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政治
㈠ 政治與道德有何關系
政治是一個歷史范疇,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政治與道德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蘊,道德是政治性的道德.政治失德,會使社會失去安寧,國家產生動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緊張.政治與道德的關系是政治倫理架構的認識論基礎.
道德如果有制度道德和個體道德之別的話,與政治的關系也就分為兩個層面。制度道德是各種社會制度所據之建立和體現的價值原則和規范,也對制度本身提供道德合理性辯護。如果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政治合理性的核心是政治的道德合理性,那麼政治合理性問題首先就是政治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說明。亞里士多德所言的「正義恰正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羅爾斯所言的「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都是從制度道德的意義上來說的。所以制度道德首先奠定政治合理性的基礎。制度道德優先於個體道德,政治制度正義優先於公民服從的義務,也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的,因為只有政治制度本身具有道德合理性,才有權要求公民的支持和服從。正義合理的政治制度提供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和條件,也規定或影響著共同體中人民生活的基本方式和格調。所以低期望值的政治只提供某種人們生活於其中的「元結構」,它留給人們充分的權利和空間,讓每個人自由地追求各自的幸福和道德理想。當然就政治領域來說,我們不但希望有好的制度,也希望有品德高尚、智慧過人的政治家。好的政治家對政治系統的功能發揮無疑是一股強勁的推動力量。但系統結構比系統要素對系統功能具有更大決定作用,政治家的個體道德也只有在正義的制度條件下才有大有作為的天地,因此制度道德比個體道德對政治的影響遠為持久、重要,故我們的政治希望還是應當最終寄託於更為根本的政治制度。
從另一方面來看,政治對道德也有巨大滲透和模塑作用。政治制度的正義和合理與否,是否有制度化的程序和途徑讓每個公民自由表達政治意願,是否提供充足的社會空間以使每個公民自由發展,對政治文化、社會文化都有決定性的基礎作用,從而影響公民的素質、個性、氣質,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和習慣。這便是啟蒙運動思想家所欲表達的政治制度的「教育功能」。政治行為本身也對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貌有重大影響,政治的巨大強制力和強大的功能輻射作用,都使的它的一言一動舉足輕重。不談公正、廉潔、高效的政府行為與政府形象對公民道德的正面影響,翻開博洛爾的《政治的罪惡》就能對政治對個體道德的作用窺其一斑:最大的犯罪者莫過於政治上的犯罪者:為了爭權奪利,人性中許多最本質的東西會暴露無遺,政治會泯滅人的良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向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可怕、丑惡的一面;狼與狼之間都不會互相殘殺,而人類卻相互殘殺,連狼都不如;不懂得如何說謊的人,就不懂得如何統治;惡劣政府造成的後果是人民道德水平的普遍降低;政治無道德就是社會的毀滅。每一次丑惡的政治運動後的道德滑坡、道德冷漠、道德虛無主義是會讓我們刻骨銘心的。但總體而論,政治和個體道德沒有必然的直接關系,因為個體道德是一種美好而脆弱的品德,它源自人們的良知和自由選擇,是人性優美的體現,它只能依靠人們的自覺、自願,甚至是無意識的良好習慣。它雖然在公正合理、自由民主的制度框架下更容易得到培養和激勵,但用政治強制力量戕殺個人的道德多元追求,強行灌輸一個道德理想並強求一律地要求人們服從,這樣的政治性道德精華運動只能帶來道德嗜血,帶來道德專制主義。所以強行的道德無論從目的,還是從手段來說只能是不道德。這也是反對柏拉圖和盧梭式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充足理由。
從以上得出,道德與政治雖都依附於人類的自由、幸福和完善,其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但各有不同的目的、功能、手段、界域,企圖把二者熔為一爐、直接統攝,只能於二者都有損害,既得不到好的道德,也得不到好的政治。
㈡ 道德與法治是不是就是政治,
不是。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政治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政治為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國家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政治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社會力量。
(2)道德與政治擴展閱讀
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明確,從2016年9月1日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品德與社會」等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從人類社會學來講,政治為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社會現象非常復雜,因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以及從不同學科角度,不同的學者對他的論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內涵的本身也在不斷的變化,因此對政治的闡釋也充滿了爭議,始終沒有一個確切公認的定義。
㈢ 思想品德和政治,內容有什麼不同特點
課本是思想品德 課表寫政治 內容沒啥區別
㈣ 怎麼把政治與道德政治倫理相區分
政治往往很多時候是不能以道德去規范他的
㈤ 政治與道德的關系
德才兼備。政治領導必須具備最高的道德標准。 政治道德規范是一定時期從政者回在政治活動中所應當答遵守的行為准則,政治道德規范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內容,在新的歷史時期,領導幹部的政治道德規范就是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八個堅持,八個反對」,它既繼承了領導幹部政治道德建設的優良成果,又是政治道德建設的新的發展,加強新時期領導幹部政治道德規范建設,教育是基礎,法制是保證,制度是根本。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領導幹部的「德」比「才」顯得更加重要,重德應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德者,為官之魂」。官德不修何以為官,套用一句俗話就叫「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有才是毒品,無德無才是廢品」。
㈥ 思想品德和政治有什麼區別
它能以深刻的道理表達內涵,而思想隸屬虛擬范疇,沒有政治富於理論化內。
簡而言之容,其關系類似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小學的思想品德隸屬於思想范疇,當然不能說完全脫離政治。
***政治趨於條理話,而思想可能只是一些不能夠立文的想法。
***政治富含哲理,思想與政治的區別有所差異,例如思想與政治是兩個既有交集又有各自組成的兩個個體。不同的時間段
㈦ 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包含哪些
思想政治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等。
道德素養包括:政治修養、思想修養、道德修養、心理品質修養、美學修養、敬業修養等。
其中,政治修養是思想道德修養的核心內容,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是思想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
理想信念、政治品質、思想道德是思想政治素養的集中體現。思想政治素養與科學文化素養、專業能力素養、性格意志素養等,共同構成主體素養。
思想政治素養包含理論、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素養,是一種全面的素養,集中體現為理想信念是否先進、政治品質是否端正、思想道德是否高尚。
(7)道德與政治擴展閱讀
黨員幹部的思想政治素養,是衡量一個黨員思想上、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主要標志。建設學習型黨組織,關鍵是要在提高黨員幹部思想政治素養上下功夫。
提高黨員幹部思想政治素養,首先要堅定理想信念。也就是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斗。
加強黨性鍛煉和黨性修養是黨員幹部提高思想政治素養的關鍵。新形勢、新任務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要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牢記「兩個務必」,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
大量事實表明,在黨長期執政和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員幹部面臨著進一步培養、鞏固和增進同人民群眾感情的問題。黨員幹部要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從思想和感情深處真正把人民群眾當主人、當先生,把自己看作人民群眾的公僕和學生,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拜人民為師,這就靈了。」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道理。
㈧ 政治與道德的關系
沒有利益沖突之時,政治與道德並存,以道德為先。當利益沖突時?道德?死到一邊去
㈨ 道德與法治是不是政治
法與道德屬於抄上層建築的不同襲范疇.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