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互聯網法治

互聯網法治

發布時間: 2020-12-19 12:48:54

① 如何推進網路空間法治

一是明晰各行為主體權利義務,健全網路空間治理體系。第一,始終堅持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將網路空間治理政策與人民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從立法高度明確個人在網路空間的權利和義務,規范個人在網路空間的行為,確保個人在網路空間的合法權益和隱私安全。第二,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網路空間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互聯網行業依法治理,明確各社會組織的行為規范,支持各類社會組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第三,發揮企業在網路空間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加強行業監管,促進行業自律,規范市場秩序,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讓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發揮企業的技術優勢和專家優勢,實現政府、企業、個人在保障網路安全過程中的信息共享,讓企業在參與網路空間治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是加強國家關鍵信息設施安全立法,保障國家安全和公眾利益。當前,我國網路安全和信息化核心技術設備嚴重依賴國外,關鍵信息設施安全隱患十分突出。為此,應制定有關關鍵信息設施安全保護的法律,界定國家關鍵信息設施范圍,明確監管部門、運營機構、行業協會、系統用戶在網路安全保障中的責任。依法推進國家關鍵信息設施安全可控工作,制定標准規范,細化安全可控的目標、措施和指標,利用檢測技術依法開展網路安全審查工作。依法建立網路安全應急保障制度,提高全民網路安全防範意識。同時,規定國家關鍵信息設施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檢驗和提高我國網路安全協同防禦能力。
三是依法加強網路社會管理,維護網路空間清朗。當前,我國擁有一個6.32億用戶規模的網路社會,同時又是全球30億網民的一個網路社會子系統。對於如此規模的復雜巨系統進行調控必須建立法治規則。具體講:在系統內,網路社會行為要服從國家法律的約束。一方面,要依法打擊網路暴恐、網路謠言、網路賭博、網路色情等違法犯罪行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網路平台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網路風尚。在系統外,為全球網路社會發展貢獻力量。要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維護國際規則、促進環境建設,助力全球網路社會和諧發展。
四是推進互聯網國際治理法治化進程,促進互聯網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發展。首先要積極參與互聯網領域情報共享、打擊網路犯罪、網路反恐、應急演練、公共基礎設施保護等國際規則和法治建設,加強交流、協作與合作,創造有利於保障我國網路安全的國際環境,提升我國在國際互聯網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其次要依法保障企業的海外權益,支持一批優勢企業「走出去」做大做強,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互聯網支柱企業。再次要積極推進國際互聯網治理的法治化進程,推動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反對任何形式的網路戰和網路軍備競賽,反對網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② 網路法治是什麼

應該是指 依法從事網路活動。

③ 有關網路的法律法規

1、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管理辦法

為了規范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保障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使用者的合法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和《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2、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為了規范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滿足公眾對互聯網新聞信息的需求,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護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的合法權益,促進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制定本規定,2005年9月25日起施行。

3、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為了規范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制定本辦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必須遵守本辦法。本辦法所稱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提供信息的服務活動。

4、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程序規則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程序規則》,是為了保證域名爭議解決程序的公正性、方便性及快捷性,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辦法》的規定而制定。

5、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辦法

為了解決互聯網路域名爭議,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及《中國互聯網路域名管理辦法》的規定,制訂本辦法。本辦法適用於因互聯網路域名的注冊或者使用而引發的爭議。所爭議域名應當限於由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負責管理的「.CN」、「.中國」域名。但是,所爭議域名注冊期限滿兩年的,域名爭議解決機構不予受理。

(3)互聯網法治擴展閱讀:

國家制定並不斷完善網路安全戰略,明確保障網路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標,提出重點領域的網路安全政策、工作任務和措施。

國家採取措施,監測、防禦、處置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的網路安全風險和威脅,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免受攻擊、侵入、干擾和破壞,依法懲治網路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網路空間安全和秩序。

④ 什麼是"依法治國"戰略在互聯網領域的集中體現

治理網路侵權是依法治國在互聯網領域的集中體現。

互聯網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於缺乏規范和規則的約束,互聯網也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引發了廣泛關注。《規定》是我國規范互聯網行為的重要舉措,是最高人民法院針對互聯網的第三個司法解釋,適用范圍是一般的民事權益。針對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法律適用問題,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關於審理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13年最高法和最高檢制定了《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這三個司法解釋共同形成了有關互聯網法律問題的裁判規則體系,對於規范網路行為、建立良好的網路秩序,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內容而言,《規定》有幾點需要引起我們特別注意。

1、《規定》對網路供應商和用戶之間的關系、應該承擔的相應責任作了明確規定。針對誰當被告,也就是起訴誰的問題,規定雙方可以當共同被告,一方被起訴時,可以要求另一方作為共同被告。

2、自媒體時代,轉發可能會承擔民事責任,嚴重的甚至會承擔刑事責任。責任的判定會根據具體過錯、危害的程度,以及可能出現情形來進行。

3、僱傭、組織的網路水軍發布、轉發網路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時,組織者和幫助者都要承擔責任。僱傭者和被雇傭人的合同、協議,法律不予認定其有效性。

4、人肉搜索時,用戶和網站都可能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在信息當中泄露了他人情況,比如家庭住址、病情、收入等,除非是當事人同意或者免責的情況,用戶和網站都要承擔責任。這樣的搜索和發布即使是隨意的,也是有底線的,不能隨意地發布這些,即使信息是真實的,也要受到限制。

5、網購中的惡意差評,損害經營主體的社會評價,也要承擔責任。因而,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不能採取誹謗、詆毀等手段,損害公眾對經營主體的信賴,降低其產品或者服務的社會評價。

《規定》目前還是籠統的,並不具體。一般用戶根據自己的判斷給予差評,很難構成責任。但如果購買一次,卻多次甚至是僱傭別人給予差評,可能就會承擔相應責任。

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規定》的出台是網路法治化的重大進步。近兩年來,國家加強了對互聯網本身的治理。通過對具體個案的解釋,能夠使網路秩序網路規則盡快建立起來。《規定》明晰了網路當中侵犯他人的民事權益需要承擔的責任,無論是網站還是其他相關人員,都要受這個規則約束,使得大家對自己行為有一個更明確的標准。從整體來看,這是我們依法治國在這個領域當中的具體化,是在網路秩序中邁出的重要一步。

人肉搜索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一定限制。《規定》並沒有限制個人利用互聯網監督官員。但同時,我們不能為達到別的目的而逾越界限。所以,這次就明確提到,人肉搜索是有底線的,不能借反腐之名把別人個人信息(甚至家庭乃至更廣的范圍)隨意發布。但如果自然人同意公開,或者為了促進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在必要的范圍內開,或者科研機構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從事學術活動。

那麼,互連網使用者或者互聯網服務提供者不需要承擔法律上的責任。楊偉東最後強調,《規定》的出台雖然將個人利用互聯網發布信息限定在一定范圍,但並不影響個人參與反腐的效果,同時也有利於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制止違法犯罪。

⑤ 互聯網監管立法,法制與德治並舉包括哪些方面

互聯網監管立法,法制與德治並舉包括哪些方面

法治的涵義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⑥ 第一屆互聯網法治大會有中國快聯嗎

是真的。不過是快聯的商家和用戶,快聯不是被重慶江北公安局給查封了嘛,商家和用戶為回了維權,去答互聯網大會學習去了。快聯應該是合法的,只是互聯網還沒有相關的法律,快聯作為顛覆型,創新型互聯網生存在新時代的夾縫里,需要國家的重視和扶持。

⑦ 如何理解互聯網讓生活更美好道德與法治

互聯網的確給人們工作生活帶來
了巨大方便,雖遠隔千里,如近
在咫尺。
但也會有不道德之人,混水摸魚,
利用網路之便利,贏取私利,要
嚴加警惕,對違法者要堅決懲處。

⑧ 推進互聯網+法制宣傳行動,體現了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什麼性

提高法律意識和增強法制觀念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作,要通內過法制教容育不斷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和提高人的素質。推進法制宣傳教育要處理的問題非常多,下面僅從具體直觀的方面說下: 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中國絡等新聞媒體,擴大了宣傳面。 二是結合具體行政執法工作,採取「依法辦案,以案說法」的形式進行宣傳;如利用專項執法檢查的機會,向社會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宣傳。 三是針對企業和單位,有針對性地宣傳具體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

⑨ 談談互聯網既要講法治又要講德治

在以法治社和以德治社相互依存,才能使社會長治久安

⑩ 互聯網 是建立在( )為基礎之上的法治經濟

互聯網應用不僅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樣,它也極大地影響著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是經濟轉型發展和改革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八大五中全會報告、十三五規劃建議以及《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均指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宰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治化是經濟轉型前提。如何設計「互聯網+」的頂層制度,這不僅關系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否能夠實現,同時,也關系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而頂層制度設計,首先應該明確其制度的基本理念與可能採取的主要進路。
一、從「+互聯網」到「互聯網+」:開放創新的法治理念
互聯網建立在當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上;而信息技術的產生、完善及其應用,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繼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的重大技術變革。人們將信息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對人類生產方式的影響,稱之為第三次、第四次工業革命。
自20世紀70年代中葉起,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使用,電子和信息技術讓自動化程度更高的工業發展階段,被認為是第三次工業革命。[1]在這一階段,隨著聯網的計算機終端逐漸增多,而以分類互聯網信息協議為核心的技術發展,促使互聯網基本成型,並逐步發展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商業模式,在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稱之為Web 1.0的時代誕生了。[2]Webl.0也被人們稱之為「+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其重要的體現便是利用互聯網發現消費者需求,通過互聯網向消費者銷售產品、傳播信息,在本質上屬於傳統工業部門將互聯網作為基本的營銷手段。電子商務平台提供了類似於傳統超市或行業市場的作用;但是,它極大地降低了各種產品的銷售成本,也降低了產品消費者的搜尋成本,對傳統產業造成了深遠影響。在我國,各類企業基本實現了「+互聯網」。依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於2015年2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我國企業互聯網基礎設施普及工作已基本完成,在辦公中使用計算機的比例基本保持在90%左右的水平上,互聯網的普及率也保持在80%左右,在使用互聯網辦公的企業中,固定寬頻的接入率也連續多年超過95%。[3]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網路技術、大數據收集技術、數據挖掘與分析整合技術以及智能感應技術的發展為基礎,新的互聯網模式出現了,這些被稱之為web2.0或工業4.0的新業務體系和新商業模式,便是「互聯網+」的新經濟發展形態。在這些新技術的支持下,聯網不再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計算機,而是一切具備萬維網介面的所有設備。它打開了人們之間互動的大門,也形成了任意多人組成的社交網路;特別是無線傳輸技術建立了機器之間數據交換,從而使得智能生產、智慧城市建設成為可能,並逐漸成為一種現實。[4]在我國,2014年4月21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刊載了馬化騰對互聯網的觀點與看法,馬化騰還於2015年在人大提案中明確提出:「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平台為基礎,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與各行業的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並不斷創造出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構建連接一切的新生態。[5]2015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同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八大五中全會報告中明確將「互聯網+」作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本組成部分,這正式標志著「互聯網+」的經濟發展模式得到了政府的首肯。
「互聯網+」不是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簡單結合,而是以信息的互聯為前提,以信息的獲取、開發和利用為中心,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是消費領域和生產領域有機聯系與融合,屬於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如同五中全會報告所指出的,「互聯網+」經濟發展應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開放創新範式成為「互聯網+」經濟最重要的特徵。開放創新範式,包括用戶創新模式、累積創新模式等,共同特點是:關注公司之外的創新來源的多樣性,因而被概括為跨組織創新。跨組織創新模式下,創新不是來自於流線型的創造性,而是來自於合作網路,一種廣為分散的社會網路。產品的啟發、選擇和開發等所有進程都是自發、同步,許多人通過該網路而做出重要貢獻[6]
「互聯網+」極好地體現了現代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創新範式的轉變,即企業將知識轉化為產品的模式正在改變。[7]在20世紀的絕大多數時間里,形成良性循環的內部創新模式運轉良好。內部創新模式即封閉式創新模式,其主要觀點是成功的創新需要有強有力的控制。公司必須有自己的點子,然後進一步開發、研製新產品,推向市場,自己分銷、提供服務和資金以及技術支持。自20世紀晚期起,外部創新(開放式創新)模式開始積極涌現並逐步取代封閉式創新的位置。在現代社會,企業內部的創意可以通過外部渠道實現市場化,其原因是有用的知識、技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熱點內容
天津二建法規答案解析 發布:2025-01-09 00:47:53 瀏覽:195
公司給的offer郵件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08 23:53:24 瀏覽:72
人員優化勞動法 發布:2025-01-08 23:46:44 瀏覽:5
2014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發布:2025-01-08 23:45:36 瀏覽:744
最高人民法院簡易程序 發布:2025-01-08 23:42:53 瀏覽:138
第四章合同法 發布:2025-01-08 23:29:58 瀏覽:319
不死法官 發布:2025-01-08 22:37:16 瀏覽:459
勞動者過失責任的法律規定 發布:2025-01-08 22:25:39 瀏覽:902
個人律師廣告詞 發布:2025-01-08 22:00:04 瀏覽:831
法院系統輔助文員 發布:2025-01-08 21:59:10 瀏覽: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