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名句
1. 道德經經典名句100句
1、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經·第七十章》
說話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定要中心。
2、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
小鮮是指小魚。治理龐大的國家,就像是烹調小魚一樣。
3、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處世原則,是干實事而不與人爭高下。
4、少則得,多則惑。 ——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學到的知識少,反而能夠有所收獲,學到的多,反而會使人產生迷惑。這句話是指學習,應當能夠專一,而不應當繁雜。
5、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知識淵博的人不賣弄,賣弄的人沒有多少學識。
6、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東西,是沒有菱角的,最寶貴的器物,是在最後製成的。至大的聲音聽起來卻似沒有聲音,最大的形體,卻反而沒有形狀。
2. 老子的道德經里的名句有什麼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這是老子對於「道」這個概念的總括性的描述:道,非當時社會一般的道, 即人倫、常理之道,也非當時時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裡已經超越了世俗社會生活,更加接近於自然法則之道,因為天地萬物的始基與母源在於「道」,由道開始。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來描述道的特殊性與深奧性,雖然但老子所言之道並不遠人,這里只是老子用「玄」來強調他所言之道與當時社會所言之道的差異性,並且闡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與根基性。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道進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會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轉而論述人的行為規范。德與法都是規范社會與人的行為的約束力量,但在老子那裡兩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認為,上德的本質與道之德的本質同於一,因此上德源自於「道」 。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於常人所言之德。
(2)道德經的名句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3. 道德經經典名句及翻譯
道德經經典名句及解釋
1人回答
EHCOYE
高能答主
2020-09-07
認真答題,希望能幫到你
關注謝謝你的關注
《道德經》中經典哲理名句及翻譯。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
大意: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2、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
大意:狂風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
大意:消磨它的鋒銳,解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
4、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中。《道德經》
大意:如果不能守虛處靜,而以多聞博識自許,進而有為多言,那很快就會導致窮敗。不如處虛守靜,而無為不言,能夠取得成功。
5、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大意: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道德經》
大意:保持本質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欲。
7、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
大意: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
大意: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
4. 道德經 名句
1.道可來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5. 道德經中的名言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內不仁,以百姓容為芻狗。
——老子《道德經》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道德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道德經》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老子《道德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老子《道德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老子》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老子《道德經》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老子《道德經》
6. 道德經中的名言
上善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襲
——老子《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道德經》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道德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道德經》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老子《道德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老子《道德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老子》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老子《道德經》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老子《道德經》
7. 道德經經典名句
1、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經·第七十章》
說話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版定要中心。
2、治大國若權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
小鮮是指小魚。治理龐大的國家,就像是烹調小魚一樣。
3、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處世原則,是干實事而不與人爭高下。
4、少則得,多則惑。 ——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學到的知識少,反而能夠有所收獲,學到的多,反而會使人產生迷惑。這句話是指學習,應當能夠專一,而不應當繁雜。
5、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知識淵博的人不賣弄,賣弄的人沒有多少學識。
6、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東西,是沒有菱角的,最寶貴的器物,是在最後製成的。至大的聲音聽起來卻似沒有聲音,最大的形體,卻反而沒有形狀。
8. 道德經名句及解釋
道德經名句及解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
【解釋】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後相互聯接而成順序。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有的版本為「多言數窮」。意思是: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靜默。
6、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解釋】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爭奪;水只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低窪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於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適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
【解釋】五光十色,有時會令人眼花瞭亂,看不清丑惡;優美的順音,有時會令人聽不到忠言;美味佳餚十分爽口,有時會令人品嘗不了疾苦;騎馬游獵,有時會讓人性情放縱;有時一些稀有珍貴的物品會讓人圖謀不軌。
9. 老子道德經的名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說出的道理,不是永恆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稱,不是永恆的名稱。)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而然為法則)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了解別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
4柔弱勝剛強(柔弱能戰勝剛強)
5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後製成;最大的聲音,恰恰是沒有什麼聲音;最大的形象,看來反而無形)
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產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質,宇宙原始混沌物質分裂成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產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產生千差萬別的事物)
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則不會遭到羞辱,知道適可而止則不會遇到危險)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最圓滿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會敗壞;最充實的好似空虛,但它的用處不會窮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彎曲,最靈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辯的好似口齒木訥)
9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從事學問,知識要天天增加;致力於提高境界,知識要天天減少。減少了再減少,最後達到無為,雖然無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
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懂的人不亂說,亂說的人不是真懂)
11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做天下的難事,一定要從做易事開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從做小事開始)
12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我不願採取攻勢而情願採取守勢,我不願前進一寸而情願後退一尺)
13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兩軍對壘時,悲憤的一方獲勝)
14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國小人希,即使有各種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輕易冒險,不向遠方遷移)
15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各小國之間踮腳可望,雞鳴狗叫的聲音互相聽得見,人民直到老死,也互不往來)
16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算美,這是壞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為善,這是惡事)
1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18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19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
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20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21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2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要統治人民,就先用言辭表達對人民的謙虛;要領導人民,就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後。)
23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24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說,聖賢高人處事應當以無為為要領,教化人民應當以不言為准則)
25為無為,則無不治。(按無為的原則辦事,沒有不成功的)
2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繽紛的彩色,使人眼花繚亂;動聽的音樂,使人沉溺迷惑;豐美的食物,使人口傷厭食;馳騁打獵,使人心發狂;稀缺的財貨,使人行為不軌)
27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規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規律,輕取妄動,其結果必凶)
28見素抱朴,少私寡慾。(表現出單純,執著於樸素,減少私心,去除慾望)
29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誇耀,所以功勛不沒;不自高自大,所以成為民眾之長)
30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於走路,不留痕跡;善於言談,無可指謫)
3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32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33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34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35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36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37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3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3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40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41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42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4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44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45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4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47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