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三十

道德經三十

發布時間: 2020-12-19 18:27:11

A. 道德經感悟第36章蘊含什麼人生價值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釋:

歙,縮鼻也。從欠,翕聲《說文》。固,堅決地、堅固、已經。

廢,廢棄。興,起也《說文》。

微,小也《廣雅》。明,智慧。

不可,不可能。脫,脫離。淵,深潭。利,利銛也《說文》、有利、財利。器,皿也《說文》。

譯文:

想要收斂它,必定堅決地擴張它;

想要削弱它,必定堅決地強化它;

想要廢棄它,必定堅決地興盛它;

想要奪取它,必定堅決地給予它。

這就是細巧的智慧。

柔弱勝過剛強。

魚不可能脫離水淵,國家的優勢器物不可以展示於人。

理解:

過於翕就會張、過於強就會變弱,物極必反這個精巧的智慧告訴我們:持久的剛強一定會失敗。就像希特勒強悍而無法遏制的野心,最終因為過度膨脹而被徹底熄滅一樣。所以,柔弱伸縮卻是一種實力的保留,就好像《論持久戰》所揭示的,保留有生力量,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暫時的示弱和退縮不是失敗,因為柔弱到了極限就是真正剛強。所以柔弱勝剛強。魚和利器分別是水和國家的核心力量。魚藏於水中,離開水暴露於空氣中會死。利器藏於國家中,暴露於戰場會被摧毀。所以即便柔弱,也要保留核心力量,也要有剛。柔中寓剛,以柔護剛,保有以剛作出奇閃擊的後續潛力是老子貴柔的有機組成部分。

B. 《道德經》全文

《道德經》全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chén,通假字「沉」)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tuán)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jiàn),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繩繩(mǐn mǐn)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泊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dǔ)。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zhé);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將欲歙(xi)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稀及之。 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shì),猛獸不據,攫(jué)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zuī)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不慎終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則我者貴。是以聖人披褐而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無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C.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大概意思是什麼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挺地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上章「同功而異位」內聖外用的說法,便有本章申述道在有無動靜之間的說明。
本文多用譬喻,首先提出擔當任重道遠的車毀,它能活用不休,輪轉無窮的中心關鍵所在,便是中空無物,所以才能支持多方面的效用。同時也使多方面的力量,歸到中心點而返還無用之用的大用,無為而無不為的要妙。
如「三十輻共一毅,當其無,有車之用。」古代造作大木車的車轂,它的中心支點只是一個小圓孔。由中心點小圓孔向外周延,共有三十根支柱輻湊,外包一個大圓圈,便構成一個內外圓圈的大車輪。由此而能擔當任重道遠的負載,旋轉不休而到達目的地。以這種三十輻湊合而構成一個大車的輪子來講,你能說哪一根支柱才是車輪載力的重點嗎?每一根都很重要,也都不重要。它們是平均使力,根根都發揮了它的偉大功能而完成轉輪的效用。但支持全體共力的中心點,卻在中心的小圓孔。可是它的中心,卻是空無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無止境。
透過這種物理自然的法則,便可了解修身成就的要點:「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的修養,要在中心無物,任運於有無之間的妙用。如果用在施於大政,「愛民治國,能無知乎」!便須如此車轂的中心,虛懷無朕,合眾輔而完成大力的全功。
其次,如「誕填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誕,是捏土。填,是黏上。造作陶器,必須把泥土作成一個防範內外滲漏的周延外形,使它中間空空如也,才能在需要用它的時候,隨意裝載盛滿,達到效果。
了解這種與其能空能無,才能具有盛滿裝載器物的容物價值。無論為後天修養性命之道的「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與出而用世的「天門開闔,能無雌乎」!都必須「虛懷若谷」,與天地精神往來而得大機大用。
再次,如「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戶是室內的門,牖是窗竇。要建造一間巨大的房屋,必須要開辟門窗,以便光線空氣的流通,才能住人而養人。使人胸襟開闊,內外暢達而無阻礙。由此而說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的修習心智功夫,必須要開張靈明,靜居其中,見聞不隔而清凈無為。如要施之於用世之道,便是「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的楷模。
最後重復叮嚀,無論是出世之道,與入世之用,必須要切實明白道在有無之間的竅妙。因此說:「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了解此理,才是真能懂得「利用安身」的大法則。後來到了五代,道家的神仙才於譚峭,發揮了道家學術思想的物化思想,與老莊的學說合流,寫了一本名著《化書》。其中有關物理之際,有無之間的妙用,闡發得雋水透闢之至,如說:

搏空為塊,見塊而不見空,土在天地開辟後也。粉塊為空,見空而不

見塊,土在天地混沌時也。神矣哉!

理解透闢如譚子的深度,真可說是「神矣哉」!既然是「神矣哉」的境界,我們所說的都是狂言空話,不如就此煞住,無話可說了!

D. 道德經主要內容30字

《道德經》以自然無為之說,解釋了天地萬物產生,發展,滅亡的自然規律

E. 《道德經》這段話的意思: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注釋:
(1)三十輻,共一轂:輻,車輪上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轂:音gu,車輪中心的圓孔,車軸從當中穿過。古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此數取法於每月三十日的歷次。

(2)當其無,有車之用:無,指車轂中虛空的部分。正因為有了車轂中虛空的部分,(車軸才能在裡面轉動),才使車具有了運載作用,"無"指轂的中間空的地方。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的意思: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

F. 道德經第30章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道德經第30章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一張說的是寫實的手法,也就是說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是肯定的。而且事情都是來迴旋轉的,並不能夠一下子清除干凈的。所以要戒驕戒躁戒強,要知道物壯則老的道理。

G. 道德經前三十章感悟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理解:
特別善於駕車行進的人從不留下撤跡;善於辯論演講的人,他的話讓人不抓不著把柄;善於計算的天才,無論多復雜的計算,他不用計算器就能准確無誤的算出結果;善於閉鎖門戶的人,他不用設置所謂的門栓,你不通曉機關就打不開,可算是防盜的高手;善於打結的人,他打的結根本不用繩索,你卻解不開。這些高人,技術爐火純青,真可謂無招勝有招。

聖人就是這樣的高人,他善於救人救物。
聖人覺得每個人都有其才,沒有不可用的,所以他救助一些被社會拋棄的人,因材施教,並因才施用,那些人因為有了用武之地,而不再被拋棄,所以聖人救人,不棄人。
在聖人眼裡,世間沒有不可用的東西,一切廢物垃圾,都可以重新利用。他收集被遺棄的廢物,因其屬性對其重塑,使廢物新生,進而可以重新被人們使用,所以聖人救物、不棄物。
這就叫做循環利用的智慧。

所以那些幫助別人的人,是被幫助人的老師,被幫助的人,是幫助別人的人的訓練對象。

不用去尊貴那些教導你的老師,也不必去珍愛想念那些你幫扶過的人,雖然你從被教導和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學到了一些智謀,但你要始終保持迷惑拷問的心態,多問自己「真的是這樣么?」「既然是這樣,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原因找到了,應該用那些辦法呢?」「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呢?」「整個過程哪裡疏漏了呢?」等等,這就叫做探求奧妙。

進而不斷超越自己的認識、不斷超越自己的技術,最終成為那些無招勝有招的高人。

注釋:
呼應第四十九章。

注釋:
善,善於、善良、善待、喜愛。撤跡,行車時車輪留下的痕跡。言,主張、號令、話。
瑕字本義:玉中非原生的斑點。謫字本義:針對罪犯所作的判詞。數,計數。
籌策,古時計算用具。關楗,關閉門戶用的橫木或木閂。不可,不可能。
繩字本義:可以無限制低成本接續延長的纖維索帶。繩約,繩索。是以,所以。
常,規律、恆久、經常。襲,重復。明,智慧。資,貨也《說文》。
貴,地位高,高價,重視。智,計謀、智謀。迷,惑也《說文》。要,探求。妙,奧妙。

譯文:
善於行走的不留撤跡,善於言談的不留話柄,善於計數的不用籌策,
善於關門的人不用關楗,別人也打不開,善於打結的人不需繩索,別人也解不開。
所以聖人總是善於救助別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
總是善於拯救物體,所有沒有遺棄之物。這就叫重復的智慧。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鑒。
不必貴重自己的老師,不必珍愛自己的借鑒,雖然知曉卻要保持迷惑,這就叫探求奧妙。

H. 道德經三十九章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②;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③。其致之也④,謂⑤天無以清⑥,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⑦;神無以靈,將恐歇⑧;谷無以盈,將恐竭⑨;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⑩,將恐蹶⑾。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⑿孤、寡、不穀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⒁。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⒂,珞珞如石⒃。
[譯文]
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得到道而英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贊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注釋]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靈:神或指人。靈:靈性或靈妙。
3、正:一本作「貞」。意為首領。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謂:假如說。帛書作「胃」。
6、天無以清:天離開道,就得不到清明。
7、廢:荒廢。
8、歇:消失、絕滅、停止。
9、竭:乾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貴」,一本作「貞」。
11、蹶:跌倒、失敗、挫折。
12、自稱:一本作「自謂」。
13、孤、寡、不穀:古代帝王自稱為「孤」、「寡人」、「不穀」。不穀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譽無譽:最高的榮譽是無須稱譽贊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樣子。
16、珞珞:形容石堅的樣子。
[引語]
這一章講「道」的普遍意義。前半段段論述「道」的作用,天地萬物都來源於「道」,或者說,「道」是構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萬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後半段由此推及到人間,告誡統治者從「道」的原則出發,並常要能「處下」、「居後」、「謙卑」,即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沒有老百姓為根本和基礎,就沒有高貴的侯王。因而在本章的內容中,同樣包含有辯證法的因素。

[評析]
在《道德經》里,老子經常以「一」來代稱「道」,如二十二章的「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連續七次使用「一」字,其含義是相當深刻的。楊興順說:「一切在流動著,一切在變化著,但老子認為,變化的基礎是統一而不是矛盾的斗爭。『天得一以清』……老子揭露了客觀世界的矛盾,企圖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銳化,為著這一目的,他把統一看成萬物的基礎而把它絕對化。」(《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及其學說》)事實上,老子認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個,宇宙的總規律也只有一個,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論,而且是物質的。在世界的自然萬事萬物之中,老子列舉了許多相互矛盾的對立體,並認為對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最終歸於統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認為矛盾和對立總要歸於統一。在人類社會而言,老子也強調統一,認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個准繩。這個准繩是什麼?老子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侯王應該認識到「賤」、「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無須光華如玉,還是質朴更好一些。總而言之,本章開頭就是講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論是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是來源於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會再存在下去。

I.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章「其事好還」一句中「還」讀什麼

我聽了好幾個語音讀朗版的《道德經》,都是念的 huan (二聲)。

J. 道德經 內容

原文
<老子》八十一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
門。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
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
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4.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
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
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11.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
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
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
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
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
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15.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
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
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
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18.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9.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
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20.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
孩;????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
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
人,而貴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
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22.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
之爭。古之所謂∶

熱點內容
勞動法規定補交社保嗎 發布:2025-01-11 03:51:07 瀏覽:466
華東政法大學法碩非法學 發布:2025-01-11 03:49:02 瀏覽:934
道德教育畫 發布:2025-01-11 03:47:29 瀏覽:413
高新開發區法院 發布:2025-01-11 03:30:11 瀏覽:485
保定法學王浩 發布:2025-01-11 03:05:09 瀏覽:773
濟南市法院書記員的工資大約是多少 發布:2025-01-11 02:33:36 瀏覽:194
勞動法保安上班時間 發布:2025-01-11 02:23:00 瀏覽:930
2015年政策法規總結 發布:2025-01-11 02:22:47 瀏覽:580
深圳市節約糧食的相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1 02:19:13 瀏覽:640
2013國家司法考試成績查詢 發布:2025-01-11 02:11:47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