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說法

道德說法

發布時間: 2020-12-19 19:59:44

道德的「德」通俗的說法是什麼

德行
德行:意思就是道德之行為。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回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答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

②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兩種選擇就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但是,一隻燕子帶不來春天,一次良好選擇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還要多加一個限定,即養成習慣。綜上所述,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2)道德說法擴展閱讀: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③ 為什麼經常有人說舊約聖經中的十條誡命屬於道德律法,這種說法有什麼根據嗎

十條誡命中前四條是「禮儀律」,後六條是「道德律」。前四條是關於敬拜的問內題,後容六條是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作假見證、不貪人的房屋、妻子。這六條都屬於道德層面的律。(十條誡命經文本身就是根據)

④ 關於道德的評價正確的說法是

一、道德的本質(什麼是道德?)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專規范,通屬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不能隨地吐痰是道德規范;不能隨地排污是法律規范,依靠暴力來維系。二、道德的社會作用(道德的重要性是什麼?) ①道德能夠影響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私有制是萬惡之源」。 ②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公平分配和奉獻精神有助於提高產量。 ③道德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藝術要揚善抑惡。 ④道德通過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廉政道德使人民擁護政府。 ⑤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入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

⑤ 關於道德評價,正確的說法是什麼

一、道德的本質(什麼是道德?)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專范,通過傳統習俗屬、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不能隨地吐痰是道德規范;不能隨地排污是法律規范,依靠暴力來維系。二、道德的社會作用(道德的重要性是什麼?) ①道德能夠影響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私有制是萬惡之源」。 ②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公平分配和奉獻精神有助於提高產量。 ③道德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藝術要揚善抑惡。 ④道德通過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廉政道德使人民擁護政府。 ⑤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入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

⑥ 下列關於職業道德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道德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強制性規范 B道德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志 C道德對人的要求高於法律 D道德從來沒有階級性

⑦ 道德起源的說法

#先談談道德起源的問題,一個事物的起源無非有兩種:一個是大自然中原生的,這個世界上本來就存在的;另一個是來自人類的,在人類生存發展當中創造出來的。對於道德起源的考察也可從這兩個方面展開:

道德源於世界本身:
超自然論:討論道德肯定繞不開宗教,道德行為准則一直是各種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的道德觀認為:道德來源於某個更高級的存在物:神,上帝,阿拉,佛陀等等。這些存在本身就體現了至善,啟示人民什麼事公正或善,什麼是不公或惡。如果人們要有道德就得奉行這些原則或者這些存在物的教導,否則即是不道德的有罪的,並且通常因其罪過受到現世或永恆的懲罰。

超自然論存在的問題:宗教是基於信仰的,僅僅是一種信念,從古至今無數的神學家對神進行過論證,但至今也沒有任何確定性的證據表明超自然存在物的存在。此外,各宗教信仰的神和道德原則也各不相同,即使確證神的存在,那人們應該接受和遵循哪一種呢?
自然法則論:道德總是以某種形式蘊含於自然界當中,存在著物理定律般的道德「自然法則」,如果人們有道德就會從自然當中發現並堅守這些法則。

自然法則存在的問題:仔細考察物理自然法則,比如萬有引力定律,它們同我們有關道德的法則是大不相同的。向空中拋出物體,物體總要落回地面,受萬有引力定律支配。牛頓描述了這種不斷發生的物理現象,並稱之為「自然法則」。這一過程的關鍵詞為「描述」,因為所謂的自然法則是描述性的,而道德法則是規定性的,規定人們「應該」或「應當」怎麼做。我們不能說空中的球應該落下,如同我們說人應該行善一樣。萬有引力定律說的是球將要落下,從而描述而不是規定了球的動作。

道德源於人類創造:

考察我們所知的道德命題幾乎都是關於人的,人應該怎麼做,人應該遵循哪些原則和行為准則等等。設想有一天世界上如果沒有了人,那麼還有道德的存在嗎?當且僅當有了能夠評價事物的有意識的人在場時,事物才有了本身的道德價值,能被分為善,惡,正當或不正當。換句話說,若沒有人就沒有道德。

那麼道德如何在人類文明的過程當中產生呢?
人擁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去做有利自己的事,避開對自己有傷害的不利因素,從人類這個物種誕生以來都是人類的生存策略。我們可以合乎邏輯的設想,在遠古時代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很早就發現他們團結在一起比相互隔絕能做更多的事。無論是狩獵,耕種,抵禦外敵,繁衍下一代,在結為團體的環境中比作為孤立的個人更能順利的完成這些生存任務。所以結群而居成為了人類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最符合人類自身利益的生存手段。
群居生活有其優勢,但也隨即產生了一些問題。許多個體結為一個團體,雖然團體符合絕大多數成員的生存利益,但也無法完全避免團體成員與成員之間,成員與團體整體之間的利益沖突與矛盾。若每個成員都為一己私利與其他成員發生爭斗,就會陷入「一個人與每個人的戰爭」,結果就是個體與種群都走向衰落。所以當這些沖突與矛盾發生之時,團體需要有一個評判標准一個大家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每個人都犧牲一部分非必要的個人利益,換取更基本更必要的個人利益與團體利益。所謂道德也就此確立。人類依靠確定和遵循道德原則,鼓勵人們相互合作,使人們免於恐懼,不必擔心自己被殘害,被殺死,被欺騙,被偷竊等等。
道德規范即已產生,那麼保證其得以實行的社會手段也應運而生。人固有的一些原始的,自私的沖動有些必定會道德規范的實施起阻遏作用,此時道德就藉助團體中全體成員的輿論,宗教先知或政治領袖而施行。遵循道德得到社會輿論的贊賞與支持。違背道德的行動,必定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與排斥。宗教由於鼓吹道德規范的背後有全知全能之神的賞罰權力支持,「行善進天堂,作惡入地獄」成為一股強大的制裁力量鞭策人們按照道德規范行動。而政治領袖也將道德同他們的政治權威相聯系,頒布各種道德律令,告訴人們需要做什麼,禁止做什麼,遵守可得到相應獎賞,違背將得到嚴重處罰,這也是法律的起源。這時團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懂得:「要做好事不做壞事符合我的自身利益,因為這樣做我就受益,不這樣做就會被排出團體或受到懲罰。」
綜上,道德起源於人類的需要,由於認識到以合作和有意義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的重大價值,所以依靠生活經驗和理性,制定了一套社會生活中共同遵守與維護的行為准則和價值觀,宣布善與惡的內容,鼓勵人們行善,禁止人們做惡,以促進共同的福利與發展,使得人們盡可能一起生活得和平幸福。

⑧ 道德和法律的區別,說法不正確的是A.表現形

法律與道德的區別有以下五點:
第一,產生的社會條件不同。道德與人類社會回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答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後才有的。
第二,表現形式不同。法律不論是成文法還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道德的內容則主要存在於人們的道德意識中,表現於人們的言行上。
第三,體系結構不同。法律是國家意志的統一體現,有嚴密的邏輯體系,有不同的位階和效力。道德雖然有共產主義道德、社會主義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樣的嚴謹的結構體系。
第四,推行的力量不同。法律當然主要是靠廣大幹部群眾自覺守法來推行,但也要靠國家強制力來推行;道德則主要靠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和修養來維護。
第五,制裁的方式不同。違法犯罪的後果有明確規定,是一種「硬約束」;不道德行為的後果,是自我譴責和輿論壓力,是一種「軟約束」。

熱點內容
勞動法的發展 發布:2025-01-11 09:41:38 瀏覽:404
烏蘭察布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9:29:57 瀏覽:349
電影辯護人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1 09:27:57 瀏覽:56
學校辦公室衛生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09:27:04 瀏覽:425
法治防控疫情宣傳 發布:2025-01-11 09:26:09 瀏覽:216
律師申請執業材料 發布:2025-01-11 09:14:28 瀏覽:551
衡量社會道德好壞 發布:2025-01-11 09:14:24 瀏覽:286
涇源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8:58:21 瀏覽:22
經濟法與商法哪個好 發布:2025-01-11 07:57:36 瀏覽:224
認罪認罰改革與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1 07:55:34 瀏覽: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