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上善若水
㈠ 道德經上善若水翻譯
原文: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專、善時;夫唯不屬爭,故無尤。 快樂 翻譯 : 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滿意請採納
㈡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
解 釋: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專
水:這里屬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礱江。其與金沙江合流後的一段,古時亦稱若水。[1]
通俗一說: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㈢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幾章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其意思就是最高的德如同水一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總是處於人們所厭惡的低微之處,因此接近於道。上善之人,居住之地像水一樣不爭名利,心靈像水一樣玄淵深沉,接人待物像水一樣仁愛相親,言語像水樣准時守信,治理國家像水一樣安定清明,處事像水一樣靈活應變,行動像水一樣靈活應變。正是因為他像水一樣與世無爭,所以聖人從來沒有過錯、沒有積怨。
在此,老子的重點不在於水,面是通過水形象來表現「道」體的品性,通過對水品性的詳細描述,來引導人們在為人處事當中應該像水那樣利萬物而不爭,如果人們可以這樣做的話那就是對「道」的最高領悟。
(3)道德經上善若水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㈣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該怎麼理解
「上善若水」 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說到這其中所涵蓋的思想意義,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釋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污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㈤ 老子《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到底在表達什麼看過才知道
水是萬物之源,它滋養世間萬物,無孔不入,從不與世間萬物相爭。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想表達的就是人應該像水一樣心懷天下,但要學會恩澤萬物而不計名利,要擁有一個廣大的胸襟與包容萬物的氣度 。水至善至柔,剛柔並濟,水靜時清澈無波瀾如明鏡般透明無暇,動時則洶涌彭拜,波濤洶涌。
滴水石穿絕非一朝一夕,這是一種堅持,也是一種信念。世上最柔軟的東西莫過於水,它是源源不斷的,它是無處不在的。它的存在就是要教會世人為人處世的,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東西。
㈥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復的意思是:制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拼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釋義】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出處】《道德經》。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譯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樣。水善於使萬物獲益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安處於眾人不喜歡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於道。
(6)道德經上善若水擴展閱讀:
成語作者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後)(春秋時期),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說渦陽)人。
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室吏(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
㈦ 上善若水 原文…
原文復:
《道德經》第八章制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同諸葛卧龍所注《人力無為。人意爭萬物而不讓,取萬物之所善,故幾於盜矣。居福地,心魔淵,與偽善,言偽信,政自治,事利能,動善時。夫無不爭,故深尤。》之意相反也!
(7)道德經上善若水擴展閱讀
譯文:
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樣,水善的表現形式是:滋養萬物而不爭功,甘居眾人之所唾棄,所以水最接近於大道。起居善於選擇吉地,心態善於融入平靜,交流善於把握仁愛,言語善於表達誠信,政見善於治理國家,處事善於發揮能量,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正由於他不刻意地去爭權奪利、爭功釣名,所以他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憂郁,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憂難。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㈧ 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善若水」是何意
這是德的最高標准,那麼這個標準是什麼呢?就是沒有執著的善的,水利萬物是本版能,處身無權私利萬物,盡能力去作又不持德!老子講上德不德,那麼通常人們會有一個范圍標准來形容,這個人的德行操守!老子講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以自己的能力而居功如水一樣利人利事而無爭!上善如水是沒有境界的境界,並沒有一個境界叫作上善如水,水的本能就是利萬物,同樣人有能力干好事也有能力作壞事,這個能力是本具,只是用不同!老子說處柔居下大智若愚,就是真正大智者往往表現的謙虛的象愚人無所作為,水平實平淡平常!在道學上修身養性注重的是心性的解脫恢復自然的平靜平淡!因為最高的境界就是沒有境界的境界,自然清凈無為的超越與道合,那麼平常人要如何做才能辦到呢?修善行不執善內心沒有對立善惡是非的執著,至善和諧不見人別人的過失身心安定慢慢也就清凈自然如水,六欲不生三毒貪嗔痴自然消滅!
㈨ 《道德經》書中的「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書中的“上善若水”,應該聯系老子的一整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來理解,意思就是說作為一個真正善良的人,應該像水一樣清純善良、滋潤萬物,對世間萬物只有利而無害,懂得包容和謙讓世人,不與世人產生爭端和矛盾。
上善若水應該得到弘揚上善若水這種為人觀念是我們現在缺乏的,如果很多人都能夠靜下心來體會其中的意境,並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把這種與人為善的心態貫穿下去,我們的人際關系和心態就會發生改變,這是從內心的真正變化,會為人類和社會帶來很大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