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兒童道德發展

兒童道德發展

發布時間: 2020-12-20 01:17:29

A. 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徵

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徵:

(1)逐步形成和諧的道德認識能力。從小學時期開始,兒童形成系版統的道權德及相應的道德行為習慣,但小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具有依附性,同時也缺乏原則性,其發展的趨勢是穩定的、和諧的。

(2)道德言行從比較協調到逐步分化。一般來講,年齡越小,言行越一致;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出現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明顯地表現出自覺紀律的形成。自覺紀律的形成和發展是小學兒童的道德知識系統化及相應的行為習慣形成的表現形式,也是小學兒童出現協調的外部和內部動機的標志。

拓展資料

小學生,指正在小學上學的學生,亦指某類成年人的想法和思維方式與同齡人相差甚遠甚至背道而馳,對事物的認知和思考能力如孩子一般幼稚、單純。

舊指在國子監童科和民間蒙館、私塾讀書的學生,今指在小學讀書的學生。《文獻通考·選舉八》:「 徽宗政和四年,小學生近千人,尚有繼至者,分十齋處之。增教諭俸,不許受束脩。自八歲至十二歲,率以誦經書字多少差次補內舍上舍。

B. 簡述阿爾伯格對於兒童道德發展的階段

道德發展分成三個層次,每個層次又分為兩個階段:
層次1前慣例期(Pre-Conventional)
並沒有道德觀念,凡事只會著重個人利益和只為滿足自己而行事。
階段1避罰服從取向(Obedience and punishment orientation)
只單純地為免被懲罰而服於規范,不會考慮其他事情。
階段2相對功利取向(Self-interest orientation)
視會被人贊賞的行為作規范,為得到因贊賞而取得的利益而遵守規范。
層次2慣例期(Conventional)
道德觀念是以他人的標准作判斷,以此作為發展自我道德觀念的方向,因為這個層次的兒童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
階段3 尋求認可取向(Interpersonal accord and conformity)
為了取得成人的好感,而遵從成人定立的「好孩子」標準的規范( The good boy/good girl attitude)。同時亦認為滿足大眾期望的行為便是好的行為,因此會有較強的從眾表現。
階段4遵守法規取向(Authority and social-order maintaining orientation)
認為法律至高無尚的權威,並服從大眾所定下的各種規律作為道德規范。
層次3後慣例期(Post-Conventional)
道德觀念已超越一般人及社會規范,對自我有所要求。
階段5社會法製取向(Social contract orientation)
相信法律是為了維護社會和大眾的共同最大利益而制定的,一切會以大眾的利益,但仍有不足之處,所以有些時候應為了大眾的利益而作出違法。
階段6普遍倫理取向(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s)
憑自我心行事。
盡管法律有所限制,不過若因此而無法實踐自己的道德觀念,縱使犯法也在所不惜,因為那些法律是有違其建立的原意。
處於這個階段的人,會認為他所做的全為了全世界人類的福祉著想。

C. 教師榜樣對於對兒童道德發展有哪些作用

教師的榜樣作用對兒童的道德發展是非常重要,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大多數兒童的價值觀還有人生觀都是靠家長還有老師來確立,所以教師的很多行為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兒童。

D. 皮亞傑關於兒童品德發展的階段性理論是什麼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4)兒童道德發展擴展閱讀:

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擺脫了遺傳和環境的爭論和糾葛,旗幟鮮明地提出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發展觀,即心理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皮亞傑認為智力是一種適應形式具有動力性的特點。隨著環境和有機體自身的變化,智力的結構和功能必然不斷變化,以適應變化的條件。

在皮亞傑的理論中,格式既可被看成是有機體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子結構,又可被看成是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元素。認知結構就是協調了的格式的整體形式。

他將生物學的同化這一概念應用於心理學中,意指人們把知覺到的新鮮刺激融於原有的格式中,從而達到了對事物的理解,同化是個體認識成長的機制之一。

依據皮亞傑的觀點,平衡化指通過多重的去平衡與再平衡,導致從一接近平衡的狀態向著質上存在差異的平衡狀態遞進發展。而自動調節是介於同化與順應之間的第三者,對同化與順應進行調整以達到兩者的平衡。

皮亞傑認為一切知識,從功能機制上說,是同化與順化的統一;從結構機制上分析,則是主體認知結構的內化產生和外化應用的統一。而運算是組成認知結構的元素,各個運算聯系在一起就組成了結構的整體。

皮亞傑認為,發展有四個條件,即成熟、實際經驗、社會環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前三者是發展的三個經典性因素,而第四個條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隨之而發展起來的各種活動與心理操作,都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起著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第四個因素平衡化促進了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和諧發展,並使得成熟、實際經驗和社會環境之間處在協調狀態。更為重要的是,平揚的傾向作為一種過程,總是把兒童的認知水平推向更高階段。當低層次的平衡被沖破以後,由於有了這種傾向,平衡才能在高一級的水平上得以恢復,從而導致了智力的發展,因此是最為根本的因素。

E. 如何促進兒童道德發展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道德教育規律,我發現幼兒品德教育的起步在於常規教育.從幼兒個體的發展需要來看,良好的常規可以使幼兒生活具有節奏,促進身體健康,又能使幼兒積極愉快地參加各種活動,受到全面、合理的教育;從班集體方面來看,幼兒生活在一個由幾十個小朋友組成的集體之中,他們必須按一定的規則活動.如果每個幼兒各行其事,不僅教師無法按計劃實施教育活動,就連幼兒之間的日常生活也無法協調.特別是小班幼兒剛從家庭進入幼兒園
,跨進集體的行列,更需要建立良好的集體常規,保證我們教育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我們都知道常規教育就是幫助幼兒學會遵守集體生活規則,逐漸地從他律向自律發展,也就是從服從別人管理發展到自我管理.常規教育的目的也並不是束縛幼兒和教師的行為,而是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互動中和諧協調、營造安寧、有序、溫馨的生活氛圍.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得知:3~4歲的幼兒正是幼兒進入集體生活的一個轉折點,也是進行常規教育的關鍵期.原因一:幼兒進入小班改變了生活環境,在新的環境中建立新的規則、培養習慣相對容易;原因二:3~4歲的幼兒無論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處於個體發展的低級階段,在品德教育上屬於他律時期;原因三:良好常規的養成,將會為中、大班的品德教育奠定基礎,因此便形成了教育的有利條件.
進行常規教育的良好途徑
條件雖然形成了,可是要採取怎樣的方法與途徑才能很好地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呢?通過實踐我發現,良好的教育途徑在幼兒道德的養成教育中起著一種媒介與催化的作用.因此,我們採用了「寓教於樂」的生活化教育方式,將道德教育的養成教育與幼兒的常規密切結合起來,是充分考慮幼兒年齡特徵、認知特點以及道德養成規律,培養幼兒初步品德意識的最佳途徑.在良好常規的養成中促進道德意識的建立.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如果在兒童期的早年,不能給予合理的教育,致使兒童養成不良意識和衛生習慣,那就會給以後的教育帶來幾倍、幾十倍的困難.」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第三部分組織與實施的第九條也談到: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可見,我們尤其需要找准幼兒德育工作的最佳途徑,將幼兒常規培養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並且,在常規教育中,我採用「寓教於樂」的生活滲透法,在能力培養上放手,在意識培養上把准方向,愛嚴結合,剛柔相濟:
* 利用文藝作品進行形象的教育
社會學理論認為,幼兒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幼兒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故事、電視劇中的主人翁.因為直觀生動的形象容易為幼兒所接受.模仿是幼兒學習的手段,幼兒通過模仿好的、正確的道德行為形成道德認知.因此我利用故事、情境表演、木偶、動畫片等文藝作品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喚起幼兒良好的道德情感,幫助他們記住常規的要求.在教育幼兒愛護圖書時,通過故事《圖書找媽媽》,讓幼兒知道被撕壞了的圖書因為找不到媽媽而傷心流淚.通過故事情節感染幼兒,使幼兒懂得了要愛護圖書,不亂扔圖書.針對班上幼兒喜歡玩玩具卻沒有收拾的習慣,我便利用幼兒喜愛的木偶表演《玩具找家》,通過擬人化的講述,用誘導的語言觸發幼兒的同情心,使幼兒對自己平時的行為產生內疚感,幫助他們在以後的活動中注意控制自己的行為,逐漸養成愛護玩具的習慣.在對幼兒進行禮貌教育時,我採用了示範、模仿的方法.利用「大帶小」的契機,請大班的哥哥姐姐為他們表演早晨入園和離園時的禮貌習慣.
小朋友在看完表演後都很想學一學,做一做.利用幼兒這一學習動機,使幼兒通過看一看,學一學,都知道見到老師後要有禮貌的鞠躬,並通過晨間活動對幼兒進行反復的練習,逐漸使幼兒養成有禮貌的好習慣.
孩子們很容易通過故事中、動畫片中的人物行為來幫助他們分清道德標准去認識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如:班上的幼兒喜歡看動畫片《數碼寶貝》,他們很喜歡「數碼寶貝」的機智、勇敢、樂於助人.於是我便鼓勵小朋友要像「數碼寶貝」一樣願意幫助別人,聽老師的話,做老師的「乖寶貝」.利用文藝作品對幼兒進行形象的教育,使孩子們通過讀、聽、看建立了一種正確的道德行為,養成良好的常規習慣.同時引導幼兒從中發現哪些是應該學習的,哪些是不應該學習的,去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道德標准.

F. 兒童道德發展涉及()、()和()3個部分__________

兒童道德發展涉及(家庭)、(學校)和(社會)3個部分

G. 簡述影響幼兒道德發展的因素

影響兒童道德發展的五個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兒童道德行為, 發現影響道德行為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五項: 1智力:智力與兒童之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之間的關系甚為密切,兒童心理學家 柯爾柏認為,較為成熟的道德判斷,需要成熟的抽象推理能力作為基礎,抽象的運 思能力是高尚的「泛人類倫理道德」之主要條件。研究發現,十六至十八歲的中國 青年,其道德判斷與認知發展間的關系是55%。另一研究亦顯示,智力較高的兒童, 其道德判斷發展的階段亦較高,而誠實行為與智力間的相關亦在39%左右,均顯示出 密切的相關。 2性別:關於男女在道德發展上有無性別差異的問題,學者們之研究結果頗不一 致,有些外國的研究顯示出男學生之道德判斷較女學生為高。而一些關於中國兒童 的研究,則顯示並無明顯的性別差異存在。 3親子關系:無論道德知識、道德情緒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養,都是從家庭 中開始,父母平時的教誨,獎勵與懲罰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與態度,行為示範等, 對於兒童的抗拒誘惑,罪咎感態度,以及是非善惡的判斷,均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目前我們所了解的是,溫暖的家庭氣氛,和諧的親子關系,關懷與愛護的父母態度, 有助於親子之間的認同傾向,是發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環境。誘導型紀律方式強調說 理,促使兒童了解其本身行為對於自己或他人所產生的影響,有助於自我反省,加 強罪咎感之情緒制裁力量;而權威型的紀律方式,注重硬性規范與強制執行,強調 嚴厲懲罰與威脅,因此兒童因懼怕而服從,而非真正洞察行為之過錯,結果反而削 弱了罪咎感的制裁力量,此外,父母約束方式不一致,則有減弱兒童抗拒誘惑力量 的傾向。 4友伴關系:為了發展道德良知與遵從社會規范,兒童的社會經驗亦甚為重要, 其中尤以友伴關系為甚,它能使兒童體驗到更多的平等互惠之取予關系,在友伴參 與的活動中,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有兩方面對於兒童道德發展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是兒童友伴共同制定游戲的規則,這種新的經驗,使兒童了解規則是由人們共同制 定,在特殊的需要與協議下是可以更改的,另一方面由友伴交往之經驗中,使兒童 逐漸了解每個人均有不同的意見,彼此之互相影響,因而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改變, 對規則產生新的認識,並增進了解他人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均為成熟的道德判斷與 行為所必須具備的。此外,與友伴交往兒童亦能逐漸修正其自我中心傾向,發展合 作、容忍、同情、利他、誠實無欺的行為。 5社會文化背景:泛文化研究的結果顯示出,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在道德判斷 的發展上,均依發展的階段循序漸進,唯發展的速度及道德的內容則受文化的影響 而有所不同,例如與美國兒童比較起來,中國兒童較為相信隱含的正義、懲罰的集 體責任,及因果報應的觀念。道德行為諸如誠實、利他、打抱不平等,更易受環境 的影響。

H. 兒童的道德發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影響兒童道德發展的五個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兒童道德行為, 發現影響道德行為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五項:

1智力:智力與兒童之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之間的關系甚為密切,兒童心理學家
柯爾柏認為,較為成熟的道德判斷,需要成熟的抽象推理能力作為基礎,抽象的運
思能力是高尚的「泛人類倫理道德」之主要條件。研究發現,十六至十八歲的中國
青年,其道德判斷與認知發展間的關系是55%。另一研究亦顯示,智力較高的兒童,
其道德判斷發展的階段亦較高,而誠實行為與智力間的相關亦在39%左右,均顯示出
密切的相關。
2性別:關於男女在道德發展上有無性別差異的問題,學者們之研究結果頗不一
致,有些外國的研究顯示出男學生之道德判斷較女學生為高。而一些關於中國兒童
的研究,則顯示並無明顯的性別差異存在。
3親子關系:無論道德知識、道德情緒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養,都是從家庭
中開始,父母平時的教誨,獎勵與懲罰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與態度,行為示範等,
對於兒童的抗拒誘惑,罪咎感態度,以及是非善惡的判斷,均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目前我們所了解的是,溫暖的家庭氣氛,和諧的親子關系,關懷與愛護的父母態度,
有助於親子之間的認同傾向,是發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環境。誘導型紀律方式強調說
理,促使兒童了解其本身行為對於自己或他人所產生的影響,有助於自我反省,加
強罪咎感之情緒制裁力量;而權威型的紀律方式,注重硬性規范與強制執行,強調
嚴厲懲罰與威脅,因此兒童因懼怕而服從,而非真正洞察行為之過錯,結果反而削
弱了罪咎感的制裁力量,此外,父母約束方式不一致,則有減弱兒童抗拒誘惑力量
的傾向。
4友伴關系:為了發展道德良知與遵從社會規范,兒童的社會經驗亦甚為重要,
其中尤以友伴關系為甚,它能使兒童體驗到更多的平等互惠之取予關系,在友伴參
與的活動中,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有兩方面對於兒童道德發展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是兒童友伴共同制定游戲的規則,這種新的經驗,使兒童了解規則是由人們共同制
定,在特殊的需要與協議下是可以更改的,另一方面由友伴交往之經驗中,使兒童
逐漸了解每個人均有不同的意見,彼此之互相影響,因而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改變,
對規則產生新的認識,並增進了解他人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均為成熟的道德判斷與
行為所必須具備的。此外,與友伴交往兒童亦能逐漸修正其自我中心傾向,發展合
作、容忍、同情、利他、誠實無欺的行為。
5社會文化背景:泛文化研究的結果顯示出,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在道德判斷
的發展上,均依發展的階段循序漸進,唯發展的速度及道德的內容則受文化的影響
而有所不同,例如與美國兒童比較起來,中國兒童較為相信隱含的正義、懲罰的集
體責任,及因果報應的觀念。道德行為諸如誠實、利他、打抱不平等,更易受環境
的影響。

熱點內容
政府規章縣級 發布:2024-11-17 07:31:28 瀏覽:794
葛鵬起律師 發布:2024-11-17 06:44:25 瀏覽:393
工商法中是否有試業期 發布:2024-11-17 05:47:28 瀏覽:560
企業法律顧問公示 發布:2024-11-17 05:37:34 瀏覽:986
經濟法基礎教材電子書非廣告 發布:2024-11-17 05:22:41 瀏覽:101
參與傳銷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7 05:21:48 瀏覽:149
工廠寢室規章 發布:2024-11-17 04:54:42 瀏覽:179
幼兒園職業道德 發布:2024-11-17 04:30:51 瀏覽:37
新婚姻法課件免費 發布:2024-11-17 04:25:02 瀏覽:725
法律責任的比喻句 發布:2024-11-17 04:24:12 瀏覽: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