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國
❶ 大學生角度分析法治中國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目標以來,黨中央就法治建設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吹響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軍號,標志著我們黨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戰略高度。我們要深刻領會建設法治中國的新要求,切實增強法治建設的責任感,積極探索法治建設的基本規律,不斷提高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為法治中國建設作出探索、積累經驗。
一、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意義
建設法治中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在中國的推行具有重要意義。
(一)法治是保障公民權利奠基石
法治以維護公民權利為宗旨,以限制和規范國家權力為要義。法治不僅要保護公民的基本人權,而且要維護公民的各項民事權利。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現實中各種侵犯公民權利的事件仍時有發生。只有有法必依,堅持公正司法、規范行政行為,讓政府真正依法行政,才能保證公民權利不受侵犯。
(二)法治是市場經濟的護航員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的主體需要法律確定其地位,保障其權利;市場經濟的各種活動需要法律來規范,各種矛盾需要法律來解決;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需要法律來確認;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需要法律保駕護航,離不開法律作用的充分發揮。沒有法律和法治,就沒有市場經濟。確立了法治國家的目標,有利於全社會名正言順地開展法制和法治建設,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法治環境。
(三)法治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安全閥」
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仍然嚴峻,正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任務艱巨。在此背景下,強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穩定,尤為緊迫和必要。在此方面,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四)法治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神
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實踐中出現的分配不公、勞動者權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因行政權力產生的「暴利」、利用壟斷地位產生的「暴富」等問題,其重要原因就在於規則的缺失或者是對現有規則的漠視。社會公平是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目標,而公平正義只有通過法治的途徑才能實現。
(五)法治是實現中國夢的助推器
僅僅是GDP的提升並不等於民富國強,中華民族的復興、國力的富強,人權得到尊重,人民享受著良好的治安、優美的環境和健康的飲食的「中國夢」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是否把法治作為一種社會治理工具。
二、我們需要建設什麼樣的法治中國
建設法治中國,首先要明確什麼是法治中國。建設法治中國決不是一句時髦的口號,而是有著十分豐富內涵的真實目標。擇其要者,下列三個特徵構成了法治中國最基本的要素。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憲法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和最大權威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典型的特徵。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全體公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堅實的根基。建設法治中國,應當讓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成為全社會奉行的基本准則,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得到嚴格落實,讓人權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讓每一個人都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政治清明、經濟富強、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重要的使命。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強則國家強。建設法治國家就是要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治支撐和保障,讓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和健全,讓經濟發展更加健康和有序,讓社會運行更加穩定和和諧,讓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讓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與法治中國相伴而行。
三、我們應當怎樣建設法治中國
黨的十八大報告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針,堪稱新時期中國法治建設的指南針。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點有六:
(一)高層領導的政治決斷和信心
任何權力規范和約束都應該也只能是自上而下進行。政治家要有倡導和推行法治的決心和信念,運用足夠的政治智慧,能夠厲行法治、自我限權、帶頭守法。
(二)著眼科學民主立法
立法是法治建設的前提。我們立法建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必須切實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理念,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於每一部法律法規制定的全過程。要使立法真正符合人民意願,完善科學民主立法機制,創新公眾參與立法方式,認真傾聽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聲音,廣泛集中民智、匯聚民意。要使立法真正立足客觀實際,從改革發展穩定最突出的矛盾入手,從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研究和決定該立哪些法、怎樣立,該制定哪些制度、怎樣制定。要使立法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切實增強每一部法律法規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著眼保障法律有效實施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緊迫。因此,我們要在繼續加強立法工作的同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憲法和法律的有效實施。一要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和尊嚴。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二要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國家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辦事,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國家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要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三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要依法行使監督憲法和法律實施的重要職權,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依法行使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在本行政區域內得到遵守和執行的重要職權,確保各國家機關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四是要改革現在的績效評價體系,建立一套以法治為重要指標體系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即「法治GDP」,保證法律的實施。地方政府領導幹得好不好,能不能得到重用提拔,關鍵要看他是不是有法律意識,是不是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一旦建立起法治作為重要指標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法律的實施就有了保障,法治中國建設才會更加順暢。
(四)著眼保障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內容,反映社會的文明程度,關繫到國家長治久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性保障。要實現司法公正,必須樹立現代司法理念,推進司法體制的改革與創新。
1.樹立司法獨立理念
司法獨立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基礎。現在如何認識我國的司法獨立,學術界爭論頗多。有的主張西化式獨立,有的主張逐步獨立等等。筆者認為,在當前不能離開我國的政治制度去談獨立,而要符合我國的國情。一是要正確處理好黨的領導與司法獨立的關系。必須明確黨對司法的領導主要體現為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而並非是具體業務和工作的代辦與干預。二是規范和完善人大司法監督,高度重視自覺接受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新聞媒體的監督。三是改革現有司法人事與財政制度。現行的司法管理體制是各級司法機關的人事權、財產權受制於當地黨委政府。要從根本上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就必須進行司法體制改革。首先可考慮基層、中級法院法官由省級人大任命,高級、最高法院法官由全國人大任命,任命後即由最高法院統一管理的方式。其次,必須改變地方政府把持司法財政權的現象。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是將法院的經費獨立出來,單獨列入國家預算。為此,有學者建議應當吸取歷史的教訓和其他國家的經驗,重視司法經費獨立對於司法公正的重要意義。四是正確處理好上、下級法院間關系,確保下級法院獨立辦案。上、下級法院並非行政領導關系,而是監督、審級關系,不同的審級設置是為確保當事人上訴權的實現,確保司法公正,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指示、批示,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事先請示,都有違司法獨立原則,應予根除。
2.大力加強司法隊伍建設,尤其是法官隊伍建設
司法工作的生命力在於司法公正。法官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法官的素質是司法公正的根基,高素質的法官是司法公正的先導。一定要提高法官的道德修養,提高法官的業務素養,提高公正司法能力。
(五)著眼用制度規范和約束公權力
當今,許多法律得不到真正執行,公權侵犯私權的情況屢屢發生。如果不能「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權力就會是恣意妄為的猛獸,就會禍害社會。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籠子有哪些?第一個是民主的籠子,通過統一的程序規則約束公權力的行使。特別要通過立法和制度建設對地方黨政一把手的權力加以更加嚴格的硬約束。因此應當盡快制定《行政組織法》和《行政程序法》等法律法規,為各種行政行為提供最基本的權力邊界和程序規則,防止決策機關規避程序法濫用決策權,確保每項權力都受到法律的嚴格約束。第二個是法治的籠子,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不僅要求行政機關根據法律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規范;不僅要求行政機關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必須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還要求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凡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都必須積極履行,不能失職,不能不作為。同時,履行法定職責,必須依據法定程序。第三個是監督的籠子,通過公開約束規范公權力。應當進一步擴大信息公開的范圍,將領導批示、指示及一切行使權力的表現形式納入信息公開的范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黨務、政務、司法、公共事務的信息公開,通過公開約束規范公權力。要創造人民監督和批評政府的條件,拓寬民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決策權的渠道,充分利用現代新興媒體監督的便利,實現對公權力行使的全時空監督,惟其如此,才能讓所有官員在法律面前不越雷池半步,防止權力濫用和失控。
(六)著眼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法治中國就是大家都尊法守法。
只有當法律成為國民必須信仰與敬畏的規則時,人們才可能在這條規則的底線上行走,道德才不會失守,底線才不會被擊穿,秩序才不會崩壞,公平正義才能讓人有所期許。也只有全社會都把法治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法治中國才會形成。因此要把「促進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作為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目標。一是要加強對領導幹部的法治培訓。讓各級領導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這無疑是對整個社會法治精神的引領和提升。二是要深化對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建設法治中國,人民群眾是基礎力量。要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讓廣大人民群眾懂得依法按程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矛盾糾紛,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為構築法治中國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望採納。謝謝您
❷ 法治中國的看法
是缺乏民主監督的社會,主要是大家的監督熱情不夠和監督的採納度不夠。
❸ 法治中國同步提出的是什麼
平安中國,2013年年初的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與法治中國同步提出
❹ "法治中國"的時代內涵是什麼
依法治國理念基本含義是依據法律而不是個人的旨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確立以憲法和法律為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准。樹立依法治國理念,需要准確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內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是 國憲法明確規定的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國憲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現實生活中,有的習慣於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對不同身份的人給予差別待遇。這種思想和做法實際上是封建等級觀念的殘余。
其次,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憲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體現,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享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將自己凌駕於黨、國家和人民之上。那種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別人,不管自己,將自己視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從根本上背離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第三,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依法受到追究。 國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違法者必須受到追究是法律尊嚴的重要體現,也是法律權威的重要保障。在一個社會中,如果有人違了法卻能逍遙法外,那麼,法律在社會公眾心目中就不可能樹立起崇高的地位和威信。
(二)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
法律權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嚴、力量和威信。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迫切需要。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在一個社會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社會規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習慣、宗教規范等等,都對人們的日常行為起到一定的規范和約束作用。但是,必須明確,在一個實行法治的社會中,法律是對人們的社會生活起著最基本的、同時也是最有力的規范和約束作用的准則。整個社會和全體公民都必須樹立法律意識,自覺將法律作為指導和規范自身社會活動的基本行為准則。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首先維護憲法權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 國的根本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保證,具有最大的權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權威的淵源和保障。因此,維護法律權威首先要維護憲法權威。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努力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任何法律、法規、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觸,地方性法規不得同全國性法律相抵觸。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是法律權威的重要標志。當前,有的地方和部門從保護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出發,制定和實施一些違反國家法律規定和法治原則的「土政策」、「土辦法」,搞「你有法律、 有對策」,不僅破壞了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也嚴重損害了法律的權威與尊嚴,必須堅決反對和有效制止。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過執法司法來實現,法律的權威也要通過執法者的權威來體現。因為在社會上一般人心目中,執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著法律權威與尊嚴。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需要從兩個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 國社會公眾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責眾」、「只要有理怎麼鬧都行」等不講法制的傳統觀念,從嚴執法,對一切違法行為嚴肅處理,以維護法律的嚴肅性,樹立執法者的權威;另一方面,執法者要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切實解決執法和司法不公的問題,提高執法部門的公信力,讓執法司法行為令人信服,用公正贏得權威。
(三)嚴格依法辦事
這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區別於人治的重要標志。對於一切國家機關特別是專門履行執法、司法職責的政法機關來說,嚴格依法辦事意味著以下四個方面的含義:
職權由法定。職權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則,也是嚴格執法的合法性基礎。職權法定原則要求,執法機關的權力必須來自法律具體而明確授予,執法機關必須在嚴格依據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內履行職責。
有權必有責。即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有權必有責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行使權力要對所引起的法律後果負責,法律授予了權力,同時也就意味著賦予了責任;二是被法律賦予了權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盡職、不作為,就是失職瀆職,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政法幹警都必須堅決克服那種權力在 手,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想怎麼用就怎麼用的錯誤觀念和做法,既要慎用手中權力,還要用好手中權力。
用權受監督。權力必須受到監督是一切法治社會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 國憲法第二十七條明確規定了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都要受到監督的原則。政法機關掌握著與公民人身、財產以及其他權利密切相關的執法大權,這種重要權力一旦被腐蝕濫用,將直接損害公民的合法權益。因此,政法機關的權力必須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整個行使過程必須受到嚴格的監督和制約。
違法受追究。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權威與尊嚴的重要體現。在現實生活當中,對執法者的違法行為依法追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建立起對執法犯法者的嚴厲追究機制。只有執法者的違法行為都毫無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懲罰,才能給整個社會樹立依法辦事的良好示範。
❺ 法治中國的內涵與總體布局
內涵 「法治中國」的內涵
目前對「法治中國」的內涵主要有五種不同層面和角度的闡釋與解讀:一是從國家法治、地方法治、行業法治三大重點板塊的層面和角度;二是從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法治四環節的層面和角度;三是從健全民主、完善法制、制約權力、尊重人權、保障公正的法治五要素的層面和角度;四是從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層面和角度;五是從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統一的層面和角度,等等。應該說這五種觀點各有各的理論優勢,但也各有其局限性。含義:
1.法治國家。即與「警察國家」相對稱,要求國家權力必須法治化。其主要標志,一是人權保障,尊重人的自由和平等權利,並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保障;二是良法之治,即「已經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三是人民主權,依憲確立分權與制約的國家權力關系,依法執政;四是民權保證,切實保護公民的各項權益,維護國家穩定和社會和諧;五是司法公正,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堅持和體現公平與正義的原則。
依法執政是法治中國的關鍵環節。要推進執政黨依法執政,就必須建立和完善保障執政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體制、機制和制度;依法明確黨與人民代表機關、政府、司法機關的關系;確保黨的決策、執政行為公開透明;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依法追究黨內腐敗和濫用權力行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2.法治政府。即政府依法行政,將決策、執行及監督過程都納入法制化軌道。其基本特徵,一是有限政府,政府權力是受到法律嚴格限制的,其邊界是確定、明晰的;二是責任政府,政府權力與責任是統一的,政府違反法律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三是誠信政府,政府必須履行其對公眾承諾的責任,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四是服務政府,政府「以人為本」,明確並履行好其服務的職責;五是陽光政府,全面、准確、及時公開政府信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並接受社會監督。
依法行政是法治中國的重點環節。要促進政府依法行政,就必須控制政府權力的范圍和邊界,健全行政權力行使的組織、程序、法制監督和問責機制;加強人大對政府的監督,以及人民法院對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司法審查;推進政府廉政、勤政建設。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公民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真正實現,逐步擴大票決民主並發展協商民主。
3.法治社會。即相對於國家和政府,政黨和其他社會共同體(甚至包括市場經濟組織)行使社會公權力的法治化。其基本要求,一是法律信仰,社會公眾對法律均有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歸感;二是守法自覺,社會成員自覺履行法定權利和義務;三是社會自治,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自我管理自治體的公共事務;四是社會監督,公民、社團、輿論自下而上地維護法律秩序、捍衛民主法治權威;五是社會安定,社會呈現運轉有序、解紛機制健全、人民安居樂業的狀態。
法治社會是法治中國的基礎工程。要實現法治社會,就必須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要依法推進國家公權力向社會轉移,做到不越俎代庖、不幹預、不包攬取代;要制定社團法,依法保護和規范社會組織、團體,確保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培植和發展更多的社會組織、團體,形成大社會、小政府的機制;要建立健全激勵和促進社會管理創新的體制、機制,依法推進社會管理創新。
總體布局:建設法治中國的總布局簡單地說就是「兩個堅持」。
一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級政府的基本准則,這三方面要共同推進,其中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和建設法治中國的核心和關鍵。
二是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其中法治國家是主體,主要是規范和約束國家權力;法治政府是重點,和老百姓直接打交道最多的是政府;法治社會是基礎,全民都要守法、依法辦事。只有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都建成了,我們才能說在960萬平方公里的華夏大地上全面建成了法治中國。
❻ 法治中國建設的重大意義包括什麼
重大意義:
第一,抄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❼ 法治中國擁有哪八大特徵
現在還說不復上什麼法治中國制,更不用說什麼八大特徵了。
法治應有幾個最基本的特徵:第一,法治不只是一種制度化模式或社會組織模式,而且也是一種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識。第二,法治作為特定社會人類的一種基本追求和嚮往,構成了工業化和民主化的秩序基礎。第三,法治的最重要的含義,就是法律在最高的終極的意義上具有規限和裁決人們行為的力量,法律既是公民行為的最終導向,也是司法活動的唯一準繩。
現代意義的法治始源於西方,最早可追溯自古希臘。古希臘人把尊重法律和自由並論為實現他們的政治理想——城邦生活的和諧(「善」)的兩個基本政治准則,主張自由就是人只受法律約束,法律比人還要有權力。畢達格拉斯最早提出「人治不如法治」之說。古希臘偉大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其代表作《政治學》中明確主張:法律是有道德的文明的生活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是導致城邦「善」的一個條件。在此基礎上,他認為法治的基本要素在於「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有應該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❽ 法治中國在我心中作文.450字
在我們的生活中,法律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有了它,社會才會安定;有了它,人們才能過上安穩的日子;有了它,我們的家園才會和諧;有了它,壞人才會得到應有的懲罰。總而言之,法律是人民安全的保障,是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的規范。知法、學法、守法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並且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運用法律來捍衛自己合法的權益,使自己成為一個知法、守法、學法、用法的公民。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很小的事情都會用到法律。例如:在馬路上靠右行走,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在十字路口聽從交警的指揮……這些雖然都是一些不起眼的事情,但是卻都與法律有關系,這就證明法律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沒有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而已。作為小學生,我們雖然對法律的理解不夠深刻,但是起碼我們知道,在學校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做一名遵紀守法,熱愛學習的好孩子。
拾金不昧,樂於助人,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這些都是優秀品質,我們每個學生都知道,但是能把這幾點做好卻很不容易。一些同學平時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慢慢地養成了不良習慣,長大後就很容易違法亂紀,使自己誤入歧途,深陷囹圄。因此別忽視了小事,一些不經意的小事也許就是你步入歧途的導火索,會讓你走向不軌的道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教訓。
同學們,讓我們知法學法、守法用法、讓法律永駐我們心中,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少年,那樣我們的前途將會一片光明。
❾ 法治國家是法治中國的全部內容對嗎
這種說法是不完整的來 。
法治源中國,是新時期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為一體的法治建設新目標;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新路徑;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方針;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方法。
「法治中國」是自黨的十五大以來,有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中國版」「綜合版」和「升級版」。說它是「中國版」,是因為「法治中國」是世界的法治共性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它只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不適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說它是「綜合版」,是因為它並不限指「法治國家」,它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綜合體;正因為它既是「中國版」,又是「綜合版」,特別是中國新時期法治建設的新目標,因而是「升級版」。
❿ 什麼是法治中國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貌似只是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