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學問

道德與學問

發布時間: 2020-12-20 02:09:47

Ⅰ 有學問而無道德,如一惡漢有道德而無學問,如一鄙夫.什麼意思

就是,一個人要是但有學問,但沒有道德,就像一個惡霸有道德但沒學問,都是粗俗的人!
鄙夫:人品鄙陋、見識淺薄的人

Ⅱ 「有學問而無道德,如一惡漢有道德而無學問,如一鄙夫」是什麼意思

釋義:一個人要是有學問但是沒有道德,就好像一個惡漢;而有道德卻沒有知識,就如同一個粗俗的人。

Ⅲ 在品德與學問面前,該如何選擇作文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你還有明天;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內因為人生不容再於金錢;如果你失去了品德,那你就徹徹底底的失敗了,因為你失去了人最重要的一樣東西。
品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是讓人知道生活中主要的人品和道德,讓人變成有追求到的完善的人。

Ⅳ 為什麼學問道理越來越高,而公眾的品德卻越來越低

我們說的學歷僅僅只是西方認為的學歷也就是科學的知識,而非我們中國傳統認為的包括了道德的學問和道理。自然,學歷高和道德問題是沒有關聯性的。
東西方都一樣的啊,西方是因為宗教的影響力減弱了,東方是因為道德的限制力減弱了。
原因是因為在發展的過程中極力推崇科學,而科學本身就哲學角度而言也是一種宗教,並且很大程度上還和其他的宗教相抵觸,所以西方的宗教束縛力就減弱了。而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有很多次都自毀文化根基,去進行西化(極端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風潮過去也是有過的),最後導致社會的各種適應不良,為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又引入了西方的司法等等系統,但是問題在於中國本身就有著發展了數千年的道德司法系統(中華法系),之後又引發了一系列的不兼容,最後發現民主變成暴民政治,司法變成獨裁,人權還要被西方國家指摘存在問題。
所以,現在國家不是又開始宣傳儒家文化想要把原來的道德系統修復起來,把原來的中華法系發展起來(社會調解機制)。是因為進過了長期的觀察發現,西方的系統和理論其實並不全是用於中國的情況,反而原本中國實施了數千年的道德系統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奈何該毀的東西已經毀了,只有從頭開始再一次發展起來。
說白了,清朝的末期中國和世界岔開了一大截,然後開始不要命的追趕,導致把原本獨有的社會系統都給破壞了,學習西方但是沒有西方民主的文化根基(根本而言,東西方對人性的假設存在分析所以各自發展處了獨有的社會系統和對政治的觀念),自然社會會出現各種問題。

Ⅳ 學問,學識,和人品,道德哪個更重要些

打個比方,學問學識決定你能不能成為一個武功高手。人品和道德決定你是不是一個正道人物。看你怎麼想了。

Ⅵ 道德與學問兩者哪個更重要

為什麼我們的教育領域屢屢出現讓人沉痛的話題,為什麼范跑跑和楊不管現象竟能引起社會如此強烈的反響?

這恐怕不是一個能簡單做出回答的問題。

盡管中國有著孔子開創的優良的教育傳統,盡管秦漢以來的封建社會強調道德在教育中的絕對主導作用,盡管我們把「以人為本」的口號喊的震天響,但「范跑跑」和「楊不管」還是出現在當代中國的舞台上。除了媒體報刊清一色劈頭蓋臉的口誅筆伐外,也有不少網友逆反式的為他們力挺辯護。

當大部分國民都冷靜下來之後,當所有批叛和評論范楊二人的言論塵埃落定之後,問題爭論的焦點逐漸變得清晰起來,「范楊」現象,反映的其實是當代教育學問與道德的關系問題,再進一步說,就是教師的教學與育人的關系問題。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來討論。

首先聲明一個前提,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非常崇尚教師個人修養的。傳統說法「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強調的就是教師與學生道德倫理關系,而不是強調知識。韓愈在《師說》中也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把傳道放在第一位,足見其對教師道德品質的重視。近代以來,無論是西方的盧梭、杜威、羅素,還是中國的胡適、陶行知、葉聖陶,兜無不強調教師的道德素養在教書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打一個比喻來形象的說明這個問題,教師教授學生的知識好比是發動機,那麼教師的道德品質就是方向盤了。只有發動機性能良好,方向盤把握准確,教育這輛大車才能穩健的運行下去。如果徒有良好的發動機,沒了方向盤,那麼這兩車恐怕也要翻車的。因此,教育必然包括兩個方面:教學生知識和教學生做人,二者不可偏廢。

但審視我們目前的社會教育,問題偏偏就出在這里。社會追求傾向的物質化,經濟發展的技術化,人的價值的獨立化都迫使人們有意無意的輕視道德的作用,而重視技術化,造成了嚴重的「重技輕道」現象。這一現象的蔓延,勢必會影響人們不惜以犧牲道德的代價來贏得物質利益的最大化。雖然不乏有識之士意識到了這一點,但路漫漫其修遠兮,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過來的。

教育為社會服務,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極需要的不是道德,而是對科技知識的需求。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直接打破了知識和道德之間的平衡,讓人們一夜之間看到了科技的力量。這一思想滲透道教育領域,就相應出現了重視理科,輕視文科的教育現象。社會的大勢如此,學校教育豈能例外,於是乎,文憑至上,考試至上,知識至上,科技至上;於是乎,道德淪為社會發展的犧牲品。前幾年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用硫酸潑狗熊,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殘忍殺害同宿舍同學的慘劇還歷歷在目,這些天之驕子的知識不可謂不豐富,但道德品質敗壞,做人失敗,悲劇就不可避免了。

范跑跑和楊不管的出現,正是整個社會重知識、輕道德價值取向的具體表現。

先說范跑跑。范跑跑在地震發生後,毫無情感的離開了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學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逃離了教室,成了地震發生時所在學校第一個跑到操場的人。從當時情況判斷,范跑跑的速度應該和牙買加短跑名將博爾特有的一拼。范跑跑以人師自居,卻背叛了最基本的師生倫理關系,破壞了自己作為一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道德契約關系,實屬為人師表者所不齒。范跑跑的逃跑行為和後來一番大言不慚的辯詞是公開的對教師職業道德底線的挑釁,是對人類最美好情感的蔑視。范跑跑事件報道以後,引起了社會各界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大討論,教師,這個生存在社會夾縫中的群體再一次被推到了全民批判的風口浪尖。

就在全國人民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提出質問之際,就在范跑跑的個人行為引起整個教師群體的道德危機之際,「楊不管」接踵而至,這如同火上澆油,一下子把民眾對教師靈魂的拷問推向頂峰。

6月12日,安徽省長豐縣雙墩鎮吳店中學七年級二班地理課上,兩名學生發生爭執並當著老師面打了起來,導致其中一人死亡,正在授課的楊姓教師並未制止,而是繼續上課直至下課。事件見諸報端之後,楊老師被網友戲稱為「楊不管」,甚至認為他比大地震時不顧學生自行逃命的都江堰市老師范美忠「范跑跑」更為惡劣。

我們在恭維楊老師上課時物我兩忘的教學境界之餘,也忍不住要怒喝一聲,楊不管,身為老師,見死不救,你的良心大大的壞了。

范跑跑和楊不管在2008年5月和6月一前一後粉墨登場,給奧運會前和諧平靜的中國社會製造了無限潛在的話題。也許是受到了范跑跑的啟示,也許是受到了楊不管的啟發,本屆北京奧運會屢破記錄,無不說明運動員良好的競技速度和心理狀態受到了二位的影響。

盤點上半年中國的風雲人物,一定少不了范跑跑和楊不管。這兩個教師行業的怪胎,也一定會被釘在中國教育歷史的恥辱柱上。但是,作為我,我要思考,要辯論,因為我知道,中國的范跑跑和楊不管遠不至一個,而是一群。

披開現象的面紗,我們才能進入中國教育的內核。范楊現象不是一朝一夕出現的,也不是一個地方偶然才有的,它們是中國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可調和的產物。范跑跑和楊不管雖然是不同的兩個人、兩件事,但其本質是一樣的,這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關系的淡漠,導致了教師學問與道德關系的脫節。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在批判范楊二人的同時,就會中肯,就不能把全部責任推卸到它們身上。因為,我們這個社會也應該為此承擔責任。

范跑跑畢業於中國的頂尖級大學——北京大學,可謂滿肚道德文章,但這所中國的最高學府常常會造就一些特立獨行的奇異之士,再加上當代中國崇尚的「自我」價值觀,范跑跑臨危逃脫,不顧學生死活似乎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在這種價值觀指導下,個體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更不用說,范跑跑在幾乎來不及反應的情況下。唆使他逃跑的,與其說是惡劣的道德品質,倒不如說是他的本能沖動。其實,在本次地震中,「自我中心」的人何止范跑跑一個。有一個被埋在廢墟下的人,在解放軍戰士救助他的時候,他還不忘在廢墟里亮出自己的官職:「救救我,我是張書記」。再有一對夫妻,在地震發生的一剎那,迅速從五樓逃下,卻因極度緊張竟忘了自己在幼兒園上學的孩子。因此,一味的指責范跑跑的自私是不合道理的。看看現在社會,壞人行凶時有多少人會上前行俠仗義就明白范跑跑的行為是多麼正常的了。

再說楊不管。楊不管其實就是魯迅同志筆下的看客,但他的看客身份也恐怕是受了外接的影響。在楊不管事件發生前夕,當事學校就曾發生過一起教師因管教學生導致老師手指被砍掉的惡劣事件。「楊不管」這種社會現象的出現,說明我們缺乏對老師保護的得力措施和辦法,讓老師普遍沒有安全感。雖然法律界人士指出,我國的《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要「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和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但當教師因為制止了學生,或者說「管教」了學生,給自身帶來人身危險時,那麼,誰來保護教師的安全呢?對比一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教師法》,我們不難發現,前者實實在在保護了年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人身安全,而後者只是對教師職責和義務的規定,並沒有明確規定教師和學生發生沖突時,教師的心理和人身安全怎麼保護?於是,近幾年來,教育界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就是學生在和教師發生沖突時,無論教師對錯,社會都一邊倒似的把所有的責任歸咎於教師。這樣下去,教師只能自我保護,保護的唯一方法就是減少與學生的接觸,降低對學生的道德教化。這種不分是非一邊倒的做法不但會打擊教師的道德感,更會傷害教師對學生的道德感化,實在是文明社會所不該有的。何況,長此以往,一部分學生就會利用這種不分是非的潛規則在師生矛盾中始終處於有利地位,助長學生的丑惡情緒。長此下去,教師如何去管學生,學校如何去管學生,國家又何來人才可用?

減少范跑跑和楊不管現象,我們需要的不是全民批判,而是全民動員,改變目前中國的教育理念。優秀的教師,一邊教學生學知識,也要一邊教學生學做人。前者屬於學識范疇,後者屬於道德范疇。前者可以教條的傳授,而後者則需要情感的交流。因此,只有從根本上平衡教師與學生的地位,處理好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教師才有何能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用自己的道德情感去提升學生的道德境界。但是,如果連教師自己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教師就會降低對學生的道德要求,做人要求,就會只管教書,不管育人。

Ⅶ 傳統道德與傳統文化有什麼區別

區別在於:國學相較於傳統文化,多了一層學術的含義。

學術簡介:
學術,是指系統專門的學問,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學術,是指對於方法的學習。它區別於學習知識。

國學簡介: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並涵蓋各歷史時期文化精髓的學術。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國立學校,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傳統文化簡介:
傳統文化(Traditional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還有墨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Ⅷ 弟子規原文中說做人最要緊的是道德學問才幹本領這些比不上人家,就要不斷勉勵自己迎頭趕上的句子是什麼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翻譯為:只有品德學識才能技藝不如別人,應當自我激勵,自我磨礪,自我提高。

出自清代李毓秀《弟子規》,原文選段: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譯文:

看見他人的善舉,要立即學習看齊;縱然能力相差很遠,也要努力去做,逐漸趕上。

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行為,要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以警惕。

只有品德學識才能技藝不如別人,應當自我激勵,自我磨礪,自我提高。

(8)道德與學問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

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他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章為總綱,分為五部分,各選擇《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輯而成。

全文總計360句,1080字,內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道德品性、處世之道等,詳於道德教育。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賞析: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

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養成忠厚家風的必備讀物。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Ⅸ 有人說:「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請你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這話不全面。道德確實是做人的根本,但是沒有一些學問和本領,只有道德,你的用處也就小了很多。比如名人有道德比普通人有道德影響更大

Ⅹ 勸學中點明有道德學問的人之所以超越一般人能取得成功並非他們和一般人不同而是因為他們有所憑借的句子是

君子性非異也,
善假於物也。

熱點內容
行政法庭調查質證 發布:2025-01-12 12:07:19 瀏覽:572
最新勞動法合同到期不續簽 發布:2025-01-12 12:05:54 瀏覽:904
開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證明單位有哪些 發布:2025-01-12 11:49:46 瀏覽:340
上海高溫費勞動法司機 發布:2025-01-12 11:48:08 瀏覽:257
法學碩士住宿 發布:2025-01-12 11:39:40 瀏覽:294
新婚姻法第四十條 發布:2025-01-12 11:10:15 瀏覽:44
企業融資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0:50:34 瀏覽:727
執行司法解釋2015 發布:2025-01-12 10:47:32 瀏覽:521
青少年網路法治知識 發布:2025-01-12 10:29:31 瀏覽:95
程序道德性 發布:2025-01-12 10:24:37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