兩年後,沈靜雅在孫濤母親墓前碰到孫濤,孫濤問她是不是還沒原諒自己,沈靜雅說早就原諒他了,只是他們回不去了,只能是朋友,說完就走了,陳振海出獄後和他媽媽一起生活,李曼麗自己開了酒店,和沈靜雅合作生意,就大結局了。
⑺ 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運用信息技術
《全國教來育系統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源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二)切實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全面貫徹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統籌規劃各學段法治教育的目標任務、主要內容和實施路徑,深入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系統化、規范化。在中小學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發揮法治教育的課堂主渠道作用。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將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蘊,尊崇公序良俗,牢固樹立規則意識、平等意識、誠信觀念和契約精神。積極探索法育的規律與特點,以憲法教育和權利義務教育為重點,將規則教育、習慣養成與法治實踐相結合,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科學安排教育內容、教育重點和方法途徑,堅持落細落小落實,更多採取實踐式、體驗式、參與式等方式,切實提高法治教育的質量和實效。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注重發揮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和網路文化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部門協調機制,充分利用整合各部門和社會的法治教育資源,建立政府部門、學校、社會和家庭協調配合開展法治教育的機制,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格局。
⑻ 道德與法制的區別是什麼
道德與法制的區別:
1、從形成上看,道德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它存在於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輿論之中。即具有自發性。法律是按照統治階級的意志要求,由國家制定的認可。即具有階級意志性。
2、從實施上看,二者的實現手段不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習俗和人們的信念的力量來維護。即具有理念性。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即具有強制性。
3、從約束力上看,階段社會的道德規則,不能約束每一個社會成員,而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4、法律是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是靠人們的自覺來衡量的。不道德不一定觸犯法律。而觸犯法律的一定是道德不允許的。
5、法律與道德的表現形式與調整機制各不相同。許多道德規范表現為一種抽象的原則與信念,違反道德規范的後果是行為人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以及行為人自身的自責、內疚、懺悔。而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違反法律規范的後果,是由相應的國家機關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6、法律與道德產生的條件與消亡各不相同。法律的產生以國家的形成為前提條件,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法律的性質。
而道德則不以國家的產生為前提,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道德的存在。如在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以前,少數先進人物與革命導師就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質。法律既然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必然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後,道德依然存在。
(8)道德於法治擴展閱讀: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
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
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網路-法律
網路-道德
⑼ 有時道德比法治更重要 作文
什麼是法律?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的;是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所以我們又常常把法律稱為「國法」。
因此,一直以來,法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很遠的。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因為法律與道德是分不開的,那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又是什麼樣的呢?
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村的張大爺一生操勞,撫育了六個兒子,他用全部財力和滿身疾病換來了兒子們的成家立業。長子承包村裡的魚塘,一年純收入三萬余元,但對老人卻「一毛不拔」,其他幾個兒子也拒絕贍養老人。張大爺孤獨地住在村外簡陋茅屋裡,靠鄰里接濟度日,也無錢看病,村委會幹部多次出面調解,要求六個兒子共同贍養老人,但六個兒子卻互相推脫,老人的生活一直無人照顧,村裡人對此義憤填膺,主動幫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調解無效後,判決六個兒子每年共同支付張大爺三千元贍養費,共同承擔醫療費用。
這樣的故事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在道德無法差遣人們去負起應負的責任時,法律就會體現出它的強制性。
大千世界,紛繁復雜,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詳盡地規范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嚴禁遺棄、拒絕贍養老人的行為,但卻無法使人們自覺地尊敬老人。道德則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們的心靈,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廣的范圍內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與德治同樣重要,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現在的中國便是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因此,我們應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那麼,我們青少年該如何護法、維德呢?
我們應該要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地守法、護法,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以此,來維護法律與道德。
道德與法治作文二:道德的考驗
在生活中,時刻都存在著對我們道德的考驗。
早晨,我來晨讀,可是太冷了,把我的臉都凍紅。我想:太冷了,進了教室就不怕了。不知不覺到了教室門口。我剛進門就有人叫我關門,於是我就把門關上。接著,進來了一個男同學,有人叫他把門關上,他卻好像沒聽見似的,繼續往前走。再說一聲,他卻反瞪了那個同學一眼。後來紫媚進來了,她隨手把門關上了。看到這一幕,使他感到很慚愧。接著又進來了一個男生,他可是班上的調皮大王,叫他關門,他卻把門一踢,關上了。可那門打了個哆嗦。往後退了不少,可他卻兩手一張,走到座位上去了。剛剛才溫暖起來的教室,又逐漸變冷了。同學一個接著一個進來,可卻沒有一個能把門關上。第一排得有一個同學冷得受不了,就到別的座位去了。我也在第一排,所以我知道她的苦。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直到下課鈴響。
關門是一件小事,卻可以在這件小事上考驗出同學們的品質。
道德與法治作文三:用道德面對人生
我看過一篇文章,寫的是一個人去買荔枝,他看到老闆將壞的給了老伯,老闆看見了他,也許是怕他告訴老伯,竟然拿出10元錢想賄賂他!可他氣憤地說:「收起你的臭錢!你以為這樣就能收買我了嗎?哼!」這個故事會令人深刻啟發,我也不例外。
一個老闆為了金錢將壞的荔枝給了老伯,還想讓看到這事的人不要說出去,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受騙,可小男孩說出了讓黑心老闆大吃一驚的話。
是啊!它可以不受金錢的誘惑,為什麼有些人卻為了錢干那些大逆不道的事情呢?有些人可以為了金錢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他們有沒有在做這些事前想過,這是對人有利還是有害,這是會被眾人贊揚還是被眾人辱罵,要知道,這是損人不利己呀!
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的「10元錢」,你是否克服,你是否經不住過?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10元錢還給黑心老闆這樣的事,他就會得到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道德只是一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可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解出了這道題,有多少人經不住誘惑,用最好的道德品質面對人生,你將會得到這道題的答案——付出最好的道德,收獲最多的笑容。
道德與法治作文四:道德
道德是一個人的品質,一個人心靈的內在,像一片陽光,溫暖人心。道德是一種無形的規則,沒有特別的約束,在行為上是出於內心的。
道德在人們眼裡,也許是微不足道的,也許是很起眼的。在道德的行為上,也許會有人是發自內心的,也許會有人是刻意做作的。這些人都存在。但是,一個淺淺的微笑,就是一種禮貌,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同時又顯示出一個人的端莊優雅。
今天,我遇到了一件事,讓我深有感慨。
今天我和往常一樣,到公園散步。我走著走著,忽然看見好像有一個老奶奶蹲在地上。剛開始,我以為她和她的親屬出來,因為在旁邊的長椅上,坐了一個年輕的姑娘。於是我沒有再注意她,繼續向前走。忽然我看見那位穿著年輕的姑娘帶著厭惡的表情轉身離開,那老奶奶仍然蹲在那兒,我發現不對勁了。於是我急忙跑過去,看見老奶奶的手一直按住右腳,原來老奶奶的腳受傷流血了,我趕忙扶起她,坐在長椅上,看著老人,一張布滿了皺紋的臉,一雙孤獨的眼睛要流出淚來似的。過路好心的人們也趕忙過來了,但只在一旁觀看。忽然不知是誰說出一句話:「誰有布,幫老奶奶先包紮起來。」「我有,請讓開。」一個清脆響亮的聲音。迎面走來的也是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她走過來,蹲在地上,看了一下老奶奶的腳,從褲兜掏出一條全新的手帕,手腳利索的幫老奶奶包紮起來了。最後,還把老奶奶送回了家。
回家後,我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和母親,他們只對我說:「現在的社會已經不同了,不像往常一樣互相幫助,只顧自個兒了。」我也深有感慨:同樣是兩個漂亮的姑娘,為什麼就是這么與眾不同呢?這也許就是道德的問題吧!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具備道德意識,並在行為上實現它。我相信,只要我們心中有道德,行為做道德,一定能共創和諧社會!共創美好未來!
道德與法治作文五:道德與法讀後感
面對葯家鑫案,面對教育公平問題,面對司法腐-敗等等。我不禁自問何為正義,又何為公平?如何正義,又如何公平?……在字典里,正義的解釋為公正的、有利於人民的道理,公平則是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這樣的解釋在我看來是正確卻很表層的。自古以來,我們都有強調著公平與正義;可是在很多時候,這些美麗的詞彙僅僅運用於上層,而非勞苦大眾。俗話有雲,得不到永遠都是最好的。人類在荊棘斑斑的朝聖之路上從來沒有滿足過,我們一直強調公平正因我們總是難以達到這一水平。反觀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中,我們國人也同樣追求著公平與正義,不可否認地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可是這依然是不夠的。近來,閱讀了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裡面說談到有關正義與公平的觀念令我大開眼界,同時對於正義與公平重新有了思考。
在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羅爾斯從公平正義入手,全面系統深刻地論證了自由與公平、個人與國家、機會與結果等廣泛的社會政治問題,力圖為現代西方社會重建「公平正義」的道德基矗他提出了「無知才能公平。」這一無知之幕的假設,初看下覺得有點荒唐,但是仔細咀嚼才發現其中的道理。正如羅爾斯所說的:「既然人人處於同一狀態,任何人都不能設計出有利於自己特殊情況的原則,於是公平協議或交易的結果就是正義的原則。」人們在無知等級差別,無知利益慾望之時,自然而然的不會為著某些私慾而違背良心、違背道德從而也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正義及不偏袒。無知之幕的假設固然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同時羅爾斯的這一觀點是給予了我關於正義的看法的另一種理解。
可是,理想狀態是有距離的;人類不可能沒有慾望,這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總會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利益。就拿中國社會的司法公正問題來說,作為一個國家的司法機關,必然表示著它應該是正義、公平的。可是在現實中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司法腐-敗,諸如人情案、金錢案等等。這說明了什麼?這正正說明了人類慾望、追求功利的不可磨滅。全國zhèngxié委員、湖北省黃石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林也指出,司法公正影響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提前退休的法官藉助老同學關系、老上司關系、老朋友關系,來搞關系案、人情案,操縱法律服務市場,危害了司法公正。我認為,社會主義中國要向前發展就要處理好之一問題,最大程度地實現公平與正義,像兩會中所提到的實現司法公開,司法廉潔,司法隊伍建設再加強加強司法建設頂層設計;這些都是可行的做法。
如何做到正義與公平呢?在《正義論》中,羅爾斯借鑒了啟蒙者盧梭的「確信每個人都應該是自由而平等的,他認為這是人類社會制度的根本前提,只有這樣的制度才是公正的、有生命力」的思維方式,提出了「正義的理想國」。羅爾斯提出,正義的定義首先需要三個前提,其實這也和盧梭定義社會契約的前提有點類似,那就是:理性的人、原始狀態和無知之幕。這自然也是一種純粹假設的狀態,但也是得到真正正義必須的狀態。羅爾斯更是提出了兩個正義原則。這也不禁讓我想起了一部影片《地下裁判團》,影片中道德與法的沖擊,它們之間關系的復雜,也是體現出了理性與人性問題。同時這些觀點不僅僅在西方國家引發了思考,在東方國家同樣引起了關注。在我看來,羅爾斯對於實現公平與正義的看法與傳統觀念有所不同,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有重要的意義。對於社會主義中國的建設與發展來說也是如此,在發展的道路上,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沖擊下,在傳統與現實的交融中,不可避免遇到挫折,出現錯誤;如何做到理性,如何實現最大程度的公平與正義,如何協調道德與法等等,借鑒如《正義論》等經典著作可以為我們提供思想的火花。
正義與公平還將是不斷探索的問題。作為一部經典著作,《正義論》中所提到的相關觀點內涵十分豐富,上述個人觀點也只是較表層的思考與理解。稍稍閱讀此書,收獲遠比想像的多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