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發布時間: 2020-12-19 13:09:26

『壹』 如何簡述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科爾伯格繼皮亞傑之後對兒童品德發展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統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科爾伯格對皮亞傑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改進,應用道德兩難論的方法研究道德的發展問題。這種方法也稱兩難故事法。故事包含一個在道德價值上具有矛盾沖突的情境,讓被試聽完故事後對故事中的人物行為進行評論,從而了解被試進行道德判斷所依據的原則及其道德發展水平。代表性的道德兩難故事是「海因茨偷葯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意是:歐洲有一位婦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醫生告訴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個葯劑師最近發明的一種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該葯價錢十分昂貴,要賣到成本價的十倍。海因茨四處求人,盡全力也只借到了購葯所需錢數的一半。萬般無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請求葯劑師便宜一點兒賣給他,或允許他賒賬。但葯劑師堅決不答應他的請求,並說他發明這種葯就是為了賺錢。海因茨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間闖入葯店偷了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來。

科爾伯格圍繞這個故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讓被試參加討論,如:海因茨該不該偷葯?為什麼該?為什麼不該?海因茨犯了法,從道義上看,這種行為好不好?為什麼?通過大量的研究,科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理論。三水平是指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六階段是指每個水平中又可劃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

(1)前習俗水平(0~9歲):處在這一水平的兒童,其道德觀念的特點是純外在的。他們為了免受懲罰或獲得獎勵而順從權威人物規定的行為准則。根據行為的直接後果和自身的利害關系判斷好壞是非。這一水平包括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根據行為的後果來判斷行為是好是壞及嚴重程度,他們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認為受贊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道德概念。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對海因茨偷葯的故事可能會作出這樣兩種不同的反應:贊成者認為,他可以偷葯,因為他先提出請求,又不偷大的東西,不該受罰;反對者則會說,偷葯會受到懲罰。

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需要的滿足,他們不再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如他們對海因茨偷葯的故事可能會有這樣的說法:贊成者會說,他的妻子需要這種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對者則會說,他的妻子在他出獄前可能會死,因而對他沒有好處。

科爾伯格認為,大多數9歲以下的兒童和許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認識上都處於前習俗水平。
(2)習俗水平(9~15歲):處在這一水平的兒童,能夠著眼於社會的希望與要求,並以社會成員的角度思考道德問題,已經開始意識到個體的行為必須符合社會的准則,能夠了解社會規范,並遵守和執行社會規范。規則已被內化,按規則行動被認為是正確的。習俗水平包括兩個階段。

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處在該階段的兒童,個體的道德價值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順從傳統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見,謀求大家的贊賞和認可。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的要求,並總是盡量按這種要求去思考。他們認為好的行為是使人喜歡或被人贊賞的行為。這一階段的兒童聽了海因茨偷葯的故事,贊成者會說,他做的是好丈夫應做的事;反對者則說,他這樣做會給家庭帶來苦惱和喪失名譽。

第四階段:遵守法規和秩序定向階段。處於該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價值以服從權威為導向,他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懂法。認為准則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因此,應當遵循權威和有關規范去行動。該階段的兒童聽了海因茨偷葯的故事,贊成者會說,不這么做 ,他要為妻子的死負責;反對者會說,他要救妻子的命是應該的,但偷東西犯法。

科爾伯格認為大多數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認識處於習俗水平。
(3)後習俗水平(15歲以後):又稱原則水平,達到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斷已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認識,想到的是人類的正義和個人的尊嚴,並已將此內化為自己內部的道德命令。後習俗水平包括兩個階段。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定向階段。處於這一水平階段的人認為法律和規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種社會契約。他們看重法律的效力,認為法律可以幫助人維持公正。但同時認為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並不是絕對的,可以應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在強調按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享受權利的同時,認識到個人應盡義務和責任的重要性。對於海因茨偷葯的故事。贊成者認為,法律沒有考慮到這種情況;反對者認為,不論情況多麼危險,總不能採用偷的手段。

第六階段: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這是進行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表現為能以公正、平等、尊嚴這些最一般的原則為標准進行思考。在根據自己選擇的原則進行某些活動時,認為只要動機是好的,行為就是正確的。在這個階段上,他們認為人類普遍的道義高於一切。對於海因茨偷葯的故事,贊成者認為,尊重

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則高於一切;反對者認為,別人說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樣急需這葯,要考慮所有人生命的價值。

『貳』 簡述科爾伯格的品德發展階段理論

發展階段理論是道德認知發展論的理論核心。勞倫斯·科爾伯格自1958年在博士學位論文中對其作了首次闡釋後,不斷修正,直到1983年他把所有研究成果整理為三大文集時還在進行修改,可見其治學之嚴謹。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研究,雖沿用皮亞傑的方法,但目的卻不像皮亞傑那樣旨在了解兒童對行為是非的道德判斷,而是藉助道德兩難的問題情境,希望了解兒童作出行為是非道德判斷後如何說明其判斷的理由。

科爾伯格的研究目的不在於了解兒童對行為是非的認知行為表現,而在於探討兒童對道德判斷的內在認知心理歷程。科爾伯格當時採用的道德兩難(moraldilemma)問題情境,是要兒童們對"海因茨題"(Heinz'sDilemma)的故事作出判斷並陳述自己判斷的理由。該故事大意為:"歐洲某地的一婦女海太太罹患嚴重癌症,醫師診斷只有一種新制鐳錠葯物可治。海先生奔赴葯店時,店主將成本僅200美元的葯物,提高為2000美元。海先生為妻子久病已用盡所有積蓄,向親友借貸只能湊得1000美元。他懇求店主允許其先付此數取葯回去救他妻子一命,餘款保證稍後補足。店主拒絕並稱賣葯目的只求賺錢,不考慮其他問題。海太太性命危在旦夕,海先生走投無路,就在當天夜間撬開葯店窗戶偷得葯物,救了妻子一命"。在這則故事之後,科爾伯格要被試回答:"你認為海先生偷葯救妻的行為對不對?如果說他對,為什麼?如果說他錯,為什麼?"
他三個水平六個階段理論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折疊前習俗水平
這一水平上的兒童已能辨識有關是非好壞的社會准則和道德要求,但他是從行動的物質後果或是能否引起快樂(如獎勵、懲罰、博取歡心等)的角度,或是從提出這些要求的人們的權威方面去理解這些要求的。這一水平包括兩個階段:
階段1
懲罰和服從的定向階段。行動的物質後果決定這一行動的好壞,不理會這些後果所涉及的人的意義或價值。他們憑自己的水平作出避免懲罰和無條件服從權威的決定,而不考慮懲罰或權威背後的道德准則。在這個階段,兒童主要關心的是置身於苦惱和避免痛苦、自由限制和憂慮。這個階段相當於皮亞傑的"客觀責任感"。
階段2
工具性的相對主義的定向階段。正當的行動就是滿足自己需要的行動,偶爾也包括滿足別人需要的行動。人際關系被看作猶如交易場中的關系。他們相互之間也有公正、對等和公平的因素,但往往是從物質的、實用的途徑去對待。所謂對等,實際上就是"你對我好,我也就對你好",談不上什麼忠誠、感恩或公平合理。兒童一心想自己的需要,但也能體會到別人也有正當的需要。從而,他有時願意為滿足各個方面的需要以平等的方式去"作出妥協"。
折疊習俗水平
這一水平上的兒童已能理解維護自己的家庭、集體或國家的期望的重要性,而不理會那些直接的和表面的後果。兒童的態度不只是遵從個人的期望和社會的要求,而且是忠於這種要求,積極地維護和支持這種要求,並為它辯護。對與這種要求有關的個人和集體也一視同仁。這一水平也包括兩個階段:
階段1
人際關系和諧協調的或(願做一個)"好孩子"的定向階段。好的行為就是幫助別人、使別人愉快、受他人贊許的行為。這很大程度上是遵從一種老看法,即遵從大多數人的或是"慣常如此的"行為。皮亞傑的"主觀責任感"是在本階段出現的。
階段2
"法律與秩序"的定向階段。傾向於權威、法則來維護社會秩序。正當的行為就是克盡厥職、尊重權威以及維護社會自身的安寧。兒童認識到社會秩序依賴個人樂於去"盡本分"和尊重適當建立的權威。
折疊後習俗的、自主的或原則的水平
在這一水平上,人們力求對正當而合適的道德價值和道德原則作出自己的解釋,而不管當局或權威人士如何支持這些原則,也不管他自己與這些集體的關系。這一水平也分為兩個階段:
階段1
社會契約的、墨守成法的定向階段。一般說來,這一階段帶有功利的意義。正當的行為被看作是與個人的一般權利有關的行為,被看作是為全社會所認可、其標准經嚴格檢驗過的行為。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個人價值和個人看法的相對性,同時相應地強調為有影響的輿論而規定的那些准則。除了按規章和民主商定的以外,所謂權利,實際上就是個人的"價值"和"看法"。這樣就形成一種傾向於"法定的觀點",所不同的是可以根據合理的社會功利的理由改變法律與秩序(不是像階段4那樣固定在法律與秩序上)。在法定范圍以外,雙方應盡義務的約束因素即自由協議和口頭默契。這就是美國政府和憲法的"官方品德"。
階段2
普遍的倫理原則的定向階段。公正被看作是與自我選擇的倫理原則(要求在邏輯上全面、普遍和一致相符的、由良心作出的決斷),這些原則是抽象的、倫理的,如金箴(基督)、絕對命令(康德的)等;它們不是像聖經上的"十誡"那樣的具體的道德准則。這些實質上都是普遍的公正原則,人的權利的公平和對等原則,尊重全人類每個人的尊嚴的原則。

『叄』 如何評價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科爾伯格對道德發展的研究是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的。理論的思想淵專源主要來自杜威屬和皮亞傑關於道德發展理論的觀點:①道德發展的核心是認知;②促進道德發展的因素是社會交往。主要運用道德兩難法,這也是論證他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道德發展模式的主要依據。
前習俗水平包括服從與懲罰定向和天真的利己主義階段。處在這級水平的兒童,往往根據行為的具體結果而非常規的道德准則或社會期望來判斷。
習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和尊重權威與維護社會秩序定向階段。兒童已能理解維護家庭或社會期望的重要性,而不理會那些直接和表面的結果。
後習俗水平包括履行准則與守法和良好的道德定向階段。兒童力求對道德價值和原則做出自己的解釋,在評價時能超越普遍原則,考慮較多的是道德的本質,而非具體道德准則。

『肆』 如何簡述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科爾伯格是在皮亞傑基礎道德發展階段論之上的發展和完善。皮亞傑我們之前學過認識發展的四個階段感 前 具 形,皮亞傑在認知基礎上得出了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前 他 自 公。今天學的科爾伯格可以和之前皮亞傑做個比,皮亞傑採用的是對偶故事法,就是兩個故事成對出現,通過兒童回答來判斷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科爾伯格的要更為復雜一些,採用的是道德兩難的故事方法。就是一個故事,出現兩難的情景,使兒童道德認知上產生沖突,進而判斷兒童的道德發展階段。那麼最經典的就是海因茨偷葯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歐洲的小鎮上,海因茨的妻子得了重病,鎮上唯一的一家葯店出售這種葯,而葯店的老闆把葯的價格提高了10倍,既不肯便宜賣葯也不同意之後補錢,萬般無奈海因茨選擇偷葯。為什麼說是兩難呢,一個是因為偷不對,沒有道德觸犯法律,不偷呢,妻子可能失去生命。針對這個兩難的行為讓兒童進行判斷,得出了三水平六階段。

三水平是前習俗平水,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

首先看看第一個水平,前習俗水平,那麼什麼是習俗,就是人和人最一般的關系,也是公序良俗。前就是在這個水平之前,還沒有考慮到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關注的都是自身。這個水平上有兩個階段,一個是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一個是相對功利階段。

先看一下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主要是服從權威和規則,避免懲罰。認為受到懲罰的行為是不好的,受到表揚的行為是好的。這個階段沒有形成真正道德的概念。問這個階段的兒童應不應該偷葯,有一部分認為應該偷葯,不偷葯妻子就死了,沒有盡到做丈夫的責任,應該受到懲罰。一部分認為不應該偷,偷葯是不對的,會受到懲罰。他們判斷都是圍繞了是否受到了懲罰。

第二個階段是相對功利定向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不在認為規則是一成不變的,固定的,判斷行為主要是看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和自身的利益。問這個階段的兒童,一部分兒童說應該偷,如果不偷妻子死了,就沒有人陪了,自己多孤單。一部分兒童認為不應該偷,偷了就犯法了,該進監獄了,進監獄還是自己沒有人陪,還是一樣孤獨。這兩個階段兒童判斷行為的好壞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的。所以這個是前習俗的兩個水平。

現在來看看習俗水平 。這個水平的兒童開始關注人和人最基本的關系。這個水平分兩個階段,一個是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一個是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先看尋求認可定向階段,這個階段兒童開始注重人際關系,關注名譽,渴望得到他人的賞識和贊賞。也稱好孩子階段。問這個階段的兒童有的認為應該偷,不偷不是好丈夫。有的認為不應該偷,偷了不是好人。他們總是圍繞著是否得到別人的贊賞。關注別人的評價。

下一個階段是維護權威或者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這個階段的權威和我們之前的權威不同,之前是家長,老師,成人的要求,個權威指的是法律的權威。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這個階段把法律和道德等同。認為符合法律要求的就是道德的,不符合法律的就是不道德的。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是比較狹隘,我們知道法律是最基本的底線,而道德則是更高的要求。這個階段大多兒童認為不應該偷葯,偷葯違反法律,是不對的。遵守法律權威。

下面就是後習俗水平。這個階段兒童判斷力超過了人和人之間最一般的關系。這個水平包括兩個階段社會契約定向階段和普遍原則道德定向階段也稱原則和良心定向階段

來看一下社會契約定向階段,這個階段認為法律和法規不是不變的,是可以商定的,如果法律法規不能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是可以修改的,這個階段也是服從法律只是認為可以商量可以商榷的。問這個階段的兒童,兒童認為雖然偷葯不對,但是法律也是可以修改的,對海因茨可以減輕或者免於處罰。

最後一個階段是普遍原則道德階段,這個階段是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能以公平,公正,平等、尊嚴等一些原則進行思考。認為人類普遍的道義高於一切。問這個階段的人,一部分認為應該偷,人類的生命高於一切,一部分認為不應該偷,法不容情。應該採用別的手段。

以上就是科爾伯格三水平六個階段。

『伍』 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道德發展四階段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專或前道德階段(2-5歲屬),
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
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陸』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分為哪幾個階段

科爾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發展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是按照個體道德判斷結果的性質分類的)如下:
1.前習俗水平(出現在幼兒園及小學低中年級)這以水平的兒童的道德判斷著眼於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和自身的利害關系,包括兩個階段:
(1)、服從於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 (懲罰和服從的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以懲罰與服從為導向,由於害怕懲罰而盲目服從成人或權威。道德判斷的根據是是否受到懲罰,認為凡是免受懲罰的行為都是好的,遭到批評、指責的行為都是壞的,缺乏是非善惡的觀念。
(2)、相對的功利主義的道德定向階段(工具性的相對主義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對行為的好壞的評價首先是看能否滿足自己的需要,有時也包括是否符合別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把這種關系看成類似買賣的關系,認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習俗水平(小學中年級以上)

這一水平的兒童的特點是:能了解、認識社會行為規范,意識到人的行為要符合社會輿論的希望和規范的要求,並遵守、執行這些規范。包括一下兩個階段:
(3)、人際和諧(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兒童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對道德行為的平價標準是看是否被人喜歡,是否對別人有幫助,是否會受到贊揚。為了贏得別人的贊同,當個好孩子,就應當遵守規則。
(4)、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兒童以服從權威為導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守法。

3.後習俗水平

該水平的特點是:道德判斷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則和良心為行為的基本依據。包括以下兩個階段:
(5)、社會契約的道德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認識到法律、社會道德准則僅僅是一種社會契約,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變的,一般他們不違反法律和道德准則,但不用單一的規則去評價人的行為,表現出一定的靈活性。
(6)、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個體判斷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規則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帶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原則:如正義、公平、平等、個人的尊嚴、良心、良知、生命的價值、自由等為依據。

『柒』 根據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好孩子階段」屬於什麼階段

好孩子屬於習俗階段。比前習俗階段再發展一個階段。

『捌』 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水平I

處於這一水平的兒童對文化的規則和標記中的善惡是非觀念十分敏感,但卻是根據行為的實質結果或權利來解釋標記的。
階段一:懲罰與服從階段
[道德判斷的內容]
所謂對的,就是絕對服從規則和權威,避免懲罰,不造成實際傷害。
(1)所謂對的,就是不違反規則,為服從而服從,不對人和物'造成損害。
(2)做得對的理由是避免懲罰和權威的強力。
[社會觀點]
本階段兒童採納的是自我中心的觀點,不考慮他人利益或認識行為者與他人利益之間的區別,更不能把這兩者聯
系起來。依據物質後果來裁判其行動。把自己觀點和權威者觀點相混同。故而認為海先生偷葯行為是錯的,應該受懲
罰。
階段二: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
[道德判斷的內容]
所謂對的,便是滿足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按具體交換原則作公平交易。
(1) 所謂對的,就是遵守會給人帶來即時利益的規則。一切能滿足自己利益和需求的行為就是對的,對的也就是
公平,一種平等的交換、交易或協定。
(2) 做得對的理由是在既能滿足自己需要的同時還必須認可別人也有其權利。
[社會觀點]
本階段的人採納的是一種具體的個人主義觀點。他能把自己、權威者和其他人的利益和觀點相區別。認識到
規則是可變的,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利益來行事,所以對是相對的,個人只有通過等量的公平交換來滿足各自
需要,整合各種沖突。故而認為海先生偷葯行為是對的,因為他挽救了妻子一命,也消除了自己的痛苦。

『玖』 簡述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1)前習俗水平(9歲以下)
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沒有內在的道德標准,在判斷自己行為正確與否時,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自己能否免於處罰或者自己的需要能否得到滿足。分為如下兩個水平:
①服從與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他們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認為受贊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②相對功利的道德定向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或行為的功用和相互滿足需要定向傾向或樸素的利已主義的定向)。這一階段兒童的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需要的滿足,他們不再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習俗水平(9-16歲)
這一水平的兒童在進行道德判斷的時候,主要考慮的是外界的權威和規則。分為如下兩個水平:
①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處在該階段的兒童,個體的道德價值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順從傳統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見,謀求大家的贊賞和認可。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的要求,並總是盡量按這種要求去思考。他們認為好的行為是使人喜歡或被人贊賞的行為。
②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處於該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價值以服從權威為導向,他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懂法。
認為准則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因此,應當遵循權威和有關規范去行動。
在這一階段我們需要注意,這一階段的兒童刻板遵守法律法規,認為只要違反了某種法規都是錯誤的行為。
(3)後習俗水平(16歲之後)
主要表現為對於道德的判斷不再是刻板遵守法律法規,並認識到了應以普遍的倫理和道德原則作為判斷標准。
分為如下兩個水平:
①社會契約的道德定向階段。
處於這一水平階段的人認為法律和規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種社會契約;同時認為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並不是絕對的,可以應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
他們看重法律的效力,認為法律可以幫助人維持公正;在強調按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享受權利的同時,認識到個人應盡義務和責任的重要性。
②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也稱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這是進行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表現為能以公正、平等、尊嚴這些最一般的原則為標准進行思考。
在根據自己選擇的原則進行某些活動時,認為只要動機是好的,行為就是正確的。
在這個階段上,他們認為人類普遍的道義高於一切。他們認為,海因茨應該去偷葯,因為和種種可考慮的事情相比,沒有什麼比人類的生命更有價值。

熱點內容
民法典第1編總則 發布:2025-01-09 15:33:45 瀏覽:740
北京淵遠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09 15:06:27 瀏覽:911
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09 15:03:15 瀏覽:100
2019年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真題及答案 發布:2025-01-09 14:56:46 瀏覽:741
行政訴訟法關於迴避規定 發布:2025-01-09 14:40:55 瀏覽:142
涉訴信訪法官 發布:2025-01-09 14:40:08 瀏覽:653
民事訴訟法的視聽資料咋么理解 發布:2025-01-09 14:30:07 瀏覽:842
教育法規和教育行政法規的區別 發布:2025-01-09 14:18:45 瀏覽:409
嵊州律師事務所電話 發布:2025-01-09 14:11:09 瀏覽:848
法院小提琴 發布:2025-01-09 14:10:17 瀏覽: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