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論語

法治論語

發布時間: 2020-12-19 14:43:54

Ⅰ 儒家思想的哲學觀、世界觀是什麼

儒學世界觀基本上以對天的理解以及天人關系的各種型態的可能性之優劣比較與選擇等兩個問題為出發點,作為其建立世界觀的主要脈絡。而人的存在意義與價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與創造,得與天地的存在意義同其偉大。

儒家哲學最重視社會哲學,因為成就一個現世的人類理想社會是儒家最原始的關懷,為了設計與建立一個理想的人類社會,孔、孟、荀等人都可說是不斷提出各項有關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或倫理的觀點的思想家。

同時這正可以說明何以社會哲學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學傳統的整體來說,儒家哲學的進路是社會哲學的。儒家的社會哲學內容條理清晰,《大學》八條目是最具體的代表,《禮記》的《禮運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會哲學著作;

此外,周公制禮作樂與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許多政治制度與施政原則如行仁政不重斂賦禮樂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傳統中極具代表性的觀點。另外,表現在漢代經學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經典為根據而設計出來的社會體制之學。

(1)法治論語擴展閱讀:

代表人物

1、孔子

孔子透過對夏、商典籍的整理與對周文化的反省,開啟了儒家哲學的廣大思想內涵,其與弟子們的討論,被整理成《論語》、《易傳》等原始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作。

孔子創造出"仁"的哲學,在政治、教育、倫理等日常生活作息與言行舉止中,發揮人類的德性本能,建立人與人間適當的人際關系的觀念;對於天人關系的思考與應對,基本上是接受鬼神的存在,尊重天命的指示。

但是全然以一理性化的意義認定天與鬼神的作用,天自身彰顯的只能是道德理性,而鬼神亦只在提供資訊上對聖人有所幫助,而不能幹涉聖人的德性事業。也擺脫掉時人以現世得失與情緒為主而有的對天的贊頌與咒怨的態度,而以理性的認知建立適當的天人關系,既重視其崇高性,更強調其道德性。

2、孟子

孟子及其弟子所編的《孟子》一書,是在《論語》之後最生動的原始儒家作品之一。書中發揮"仁義禮知"的價值精神,強調國君"行仁政"的理想事業,他對人們自發的心性修養理論也有獨到的見解,認為人可以透過自己的覺悟,而找回內在本具的善性,即性善論。

因此為善為惡全在於人們自己的一心之中,即求放心的主體性自覺功夫。這樣的理論傳統一直在後來的儒學思想家中不斷地受到發揮與擴充,中華民族成仁取義的精神即由孟子建立,而性善論的傳統則影響中國大乘佛學准確地建立眾生皆有佛性的命題。

Ⅱ 保護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中華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匯.從外延上說,中國傳統文化包含了歷史上形成的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走向有著重大影響的許多文化形態,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從內涵上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就是以儒家思想學說為主要代表的、廣泛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主流觀念和價值取向。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價值觀念就是「禮」.「禮」是指社會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為規范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另一個經常與「禮」相提並論的范疇則是「樂」.二者相輔相成,形成「禮樂文化」.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有別於西方文化的特質。
所謂「禮」、「樂」,本源自於上古初民尊祖、祭祖與祭祀天神地祗的活動.「禮」本是指尊祖、祭祖與祭祀天神地祗活動中的一些儀節規范;而「樂」則是與這些禮儀活動相配合的樂舞.後來「禮」、「樂」的所指逐步擴大化、系統化,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禮儀活動以及與其相配合的樂舞都被泛稱為「禮」「樂」.經過夏、商、周三代的演化,就有了所謂的「夏禮」、「殷禮」和「周禮」,匯集成為一整套典章、制度、規矩、儀式,乃至於包括關於禮治的政治思想、倫理思想.西周初年,偉大的政治家周公依據前世流傳下來的禮俗並根據時代需要加以損益而「制禮作樂」(《禮記·明堂位》),建立了一整套與當時的宗法社會相適應的禮樂制度,通過「禮樂」的形式把階級社會中各等級的權利和義務制度化、固定化,使社會秩序處於相對穩定和諧的狀態之中,從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鬱郁乎文哉」的禮樂文明極盛期。
至春秋時代,隨著社會形態的演變和政治格局的變遷,逐步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有鑒於此,偉大的思想家孔子通過總結、清理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遺產,創造性地以「禮樂」為核心建立起儒家思想體系,使「禮樂」成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價值觀念.孔子從哲學本體論和社會歷史觀的角度,對「禮樂」進行了全方位和多層次的闡釋和論證,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關於生命本質與意義目標的基本觀念,創擬了旨在讓社會各階級(階層)在「禮樂」的約束下和諧共處的社會理想,並使古老的「禮樂」觀念逐步升華為全社會普遍接受和認可的社會意識形態,使「禮樂」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內容.此後,經過孟子、荀子等儒學大師的進一步發揚光大,以「禮樂文化」為核心的儒家學說日益興盛.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學說更上升到國家法典的高度,不僅受到歷代統治者的提倡和尊崇,而且幾乎得到社會各階層的認可和信奉,致使孔子所開創的儒學成為中國最古老、最博大、最富影響力的學派。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禮」是孔子政治思想和社會倫理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其目的和功用是從外部對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在行為和思想方面進行教化、約束和規范;而「樂」則與「禮」相輔相成,從內心感化、誘導人們對「禮」(亦即各種社會規范和約束)的衷心認同.禮樂配合,以禮修身,規范人們思想行為;以樂治心,感化人們自覺地按照「禮」的規范來行事,保持人們內心的平衡,從而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保持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儒家「禮樂文化」的精髓就是《論語》所提出的「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的社會和諧思想,這也是儒家「禮樂文化」的普世價值所在.眾所周知,儒學基本上是一種關於社會倫理的學說,它是探討宗法等級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學問.「禮樂」是儒家傳統倫理思想道德規范體系的邏輯起點與核心觀念.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文化」既是一種社會政治理想,也是一項倫理道德原則與規范.「禮樂」是用來調整和制約人的行為的.它調節著人的主觀欲求和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使二者之間達到一種能夠維持人類社會和諧共處的平衡狀態.孔子說:「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禮記·禮運》)可見,在孔子的思想觀念中,「禮」的功用就是教化人們按照規范正確處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及其他社會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也就是說,「禮樂」是為了應對社會穩態結構的需求而產生的。
「禮之用,和為貴」,高度概括了儒家「禮樂文化」的根本精神.根據這一「貴和」的道德價值取向,儒家主張當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發生矛盾與沖突時,應採取寬容、謙讓的態度,這樣不但有利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社會秩序,也有助於使整個社會形成強大的凝聚力.當然,儒家所主張的「和」並不是無原則的同一、調和,而是在一定條件和原則下的諧和、融合.所以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寬容禮讓、謙恭善良、求大同存小異的道德傳統,正是這種「貴和」(即崇尚「和諧」)的價值取向長期影響和積淀的結果。
儒家禮樂文化的本質特點,是把「親親」的血緣關系與「尊尊」的社會政治關系結合在一起,在「禮」的框架下形成一整套相應的規范和制度,把自然的人置於人為的社會政治關系之中,使之成為社會政治等級中的人;同時又把理想的政治社會建立在人的自然血緣基礎之上,形成以「禮樂」文化為表徵的宗法等級社會.與此同時,儒家禮樂文化精神的宗旨就是要利用禮樂的制度規范性與藝術熏陶性的特點,對自然的人進行人文化育,把自然人納入到政治性倫理性軌道上來,使社會成員都成為「克己復禮」的「文質彬彬」的君子,自覺遵守社會倫理規范,從而達到維持社會秩序和諧的目的.而儒家禮樂文化的內涵就是為了社會各階層的和諧共處而在制度層面、倫理層面和儀節層面所制定的一些規范和原則.不言而喻,沒有一定的人性化的、有益於社會道德建設的規范和原則,就不可能實現「和諧」的「大同」社會.儒家禮樂文化的特徵就是用禮樂展現和處理人際關系,進行社會調節和管理.其終極目標就是為了通過引導社會各個階層按照「禮樂」的規范和原則來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形成一種良好的穩定的社會秩序,達到建立和諧融洽的社會人際關系的目的。
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文化精神,對中國周秦以降的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地滲透於古代社會的政治、法律、軍事、教育、宗教、倫理和文化藝術之中,成為人們思想情感的一部分,成為社會習俗風尚的底蘊,形成周秦以來的數千年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範式。
當然,我們說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文化對我國數千年的古代社會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積極影響,並不是說儒家禮樂文化盡善盡美,也不是說我國古代社會在制度層面和思想層面中存在的一些消極、落後的因素都應歸咎於儒家禮樂文化.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孔子所倡導的禮樂文化中蘊含著許多具有普世價值的內容,如「和為貴」的思想、「仁愛」的精神以及「溫、良、恭、儉、讓」的處世原則等等,都具有超越時空的社會價值.同時我們還應充分認識到,儒家禮樂文化中確實存在著一些過時的、消極的、落後的內容.比如對社會等級的過分強調,對人性情慾的過分節制等等,都有矯枉過正之嫌.此外,我們還應該認識到,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一些消極、落後的思想觀念表面看來似乎來源於儒家禮樂文化,但實際上並非完全是孔子所倡導的「禮」文化中所固有的,而有相當一部分是後世極端專制王權時代增益附加的.比如漢代以後確立的「三綱五常」學說,雖然與孔子所倡導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內在聯系,但孔子在《論語》中所倡導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對君臣、父子雙方的要求是對等的,即要求雙方都要依「禮」行事,君要像君,臣要像臣.而漢代以後所確立的「三綱五常」則強調君、父的絕對權威,以君臣關系而言就是「天王聖明,臣罪當誅」,無論是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在原始儒家的思想觀念中卻不是這樣的!如《論語·八佾篇》記載,魯定公向孔子咨詢應該怎樣處理君臣之間的關系,孔子回答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可見孔子這里強調的是君臣之間對等的以「禮」行事的相互關系,而不是只強調「臣忠」.又如孟子在見齊宣王時,齊宣王詢問說:商湯流放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他們這樣以臣弒君對不對?孟子回答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可見,孟子的君臣思想與後世的「三綱五常」觀念是大相徑庭的.從而可知以孔孟為代表的原始儒學所倡導的禮樂文化並不能與後世的「禮教」簡單地劃等號,因此不能簡單地將「禮教」中一些過時、消極、落後的內容完全歸咎於儒家學派所倡導的禮樂文化。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所倡導的「禮樂文化」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經過創造性的借鑒和轉換,完全可以成為我國現代精神文明建設和制度建設的思想資源.當然,我們對儒家禮樂文化的借鑒並非簡單的繼承,而是批判地繼承和超越.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文化中原有的作為政治意識形態的一些過時的、落後的內容必須堅決摒棄,其過分節制人的情慾的一面也應該予以消除或調整,這是不言而喻的.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儒家禮樂文化的「和諧」精神完全可以幫助我們適當地解決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社會道德、價值取向、人際關系、家庭和社會秩序等方面出現的一些問題,從而保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和人自身的和諧,保證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安定和健康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宗旨,用現代意識和眼光挖掘傳統禮樂文化中的合理因素,發揚中華民族重禮節、尚美善的優良傳統,建構與現代經濟生活相適應的禮儀規范和審美情趣.我們相信,通過吸收儒家傳統禮樂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完全可以實現傳統與現實的對接,構建起符合社會主義倫理道德和現代人文精神的新型道德規范、倫理規范和禮儀規范,並進而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性化的新型社會。

Ⅲ 孔子的小故事

1、發憤忘食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

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2、鳴鼓而攻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准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3、以強凌弱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游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

跟著盜跖英雄一起罵:"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


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鑽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4、東家之丘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5、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Ⅳ 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是什麼意思

  1. 釋義

    ⑴「厚於德」,即具有像大地一樣寬厚的美德,容載萬物,仁愛奉獻。「厚於德」既是中華民族美德的一種概括,也代表了廣東人的道德情懷和價值追求。一是體現了源遠流長的嶺南歷史文化傳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二是體現了廣東人的現代道德情懷,展現了廣東人尚德、樂善、好施的精神品格。三是體現了廣東未來的價值追求,有利於推動全體社會成員樹立做人德為上、做事德為先的道德理念,使廣東人既富於物、又厚於德。

    ⑵「誠於信」就是要嚴格地遵守待人處事的信譽和信用,積極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做到真誠、有信、無欺,它是為人處世之根本、企業生存之基礎、社會和諧之基石。「誠於信」植根於廣東人悠久的商業文化傳統,展現出廣東人「誠待四方、信義天下」的精神風范和講誠信、守規則、善合作的精神特質。「誠於信」也成就了廣東改革開放的輝煌,正是「誠於信」的文化精神,使得廣東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能夠吸引、匯聚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資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當前,廣東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必須進一步弘揚誠信精神,深入開展「三打兩建」活動,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營造重信譽、守信用、講信義的良好社會環境,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

    ⑶「敏於行」即要注重實干,敏動善行。「敏於行」是廣東引以自豪的地域精神特質,主要包括三層涵義:一是敢為人先,勇於探索,先行先試。二是善於把握發展先機,把先進的思想及時轉化落實到行動上,注重實干、敏於行動、務實不張揚。三是善於應變、靈活變通。每當面臨重大的歷史轉折,廣東人總能及時把握和順應時代潮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膽創新,解決發展難題。

  2. 出處

    厚於德,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誠於信,出自《逸周書》:"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

    敏於行,出自《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Ⅳ 關於誠信的名句

誠信格言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無信不立 ————孔子
沒有誠實哪來尊嚴 ————西塞羅
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 ————富蘭克林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
失信就是失敗 ————左拉
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 ————拉羅什富科
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才是長久之策 ————約翰·雷
誠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碼,放上它生命不再搖擺不定,天平立即穩穩地傾向一端。
誠信是一輪朗耀的明月,惟有與高處的皎潔對視,才能沉澱出對待生命的真正態度。
誠信是一道山巔的流水,能夠洗盡浮華,洗盡躁動,洗盡虛假,留下啟悟心靈的妙諦。
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 ————大仲馬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誠信 ————莎士比亞
隱瞞真實,就是騙自己。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坦誠是最明智的策略。
一言九鼎。
一諾千金。
言而有信。
金口玉言。
君子說話,一言為定。
我要求別人誠實,我自己就得誠實。
兩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淮南子·繆稱訓》
真誠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喬叟
實話可能令人傷心,但勝過謊言 ————瓦·阿扎耶夫
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羅素
金錢比起一分純潔的良心來,有算得了什麼呢? ————哈代
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 ————莎士比亞
真誠與朴實是天才的寶貴品質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法治長城始於一磚一石,誠信文明凝聚一點一滴。
今天付出誠意,明天收獲信譽。
出局才懂誠信重,進『宮'方恨知法晚。
播種誠信,你收獲的就不僅僅是朋友的信任,還有可以信任的朋友。
誠信是在衡量自我得失時失去的。
誠信缺失乃人性之莫大悲哀,共鑄誠信不妨從小事做起;法治健全是國家的堅實基礎,推進法治務必要領導帶頭。
誠信是社會的支撐點,法治是社會的生命燈。
誠信是你的存款,信用是你的抵押,名譽是你的帳號,承諾是你的支票,假如失去了誠信 ,你將是一無所有。
立身須以誠為本, 治國必以法為基。
誠信以心為上, 法治以公為魂。
誠取天地正氣問人間暖涼,法引規矩方圓律世間萬象。
誠信在心,法治在行。
不講誠信者必被社會所棄, 以身試法者必受國法嚴懲。
誠信凝聚力量,法治誕生希望。
誠信法治兩手抓,共鑄輝煌齊萬家。
誠信是立身之本,法治乃安國之源。
誠信,人生最珍貴的無形資產; 法治,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
揚誠信風帆同度文明人生,樹法制大旗共展和諧社會。
賞罰分明, 市場經濟講誠信假一罰十; 寬嚴適度,法制社會護穩定懲教結合 。
誠信是社會的通行證,法治是國家的座右銘。
誠信是現代文明的晴雨表。
誠信與高尚同行;法治與正義相伴。
誠信有法治保障才有號召力,法治有誠信支持才有生命力。
樹誠信風尚,鑄法治長城。
謊言澆不開誠信之花,虛偽結不出幸福之果。
行必誠,言必信;法必依,治必嚴。
無信則人危,無法則國亂。
你誠信我誠信人人有威信 ,講法治護法治個個能自治。

Ⅵ 諸子百家中那些思想對於我國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有作用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鞏固黨執政的基礎、實現黨執政的任務,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

第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進入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必須認真把握的新趨勢新特點:由於資源能源緊缺壓力加大,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由於發展不平衡,城鄉矛盾、區域之間的矛盾、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於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並更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復雜,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遇到新的挑戰;由於勞動者就業結構和方式不斷變化,人員流動性大大加強,社會組織和管理面臨新問題,人與社會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是我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進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我們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部署,為我們認識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第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我們准確把握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力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國際形勢繼續處於深刻復雜的變化之中。世界格局處於向多極化過渡的重要時期,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國際產業升級和轉移速度加快,各國注重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從總體上看,這些因素給我國的改革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和有利條件。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我們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應對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和風險,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始終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局面。這是集中全黨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保障。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黨實現執政的歷史任務的重要條件。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社會建設。強調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強調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做好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強調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強調樹立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等等,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進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統一起來、凝聚起來,可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和物質力量,可以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社會基礎。也只有把社會建設搞好了,我們黨才能不斷增強執政的社會基礎,才能更好地實現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有廣泛的世界意義。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努力使當代人類1/5以上的人口進入和諧狀態,這無疑具有世界意義。我國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探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途徑,將對當代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理想作出新貢獻。

Ⅶ 跪求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論文800字即可,請務必與論語結合,100分懸賞!!!!!可追加

以德治國的材料。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專尊五美,屏四惡屬,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Ⅷ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是什麼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簡介如下:

1、道家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

2、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由孔子創立,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3、法家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純粹的理論家,而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它的思想也是著眼於法律的實際效用。法家思想包括倫理思想、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諸多方面。

4、墨家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巨子」。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5、兵家

中國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諸子百家之一。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今有兵家著作《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 《吳子》、 《六韜》、《尉繚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豐富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8)法治論語擴展閱讀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2家被發展成學派。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引述了司馬談(司馬遷之父)對學術流派的見解,司馬談把先秦以來的學派總歸納為六家,即:陰陽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中國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中國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幾經周折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時期全面上位;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家

網路—儒家

網路—法家

網路—墨家

網路—兵家

熱點內容
陝西路政條例 發布:2025-01-10 10:51:08 瀏覽:61
合同法302條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0 10:38:06 瀏覽:983
違反訴訟保全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0 10:17:14 瀏覽:637
勞動法中室內工作最低溫度 發布:2025-01-10 09:58:34 瀏覽:392
新公司法虛假出資 發布:2025-01-10 09:42:55 瀏覽:178
民法典中的公序良俗 發布:2025-01-10 09:33:16 瀏覽:913
無人生還法官怎麼知道罪行的 發布:2025-01-10 08:51:58 瀏覽:444
沒有合同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0 08:47:08 瀏覽:541
要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0 08:42:28 瀏覽:425
海南廢止法規 發布:2025-01-10 08:17:07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