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維穩
❶ 如何運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請參考:
一、全面深化改革要進一步維護憲法法律權威
憲法法律權威,就是指法律在整個、社會調整機制和全部社會規范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堅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任何組織、任何政黨都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憲法法律、、是最高的權威,維護、、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宣布,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分為、、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標志著我國已經步入了全面有法可依的新時代。
全面深化改革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要求在改革過程中,堅持法律在調制機制和全部社會規范體系中居於主導和至上地位。、、在改、別、、領導的價值判斷來代替法律的價值判斷。
全面深化改革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要求社會主體的一切行為都要以憲法法律為基本准繩。它不但要求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嚴格依法辦事,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更要求執政黨的行為必須依據憲法法律,而不允許凌駕於憲法法律之上。對、於社會公眾來說,要自覺地認同和崇尚憲法法律,並外化為積極、主動的實際行為。而對於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應當以憲法法律為最高權威;進行改、革的實踐探索,不得、違背憲、法法律的基本原則和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要、求社會成員尊重、信賴和崇尚憲法法律。在改革實踐中,應當遵從、、憲法法律所確、定的基本原、則,實現由「應然」法治到「實然」法治的跨越。如果在改革過程中、,憲法法、設。當憲法法律形同虛設時,、建立「法治中國」的目標也就只能是空中樓閣,全面深化、改革也將無從談起。
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制度建設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各方面及其各領域、各環節。在全面深化改革階段,應對制度建設的內容是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進行總結和梳理。無法可依的,應按輕重緩急,拿出加強立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有法可依的,應梳理出如何進一步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同樣按輕重緩急,拿出加強執法、司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❷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只有達到社會公平,才能真正的維護社會穩定,只有嚴格執法,依法管理,才是最好的法制思想和法制方法。
❸ 如何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一)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維定勢。
1、領導幹部充分認識加強法治建設對於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大意義,全面理解法治建設與經濟建設、法治思維與權力行使、依法行政與依法治權的關系,不斷增強法治建設的使命感、緊迫感和責任感。
2、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治理念。牢固樹立依法治國、公平正義,以人為本、以法為尊、保護人權、依法治權等法治理念,不斷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公開的法治價值,使領導幹部能自覺用法治理念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推動工作,自覺而堅定地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3、領導幹部要形成運用法治的思維定勢。法治思維定勢,就是思維主體在運用法治思維時的一種心理定勢和法律價值趨向。領導幹部遇到問題和矛盾時,選擇運用法治思維,還是行政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解決問題,就是一個思維定勢的問題。領導幹部形成運用法治思維的定勢,就是讓選擇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自發的一種心理需求和思維選擇,養成依法履職、依規辦事的良好習慣。
(二)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律教育,充實幹部隊伍法治思維知識儲備。
1、在領導幹部法律學習內容上,要注重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關鍵在於法律素養的提高和法律知識的儲備。從現實情況看,苛求領導幹部像法律工作者一樣,系統掌握法律體系,熟練使用法律條款,准確把握法律關系,是難以實現的。首先要認真學習憲法和憲法性法律,理解國家制度的基本內容、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和國家權力運行的規則,特別要重視對法律基本原則的學習。其次要熟練掌握業務工作中涉及的基本法律法規、各種法律關系及法律程序,成為熟悉業務工作的行家裡手,再次要加強法律基礎理論、法律邏輯、反腐倡廉、平安中國、綜治維穩等社會法治知識的學習和更新。
2、在在領導幹部法律學習方式上,要注重加強多元化和有效性。不斷創新法治教育培訓方法,完善領導幹部學法用法制度,建立健全學法用法長效機制。要通過初任培訓、中心組學習、法治講座、專題交流、學習考試等多種形式,使法律知識、法治意識、法治精神融入身心,內化為領導幹部的自覺意識和精神修養,外化為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領導幹部要不斷提升法律思維運用能力,豐富法治思維實踐途徑。
養成法治思維不是簡單的學習法律知識,而是要注重優化領導幹部知識結構的同時,提高其依法思考、依法決策、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一是領導幹部在法治實踐中,要善於發揮法治的引導、規范、保障、懲戒作用,切實做到依法化解社會矛盾、依法預防打擊犯罪、依法規范社會秩序、依法維護社會穩定、依法發展市場經濟。
二是要運用法治思維引導人民群眾依法表達訴求,鼓勵人民群眾通過調解、仲裁、訴訟等法治方式解決矛盾糾紛,實現定分止爭,維護法治機制、法治權威,努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
三是要把握多種法治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和價值判斷,依法決策正確處理好政治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與法治思維的相互關系,使問題得到合情合理、合法合規的解決,實現決策科學化。
❹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一、當前社會矛盾糾紛的主要特點及原因
主要特點:
一是個人與組織、群眾與幹部之間的矛盾。過去社會矛盾糾紛多為民間糾紛。即公民個人之間因婚姻、繼承、贍養、鄰里關系而引發的糾紛。而現在職工與企業之間、村民與村委會之間、經濟合作組織之間乃至與基層政府之間的矛盾糾紛則比較突出。部分幹部官僚主義嚴重,遇到矛盾躲避、推諉,不能正確對待問題和矛盾,而是干一天算一天,將矛盾留給下一屆。久而久之,矛盾越積越多,越來越復雜。因此,不少單位、企業、村組織干群關系緊張,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二是糾紛與群眾切身經濟利益緊密相關,並大多數為涉法矛盾。分析近幾年來矛盾糾紛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拆遷安置補償、城市管理及拆違、居民住房及福利待遇、企事業單位改制及職工社會保障、大規模建設與開發、群眾對黨政機關及其幹部辦事不公而不滿等問題。
三是群體性糾紛突出。在出現的矛盾糾紛中,往往是群眾利益一致,要求相似,容易形成群體性糾紛。如拆遷安置、征地補償、企業改制、集資無法償還等關繫到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的事情。這些矛盾糾紛調解難度較大,多數形成集體上訪。案件比較復雜,政策規定不明晰,問題棘手,對社會的穩定,危害也較大。
四是群眾非正常解決問題的增多,而依靠法律解決問題的偏少。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集體訪。部分上訪群眾抱有「法不責眾、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錯誤心理,認為上訪的人越多,政府越重視,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動輒就組織集體上訪,以此向政府施壓,提出過高要求。這部分案件在企業職工求社保、農村土地徵用、房產證辦理等涉及面較廣的信訪問題上表現尤為突出。二是越級訪。近年來,群眾的法律知識和參與意識明顯加強,對自己不滿的事情到鄉鎮以上部門反映,而不用村級解決,對村幹部明顯不信任,這就無形中加大了縣、鄉鎮兩級政府的工作量。從調查情況看,群眾不願依靠法律解決問題的原因是對某些官司沒有把握,怕花錢,而直接向政府反映則不用花錢,成本低。另外,即使贏了官司,那些法律白條也是社會不安定的一個方面。三是擇機上訪。分析今年信訪案件的發生,越是各級政事、要事較多的政治敏感期,越是信訪案件的多發期。一些上訪群眾往往選擇在上級重要會議和重大節慶期間上訪,以此引起各級重視,向政府施壓。
五是對抗程度增加。上訪當事人一次兩次上訪未達到自己的目的,情緒就越來越激烈,對抗的程度加劇。有的上訪群眾採取一些極端的方式來反映問題。比如,一些群眾集體到縣委、縣政府上訪,圍堵黨政機關,擾亂正常辦公秩序。還有一些群眾採取穿打橫幅、靜坐等極端方式,滋事丟丑,嚴重影響了我縣形象。
產生原因:
1、客觀方面的原因:有歷史遺留問題引發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企業改制遺留問題、企業軍轉幹部、對越參戰退伍戰士等方面。有發展過程中利益調整引發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村土地徵用、城市拆遷、園區建設、項目推進帶來的一些不穩定因素。有基層民主建設中的問題,集中表現在農村換屆選舉過程中,引發了一些矛盾和問題。
2、主觀方面的原因: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責任心不強。少數部門和單位對矛盾糾紛工作重視不夠。有的認為發展是第一位,穩定是次要的;有的單位主要領導很少過問穩定工作,不了解情況,不研究辦法,得過且過;還有的對本轄區、本單位的穩定工作情況不明,措施不力,一旦發生上訪案件,缺乏有效的解決措施,導致群眾集體訪、越級訪。二是工作不深入,作風漂浮。有的單位處理矛盾糾紛,抓不住要害,雖處理多次,但沒有找准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導致群眾反復上訪;個別單位甚至要等群眾越級訪或重訪10多次,才開始下決心解決,增加了解決問題的時間和成本。三是思路不活、辦法不多。當前,上訪群眾反映的問題越來越復雜,有的部門和單位在解決問題時,習慣沿用老辦法、老思路,而不能積極想辦法,出思路,創造性開展工作,導致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加大了問題的處理難度。四是部分單位配合意識不強。主要表現在需要多個單位共同參與處理問題時,一些單位不是積極參與,主動配合,而是能推則推、能躲則躲,互相「踢皮球」,給案件化解造成很大的被動。
二、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基本對策
社會矛盾糾紛構成因素復雜,涉及領域廣、突發性強、群體性高、極易激化,是構成危害社會穩定的重大隱患。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對於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加大法制教育,切實增強幹部依法辦事的觀念。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中,調解糾紛是治標,預防糾紛才是治本。預防糾紛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公民法律知識的普及宣傳,通過上法制課,宣講法律、法規及有關政策,辦宣傳欄等方式,大力開展普法依法治理活動,營造法治氛圍。堅持定期上法制教育課,普及《憲法》、《民法》、《信訪條例》等法律、法規,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針對具體情況,提前在公民中開展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咨詢,幫助群眾理解政策,加強與群眾的溝通,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
(二)加強對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的領導。做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領導是關鍵。縣、鄉鎮兩級黨委、政府的主要領導,作為維護一方平安的第一責任人,要把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落實領導幹部公開接訪、領導包案制度,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要親自抓,親自過問,認真落實領導責任制,把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直接與領導幹部的政績掛鉤,以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化解各類矛盾糾紛,保持社會穩定。
(三)堅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把各項工作納入依法運行的軌道。現在我國的立法工作已經取得很大成績,對社會生活各方面的依法管理已具備了基本的前提條件。為了形成規范有序的社會秩序,一方面,要堅持依法行政,把對社會生活的管理納入依法進行的軌道,既要加強管理、嚴格執法,又要防止和減少公務人員違法或不當行政造成對公民、法人合法權益的侵害;另一方面,各行業、各單位也要依據各項法律和法規依法管理,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並自覺履行。堅持「屬地管理」的原則,即問題發生在哪,就由哪處理,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處結這些糾紛與個人政績掛鉤。建立離任和調離查糾制度,對在任期間的矛盾隱患離任或調離時必須處結。否則要追究當事人的政治責任。
(四)建立反應快捷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解隊伍。從三個方面建設:一是堅持把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和增強基層調委會的整體功能放在重要位置上,不斷加強組織網路建設。二是大力加強對從事社會矛盾糾紛調解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他們對各類社會矛盾和糾紛的調處能力。定期調整調解隊伍,把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熱愛調解工作的同志充實到調委會來。三是要繼續完善形之有效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制度,定期開展各類糾紛排查活動,層層梳理轄區內的糾紛苗頭和隱患,將問題發現在萌芽,解決在基層。掌握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人員發生矛盾糾紛的特點和規律,制定工作預案,把疏導和預防工作做在前頭,做到心中有數,遇事不亂,防患於未然。
(五)建立協調聯動機制,提高化解矛盾糾紛的工作效率。由於當前引發各類矛盾糾紛的原因很多,涉及到政治、經濟、法律、行政管理等諸多方面。因此,要建立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協調聯動機制,積極搭建跨區協作平台。一是依託縣社會矛盾排查調處辦公室,對重點矛盾糾紛,確定案件的牽頭單位和配合單位,協調各單位上下配合、左右聯動,共同做好調處工作;二是發揮鄉鎮、單位調解中心和調委會的作用,及時化解各類糾紛。鄉鎮、單位調委會要定期對復雜疑難的民事糾紛進行專項治理,調處各類民間糾紛及各種熱點難點問題。調解不成的,可引導上法律程序,杜絕越級上訪的發生。
(六)建立動態管理檔案,實行案件督辦銷號制度。對每一起有影響的矛盾糾紛,要提前預見、超前介入,建立專門檔案,並由專人辦理、逐一化解,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反饋情況,跟蹤回訪當事人,從而形成一體化的矛盾排查新機制。
三、預防和調處社會矛盾糾紛,要正確處理好四個關系
新形勢下的社會矛盾糾紛日益錯綜復雜,加大了調處難度。因此,在做調處工作時,要注意處理好四個關系:
一是幹部依法管理與群眾依法辦事的關系。運用法律手段處理社會矛盾糾紛,並不意味著是用法律來對付群眾、整治「刁民」的。它一方面要求社會的管理者,要善於運用法律手段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通過深入普法、嚴格執法來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另一方面要求管理者在行使權力時,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進行,做到依法管理。在兩者的辯證統一中,後一方面始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當前各種社會矛盾糾紛頻發,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確實有一些幹部不依法辦事,辦事不公,甚至欺壓群眾,腐敗墮落等引起群眾不滿。因此各級幹部要帶頭依法行政,維護社會穩定。
二是規范、制約與引導、保護的關系。在對社會矛盾糾紛的預防和處理中,對當事人違法行為的追究和對合法權益的保護兩者也是辯證統一的。我國法律賦予公民申訴、控告、檢舉以及集會、遊行、示威的權利和自由,同時又要求公民在行使權利和自由時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和自由。我們反對的是不按法定程序的上訪行為,而對公民依法享有的權利則應注意保護,對他們的正當要求應及時解決和處理,即使群眾堅持要求上訪,也不應強行禁止,而要引導他們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在當前矛盾糾紛較多,上下溝通渠道還不是很通暢的情況下,要注意保護公民的上述權利並正確加以引導。
三是法律手段與經濟、行政、輿論宣傳等其他手段的關系。法律是現代法治國家管理社會的最普遍、最有效的手段。但是,由於社會矛盾糾紛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國的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健全的情況下,現有的社會矛盾糾紛還不可能全部運用法律手段來調處。因此運用多種手段調處和解決當前的社會矛盾糾紛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社會管理是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單靠某一種手段是不行的,各種手段都有其優勢,不能相互代替;另一方面,在法治不斷加強的現代社會中,任何一種社會關系的調處手段都會涉及到相關的法律問題,都與法律手段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共同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
四是社會矛盾糾紛的預防和調處與其它工作的關系。要把社會矛盾糾紛的調解工作列入黨委、政府議事日程,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防止多種矛盾糾紛的匯合,使局部性問題演變成全局性問題。在研究工作時,有社會矛盾糾紛調解工作內容;布置工作時,有任務;檢查工作時,有項目;總結評比時,有獎懲。對因工作失職,調處不力,使小矛盾釀成大事端的,要追究責任。對社會矛盾糾紛較多,又不能有效調解的單位,要實行一票否決。
❺ 如何貫徹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戰略部署,切實推進依法維穩調研文件
要貫徹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戰略部署,必須做到:
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做到科學立法,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解決現有法律體系中部分法律法規缺漏的問題。尤其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增強法律法規的系統性;
解決部分法律法規的科學化水平不夠的問題,增強法律法規的適用性,堅定不移地走依靠人民立法之路。
2、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做到嚴格用法,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是法治的核心問題。
建立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對於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進和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化建設至關重要。
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做到公正司法,形成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嚴格執法、公正司法,離不開對法律實施的強力監督。
只有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才能防止和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之風,才能在全社會形成遵法守法之風,社會主義法治才會有權威性,才會有生命力。
4、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做到健全法規,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是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舉措,是憲法法律得以貫徹實施的重要手段。
只有保障體系科學、機制健全、資源充分,才能確保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為憲法和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提供基礎。
5、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做到依法執政,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既是適應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需要,也是加強黨的建設、進一步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的內在要求。
作為我國的執政黨,加強黨內法規規范化、體系化建設,堅持在憲法的范圍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是推進黨的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方式與途徑。
補充: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❻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法治是國家機關有效管理與優質服務、社會組織有序管理與優化服務、社區有效自治與優良服務的基本依託。社會管理的法治化,關繫到社會管理水平的提高,關繫到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提升,也關繫到國家長治久安的實現。在法治成為治國理政方式的大背景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將是今後一個時期信訪維穩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基本路徑和主要方法,也是領導幹部在維穩工作中必須具備的首要能力,更是實現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的基礎保障。
(一)准確定位,規范信訪秩序,實現信訪工作理性回歸
堅持規范信訪事項和規范信訪秩序相結合,規范信訪事項是規范信訪秩序的前提,要想規范信訪秩序,必須規范信訪事項。凡是明確有法律渠道和主管部門的訴求,都不應作為信訪事項受理登記。
拓寬向群眾宣傳政策法律的渠道,告知其選擇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的有關規定。如果把不是信訪的問題引入信訪渠道,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還誤導了群眾。在暢通信訪出口上做實做強,使大量被誤導進入信訪渠道的上訪人,通過教育引導、法律告知引導其退出信訪渠道,選擇法律途徑解決訴求。
(二)強化法治,把信訪事項導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
破解信訪難題的根本出路是加強法治建設,推進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逐步把信訪事項導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依法解決問題。
具體來講,一要依法解決問題,對法律和政策有明確規定符合解決條件的,一定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二要依法教育疏導,綜合運用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心理疏導、化訪為訴、進入程序、依法處置等措施,把涉訪人群導入法治框架內解決問題。三要依法懲戒處理,對無視法律權威的違法上訪行為,要用法律方式依法處理;對把上訪當成誣告、陷害、誹謗渠道的,要強化法律告知,依法追究責任,堅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權威。四要依法終結信訪,堅決維護三級終結的權威;對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一律按法律規定,通過審判監督和檢察監督、行政復議、國家賠償程序處理,並結合各部門的紀檢監察監督、法制工作監督,強化糾正錯誤,規范執法行為,堅決維護法制權威,維護法律尊嚴。
(三)正確引導輿論,淡化信訪宣傳誤導,強化法制宣傳教育
高度重視輿論宣傳對信訪群眾的導向作用,客觀報道宣傳信訪政策法規,提高群眾對信訪的正確認識,引導信訪群眾依法信訪。
淡化對信訪特別是越級信訪促進問題解決的宣傳,不過分誇大和渲染信訪的作用,大力營造依法解決問題的輿論氛圍,從思想上消除涉訪當事人對信訪渠道過高的價值預期,引導其自覺選擇司法解決途徑,在法治程序里化解矛盾、促進和諧。通過對處理違法信訪行為等典型案例的宣傳教育,以案析理、以案說法,有效震懾違法,努力營造依法、理性、有序信訪的良好社會氛圍。堅持把宣傳政策法律和教育引導貫穿於依法治訪的全過程,注重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強化法律告知、釋疑解惑,教育警示群眾防範違法犯罪,實現執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四)強化源頭治訪,把涉訪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縣級以下
信訪問題的解決和防範關鍵在基層。要緊緊抓住縣級以下有關部門這個解決問題的責任主體和防範源頭:一是把矛盾發現在早、化解在小、解決在源頭。二是增加縣級以下有關部門化解矛盾、依法解決問題的層級,從村組、社區到鄉鎮、辦事處、縣區有關部門來真正了解實情、層層化解矛盾。三是對涉訪違法行為也要發現在早,處置在小,解決在縣級以下。要堅持法制原則,以「合法」還是「違法」作為定性標准,不要糾結於是否為「上訪人員」、「特殊群體」,防止違法行為的逐步升級。四是強化責任追究,及時吸取教訓、引以為戒,發現問題、改進工作,更好地從源頭上發現和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❼ 如何用法治手段開展信訪維穩工作
各級各部門要堅持以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批示精神為統領,牢固樹立依法治國理念,樹立依法做好信訪維穩工作理念,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不斷探索新思路、新方式、新手段,進一步增強工作的前瞻性、主動性、針對性,提高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和信訪維穩工作法治化水平。要堅持深化改革,依法治理,建立健全協商、風險評估、矛盾糾紛排查、信訪與調解聯動等新機制,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要堅持問題導向,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深入推進依法逐級走訪,著力打造「陽光信訪」,扎實做好重點疑難案件化解工作,依法維護信訪秩序,形成解決信訪維穩突出問題的法治導向。要繼續完善黨員幹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制度,積極推行網格化服務,善於運用信息化手段,構建常態化、長效化的聯系服務群眾機制,打牢信訪維穩工作的基層基礎。
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信訪維穩工作的組織領導,切實擔負起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政治責任,為做好信訪維穩工作提供堅強保證。要加強輿論宣傳,創新宣傳教育方法和輿論引導方式,做好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強隊伍建設,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增強信訪維穩隊伍的公信力、執行力和戰鬥力。要加強檢查考核,以責任落實推動工作落實,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❽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一、准確定位,規范信訪秩序,實現信訪工作理性回歸。
堅持規范信訪事項和規范信訪秩序相結合,規范信訪事項是規范信訪秩序的前提,要想規范信訪秩序,必須規范信訪事項。凡是明確有法律渠道和主管部門的訴求,都不應作為信訪事項受理登記。
拓寬向群眾宣傳政策法律的渠道,告知其選擇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的有關規定。如果把不是信訪的問題引入信訪渠道,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還誤導了群眾。在暢通信訪出口上做實做強,使大量被誤導進入信訪渠道的上訪人,通過教育引導、法律告知引導其退出信訪渠道,選擇法律途徑解決訴求。
二、強化法治,把信訪事項導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
破解信訪難題的根本出路是加強法治建設,推進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逐步把信訪事項導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依法解決問題。
具體來講:
1、依法解決問題,對法律和政策有明確規定符合解決條件的,一定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解決。
2、依法教育疏導,綜合運用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心理疏導、化訪為訴、進入程序、依法處置等措施,把涉訪人群導入法治框架內解決問題。
3、依法懲戒處理,對無視法律權威的違法上訪行為,要用法律方式依法處理;對把上訪當成誣告、陷害、誹謗渠道的,要強化法律告知,依法追究責任,堅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權威。
4、依法終結信訪,堅決維護三級終結的權威;對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一律按法律規定,通過審判監督和檢察監督、行政復議、國家賠償程序處理,並結合各部門的紀檢監察監督、法制工作監督,強化糾正錯誤,規范執法行為,堅決維護法制權威,維護法律尊嚴。
三、正確引導輿論,淡化信訪宣傳誤導,強化法制宣傳教育。
高度重視輿論宣傳對信訪群眾的導向作用,客觀報道宣傳信訪政策法規,提高群眾對信訪的正確認識,引導信訪群眾依法信訪。
淡化對信訪特別是越級信訪促進問題解決的宣傳,不過分誇大和渲染信訪的作用,大力營造依法解決問題的輿論氛圍,從思想上消除涉訪當事人對信訪渠道過高的價值預期,引導其自覺選擇司法解決途徑,在法治程序里化解矛盾、促進和諧。通過對處理違法信訪行為等典型案例的宣傳教育,以案析理、以案說法,有效震懾違法,努力營造依法、理性、有序信訪的良好社會氛圍。堅持把宣傳政策法律和教育引導貫穿於依法治訪的全過程,注重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強化法律告知、釋疑解惑,教育警示群眾防範違法犯罪,實現執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四、強化源頭治訪,把涉訪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縣級以下。
信訪問題的解決和防範關鍵在基層。要緊緊抓住縣級以下有關部門這個解決問題的責任主體和防範源頭:
1、把矛盾發現在早、化解在小、解決在源頭。
2、增加縣級以下有關部門化解矛盾、依法解決問題的層級,從村組、社區到鄉鎮、辦事處、縣區有關部門來真正了解實情、層層化解矛盾。
3、對涉訪違法行為也要發現在早,處置在小,解決在縣級以下。要堅持法制原則,以「合法」還是「違法」作為定性標准,不要糾結於是否為「上訪人員」、「特殊群體」,防止違法行為的逐步升級。
4、強化責任追究,及時吸取教訓、引以為戒,發現問題、改進工作,更好地從源頭上發現和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❾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一要理解法治思維的概念。法治思維的形成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十八大報告更進一步,不僅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還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筆者理解,法治思維是執法人員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以法為據、以法為繩,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它是對法制思維的拓展與延伸,包含了民主、公平正義、權利保護等更加豐富的內容。
二要努力克服人治思維。與法治思維相對應的是人治思維,人治是以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具有強烈的主觀隨意性;而法治則具有客觀上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反對人治思維,就是要反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事實也一再證明,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實現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根本,偏離法治軌道的維穩,只能越維越不穩,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三要養成合理的法治思維。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對於中國的重要性。要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一種法律規則的意識,堅持法律至上,堅持法律規則的運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等法治精神和原則。其次在日常行動中遵法守紀,轉變「官本位」思想,杜絕「特權」思想,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識,才能養成法治思維,做到用「法治方式」來治國理政。法治思維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推動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有效化解各種矛盾的最佳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