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水
⑴ 《道德經》書中的「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書中的“上善若水”,應該聯系老子的一整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來理解,意思就是說作為一個真正善良的人,應該像水一樣清純善良、滋潤萬物,對世間萬物只有利而無害,懂得包容和謙讓世人,不與世人產生爭端和矛盾。
上善若水應該得到弘揚上善若水這種為人觀念是我們現在缺乏的,如果很多人都能夠靜下心來體會其中的意境,並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把這種與人為善的心態貫穿下去,我們的人際關系和心態就會發生改變,這是從內心的真正變化,會為人類和社會帶來很大益處。
⑵ 道德經中關於水的七種狀態描述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是道德經第八章上善如水裡關於水的七種形態,也叫七德的論述
⑶ 道德經怎麼說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⑷ 上善若水 原文…
原文復:
《道德經》第八章制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同諸葛卧龍所注《人力無為。人意爭萬物而不讓,取萬物之所善,故幾於盜矣。居福地,心魔淵,與偽善,言偽信,政自治,事利能,動善時。夫無不爭,故深尤。》之意相反也!
(4)道德經水擴展閱讀
譯文:
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樣,水善的表現形式是:滋養萬物而不爭功,甘居眾人之所唾棄,所以水最接近於大道。起居善於選擇吉地,心態善於融入平靜,交流善於把握仁愛,言語善於表達誠信,政見善於治理國家,處事善於發揮能量,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正由於他不刻意地去爭權奪利、爭功釣名,所以他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憂郁,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憂難。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⑸ 《道德經》中關於「水」的言論有哪些 要原句啊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萬 物 而 不 爭 ,
處 眾 人 之 所 惡 , 故 幾 於 道 .
居 善版 地 , 心 善 淵 , 與 善 仁 ,
言權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動 善 時 . 夫 唯 不 爭 , 故 無 尤 .
⑹ 《道德經》中對水的描述語句是什麼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第八章)意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能攻堅強著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意譯: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
水無形、無色、無味,然而水卻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之一,水的品質同樣給人以智慧的啟迪:
一、遵循「自然之道」。老子倡導「無為」,但「無為」並不是不能作為或無所作為之意,而是要遵循和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濫加干預和破壞。
二、無私無爭的品格。私慾會迷惑人的眼睛,迷亂人的心智,爭斗會傷害彼此。不計較個人得失,保持善良、真誠,格守信用,以崇高的品德獲得別人的信任和支持,在平凡中創造偉大。
三、謙卑的態度。始終避上趨下,不妄自尊大,奉獻社會但不強求回報,做別人所不願做之事而不抱怨,從而得到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
四、寬容博大的心胸。天之高,海之深,都比不過人的胸懷的寬廣,容納萬物,包容萬物,則一切都將擁入你的懷抱。
五、堅韌的毅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滴可以穿石,靠的是毫不畏懼的精神、持之以恆的毅力和精誠之至,以此為道,則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沒有什麼難關不能攻克,沒有什麼事情不能完成。
水無為而無不為,無形而無不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老子的眼中,這或許是最完美的事物了。
⑺ 老子道德經裡面「水」的特徵和作用是什麼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始祖老子,十分崇尚「水」。在《道德經》第八章里,老子發出了「上善若水」的感慨,認為「水德」是最崇高、最完美、最善良的品德。
老子崇尚「水」的第一個理由,是因為水性柔弱,正好體現「無為」的基本精神。「無為」是「道」的核心價值觀,是老子竭盡全力而推導的政治主張、政治策略、政治方針。老子希望實行「無為而治」,以「無為」的方式達到「有為」的目的。老子認為,水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但是,它卻能夠穿透堅硬無比的石頭,這就是「水滴石穿」的道理。在《道德經》第四十三章里,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其意思是:水這個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之中,說明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因此,使「我」認識到「無為」的益處。在《道德經》第八章里,老子還告訴人們如何學習和堅持「水德」:「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就是要求人們,做「上善」之人,必須做到「七善」,要居處善良之地,保持沉靜之態,秉承真誠之舉,恪守信用之言,善治「無為」之政,發揮自身之長,把握有利之機。
老子崇尚「水」的第二個理由,是因為水總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正好體現「不爭」的基本要求。水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在非人為干預、干擾、干涉的情況下,水總是從海拔高的地方不斷流向海拔低的地方,總是停留、停滯、停頓在相對最低的地點。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水往低處流」的通俗而真實的道理。「不爭」是「道」的重要人生觀,是老子竭盡全力而推行的社會主張、處事策略、待物方針。老子希望人們都能做到「不爭」、「處下」、「以下」,象水一樣善於「卑下」。在《道德經》第八章里,老子感慨水的這一特徵:「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因為,一般人奉行「人往高處走」的信條,厭惡處於卑下的地位,而水則天性喜愛最低的地方、不顧一切地奔向最低的地方、心甘情願呆在最低的地方,所以說,「水德」是近乎於「道」的。由此,老子總結出一條經驗:「夫唯不爭,故無尤」。「上善」之人,只所以贏得「不爭」的美德,是因為他沒有過失,人們對他也就沒有怨尤。
老子崇尚「水」的第三個理由,是因為水能夠滋潤萬物,正好體現「道」的基本功能。世間萬物,發生、發育,都離不開水,如果沒有了水,萬物俱滅,人類也將無法生存,水是這個世界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基石。「道」是老子竭盡全力而推崇的最佳世界觀,在老子心目中,「道」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永續的基礎元素、基本因素、基點要素。在《道德經》里,老子在反復地闡述、闡明、闡釋「道」的性質、功能、特徵等,比如,在《道德經》第三十二章里,老子指出:「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其意思是:「道」永遠是無名而質朴的,它雖然很小、不可見,但是,天下沒有誰能使它服從自己。老子還說:「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這就是說,「侯王」如果能夠依照「道」的原則治理天下,百姓們將會自然地歸從於它。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人們不必指使它而會自然均勻。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里,老子又強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語中的:「道」是世間萬物之源,「道」對於人類社會的作用與水一樣重要。
總之,老子崇尚「水」,就是用「水德」喻「道」,以形象、具體、生動的手法,來傳播、傳授、傳導他老人家首創的「道」的要旨。鍾鳴夏夢
⑻ 道德經與易經對水的解釋為啥不一樣
道德經是道家的哲學著作。主要是為了表明水是他們所推崇的一種狀態和象徵。也就是道之象徵。
而易經裡面對水的解釋主要是,五行學派的天乾地支陰陽等。它是一種預測或者是五行哲學里邊的。主要為了表現為相生相剋。
⑼ 在《道德經》中,老子認為水具有多種品德
在《道德經》中,老子認為水具有的品德:
一、利萬物而不以為意。
1、原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2、解釋:意思為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二、以柔克剛順勢而為。
1、原句:天下莫柔弱於水,而能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2、解釋:意思為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因為不管用什麼都不能代替它。
三、潛移默化的作用力。
1、原句: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解釋: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9)道德經水擴展閱讀:
《道德經》的普世意義: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在當今的社會上,壓力在不斷的增加,我們的生活節奏不斷的加快,但是滋養我們心靈的場所特別少,我們需要一個能夠指引靈魂的燈塔,那就是《道德經》。
老子就講了正確的處世態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貴而驕,持才傲物,鋒芒畢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禍相隨,因此在這里奉勸大家見好就收,不要貪圖名利,要收斂。
⑽ 在《道德經》中,老子為什麼總是用「水」來喻道
在中國古代,生命是由水形成的,先秦時期盛行的五行學說認為,水是五行之首,是萬物產生的第一要素,管子·水地》曰:「水,何處也,萬物的起源,萬物的宗族,」明確提出水是萬物之源的思想。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幅「海神執地」的絹畫,在畫中,海神於強站在自己的化身上,雙手捧著大地,流露出萬物皆源於水,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起源。
老子說,最好的應該像水一樣,潤物不爭,水有涵養世界的美德,但水利不是萬能的,水的特性是謙卑,但人們的追求卻是相反的,人們都嚮往光榮富足的生活,他們總是為利益而戰,僅僅因為水的位置是人們不喜歡的,它就更接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