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理念
㈠ 如何培養正確的三觀和道德理念
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在於老師,同學家長,而生活最多的就是家長和老師,如果家長和老師能給孩子帶來正確的三觀和道德經驗,那麼這個孩子就會成長的很快帶來正確的教育方式,所以要看家長了
㈡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強調的是什麼道德理念
「己所不抄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是指自己所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
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強加給別人,但是如果對方願意,則不屬於"施"的范圍。己所欲,別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強加給別人。
總的說來,無論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強加給別人,給別人的東西,只有一個標准,即別人自己是否願意,而不能依據我們的標准來強加給別人。
㈢ 思想道德理念體系是什麼意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系統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實際問題。科學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發展戰略、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等重大問題,是貫通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覆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國防、外交、統一戰線、祖國統一、黨的建設等方面的系統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略思想,在新的實踐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我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求真務實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題是發展
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之一;發展是硬道理,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決定意義;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深入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發展的思想。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放在首位,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根本目的的思想。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立論基礎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立論基礎。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正確認識和把握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始終不渝地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思想。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
(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理論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歷史任務的思想。
(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的理論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方位改革。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把「三個有利於」作為改革開放和各項工作總的出發點和檢驗標准。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的思想。
(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與總體布局的理論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實行「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
(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
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對經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思想。
(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理論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思想。
(1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不僅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思想。
(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堅持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社會建設。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思想。
(1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防和軍隊建設理論
國防和軍隊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佔有重要地位。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適應世界軍事變革發展的要求,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統籌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與強軍統一,全面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
(1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祖國統一理論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是實現祖國統一的戰略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推進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香港、澳門回歸祖國,表明「一國兩制」具有強大生命力;全力支持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以《反分裂國家法》為法理依據,反對一切「台獨」和分裂活動。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
(1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戰略理論
世界處於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和平發展是時代的兩大主題。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對外政策思想。
(1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建設理論
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核心,黨的建設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適應長期執政和改革開放的新要求,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切實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反腐倡廉建設,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使黨始終做到「三個代表」。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規律的反映,是黨在改革開放實踐中進行理論創新的產物。這些理論內容由每一代領導集體提出、為實踐所證明是正確的,並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統一性和開放性,必將隨著實踐的發展,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㈣ 道德觀念的道德名言
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鳩
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 但丁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劉備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 張衡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 周恩來
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 —— 郭沫若
害羞是畏懼或害怕羞辱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為。 —— 斯賓諾莎
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 德謨克利特
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 —— 凱洛夫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 羅曼·羅蘭
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爾基
共產主義不僅表現在田地里和汗水橫流的工廠,它也表現在家庭里、飯桌旁,在親戚之間,在相互的關繫上。 —— 馬雅可夫斯基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過受到的誘惑不足而已;這不是因為他們生活單調刻板,就是因為他們專心一意奔向一個目標而無暇旁顧。 —— 鄧肯
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 列夫·托爾斯泰
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 —— 契訶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 馬克思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會偷竊,可是,即使把百萬金元給了盜賊,也沒法兒指望他從此不偷不盜。 —— 克雷洛夫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於是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在現實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 黑格爾
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外也是道德。 —— 貝多芬
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狄德羅
我願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 —— 貝多芬
裝飾對於德行也同樣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和生氣。 —— 盧梭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 —— 盧梭
讓我們把不名譽作為刑罰最重的部分吧! —— 孟德斯鳩
對於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 —— 誇美紐斯
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 —— 誇美紐斯
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 —— 赫爾巴特
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 培根
陰謀陷害別人的人,自己會首先遭到不幸。 —— 伊索
智者寧可防病於未然,不可治病於已發;寧可勉勵克服痛苦,免得為了痛苦而追求慰藉。 —— 托馬斯·莫爾
我們有力的道德就是通過奮斗取得物質上的成功;這種道德既適用於國家,也適用於個人。 —— 羅素
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 —— 魯迅
㈤ 國家是道德理念的現實什麼主義
我從政治理論(或者說政治哲學:這種區分在這里並不重要)的兩種粗略模式開始我的討論,這里所謂政治理論探討的是道德與政治實踐之關系。一種是制定模式(enactment model)。按照這種模式,政治理論系統地表達原則、概念、理想和價值;而政治(至少就理論對它的期望而言)則試圖通過勸導、權力的運用以及諸如此類的手段在政治行動中把它們表達出來。這種區分並不必然是人和人之間的一種區分(雖然通常是這樣)。而且,有一種可以被雙方共享的處於中間地帶的活動:這種活動根據環境形成關於原則和價值的特定觀念,並設計出有可能表達那些觀念的綱領。
一種蘊含制定模式的理論範式就是功利主義。除了採取那種聲譽掃地的「看不見的手」的形式(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放任自流並讓別人放任自流,政治就一無作為),功利主義也呈現出了對於通常蘊含在制定模式中的全景式觀點(panoptical view)的一種非常明確的看法,這種全景式觀點是指:這種理論對於社會的觀點是一種審視和改善的觀點。
不妨對比一下制定模式與結構模式(structural model)。按照結構模式,理論(只)確定在權力條件下共存的道德條件,在這種條件下,權力才能公正地行使。羅爾斯的理論是這種理論的典範。鑒於應用差別原則所帶來的後果,《正義論》(以下寫作TJ)中的理論也包含著某些政治行動目的,雖然即使在那種情況下,它也較少採取一種綱領的形式,而更多地是採取一種必要的結構的形式。在《政治自由主義》(以下寫作PL)以及導致此書之寫作的著述中,這個方面表現得不太顯著了。[1]這是因為羅爾斯希望在以下兩種觀念之間做出比《正義論》所允許的更明確的區分:一是權力被正當地行使的社會(秩序良好的社會)的觀念,一是滿足自由主義對社會正義之抱負的社會的觀念。(這種區分也許還蘊含著各種其他的區分:人權/政治權利/社會權利等等)
這兩種模式之間的差別無疑是重要的。但我現在關注的是它們的共同點,它們所表徵的是道德對於政治的優先性。在制定模式下,政治是道德的工具;在結構模式下,道德提供對於正當的政治行為的約束(在《正義論》中是相當嚴厲的約束)。在兩種情形中,政治理論就像是應用的道德。
㈥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6)道德理念擴展閱讀:
表徵個人道德的總體特點的范疇。簡稱品德。指體現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並具有穩定性傾向的個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的特點。道德品質表現在——
①道德意識,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言語、道德行動和道德習慣等。道德意識引起並調節人們相應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實現、鞏固和深化人們相應的道德意識,二者綜合構成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狀況。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應當分得清先與後,該先的一馬當先,該後的甘居最後。先進性最重要的特點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眾的前列,帶領群眾;
第二走在時代的前列,引領時代潮流。共產黨員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悟,始終把黨的利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著群眾,不搞近水樓台先得月。
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的優良品質,艱巨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沖在先,做改革創新的先行者,攻關克難的急先鋒。生活享受往後靠,物質待遇不與人攀比,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人、帶動人。
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識,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執行黨的決議率先垂範,完成黨的任務身先士卒,不落在群眾後面。
㈦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兩種選擇就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但是,一隻燕子帶不來春天,一次良好選擇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還要多加一個限定,即養成習慣。綜上所述,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7)道德理念擴展閱讀: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㈧ 道德觀念是什麼
積極向上的心理,積極進步,關愛家人和友人,以善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