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核心
『壹』 依法治國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核心。
第一,沒有憲法,法治社會得以建立的民主政治就無法得到確認和保障。
民主政治是法治社會的基石,有了民主,法治社會才得以建立。一旦抽掉民主這塊基石,法治的大廈將會不復存在。憲法之所以在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中占據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為「法律中的法律」,是因為憲法直接捍衛著人民群眾在國家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捍衛著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沒有憲法,民主的事實無法得到法律的確認;沒有憲法,各項基本民主制度的建立,無法得到實現。
第二,檢驗一個國家是不是法治國家的標准,不在於它是否擁有完備的法律,而在於它是否擁有切實發揮作用的憲法。
一個國家擁有了憲法,也不等於它就是法治國家。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法治國家的根本標准,在於是否有切實發揮作用的憲法。憲法能夠實實在在發揮作用的國家,就是憲政國家,也就是法治國家。
第三,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各項權利不受侵犯,而憲法則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
依法治國的目的有很多,保障公民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權利的正當行使則是其根本的目的。
我國現行憲法,即1982年憲法,為了體現保障公民權利的原則,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放在「國家機構」之前,改革了以往放在「國家機構」之後的慣例。雖然只是次序的調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國家的一個基本原則——公民權利優於國家機構的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是建立國家的前提,國家機構是用來保障和實現公民權利的工具。
第四,「法律至上」是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但是沒有「憲法至上」,「法律至上」不可能實現。
「法律至上」的前提條件是「憲法至上」。在一個「憲法至上」的憲政國家裡,法律才是國王,法律才真正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無論什麼人、什麼階層、什麼政黨,都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都服從於法律;如果誰違反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第五,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而只有在一個憲政國家裡,「永久和平」才成為一個可以企及的目標。
為什麼一個民主憲政的社會能夠實現持久的和平呢?毛澤東在1945年回答黃炎培先生關於如何跳出治亂循環的歷史周期率時,就結合中國實際,作出了他的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夠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毛澤東的回答正好吻合了民主憲政的一個基本原則———制約權力。
制約權力原則和憲法的一系列其他規范,組合成了一個國家的和平機制。
可以說,中國這20多年來的一個巨大變化,就是法治觀念和憲法觀念開始深入人心。隨著社會法治化進程的發展,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將會更多地與憲法相關。憲法不僅僅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必將成為國家和公民生活的方式。
『貳』 法治的核心
法治來的核心就是王在法下自,什麼是法治,什麼是人治,十多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法治與人治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能夠管住「一把手」。最近,於興中教授也在《「法治」是否仍然可以作為一個有效的分析概念》一文中指出,西方法治的基本含義是「王在法下」,法治不是任何國家都有的概念,它是英國的概念。它經歷了從13世紀的大憲章以來若干世紀的發展過程,核心是「王在法下」。
『叄』 法治的核心是什麼
「法制」與「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則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簡而言之,法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屬於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與鄉規民約、民俗風情、倫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會規范相比,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治與人治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動性,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能動性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法治與人治這兩種治理社會的理念曾經在古希臘同時並存。柏拉圖曾經熱烈主張的「賢人政治」實際上就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場是人治優於法治。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不是哲學家,則法治要比人治好。然而法治只能稱為「第二等好的」的政治,終究不如賢人政治好。亞里士多德在批評柏拉圖的人治論的基礎上建立起法治論。他明確指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應當說,西方社會的法治傳統發軔於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論。不過,在亞里士多德所處的奴隸社會里的法治和現代西方社會的法治顯然不是一回事,奴隸連人身自由都沒有,更遑論在法律面前與奴隸主平等了。根據英國法學家戴雪對於法治的經典定義,法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的廣泛裁量權在內的任何專制權力的至高無上的權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須服從在一般法院里實施的國家一般法律;第三,權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憲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實際判決上。」顯然,這樣的法治只能是啟蒙運動以來逐漸形成的。
在法律產生之前,當然也就沒有法制,更不會有法治,調節、制約人們社會行為的是風俗習慣、倫理道德,這樣的社會只能是人治社會。只有在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尤其是國家出現之後,法律才產生。但是,法制的產生,並不意味著法治的誕生。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法制並不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制既可以與法治相結合,也可以與人治相結合。當法制與人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權威(在封建社會就是皇權)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為人治理念服務的。在那裡,調節國家行為的主要是政府權威,調節民間行為的主要是道德權威,法律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當法制與法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一位的,是一種超越所有權威,包括政府權威、道德權威在內的社會權威,法律成了所有社會群體、社會個人的行為准則。在那裡,政府權威源於法律權威,服從法律權威,道德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在法治社會里,法律權威源於大多數社會成員對法律的「合法性」的認同。所謂合法性,是指人們對法律或規則或制度的一種態度,是對有關規則的產生或有關規則制定者及其權威的判斷。正如英國法學家阿蒂亞所說的那樣,「只有當人們認為有某種道義上的義務遵守法律時,人們才有可能遵守法律。」所以,法治社會不僅是法治意識與法律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往往也是與民主制度相結合的產物
『肆』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是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胡錦濤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憲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的特點和要求。我們只有全面把握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內涵。
(4)法治的核心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系統的科學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借鑒國內外法治的思想精髓和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總結我國法治建設經驗教訓;
從現階段基本國情出發,科學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怎麼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體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現實結合,是科學、先進的理念。在內容構成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一個科學的有機統一體。
「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這五大內容,從不同方面反映和規定了社會主義法治,明確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本質要求、價值追求、重要使命和根本保證,每個方面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構成一個科學有機的整體。
『伍』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什麼
一、依法治國的主體是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二、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三、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五、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
六、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5)法治的核心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是對新中國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結果:建國以後,中國民主和法制建設一度有過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左」的指導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設的良好勢頭急轉直下,
最終釀成十年「文革」的歷史性悲劇。「文革」的教訓極為慘痛和深刻。鄧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國記者如何避免類似「文革」那樣的錯誤時說:「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
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陸』 建設法治政府的核心是什麼
建設法治政府的核心是規范行政權力。
行政權力是政治權力的一種,它是國家行政機關依靠特版定的強制手段,為有效執行國家意志而依據憲法原則對全社會進行管理的一種能力。
一般說來,權力是根據行使者的目的去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其內容包括主體、客體、目的、作用和結果等方面。按照性質,權力可以劃分為政治權力、經濟權力、社會權力等等。
(6)法治的核心擴展閱讀:
行政權力的特徵
1、單方面性
從行政權力行使主體的意志來看,行政權力具有單方面性。行權政權力的行使目的是為了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因此,作為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代表的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權力的過程中一般不必徵得相對方的同意。
2、不可處分性
從行政權力行使的自由度來看,行政權力具有不可處分性。行政權力既是一種權力,表現為一種可以支配或迫使他人服從的力量,同時也是一種職責,表現為行政機關必須履行的義務和必須完成的任務。
3、廣泛性
從行政權力行使的客體來看,行政權力具有范圍上的廣泛性。傳統的行政權力行使的范圍也許只涉及治安、稅務、外交、軍事等為數有限的事務,但是現代行政權力行使的范圍卻極為廣泛。
『柒』 社會主義的法制核心是什麼
社會主義的法制核心是有法必依
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版必嚴,違法必究」。權
四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執法必嚴是關鍵,違法必究是保障。
(7)法治的核心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
①人民民主。這是依法治國的基礎。
②法制完備。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標志。
③樹立憲法法律權威。這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④依法執政。這是依法治國的關鍵。
執法為民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
執法為民的內涵:以人為本;保障人權;文明執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捌』 什麼是依法治國的核心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玖』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制的核心內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執法必究。
『拾』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
社會主義法治核心內容是依法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