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農村法治

農村法治

發布時間: 2020-12-19 23:10:14

Ⅰ 什麼是農村法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要點
「新農村」讓農民變得有錢了,有錢了人就會變壞,變壞了就要暴力機關使用暴力工具來統治
莫說農村要法治,城市也要法治

Ⅱ 為什麼說農村是法制建設的薄弱環節

經過多年的普法教育,廣大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明顯增強,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成效顯著,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營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
一、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
自開展全民普法教育以來,農民的法律、權利意識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農民知道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但總體來看我國農民的法律意識還處於較低水平,農村法制宣傳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對法律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學習積極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農村普法宣傳仍是法制教育的薄弱環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國家「五五」普法20多年的發展進程,在明確提出「法律進鄉村」的大背景下,人們對於法律的了解還是有了一定的提高,更多的農民百姓認識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他們需要更多的法律化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糾紛,促使其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農民接受法制學習教育的機會總體來看還是比較少,農村法制宣傳存在「死角」
,農民日益增長的法制需求與落後的法制宣傳教育還存在著比較突出的矛盾。
(二)農民對法律的認識不到位,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意識淺薄。

大多數的農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更多的人認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權利的實現,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為的發生。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選舉中我們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選票,候選人用金錢「買選票」的事情屢屢發生。他們不知道這樣濫用自己權利的後果是導致選舉結果並不能達到真正實現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損壞自己的利益告終,而這種權利、義務意識的淺薄最終不能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
(三)農民法律維權意識存在誤區。覺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維權的手段,特別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徵用賠償等問題上更是望而卻步。由此造成許多本可以通過法律訴訟、司法調解等法律途徑解決的問題,演變成了信訪問題。法律意識維權上的這一誤區直接造成對政府的信賴往往勝過對法律的信賴,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信訪的工作量以及社會的不和諧因素。

三、問題存在原因
(一)主觀原因:1、農民群眾本身文化素質相對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村民對於法律知識的接受水平。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多的農村村民特別是農村青壯年湧入城市,而留守家中更多的是老人、婦女和小孩。而這樣的一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更甚者不識字的占據了絕大多數,他們不懂法律並且法律意識相當薄弱,所以這樣的農村村民較少參與普法活動。正是由於他們法律知識水平和法律意識都比較低,對法律缺乏信任感,從而不會應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2、鎮、村雖然都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機構,但法制宣傳作為一種「軟指標」做與不做在短時期也沒有明顯的效果。在一些村幹部中,他們本身的法律知識就相當的薄弱,更別說讓其帶頭學法了。所以少數地方的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還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應付檢查上。
(二)客觀原因:1、封建文化思想在農民百姓腦中已根深蒂固。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廣大農民思想觀念中,權大於法的思想難以根除。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農民對國家法律看到更多的是其強制性的一面,認為法律的主要職能是鎮壓,而相對忽略了法律同時還具有權利保護的一面。長期以來,就形成了政府的權利大於法律的思想認識。這種法律制度與封建文化思想之間的鴻溝,阻礙了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2、法制宣傳隊伍力量薄弱,經費缺乏。

目前農村的普法工作主要依靠鄉(鎮)司法所進行。全國農村人口占據全國總人口的80%,如此龐大人口的法制宣傳任務,僅僅讓鄉鎮司法所工作人員擔負,
普法職能存在嚴重不足。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法律維權意識的薄弱現象,影響農民百姓對法律的深入了解。
另外由於普法經費的缺少也影響著普法宣傳工作。
3、普法宣傳的形式單一,內容缺乏針對性。
首先,農村普法的方法比較單一,大多時候還是採取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宣傳資料等形式進行。通過掛橫幅、貼標語進行宣傳,往往造成農民只知法律名稱而不知其內容。至於分發的宣傳資料,雖然內容詳細,但是受不同程度的文化影響他們不一定能夠理解。其次,內容缺乏針對性表現在,沒有對不同地區的農民百姓所需的法律知識進行認真的分類。

Ⅲ 農村法治的重要性

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是促進新農村建設各方面工作開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強農村法治回建設,才能推進農答村物質文明又好又快發展,豐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強化農村政治文明建設。在加強農村法治建設中,必須把握好以下工作重點。即: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以全面提高農村幹部群眾的守法意識和用法水平;深入開展依法治村工作,把依法治村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健全完善農村民主政治,實現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加強農村法治建設,要把農村法治建設與農村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與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緊密結合,與農村社會穩定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加強農村法制建設,要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農村干群法律意識和法治素質,提高農村整體法治水平上來,用法治手段解決農村穩定存在的各種問題,以確保農村繁榮穩定,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健康、順利進行。

Ⅳ 簡述加強農村法制建設的措施

一是以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作為工作主線,充分發揮綜治、司法、信訪等部門的協同作用,通過狠抓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強化細化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及刑滿釋放重點對象的管理,建立並落實了群防群治責任制。

二是以「法務網格工程」為依託,完善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網格「五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全面建立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統籌城鄉法律服務資源,建立結構合理、服務優質、運轉高效的法律服務體系,推動法律服務更好的惠及群眾,保證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和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

三是按照「人員本土化、隊伍專職化、職能多元化、管理規范化」的要求,為及時有效的掌握村民民意、化解矛盾糾紛、管理交通和消防安全等工作,積極推進了「一村一警務主力」工作,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Ⅳ 怎樣推進農村依法治理

第一,在農村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實際,積極開展面向農村、農民的法制宣傳教育,搞好相關法律服務。特別要針對廣大農民的文化需求和個性特徵,採用農民群眾易於理解、容易接受、樂於參與的法制宣傳方式,在寓教於樂中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通過深入開展「送法下鄉」「以案說法」「法律服務」等活動,滿足廣大農民學習法律知識的需要,增強農民群眾依法辦事的意識,自覺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應把法制宣傳教育納入政府對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結合農村土地徵收徵用、土地承包等問題,引導農民依法解決各種矛盾和糾紛,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應抓好進城務工人員的法制宣傳教育,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和依法維權意識,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充分的法制保障。
第二,進一步提高農村基層幹部依法管理基層事務的能力。推進農村依法治理,農村基層幹部扮演著重要角色、起著關鍵的作用。應在大力推進農村基層幹部隊伍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基層幹部的法制教育,不斷增強他們依法辦事、依法管理基層事務的能力。應教育和引導基層幹部切實尊重和保護農民的民主權利,凡是村裡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和農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都要交由全體村民或村民代表會議決定,推動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應進一步推進村務公開,完善村民民主理財、民主評議幹部、審計監督村集體財務等制度,使廣大農民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還應積極推行鄉鎮政務公開,以方便群眾辦事,接受群眾監督。
第三,拓寬農村社情民意表達渠道。應根據目前農村實際狀況和農民需要,完善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基層幹部聯系群眾制度,加強農村信訪工作,逐步建立農民群眾平等表達訴求的制度化平台。農村廣大幹部要做好進村入戶下訪工作,主動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真正了解農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把各項工作積極主動地做好。應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機制,堅持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結合,依法、及時疏導和化解各種矛盾糾紛,切實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應針對目前農村存在的土地糾紛、環境污染等突出問題,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尊重農民的合理要求,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第四,深入開展基層平安創建活動。保護農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創造農民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是推進農村依法治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應通過加強農村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著力解決影響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一方面要加大依法打擊犯罪的力度,嚴厲打擊農村黑惡勢力犯罪,徹底鏟除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村人防、物防、技防建設,切實有效預防和減少各種違法犯罪。應動員和組織各方面力量,完善齊抓共管的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夯實農村平安創建的基礎,在廣大農村形成人人參與、共創平安的工作局面。

Ⅵ 怎樣加強農村法制教育力度

參考: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全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決策。胡錦濤同志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擴大農村基層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建立村務公開制度,開展普法教育,確保廣大農民群眾依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這為我們開展農村的普法工作指明了方向。為此,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審視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積極探索新方法、新途徑,增強工作的科學性、實效性,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法治保障。

一、科學的審視和認識我市農村普法工作

經過20多年的普法教育,特別是「五五」普法規劃首次把農民作為重點普法對象以來,全市各地不斷深化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基本形成;教育形式、工作載體不斷豐富;重點人員法律培訓、民主法治村創建進一步規范,農村普法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農民法律意識和素質總體得到提高,維權靠法的風氣逐步形成;農村幹部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觀念開始確立,管理農村事務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得到加強,農民參政議政和民主權利逐步落實;基層依法治理不斷深入,農村法制環境逐步改善,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改革、發展和穩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夯實了基礎。但我們也應看到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工作發展不平衡

從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全局來看,存在城鄉之間的不平衡,城市的普法工作比農村的普法工作開展得要好。從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來說,存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經濟較發達地區好於經濟欠發達地區。如賓縣農村普法工作,投入力度大,年平均專項經費5萬元;活動形式多樣,幾年來相繼開展了「法律大蓬車」、「小手拉大手」、「法制電影下鄉」等活動,促進了全縣農村普法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普法針對性不強

農村普法形式比較單一,採用的方法主要停留在年初定規劃,年內組織幾次大型宣傳活動,辦幾期培訓班,年終搞總結。不少地方存在著「為宣傳而宣傳」,就法律條文而宣傳,不重視農民實際需求和法律精神培育,學用脫節。

(三)機構設置不適應需要

多少年來,區、縣(市)法制宣傳工作名義上是由各依法治區、縣(市)領導小組組織領導,實際上工作職責落實在司法行政部門(我們市也一樣)。各依法治區、縣(市)領導小組是一個虛設機構,他的辦公室與司法行政部門的法制宣傳教育科(股)實行的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這種機構設置無論在領導許可權、領導力度還是領導威信上都顯得欠缺。到鄉鎮一級一般只有一個主管政法工作的領導分管,具體工作由司法所負責。行政村僅有一名身兼多項工作的村委會主任或治保主任組織。對於如此龐大的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顯然這種機構設置和組織形式極不科學,難以勝任面廣量大,任重道遠的農村普法工作。

(四)工作機制不健全

近年來,各級普法部門為避免走過場,達到預期效果,先後採取平時抽查、年終檢查、問卷調查和考核考試等形式,來檢驗和督促普法工作。這僅是一個定性考核,表面文章多、形式內容多,很難定量考核,缺乏一部強調性、權威性的法制宣傳法律法規。

(五)經費投入偏少

全市10縣(市)專項普法經費共計18.259萬元,按目前10縣農村人口278萬人計算,人均普法經費才0.07元,遠遠不能滿足工作開展的需要。就是這些有限的經費,有的地方也不能做到專款專用,影響了普法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淺析當前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當前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存在的上述種種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既有傳統文化、傳統觀念的制約,也有新形勢下經濟、政治、法律、社會等多方面新情況新問題的挑戰和影響。

(一)經濟條件的制約

現代法治的基礎是市場經濟,農村的法治基礎就是農村經濟。目前,我國農業正處在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和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中,農村經濟相對薄弱,遠遠落後於市場經濟的需要。薄弱和落後的經濟基礎決定了農村法制宣傳教育處於先天需求的不足和後天發展的障礙,法制宣傳隊伍力量不強、裝備差、宣傳手段滯後,導致宣傳活動難以取得明顯效果。在一些「老少邊窮」等偏遠地區,農民居住分散、消息閉塞,過著較為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生活,對法律的需求不多,運用法律調節社會生活和各種關系的願望不迫切,學法的積極性不高,從而造成了法制宣傳教育難以有效開展。

(二)傳統觀念的制約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學說為思想根基,強調人治而輕視法治,漠視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把治理國家的好壞寄希望於「清官」、「聖君」、「賢達」身上,視法律為統治工具。我國農村深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長期以來,大量的法律在農村被「宗法」、「土政策」所規避,輕視法律的觀念盛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一中國人的傳統通病,在農村表現得尤為明顯。

(三)農民整體素質的制約

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民難以享受和城裡人一樣的教育、文化等公共資源,農民總體上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素質不高、法制教育匱乏,客觀上制約了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的增強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也沒有形成合理的正比關系。一些地區農民法律意識沒有隨經濟的增長和我國立法步伐的加快而明顯增強,表現於農民對權力的崇拜、權利義務的模糊、主體意識的淡漠和法律知識的缺乏等。

(四)基層幹部觀念的制約

由於受到地緣、空間的限制,傳統觀念影響和自身素質的束縛,農村幹部對國家頒布的法律一知半解的不在少數,有「實用主義」的思維和做法。個別村幹部對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積極性不高,認為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農民法律素質後,反倒增加了他們的工作難度。甚至有的人還非常留戀過去依靠「人治」、依靠行政手段、甚至以簡單粗暴的方式管理農村事務的做法。一些基層領導借口經濟工作,對普法採取消極應付的態度,給普法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

(五)普法隊伍的制約

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程,投入大,見效慢,這就需要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具有默默奉獻的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意識。我們感到,經濟條件的發達與否,固然對一個地方的普法工作有影響,但還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實踐證明,在經濟欠發達的地方,只要普法機構的領導和幹部能夠振奮精神,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圍繞工作大局,積極開展普法工作,以「有為」促「有位」,農村普法工作照樣能夠收到實實在在效果。

三、進一步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對策

加強農村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突破原有的慣性思維模式,針對實際情況,創新制度,建立一套有效的工作機制,實現法制宣傳教育的良性循環。

(一)在理念上,要堅持以人為本

要始終把提高農民法律素質、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提高農村法治化管理水平作為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針對農民人口眾多,文化層次參差不齊,法律素質高低不一的實際,採取重點突破,分類施教的方式。當前,最關鍵的是要抓好村「兩委」幹部、黨員和村民代表的宣傳教育,提高他們的法律素質和依法決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在內容上,要貼近實際

要針對新農村建設和「法治哈爾濱」建設的迫切需要和廣大農民群眾的現實需求,選擇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聯系最密切的法律法規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一要圍繞促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要求,以憲法為核心,開展公民基本權利義務方面法律的宣傳教育,增強廣大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依法履行義務相統一的觀念,提高依法參與民主管理意識和水平。二要圍繞發展農村經濟的要求,開展農業生產和市場經濟方面法律的宣傳教育,培養農民契約自由、辦事合法、公平競爭、誠實守信等意識和習慣,滿足發展農村經濟的要求。三要圍繞實現農村社會和諧的要求,開展維護穩定和化解矛盾糾紛、保障合法權益方面法律的宣傳教育,引導農民依法解決各種矛盾和糾紛,依法表達正當的利益訴求,促進農村和諧穩定。

(三)在方式上,要強化針對性

由於農民群眾居住比較分散,人員流動較大,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整體素質不高,使得農村法制宣傳教育人員難集中、時間難安排、活動難組織。因此,我們必須要針對農村的這些特點,創新宣傳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上下功夫。當前就是要大力推進「法律進鄉村」工程和「法律大集」活動,盡可能運用貼近農民生產生活的典型案例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寓法制於新聞事件,寓法制於典型案例,寓法制於百姓生活,寓法制於文藝娛樂,進一步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趣味性、導向性,真正使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使廣大農民群眾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法制宣傳教育中來。要善於把法制宣傳教育與創建「民主法治村」、「平安村」、「文明村」等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使普法教育和創建活動相得益彰。要充分發揮報刊、電視、廣播和網路等現代大眾傳媒的作用,暢通大眾傳媒在農村的宣傳渠道。

(四)在力量上,要整合資源

要注意整合農村法制宣傳教育人才資源。充分發揮農村人民調解員、司法助理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了解農村、熟悉農村、深入農村的優勢,進行法制宣傳教育;要注意整合城市人才資源。動員組織廣大法律志願者和有關社會力量到農村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形成以城帶鄉,城鄉統籌發展的良好法制宣傳教育局面;要注意整合農村法制教育陣地資源,不斷加大法制宣傳教育的投入,在鄉鎮設立法制輔導站,法律圖書室等;充分利用板牆報、標語、橫幅、小報、夜校等農村傳統法制宣傳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要注意整合網路資源,將網路法制教育向農村延伸,有條件的地方,可利用法制宣傳教育網站、遠程教育、法律服務熱線等手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形成多形式、立體化、全覆蓋的法制教育網路體系。

(五)在機制上,要加強領導

要努力形成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各部門齊抓共管,農村幹部群眾廣泛參與的良好格局。要發揮各涉農部門和基層組織的作用,建立引導社會力量支持農村法制宣傳教育事業的參與機制;要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制度建設,落實包括領導機制、保障機制、考核機制和監督機制在內的各項措施;要著力開拓新渠道,解決村級法制宣傳教育經費問題。在新的形勢下,農村法制教育要徹底改變「等米下鍋」的保守觀念,建立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尋求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與經濟工作的同步發展。一是要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利時機,提高黨委、政府領導對該項工作的認識,增加對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財政投入。二是尋求企業贊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會運用市場經濟規律來籌集農村法制教育經費,如利用普法宣傳網路對企業產品、企業形象進行宣傳,收取一定的廣告費用,達到法制教育工作與企業「雙贏」的效果。三是走有償收費的道路。對一部分產業化經營程度相對較高,生活相對富裕,對法制需求相對迫切的村、鎮,法制教育應實行適當的有償收費,如收取法制宣傳資料費、法制教育活動成本費等。

總之,今後我們在農村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要同建設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任務緊密結合起來,按照貼近農業生產實際,貼近農民生活實際,貼近農民切身利益的要求,針對不同對象,把握不同特點,不斷創新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法制教育形式,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全方位、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和法制保障。

Ⅶ 鄉村法治建設的重要意義

新鄉村的美好建設是我國獨特的新提法,它不但非常適應我國新鄉村的建設和發展,還有著進一步豐富的提升空間,更貼合我國社會主義創新的實際。

一、依法整治建設新鄉村的建設有著最重要的內容和基本保障,要想改變我國新鄉村的建設整體目標,我們就必須制定改進更加全面科學的法律、法治,這也是為了保證我國的法律法治得到新的改變、以及新鄉村有著更大的發展。

二、我國的法治文化歷史淵遠流長,紮根於廣大的鄉村之中,我國很多地方城市的法治文化和鄉土文化是相互繼承發展的,科學合理的鄉村法治建設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是一項難點多的系統綜合性工程,這些年以來我國各地人大常委會多次提出對建設新鄉村法治工作的意見建議。

三、目前,我們國家已經具備了新農村法治建設與進一步發展的條件,它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促進經濟發展,同時還可以對農業整體系統進行保護和支持,更好的促進新農村整體建設的進程。同時,我國新農村建設起步的基礎點較高,所以為了盡快的改善農村的基本法治條件,應該做出一套更有力、更直接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只有這樣,才能為新農村進程的順利進展,積累更多有益的經驗。我們應該有理由完全的信任,健全的法律法規建設與推廣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全新農村整體環境。

Ⅷ 如何實現對農村的法制宣傳,確保依法治村

一是鎮街法治宣傳服務站建設常態化。該市各鎮街區建立了法治宣傳服務站,主要負責法治宣傳、法律培訓、法律咨詢及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創建等工作。法治宣傳服務站設在司法所,司法所所長兼任站長,服務站成員由鎮街站室所負責人組成。肥城市司法局專門下發了文件,對法治宣傳服務站的人員組成、場所建設、工作職能作了明確規定。目前,該市14個鎮街全部建立了法治宣傳服務站,各項工作順利推進,依法治村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二是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常態化。該市各村(社區)將法治宣傳教育納入年度工作計劃。村「兩委」幹部、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集中學法每年不少於3次,每年開展不少於2次的群眾性普法活動,並建立了普法教育檔案。肥城市司法局、市普法辦組織各級執法單位和部門,充分利用元旦春節期間送法下鄉、4月份法治集中宣傳月、「12.4」國家憲法日等關鍵時段,到農村集貿市場、休閑廣場等人員流動多的場所開展法治宣傳活動和法律咨詢服務。在依法治村專項整治行動期間掀起農村普法新高潮。春節前後,已經在該市鎮街開展了送法下鄉活動16場,現場發放了法治宣傳冊、法治日歷掛圖、法治圖書、發放明白紙8萬余份,解答群眾法律咨詢500餘人次,受教育群眾達到15萬餘人。四月份法治宣傳月活動期間,該市司法局在依託桃花節開幕期間遊客眾多的有利時機,在劉台風景區組織開展了法律進桃花源活動,市直60多個行政執法單位參加了現場普法宣傳活動,重點突出了對涉農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各鎮街也結合當地實際,相繼開展了集中法制宣傳活動。

三是農村普法陣地宣傳常態化。該市大部分村(社區)按照要求建立了法治宣傳欄、法治文化圖書角,明確了專人負責。宣傳欄每季度更新一次內容,法律文化圖書角每年都要補充法律書籍。通過及時更新宣傳內容,及時補充法治宣傳資料、書籍,使群眾不斷獲取法律知識,接受法治教育,樹立法治理念。有的村設立了電子屏幕,定期滾動播出法律知識;有的村建立了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牆;有的村與法庭結合,法官定期到村開庭辦案,使廣大村民潛移默化地受到法治教育。

四是農村法治宣傳員、法律明白人培訓常態化。肥城市「六五」普法宣講團定期到鎮街區,以村「兩委」幹部為重點,開展對基層司法人員、村法治宣傳員、法律明白人的法治培訓。今年以來,已舉辦過各類法律知識講座36場,培養了一大批農村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宣傳員。

各鎮街區法治宣傳服務站也通過以會代訓、舉辦法治講座、以案釋法等形式,每月對農村法治宣傳員進行一次法律培訓。大部分村利用農閑時節,組織開展對「法律明白人」村民代表的法律知識宣傳普及活動,引領村民學法用法。

五是農村法律服務常態化。為提升農村依法治理能力,該市推廣實施了「一村一名法律顧問」工程。截至目前,全市80%以上的村(社區)配備了法律顧問。法律顧問們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每月至少兩次到村(社區)開展工作,為基層群眾、村(社區)組織提供法律咨詢、開展法律知識講座、起草修改村規民約、審查合同等法律服務。

Ⅸ 如何推動鄉村治理的法治化

日前有媒體評論來稱自,農業生產方式變革,農村社會結構分化,鄉村精英人才外流,傳統宗法觀念影響……鄉村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末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時要加快立法,推動鄉村治理法治化。

分析人士表示,「村霸」背後很多都有宗族惡勢力,要消除宗法社會的負面影響,讓宗族惡勢力難成氣候,大學生村官與當地沒有宗族糾纏,接受過系統的高等教育,知識水平較高,有利於強化農村基層組織隊伍。

希望鄉村可以早日實現法制化治理!

Ⅹ 如何開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

社會發展需要的社會系統工程,是全社會共同參與,旨在弘揚法治精神,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的公益性社會事業。將法律交給廣大人民,使廣大群眾知法、守法、樹立法治觀念,學會運用法律武器,同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作斗爭,保障公民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是過去二十多年我們實施法制宣傳教育規劃的目標。
做為一名基層法制宣傳工作者,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探索新形勢下法制宣傳教育規律和方式方法,破解基層工作難題,提升工作效率,做好「五五」普法總結驗收和「六五」啟動是當前必須思考和實踐的課題。
一、科學發展觀與法制宣傳工作的關系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體現在法律和法治思想上,就形成了新的以人為本法律觀,它是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在中國的新發展。
人本法律觀的立論依據包括:人是法律之源;人是法律的主體;人是法律的目的;人是法律的關鍵;人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法律的內容與發展;人的社會實踐是檢驗法律的唯一標准。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法治社會就是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民主法治是和諧社會的首要要求、內容和標志。和諧社會首先是一個民主法治社會。很難想像,一個在政治上不文明的國家,一個法治不健全的國家能夠實現國內社會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和諧,而和諧社會也就無從談起。法制宣傳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只有廣大人民的法律素質普遍提高,建設法治社會才有實踐的主體。
二、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觀念
思想觀念的改變是根本的改變,也是發展進步的基礎。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全縣有名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後幾乎家家外出討飯。1978年11月24日,小崗村18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18個手印,搞起生產責任制,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就在這些農民按下手印的不長時間,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隆重開幕。在關系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嚴峻歷史關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最高層的政治家和最底層的農民們,用一種觀念代替了另一種觀念,共同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1982年中國共產黨提出「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1986年,我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普法規劃,開始了漫長的全民普法過程,1997年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提高依法執政能力,黨在提出依法治國後適時提出了依法執政。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指出:「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這一系列舉措,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與推進法治建設歷程上不斷探索,治理國家的方式和觀念也在逐漸轉變。二十多年的普法,廣大群眾從法律知識異常匱乏到法律素質大幅度提高 ,2009年出台了《侵權責任法》,實行同命同價,兩會召開提出了修改《選舉法》,這一系列的舉措,我們感受到中國社會的民主與法制進程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我們更清醒地看到,中國是一個有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國家,長期的封建意識對社會的各個層面確實有著很深的影響,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始終存在,這使人們對法律的信任產生危機,嚴重阻礙著建設法治國家的進程。單一的法制宣傳教育已不能改變現狀,由此「五五」普法進一步提出了創建「法治城市」,建設法治型、責任型和服務型政府,推行依法行政和政務公開,強化公正司法等系列法制宣傳教育新舉措,落實這些措施,任重而道遠,也將是「六五」著重實踐的課題。
三、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大法治創建力度
社會在進步,人們的觀念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進步。中國共產黨從在封閉條件下實行計劃經濟依政策治國到在改革開放條件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法治國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從「一五」普法到「五五」法治創建,也是中國從計劃經濟依政策治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法治國轉變的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轉變的過程。黨的執政方式從主要依政策執政向主要依法律執政轉變;從強調嚴格遵守法律執政向既嚴格遵守法律、又主動創制和運用法律執政轉變;從加強自身制度建設與領導國家法治建設分頭實施向兩者同步推進,統一於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轉變。無論是依法治國還是依法行政,其前提、核心和關鍵都要求黨必須依法執政。因此,黨依法執政的提出,將對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產生深遠影響。加強領導幹部法制教育,實行領導幹部法制教育規范化,對領導幹部進行任職前必要的法律知識測試,加大對領導幹部依法執政情況進行監督,提升領導幹部依法執政意識和水平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環節。實行公務員法制教育系統化,讓公務員熟練掌握本行業的法律知識,做到嚴格依法行政。強化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法律意識,促進企業依法經營管理。實現青少年法制教育經常化,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識。對廣大群眾的法制教育實行趣味化,才能形成全社會法治建設氛圍,才能推進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向縱深發展,這是我們在「五五」期間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只有「六五」將這些措施落實到位,才能打開法治城市創建的新局面
四、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法制宣傳大格局
著眼於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這一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要求,當前,法制宣傳工作方式既要依靠傳統的宣傳形式,更要創新宣傳方式,藉助各種媒體的力量,真正建立起「黨委領導,政府實施,人大監督,司法行政主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普法」格局。
隨著構建法治政府步伐的加快,政府各職能部門已逐步認識到組織好本行業、本單位專業法學習是依法行政的必要條件,認識到加強專業法的社會宣傳是有效開展執法的必要基礎,並且在工作的推進和成效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由於主客觀等多方面的原因,法制宣傳的規模和實效還有很大的欠缺,普法主管部門仍然延用著年初分解落實任務,年中隨機檢查督促,年底抽樣考核驗收等古老的工作方法,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和人才去完成法制宣傳工作方式、方法的根本轉變,如何為政府各職能部門開展法制宣傳搭建一個更好的平台,實現從「演員」到「導演」的角色轉換,這是法制宣傳主管部門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法制宣傳教育形式的又一課題。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擔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一件事涉及的部門越多,越容易產生一種「我不做,有人做」的心理 ,從而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過去一部法律頒布後,法制宣傳部門起協調指導的作用,主要由專業法部門自己去宣傳,「五五」普法以來,我們積極構建了「法律六進」各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動機制,想在整合社會資源上下功夫,擴大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社會參與度和社會影響面,有一定的效果,但並不明顯,多數還是流於形式。法制宣傳主管部門如何凝聚全社會力量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實現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一些剛性措施,要讓法律宣傳做為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去完成。完善提請人大常委會任命人員任前法律知識考試的方式方法,真正體現這項制度的權威性,推行並積極實施領導幹部法律知識任職資格制度,真正把法律知識納入公務員年度考核和晉升考核,才能激發各級領導幹部、公務員學法用法的積極性,才能為依法決策、依法行政奠定必要的法律知識基礎和素質能力基礎,才能為全社會學法用法樹立表率,才能有力推進大普法格局的最終實施。

熱點內容
民法中的監護 發布:2025-01-11 18:17:39 瀏覽:606
央視社會與法平安365幾點 發布:2025-01-11 18:01:47 瀏覽:966
巴中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發布:2025-01-11 16:56:01 瀏覽:566
宰殺家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4:48 瀏覽:237
在我國會計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3:10 瀏覽:556
袁世凱立法稱帝 發布:2025-01-11 15:26:46 瀏覽:733
大同肖律師 發布:2025-01-11 15:25:57 瀏覽:13
兒童虛擬游戲法規 發布:2025-01-11 15:23:05 瀏覽:111
車鎖有問題廠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15:17:47 瀏覽:577
2017勞動法主動辭職 發布:2025-01-11 15:15:24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