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經濟立法對秦朝經濟發展的作用
⑴ 如何認識和評價秦朝的經濟立法
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用商鞅時制定的度量衡標准器,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今見秦朝權量,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頒布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這種權量出土多,分布廣,長城以外也有發現,可見統一度量衡是認真有效的。秦始皇還用法律規定了度量衡器誤差的允許限度。他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不過二百四十步為畝的制度實際上只行於舊秦,可能還有舊趙境內,東方許多地區仍以百步為畝,直到漢武帝時期為止。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修馳道,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了統一國家的發展。秦朝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軌,對於後世影響極大。
土地制度
商鞅變法以後,按畝納稅,秦國的經濟體制就全面轉入「耕戰」。即重視農業生產和對外戰爭,以農業生產支持對外戰爭,以軍功授爵賜予土地。同時由國家法令具體指導農業生產。但統一全國後類似的制度似乎並未取得顯著效果。
秦始皇使黔首自實田,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地主階級憑借這個命令,不僅得以合法佔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種手段兼並農民的土地。土地被兼並的農民,不得不以「見稅什五」的苛刻條件耕種豪民之田。
戶籍制度
早在秦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國就建立了以「告奸」為目的的「戶籍相伍」制度。後來商鞅規定,不論男女,出生後都要列名戶籍,死後除名;還「令民為什伍」,有罪連坐。秦律載明遷徙者當謁吏轉移戶籍,叫做「更籍」。秦王政統治時期,戶籍制度趨於完備。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令男子申報年齡,叫做「書年」。據雲夢秦簡推定,秦制男年十五(另一推算是十七)載明戶籍,以給公家徭役,叫做「傅籍」。書年、傅籍,是國家征發力役的依據。
秦始皇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實田」,即令百姓自己申報土地。土地載於戶籍,使國家征發租稅有了主要依據。戶籍中有年紀、土地等項內容,戶籍制度也就遠遠超過「告奸」的需要,成為國家統治人民的一項根本制度。秦置二十級爵,以賞軍功。國家按人們的爵級賜給田宅,高爵者還可以得到食邑和其他特權(見爵制)。爵級載在戶籍,所以戶籍也是人們身份的憑證。
秦的社會組織相當嚴密,商鞅變法建立了「什伍連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勞力以上的都必須分居, 獨立編戶,同時按軍事組織把全國吏民編制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十家連坐。這種嚴苛的法律把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國家直接控制了全國的勞動力,保證了賦稅收入。統一後秦國將此推廣至全國。類似的保甲制度和戶口制度一直到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仍被當局採用。
重農抑商
秦朝自「商鞅變法」後,嚴格限制商業的發展,主要措施有:在集市收取高額的市場租金;在主要道路關卡收取高額的關稅;對商人編商籍(類似工商登記);若商人破產則將被收編為國家苦役。這些措施實施後,使得商人的可預期利潤遠低於農戶,於是自由商人自行消亡。
鹽鐵國營
秦朝的主要基礎行業是鹽、鐵的開采和販賣,秦朝令民間商人不得從事此類行業,而統一由國家行政官僚經營,負責全國各地的鹽、鐵開采和出售。
秦統一中國後,將以上制度推廣至全國。這些制度在中國仍存有普遍的痕跡,或者部分機制仍在起作用。如類似的保甲制度和一直到無君主的中華民國時期仍被當局採用。而戶口制度,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本人口登記制度。
⑵ 秦朝政治發展對經濟的影響
秦朝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皇帝為中心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官位不專世襲,實行屬俸祿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職有明確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牽制。
秦朝的政治體制有利用於打破世襲貴族對經濟資源的壟斷,促進經濟生產因素的流動;官員由皇帝任免,且考核政績,在上級的壓力下有利於提高政府機構的處理經濟事務的效率,減少行政成本;秦朝對貨幣、度量衡等經濟工具的統一,有利於國內產品的廣泛貿易交換,增強對全國經濟的調控。
⑶ 秦朝的經濟法律規范有哪些
中國封建制的經濟立法是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開始的。至秦朝時,統治者為鞏固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發展生產力,對社會經濟進行統一管理,制定了很多調整經濟關系的法的規范。
(一)賦役制度
賦役制度即賦稅制度和搖役制度的合稱。秦朝以前賦與役合征,秦朝以後徭役另行征發。
賦稅萌芽於奴隸社會,相傳「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砌」。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土地制度的變化,賦稅制度也相應發生變化,賦與稅逐漸合二為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改變戰國時期各國賦稅的混亂局面,對賦稅制度進行了統一和改革,頒布了「令黔首自實田」法令。秦律的《田律》、《倉律》、《金布律》中,都有關於田租方面的條款。
搖役制度起源也很早,奴隸社會就有「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家稅者,謂出土徒車輩給徭役也」的征發搖役制度。戰國時期,各國戰亂紛爭,力役、軍役征調日益頻繁。《秦律十八種》的《搖律》對秦的搖役作了具體規定。
秦朝的賦稅法主要是按照土地徵收賦稅,除此之外,就是舍地而稅人。即按照戶口徵收戶賦和口賦。如果為逃避賦稅而漏報或不報戶口者,以「匿田罪」論處。犯此罪者,除罰盾外,還強令其遷居。同時,當地的官吏也要受到株連。秦朝統治者「內興工作,外攘夷狄,收太半之賦」,田租、口賦、鹽鐵之利比秦以前重二十倍。
秦朝時期,有更卒、正卒、成卒等三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縣服役一個月稱為「更卒」,即輪流服役的士兵;每人依次輪流到京師服役一年,稱為「正卒」;每人駐守邊境一年,稱為「戍卒」,即守邊的士兵。《秦簡》中的《徭律》對拖延不征發搖役和赴徭失期都作了處罰規定,還專門規定了「逋事」和「乏徭」罪。
繁重的賦稅剝削和搖役負擔,導致百姓窮苦不堪,怨聲載道,這正是秦末農民大起義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金融貨幣制度
秦時的金融貨幣制度主要集中在《金布律》、《錢律》和《效律》等有關法規中,主要內容有:
1.壟斷制幣權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並起,戰爭頻繁,錢法混亂。各地自行鑄幣,種類繁雜,現格不一,輕重不等。官府對貨幣沒有進行統一管理,對商賈私鑄錢幣也不加限制,為商賈開辟了牟利致富的途徑。
秦王朝在取得全國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控制權之後,對貨幣實行了改造和統一。由中央壟斷制幣權。廢除舊幣,制新幣,設粟內史(九卿之一)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秦律禁止盜鑄錢,造幣權由國家控制。《封診式》中有「丙盜鑄此錢,丁佐鑄。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錢、熔,來諸之」的記載。丙、丁私鑄造錢幣,被甲、乙捕捉,告發到官府,並沒收其錢和鑄錢模子。這說明不允許盜鑄錢幣,否則便構成犯罪,要受到法的制裁。
2.統一幣制
秦朝在壟斷制幣權的同時,又規定統一的貨幣規格和比價。如秦《金布律》規定:秦時以金、布、錢為流通貨幣,比價是十一錢比一布,其規格「布袤八尺,幅廣二尺五寸」。如果貨幣中的金布不夠規定尺寸,一律不得流通。
保證貨幣的流通,也是統一幣制的重要內容,依據《金布律》的規定,要求在流通和交易中,錢幣好壞應一起使用,秦對貨幣的使用管理也很嚴格。「賈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擇行錢布。擇行錢布者,列伍長弗告,吏循之不謹,皆有罪」。對貨幣的回籠管理也比較嚴格,為泛指濫裝和濫用貨幣而建立了受錢出錢制度。據《金布律》記載,官府收錢時按一千錢裝為畚(音本,用竹編成的盛器),然後蓋上丞令的印章,加以封緘。出錢時,必須經過丞、令檢驗後,才能啟封使用。
(三)手工業管理制度
手工業管理方面的法是關於手工業生產經營活動和組織管理的法的規范。我國手工業歷史悠久,「神農耕而作陶」,主要表現為家庭手工業。隨著農業的發展和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逐漸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有關這一方面的法律規范隨之出現。
1.主要立法
《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有不少是關於手工業管理方面的法規,其中《工律》有五條簡文,是關於官營手工業管理的法,《工人程》有三條簡文,是關於官營手工業從業人員的勞動定額的法,《均工律》有三條簡文,是關於手工業者勞動調度的法,《佚名律》中也有有關考核工匠的法的規定。《睡虎地秦墓竹簡》並不是秦律的全部,但從中也足以見秦朝對手工業管理的重視。
2.手工業管理的主要內容
秦朝對從業人員的考核,對生產定額和生產品種都有具體規定。對工師、刑徒、技工年年都要進行考核,凡在每年總考核中被列為下等者,要受到「貲」罰。對不屬於本年度計劃規定和沒有朝廷指令的產品。一律不準擅自生產,否則工師與丞都要受到「貲二甲」的處罰。
此外,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關於產品質量也有明確規定,《工律》規定,手工業產品都有一定規格。
秦朝還專門設有工室作為管理官營手工業的機構。
⑷ 中央電大教育法學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中國法制史作業1》答案
一、名詞解釋
1.圜土:圜土是夏商周朝監獄的通稱,用圓形土牆或以圓形土坑築成,用來關押犯罪人或者強迫其在其中進行勞作。
2.質劑:古代貿易券契質和劑的並稱。長券叫質,用以購買馬牛之屬;短券叫劑,用以購買兵器珍異之物。
3.七出:七出 又稱「七去、」「七棄」。中國古代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所謂「七出」,即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
4.五聽:中國古代司法官吏在審理案件時觀察當事人心理活動的5種方法。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的簡稱。
5.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
6.子產: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7.具五刑: 指的是「具備五種刑罰」而非一種酷刑。具五刑:秦代特有的一種酷刑,即對一個囚犯先後施用五刑。是一種極端殘忍的肉刑與死刑並用的刑罰。
8.廷尉:是一種官名,職能是管理天下刑獄。
二、論述題。
1.夏朝的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
(1)"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隸制刑法的總稱,其具體內容已無從查證。據後人追述,夏朝已經有"五刑",共三千條。
(2)"威侮五行,怠棄三正"。這是夏啟在准備討伐有扈氏時發布的戰爭令,即軍令〈甘誓〉中一條罪名。
(3)"昏、墨、賊,殺"。 其中的昏、墨、賊是夏朝的三個罪名,殺是刑名。"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
(4)"呂命穆王,訓夏贖刑"。夏朝已經有了贖刑。當時用青銅來贖罪。
2.奴隸制五刑分別是什麼
即黥(墨)、劓、刖、宮、大辟。墨刑是在罪犯面部或額上刻辭後塗以墨;劓刑是割鼻;刖刑即斷足;宮刑即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閉的刑罰;大辟即死刑。
3.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導思想是什麼?
(1)以德配天(2)明德慎罰:是西周時期提出的一種法制思想。內容簡單說來即提倡德治,謹慎使用刑罰。西周各代統治者把道德教化與刑罰鎮壓結合起來,形成了西周時期「禮」、「刑」結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法制觀,被後世奉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則與標本。 (3)刑法世輕世重:(西周)是指應根據時世的變化來確定用刑的寬與嚴、輕與重,具體內容是:「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
4. 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立法指導思想是什麼?
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立法指導思想:
(1)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不論是誰,只要違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論罪處刑。取消了舊奴隸主貴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權,開始打破了奴隸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壘。
(2)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與百姓者也。要求制定成文法,向老百姓公布,是人人皆知法爾有法可依。否定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秘密法。
(2) 重其輕者。在定罪量刑時,加重對輕罪的刑罰。
5.分析秦朝經濟立法對秦經濟發展的作用?
作用非常大,從某一方面說,這也是秦始皇的主要的功績。秦朝鼓勵和發展了農業生產,鼓勵和發展了手工業產品,維護了市場交易秩序,這些都對秦朝的經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⑸ 分析秦朝經濟立法對秦朝經濟發展的作用
你好,抄1.關於自然資源保護方面:早在兩千年前封建統治者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自然生態的規律,同時採取了周密的管理措施,通過法律令加以保護。
2.關於農業生產管理方面:獎勵農耕,發展農業生產,是封建地主階級早在變法革新時就已提倡的事業。
秦始皇即位後,用法律令對農業生產加以規定以促進農業的發展。
3.關於官營手工業方面 :
(1)關於產品規格(產品規格要一致;為保障產品質量,秦朝建立了生產責任制和產品檢查評比制度)。
(2)關於產品定額、勞動力計算方法(根據季節、勞動工種、性別、年齡、熟練程度用不同的摺合辦法計算產品數量)。
4.關於市場貿易管理方面:
(1)出售商品要明碼標價。
(2)貨幣的比價與使用 (在秦朝,有三種貨幣,分別是錢、金、布。
三者之間有一定的換算比例。
(3)關於度量衡的使用與管理。
⑹ 談談秦朝政治對經濟的影響,你怎麼看
秦朝的經濟制度隨抄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轉型,不斷發展.土地國有制度的強化,奠定了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農業管理制度的提升,促進了國家農業經濟的發展,租賦徭役制度的加重,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
工商業管理制度的豐富,促進了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秦國秦朝經濟制度建設的不斷強化。大大提升了秦國秦朝的綜合國力。為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並對後世封建王朝經濟制度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對今天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⑺ 秦朝建立後經濟的發展情況
經濟肯定是發展了,肯定不可能退後。 當中原經濟區走向衰落之時,秦統一六國之後,統一貨版幣統一度量衡等,權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 中央專制集權的實施與郡縣制的推行以及法律的保障,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 因此秦朝時候經濟繼續發展,但是由於當時徭役嚴重,如果如漢初一樣採取黃老思想也許效果會更好。
⑻ 簡述秦朝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
農業:以法律形式確定土地私有。開通靈渠,江南運河,廣泛推廣牛耕和鐵農具內,開發西北西南地容區。
手工業:采礦,冶煉,制陶,造船,漆器,紡織都有所發展,最重要的是冶鐵和冶銅。
商業:咸陽是全國商業中心,出現不少大商人。修馳道以遍交通。統一貨幣,度量衡。
⑼ 秦朝的法律制度在中國法律制度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奠定了中國復後世法律的基制礎,是典型的大陸法系;
2、第一次為大統一的國家建建立制度,考慮到了幅員遼闊的帝國的各種情況,說明要細化具體;
3、是先秦制度的繼承和延續,大大地豐富了以前的法律,逐漸細化,適應新的社會動態;
4、拜託了奴隸社會的法律,逐漸走向封建化,土地私有延續千年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支柱性產業。
⑽ 秦朝的主要經濟政策是什麼
秦朝的主要經濟政策有:
1.統一貨幣
秦始皇廢止戰國時各國形制和輕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貨幣,改以黃金為上幣,以鎰(二十兩)為單位;以秦國舊行的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文曰半兩,重如其文。
2.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用商鞅時制定的度量衡標准器,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今見秦朝權量,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頒布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這種權量出土多,分布廣,長城以外也有發現,可見統一度量衡是認真有效的。秦始皇還用法律規定了度量衡器誤差的允許限度。
他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不過二百四十步為畝的制度實際上只行於舊秦,可能還有舊趙境內,東方許多地區仍以百步為畝,直到漢武帝時期為止。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修馳道,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了統一國家的發展。
秦朝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軌,對於後世影響極大。
3.土地制度
商鞅變法以後,按畝納稅,秦國的經濟體制就全面轉入「耕戰」。即重視農業生產和對外戰爭,以農業生產支持對外戰爭,以軍功授爵賜予土地。同時由國家法令具體指導農業生產。但統一全國後類似的制度似乎並未取得顯著效果。
秦始皇使黔首自實田,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地主階級憑借這個命令,不僅得以合法佔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種手段兼並農民的土地。土地被兼並的農民,不得不以「見稅什五」的苛刻條件耕種豪民之田。
4.戶籍制度
早在秦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國就建立了以「告奸」為目的的「戶籍相伍」制度。[78]後來商鞅規定,不論男女,出生後都要列名戶籍,死後除名;還「令民為什伍」,有罪連坐。秦律載明遷徙者當謁吏轉移戶籍,叫做「更籍」。秦王政統治時期,戶籍制度趨於完備。
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令男子申報年齡,叫做「書年」。據雲夢秦簡推定,秦制男年十五(另一推算是十七)載明戶籍,以給公家徭役,叫做「傅籍」。書年、傅籍,是國家征發力役的依據。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實田」,即令百姓自己申報土地。土地載於戶籍,使國家征發租稅有了主要依據。戶籍中有年紀、土地等項內容,戶籍制度也就遠遠超過「告奸」的需要,成為國家統治人民的一項根本制度。秦置二十級爵,以賞軍功。
國家按人們的爵級賜給田宅,高爵者還可以得到食邑和其他特權(見爵制)。爵級載在戶籍,所以戶籍也是人們身份的憑證。
秦的社會組織相當嚴密,商鞅變法建立了「什伍連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勞力以上的都必須分居, 獨立編戶,同時按軍事組織把全國吏民編制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十家連坐。
這種嚴苛的法律把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國家直接控制了全國的勞動力,保證了賦稅收入。統一後秦國將此推廣至全國。類似的保甲制度和戶口制度一直到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仍被當局採用。
5.重農抑商
秦朝自「商鞅變法」後,嚴格限制商業的發展,主要措施有:在集市收取高額的市場租金;在主要道路關卡收取高額的關稅;對商人編商籍(類似工商登記);若商人破產則將被收編為國家苦役。這些措施實施後,使得商人的可預期利潤遠低於農戶,於是自由商人自行消亡。
6.鹽鐵國營
秦朝的主要基礎行業是鹽、鐵的開采和販賣,秦朝令民間商人不得從事此類行業,而統一由國家行政官僚經營,負責全國各地的鹽、鐵開采和出售。
秦統一中國後,將以上制度推廣至全國。這些制度在中國仍存有普遍的痕跡,或者部分機制仍在起作用。如類似的保甲制度和一直到無君主的中華民國時期仍被當局採用。而戶口制度,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本人口登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