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日本味精立法

日本味精立法

發布時間: 2020-12-19 16:41:37

1. 日本人愛吃味精嗎

味精是日本人發明的,你說吃不吃?反正我在日本超市有買到味精,一樓那個是看日劇看多了吧,DA Shi有一種黑色的固體存在,說白了就是味精。你以為日本家庭每天都有閑功夫熬一鍋高湯嗎。

2. 味精是日本發明的

味精,學名谷來氨酸,嚴格自意義上不能叫發明,叫發現
是日本東大教授——池田菊苗,從日本傳統「和食」的必須配料高湯「出汁」中提取而得,日本的傳統飲食中是用出汁作為鮮味劑的,所謂「出汁」就是海帶+乾柴魚片煮的透明高湯。
從此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與烹飪習慣,剛傳入中國時,民間號稱「白水變雞湯」。。如今絕大多數中國人沒有味精這種鮮味劑,怕是不會做菜了。

3. 美國日本等比較發達國家的老百姓吃味精嗎,有人發朋友圈說他們不吃是真的嗎。

我看了有些視頻說,適量的味精,是可以的,過多對身體不好,具體就不知道了,現在的調味品非常豐富,配合都可以做出美味美味的食物

4. 日本、歐洲吃不吃味精

1908年,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東京大學化學教授在喝了妻子做的海帶湯後突發奇想,試圖找出這個湯如此鮮美的原因。半年後,他從10公斤海帶中提取出0.2克谷氨酸鈉,只要在湯里放一點點這玩意兒,立刻就能增加湯的鮮味。池田菊苗和商人鈴木三郎合作,改進了製造方法,開始批量生產谷氨酸鈉,並為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味の素。

1923年,一位名叫吳蘊初的中國人發明了生產谷氨酸鈉的水解法。他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推出了「佛手牌」味精。從此,味精進入了中國人的廚房,並隨著中餐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和中華飲食文化永久聯系在了一起。

1968年,一位名叫Ho Man Kwok的美籍華人醫生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短文,用文學口吻描述了自己去中餐館吃飯後突然出現的四肢發麻、悸動、渾身無力等症狀,他猜測說這可能是由於中餐里添加了味精(MSG)所致。這篇短文是用讀者來信的形式發表的,並沒有依照嚴格的論文格式。沒想到這個消息一經媒體放大後在西方民眾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一個新病——「味精綜合症」就這樣誕生了。

消息傳到日本後,日本最大的味精生產廠——味の素公司馬上宣布,味精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味精綜合症」的主要原因是中餐館用的味精量太大了。於是,「味精綜合症」又有了一個新說法——「中餐館綜合症」(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雖然缺乏過硬的證據,「中餐館綜合症」這個名字仍然在歐美民間流傳甚廣,給當地中餐館造成了很大的沖擊。老闆們不得不紛紛貼出廣告,聲稱自己做菜絕不添加味精。不少食客在去中餐館吃飯時也會特意提出要求,不讓廚師放味精。

對味精的恐懼很快就蔓延到整個食品加工業。當時「天然食品」這個概念剛剛出現,味精看上去像是一種工業產品,不符合「天然食品」的要求。於是很多食品包裝袋上紛紛印上「絕對不含味精」的字樣,希望消費者放心。可是,很快就有營養學家指出,食品中添加的動植物高湯中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鈉,大部分肉類和豆腐製品中也都含有谷氨酸鈉,和味精沒有本質區別。

「味精和這些天然添加劑本質上是一樣的,都含有谷氨酸鈉。」美國邁阿密大學的生化學家尼魯帕·查奧哈利博士(Nirupa Chaudhari)認為,「這東西就像鹽或者糖一樣,都是自然界原來就有的。適量使用味道很好,但過量了就會有怪味,而且對身體不好。」

查奧哈利博士是研究味精的頂尖專家,也是第一個發現谷氨酸鈉受體的人。正是由於他領導的小組做出的貢獻,人類才得以搞清了味精為什麼會有鮮味的原因。其實從進化的角度,人類喜歡谷氨酸鈉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為谷氨酸就是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中的一種,任何被水解或者被酶解的蛋白質都會釋放出谷氨酸。蛋白質屬於人體必須的營養物質,人類很自然地進化出了對蛋白質味道的喜愛。

可是,仍然有不少人堅信是味精讓他們感到四肢發麻,很像過敏的症狀。這是為什麼呢?為了揭開其中的秘密,世界各國的科研部門都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展開調查,可絕大多數相關實驗均沒有發現味精有毒的證據。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先後發表調查報告,認為味精在適量的情況下對人體沒有害處。1995年,美國食品和葯品管理局(FDA)也發表報告,得出了同樣結論。但是,FDA仍然規定那些添加味精的食品必須在包裝上註明「含有味精」的字樣,給消費者一個選擇的權利。不過,FDA卻不允許食品包裝上註明「本品不含谷氨酸鈉」的字樣,因為絕大多數食品中都會含有谷氨酸鈉,即使沒有添加味精也這樣,這種標簽有誤導的嫌疑。

為什麼FDA如此謹慎呢?因為確實有些研究報告得出結論說味精可能會對極少數人有一定的影響。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科學家認為,味精的生產過程中很可能會混入少量雜質,這些雜質最有可能是「味精綜合症」的罪魁禍首。具體說,目前味精的生產有三種方法:一是細菌發酵法,二是完全合成法,三是半合成半發酵的所謂「醋酸法」。第一種方法生產出來的味精可能混入少量細菌蛋白質,而細菌蛋白質會誘發人體產生免疫反應;第二種方法需要把終產物中的右旋谷氨酸清除掉。眾所周知,氨基酸是有「手性」的,按照基團旋轉方向的不同,氨基酸可以分為左旋氨基酸和右旋氨基酸兩種。自然界大部分氨基酸都是左旋的,人體也是只能利用左旋氨基酸。右旋氨基酸只能產生於化學反應中,不但對人體沒有用處,而且有可能造成某些不良反應;第三種方法的原材料醋酸是一種化工原料,其生產過程中有可能混入了某些對人體有害的不良物質。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幾種方法生產出來的味精可能混入雜質的量都十分微小,如果消費者購買的是正牌味精,基本上不用擔心。科學家在做實驗的時候選擇的肯定是正牌味精,這就是絕大多數實驗都證明適量味精對人體無害的原因。

對於「中餐館綜合症」還有一種可能的解釋:大多數西方人不太習慣中餐的高含鹽量,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吃完中餐後會感到口乾舌燥,不過這和味精沒有多大關系。

5. 味精是日本人發明的,為什麼在日本國內禁上生產

我查了日本的《食品衛生法》,並沒有禁止味之素的條款。
那些造謠者說美國日本立法禁止味精,那就說出是哪個國家哪部法律第幾條。

6. 味精的歷史只有一百多年嗎是日本人發明的嗎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調味品。它的誕生至今還不到100年。

說起味精的發明,純屬一種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於在上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實驗,此刻他的心情特別舒展,因此當妻子端上來一盤海帶黃瓜片湯時,池田一反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嘗起來了。

池田這一品,竟品出點味道來了。他發現今天的湯味道恃別的鮮美,一開始他還以為是今天心情特別好的緣故,再喝上幾口覺得確實是鮮。「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每帶里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一離開飯桌,就又鑽進了實驗室里。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研究起來。

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里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

池田在發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後,他便轉向了其他的工作。

當時一位名叫鈴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從海帶中提取碘的生產方法。當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後,靈機一動立刻改變了主意,「好哇,咱們不搞提取碘的事了,還是用海帶來提取谷氨酸鈉吧!」

鈴木按響了池田家的門鈴,一位學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攜起手來,池田告訴鈴木,從海帶中提取谷氨酸鈉作為商品出售不夠現實,因為每10公斤的海帶中只能提出0.2克的這種物質。可是,在大豆和小麥的蛋白質里也含有這種物質,利用這些廉價的原料也許可以大量生產谷氨酸鈉。

池田和鈴木的合作很快就結出了碩果。不久後,一種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現在東京淺草的一家店鋪里,廣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一時間,購買「味之素」的人差一點擠破了店鋪的大門。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傳進了中國。這種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動了一位名叫吳蘊初的化學工程師的心。他買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這種被日本人嚴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麼東西。一化驗,原來就是谷氨酸鈉。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獨立發明出一種生產谷氨酸鈉的方法來:在小麥麩皮(麵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達40%,他先用34%的鹽酸加壓水解麵筋,得到一種黑色的水解物,經過活性炭脫色,真空濃縮,就得到白色結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氫氧化鈉反應,加以濃縮、烘乾,就得到了谷氨酸鈉。

吳蘊初把他製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來生產味精的人。1923年,吳蘊初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向市場推出了中國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後,佛手牌味精不僅暢銷於中國市場,還打進了美國市場。吳蘊初也獲得了一個「味精大王」的稱號。

用水解法生產味精很不經濟,因為這種方法要耗用很多糧食,每生產1噸味精,至少要花費40噸的小麥。而且,在提取谷氨酸鈉時要放出許多味道不好的氣體,使用的鹽酸也易腐蝕機器設備,還會產生許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繼續進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產出更好的產品來。

在這項工作中,日本的協和發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協和公司組織的一批科學家在進行研究時發現,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製得谷氨酸,但由於不同的細菌繁殖後會有不同的產物,故必須選取其中合適的菌種擔任生產谷氨酸的「小工藝師」。

1956年,協和公司宣布,他們已找到了這位「小工藝師」,這就是短桿菌。谷氨酸鈉的發酵法生產就此誕生。協和的科學家們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製成培養液,再用高溫蒸汽滅菌法將那些雜菌統統殺死,然後把培育好的純種短桿菌在最有利的環境下接種進去,讓它們繁衍後代。由於「小工藝師」們的努力,把絕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轉變為谷氨酸,最後,把它中和成為鈉鹽。

用協和公司發明的新方法生產味精,每噸只耗用小麥3噸,不僅操作簡單,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純度提高,鮮味更強。不過,協和公司的這項發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聞界評選出了當年日本的10大發明,其中之一是「強力味精」。它的鮮度竟是「協和味精」的160倍!

「『強力味精」的發明,可上溯到本世紀初。那時,日本科學家大介博士對蘑菇為何異常鮮美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也和帝國大學的池田教授一樣,走進了實驗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來。經過分析後,發現蘑菇的鮮美.是因為含有一種叫「烏苷酸鈉」的物質。可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想了好多辦法,也未能將它製造出來。大介只好停下這項勞而無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學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發現,因為這時的生物化學發展很快,生物催化技術已非常成熟,可以在這一領域大顯身手了。這樣,到1964年,以烏苷酸鈉為主體的強力味精終於面世了。

說來有趣,烏苷酸鈉本身的鮮味其實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當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鈉時,它才會同谷氨酸鈉發生「協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鮮度提高。所以,強力味精實際上就是用少量烏苷酸鈉摻到普通味精里製得的。

其實,還在強力味精發明之前,有經驗的廚師已經利用這一化學原理來提高鮮味了。他們在燒雞、燒肉時,往往要加少許味精,因為肉類中也有烏苷酸鈉,加進去的味精能與之發生鮮味上的協同作用,使鮮味大幅度提高。

人們對「鮮」的追求並未就此結束。當歷史老人在邁越80年代的最後幾步時,又有人發明了一種「超鮮味精」。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鮮上600多倍!看來,事物的發展是沒有窮盡的,鮮也是無止境的啊!

7. 美國 日本 有沒有立法不能吃味精吃味精犯法嗎

沒有這種相關法律,吃味精也不犯法。

味精是日本人發現的,他們現在味精內的人均消費量也大大高於我們容。

網上還有流言說味精有毒,所有食品添加劑都有毒。事實上,世界上任何食品中都含有毒有害物質,有毒無毒與有毒物質的含量及食用量有關。食鹽、紅糖是無毒的,但一下子吃半碗,照樣會中毒。為什麼要規定食品添加劑的最大使用量?只要在限量范圍內使用,肯定是安全的。

這個量的界定,是建立在安全性評價基礎上的,並且留了很大餘地,即使你天天吃100種食品,其中的食品添加劑加在一起也不會對你的健康造成危害,因為你吃的東西總量是有限的。

(7)日本味精立法擴展閱讀:

1、味精是調味料的一種,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鮮味,在中國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於湯和調味汁。

2、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溫中使用味精,經科學家證明,味精在100℃時加熱半小時,只有0.3%的谷氨酸鈉生成焦谷氨酸鈉,對人體影響甚微。文獻報道,焦谷氨酸鈉對人體無害。還有如果在鹼性環境中,味精會起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叫谷氨酸二鈉的物質。所以要適當地使用和存放。

8. 日本味之素和中國味精的區別是什麼呢

味之素就是味精,味之素是日本發明的,過去我們都說味之素,現在都說味精了,主要成份谷氨酸鈉。

9. 日本有禁用味精做調味品的法令嗎

為什麼要禁止氨基酸的鈉鹽?FAO和WHO早就將食品工業中MSG規定為不限量了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如何調劑 發布:2025-01-10 21:39:50 瀏覽:616
助產假勞動法 發布:2025-01-10 21:31:58 瀏覽:223
律師私章樣式 發布:2025-01-10 21:12:08 瀏覽:845
行政法學第19章在線測試 發布:2025-01-10 20:54:56 瀏覽:363
道德經全文pdf 發布:2025-01-10 20:19:12 瀏覽:210
中政律師 發布:2025-01-10 19:29:49 瀏覽:247
民法59條 發布:2025-01-10 19:24:10 瀏覽:850
民法典有幾個編 發布:2025-01-10 19:19:47 瀏覽:134
法院延期開庭申請書 發布:2025-01-10 18:27:13 瀏覽:688
法學專業實習日誌 發布:2025-01-10 18:20:31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