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動機

道德動機

發布時間: 2020-12-19 15:09:47

① 如何進行道德評價,從動機論和效果論兩方面論述

倫理學復要研究道德評價,不能不涉及制動機與效果問題。人們對別人或被別人進行功過是非道德善惡的評價,也不可避免地遇到這個問題。那麼,怎樣正確地認識動機與效果以及道德評價的關系呢?在對一個人進行道德評價時,是以他的行為的動機還是以他行為的效果為根據呢?在歷史上,對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回答:一種是動機論,即認為應當以動機為道德評價的根據;一種是效果論,認為應當以效果作為道德評價的根據。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到文藝批評,文藝作品的好壞標准時,提出了動機與效果的統一論。但是,出於我們對毛澤東同志的論述的理解不同,運用不當,在理論和實踐上仍不免引起一些新的混亂。「

② 道德動機在道德品質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道德品質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觀點為:
(1)道德品質的發展與人的認內知活動及其發展水平容密切關聯;
(2)道德品質的形成取決於道德動機、道德判斷和道德認識;
(3)要根據認知活動及其發展規律去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

③ 對一個行為的道德評判應該主要依據行為人的動機還是行為造成的結果

在教育領域中,道德評價是指運用已有的道德觀念對行為的是非、好壞、善惡進行評定和判斷的過程。道德評價的過程,貫穿在道德認識發展的始終。道德評價能力的培養有助於道德信念的形成,也是對道德行為的一種積極的強化。

如果只是靠著自己的直覺和推測來判斷這個人做出這個行為的動機繼而用這個標准進行評測,未免也有些過於自我臆測了。那麼我覺得要想來評判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准最主要的還是要看這個行為本身所形成的一系列原因、結果、動機,用一套完整的體系對其進行評判地才好。

④ 如何理解道德行為與道德動機是辯證統一的

行為的發生是由動機推動的。
之所以想吃冰淇淋,那是因為內在想吃冰淇淋的動機所推動。

所以動機和行為是一體的。
道德動機與道德行為也是一樣。

望採納

⑤ 「親其師、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A 道德認識 B.道德情感 C.道德動機 D.道德意志

A道德認識

⑥ 不是看行為道德而是看行為動機是否正確是哪種倫理理論

一、道德行為的理論認定

對一個行為作出判定,一般是從評價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的,特別是道德評價。正確的認識道德評價在社會中的地位,對道德行為作出具體的認定,能夠更好的使得人們對某種道德行為的實施有一個具體的、清晰的認識。

從中國傳統思想觀念中講,道德中的「道」其實蘊含著兩層意義:「一是行動的方向」『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二是行動的方式 『一達之謂道』(《說文解字》)。」[2]而道德中的「德」是指品德、德行即道德品質,其本義為:「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也。」(《四書集注·學而篇》)由此而知,道德中的「道」是行為的外在表現和規范,具有易變性和不穩定性;而道德中的「德」是行為的內在表現和規范,具有內在性和穩定性。從評價的角度,可以理解為,道德中的「道」是行為評價的實際效果,是根據某一行為規范行事的實際後果,主要體現在社會對個人的評價。道德中「德」是行為評價的動機,是行為者自主自願的、內在的心理規范,主要體現在個人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就是說道德行為是具有自知性、自主性和自擇性。自知性指行為者是有完全行事責任的人。一個患有精神病的患者,無論其做出怎樣的有利於社會的行為,那都不能看成或稱為是道德行為。自主性指行為主體是自律的,是自己為自己立法,是意志自由的行為。自擇性指行為者是自主、自願選擇的行為,不是外界強加給自己的。本文主要從道德評價中的動機與效果這一層面,對道德行為做理論上的評價和認定。

二、道德行為中的動機論和效果論

「行為的主觀因素便叫做動機,行為的客觀因素則叫做效果。」[3](P.356)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主張,動機和效果的辯證統一,二者不可分割、互為條件又相互滲透。而王海明主張:「動機效果分別論——評價行為者品德依據其動機;評價行為本身依據其效果。」[3](P.357)有學者對其觀點進行了批判,他舉例子說,某人勇敢的救落水兒童,但是兒童沒有救活還搭上了另一個人的生命,我們能說他是一個作出了極其不道德行為的道德品質人么?顯然這是無法理喻的。有的學者雖然強調動機與效果的統一論,但是同時說明了「個人的動機決不是在真空中孤立存在或者任意馳騁的自由意志。」[4]動機是行為的思想意識、心理因素,是行為者對於所從事的行為的思想,也是對行為的目的和行為手段的思想,亦是對行為結果和行為過程的預想。張黎夫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動機與效果的闡釋模型。他認為:「道德活動是道德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這一活動過程既涉及道德主體的主觀性要素,如動機、意志、道德實踐能力,又涉及當下的客觀環境要素,如自然環境要素和社會環境要素。」[5]有的學者認為,要根據道德活動的具體環節(動機、行為和效果),進行道德評價。綜上所述,對某種道德行為進行評價時,動機與效果是分不開的,只看其中一個是不全面、不徹底的。

(一)動機論分析

動機的產生一定是要有一個行為,行為是有意識的主體出發的行為,我們稱之為行為者。行為者的德性與行為,是一種主觀的、觀念的、意識的東西;而不是客觀的、實際的、物質的東西。所以,對行為者的德性進行評價時,不能依據實際發生的後果和行為的實際的效果。道德中的「德」是一個人品行和德性的表現,是善心,善行。對行為者品德做出評價時,應只看動機,不看行為之實際效果。見義勇為者跳水救落水兒童,但是由於突然發生意外,沒有把兒童救活。我們可以說他的品德是好的,是好人。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事情的實際效果雖然是不好的,但動機卻是好的。因此,評價一個人的「德」應只看動機,而不看實際之效果。

「只有存在於思想中的目的才屬於動機,而實現的目的則屬於效果。」[6]例如,我們說見義勇為是一種道德行為,有行為的發生,就有一定的動機,而動機是存在於思想中的,實現了思想中的這個目的是效果。但是當人們見義勇為時想要到達的是善的效果,看到遇到危險的人被救成功,這樣才會達到思想中的目的。所以當我們發出道德行動時,指導我們去行動的不是客觀的規則,而是和我們自己的意志密切相關的主觀的行為准則。這種主觀的行為准則,怎樣去判斷,就需要我們有一種判斷和選擇的能力,這種能力用康德的話說就是實踐判斷力,也可以稱為道德實踐能力。張黎夫提出道德實踐能力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是道德判斷與決策能力;其二是相關的業務技能;其三是統御環境的能力。他認為:「客體現存狀態總是處在一定的外部環境中,要改變客體的狀態,道德行為主體就必須具有審時度勢、有效利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轉化不利因素或盡量減少不利因素的能力。」[5]見義勇為是在緊急情況下發生的,出手相救的見義勇為者也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但這就需要他們有一個道德實踐能力。如果看到有人落水,你想出手相救,而你又不會游泳,這時根據你的判斷和決策你可以撥打求救電話或者高喊可以相救的群眾。這就是在事發突然的情況下,需要你做出的反應,也是需要個人的一種能力,判斷能力。

⑦ 教師道德評價的依據就是看教師道德行為的動機怎麼分析

淺談教師職業道德的提升張小勇教育是關系國家發展乃至民族存亡的事業。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傳道授業之重任,提高教師的師德素養,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育的發展首先在教師素質的提高和教師職業道德的提升。本人從事中小學教育26年,對教育、教師職業的認識也經歷了憧憬—迷茫—感悟這么一個曲折的過程。下面我就本人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認識和自身提高談幾點淺見,與各位同道中人(農村基層教師)分享做教師的苦與樂。中國幾千年的教育,成就了像孔子、陶行知這樣的享有盛譽、思想不朽的大教育家,但更多的是默默無聞、教書育人、敬業奉獻的,平凡而又可歌可泣的基層老師。自古教師便頂著「先生」的光環固守著清貧,滿頭白發時細數著「滿天桃李」,享受著為人師的那份榮耀而怡人自得,亦可謂幸福。隨著整個社會價值觀的物質化,老師頭上那「先生」的光環逐漸暗淡了,為人師表的內在控制力減弱了。就我所見,農村老師職業道德整體狀況不夠理想,又因為男教師承受的家庭生活壓力比女教師要大,所以普遍情況是男教師敬業精神還要比女男教師略遜。一、換種心態看自己。教師,尤其是初中教師工作壓力大,一個好教師上班期間可以說是全天候、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的,全無放鬆之時。而老師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又不容樂觀,方方面面的壓力使教師產生懈怠情緒。面對如此狀況,該如何調整心態、提升師德呢?我認為首先要換種心態看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做一行愛一行,要熱愛自己的職業,不可盲目與其他行業攀比,妄自菲薄。我認為既然自己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應當熱愛自己的事業,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就應當把這事業當成最光輝的事業,就像魏書生老師那樣勤懇工作,甘願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事情,有委屈有忙碌有瑣碎,甚至有時覺得有些工作沒有意義,感覺有些痛苦,實際上你做工作的時候做事就做事,不要患得患失地考慮過多,影響心情。事情反正要做,就專心去做。想著為孩子而做,讓內心和諧,自我減壓,輕松對待。面對不能尊師重教的個例,我個人認為也大可不必有郁悶甚至憤懣之心而覺得教書沒意思,而要有服務意識客觀地分析,教師亦是一門職業,我們工作的對象便是學生,我們的服務的終極目標便是學生的成功、家長的滿意。試想,我們穿著漂亮衣服引人注目時,誰又想到過感激設計師和制衣工呢?把本職工作平凡化,把教育工作入行標准和工作要求特殊化,有助於教師保持平和心態去工作。二、換個角度看自己。各行各業皆有厭倦之時、煩心之事,同樣道理,各行各業也有各自成功之喜、收獲之悅。領導的前呼後擁、呼風喚雨與老師無緣;商人的日進斗金、窮奢極侈於老師亦只是傳說。不如換個角度看自己,懵懂少年經你傳道、授業,培養為家之脊樑、國之重器;迷途羔羊受你的指點、感召,成長為陽光向上的青年才俊。他們迷茫之時真誠地希望得到你的幫助,成功之日沒忘記道一聲「老師、謝謝您」!這份為人師表的高大;助人成功的滿足是其他行業享受不到的幸福。20年、30年以後,你已是桃李滿天下,弟子遍神州,雖是守著清貧養老於故里,然敬重的眼光遍布於周身、由衷的問候來自天南海北,這也是錢權所不達的榮耀。我相信那時候對自己一生所熱衷的工作你會覺得無怨無悔。三、提升高度看自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育優先發展」等等,都是在提醒我們教育於社會發展的重要、教師於教育的重要,同時對從事教育的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教師的業務水平,敬業精神,行為舉止,工作熱情直接關繫到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繫到千千萬萬的家庭幸福、關繫到社會的發展、關繫到民族的興衰。從這個角度上講,教師肩上責任不可謂不重、教師工作的意義非凡,我們是文明的使者,我們是人類發展進步的主要傳承者。每一項發明、每個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有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身影。從這個高度看待自己的工作能更多地看到自身形象的高大。四、如何做?1、熱愛你的學生。既然入了教育這一行就應該熱愛這行,要有高尚的師德首先必須愛你的學生。高爾基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師愛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美德,也是教師的天職。不管是哪個模範教師的感人事跡,都提到了這一點,「愛生如愛子」是師德的一個重要體現。他們在生活中平凡的舉動,卻是偉大的師德體現。從中我深深的懂得:只有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真正從生活和學習等各方面去關心他們,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深入到學生中去,關注他們的舉動,觀察他們的言行,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很好的為學生服務,這樣就在他們中樹立了威信。我們哪個老師不想讓每個孩子好起來,我們教師辛勤勞動,滿腔熱情地把自己的所知所解與孩子們一起分享,用自己的心血精心哺育下一代,希望他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最後並不企求給自己個人帶來什麼好處,這種愛難道不是一種無私的愛嗎?可遺憾的是,我們明明對孩子們是一視同仁,可大部分的孩子為什麼卻沒有感受到我們的這種愛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對這些孩子平時贊賞不夠多,也可能當這些孩子犯錯時,我們教師總是以發泄心中的憤慨為目的,缺乏與孩子交流、溝通的誠意,無意中已傷了孩子的自尊,它時時鞭策著我,熱愛學生就意味著尊重學生,要讓每個孩子都能抬起頭來走路,要認真考慮自己對孩子的每一意見,每一做法,無論如何都不能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我覺得熱愛學生還意味著熱愛一切學生,讓愛的暖流流進每一個的心田。2、用規范的言行,凈化每個學生的心靈。 「無德無以為師」。真正優秀的教師,一定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的人。他對祖國的愛,對學生的愛,對事業和未來的愛,都表現在他對自己的高標准要求的落實上。率先垂範就是對學生真正的負責,就是潛夠默化、影響深遠的教育。作為教師的我們,肩負著培養教育下一代,為祖國的未來夯實基礎的重任。這就要求我們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這種人格魅力表現為教師必須要有敬業精神,必須具備健康的價值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勿庸置疑,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除了父母長輩等家庭成員之外,就要數教師了。教師必須處處、時時、事事、言言、行行,嚴格要求自己。如果教師言行上不嚴謹,勢必會不知不覺地對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造成影響。畢竟他們年齡還太小,對於是非、善惡、美醜還沒有成熟的概念和判斷的經驗。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可信賴的,教師言行的好與壞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並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3、砥礪師能。 作為一個具有高尚師德的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傳道、授業、解惑」的本領。現代教育的授業不只是傳授經典、教會教材上已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能力,探索未知的本領。這就要求老師也應該更新觀念,不斷學習,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處於思想和學術的前沿,以適應社會的變革,知識的更新。4、錘煉師德。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高尚的師德也必須從點點滴滴做起,從每一次教育行為做起。所以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做好常規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是錘煉師德的基礎。師德,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培養,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師的自我修養!讓我們以良好的師德,共同撐起教育的藍天!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與各位同行共勉!

⑧ 為什麼說德育的起點是激發品德發展動機

德育程按照社要求受教育者自身身發展水平計劃目促使受教育者思想發變化程促使受教育者思想情意志行發變化程
德育品德:品德發展程德育於發展程調節指導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自身品德發展規律德育調節程
德育構要素:教育者(組織者發行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
德育矛盾;教育者受教育現教育水平間矛盾總起說種社矛盾
德育基本規律:情知意志行(衡量德育水平高低高標准)知起點行終點情教育起點引起受教育者內部思想變化期反復發展程交往統面素
德育原則指導德育綱領於德育內容德育德育組織都具重要指導作用
德育原則:導向原則疏導原則材施教原則知行統原則集體原則尊敬信任嚴格要求原則面疏導紀律要求原則積極引導克服消極原則致性期性原則
德育模式:認知模式體諒模式社模仿模式價值澄清模式
德育途徑:達德育目標渠道德育途徑主要兩種:思想道德課科教;社實踐課外校外班主任課共青團班等
德育:完德育目標教師教間相互作用
德育:說服榜陶冶熏陶實踐品德評價品指導
影響德育依據:德育目標德育內容身發展發規律性
我德育途徑:社區理健康輔導基革命教育滴
我德育問題:重智力教育輕德育忽視德育首要位
德育目標切實際
德育內容脫離
知行統
缺乏吸引力染力
形式主義誇張主義盛行
改革趨勢:重視德育首要位
德育目標要切合實際
德育內容應該實際行習慣性品質發展水平相適應
知行統:社實踐工作
德育應該種
應該制宜

⑨ 心理學:根據動機理論,請解釋耶克斯道德遜定律.

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證實,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不版是線性關系,而是權呈倒U形的線性關系。具體體現在:動機處於適宜強度時,工作效率最佳;動機強度過低時,缺乏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動機強度超過頂峰時,工作效率會隨強度增加而不斷下降,因為過強的動機會使機體處於過度焦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干擾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正常活動。
上述研究還表明:動機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據任務的不同性質會有所改變。在完成簡單的任務中,動機強度高,效率可以達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難度適中的任務中,中等的動機強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復雜和困難的任務中,偏低動機強度下的工作效率最佳。

熱點內容
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1-10 11:17:01 瀏覽:652
陝西路政條例 發布:2025-01-10 10:51:08 瀏覽:61
合同法302條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0 10:38:06 瀏覽:983
違反訴訟保全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0 10:17:14 瀏覽:637
勞動法中室內工作最低溫度 發布:2025-01-10 09:58:34 瀏覽:392
新公司法虛假出資 發布:2025-01-10 09:42:55 瀏覽:178
民法典中的公序良俗 發布:2025-01-10 09:33:16 瀏覽:913
無人生還法官怎麼知道罪行的 發布:2025-01-10 08:51:58 瀏覽:444
沒有合同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0 08:47:08 瀏覽:541
要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0 08:42:28 瀏覽: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