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道德
1. 中國傳統道德的根本要求是什麼
中國思想道德的特點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1.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精神。
中華民族的道德,既有陽剛之氣,也有陰柔之美。陽剛之氣的集中表現是自強不息,剛健有為;陰柔之美的表現是愈挫愈奮、永不言敗的韌勁。中華民族是一個頑強的民族,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都能堅持下去。正是由於有這種堅韌的精神,中華文明成為世界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之一。張岱年認為,中華民族前行的歷史是血與火共舞的歷程,是斷頭台與文明的較量。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動力和精神在支撐著這個民族?一是奮發向上的思想,一是博大寬容的思想。
2.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觀。
「仁」是儒家道德規范的最高原則。「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而「仁」的客觀標准則是「禮」——「克己復禮為仁」。所謂克己復禮,就是要求人們自覺地約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禮的標准正確地處理上下左右的關系,如為父要慈,為子要孝,為友要信,為臣要忠,為君要善,要有愛心等等。「克己復禮為仁」的詳細含義還包括對人們所有言行舉止的規范。在這方面,「禮」既表現為規范化的文明儀態,也表現為在傳統習俗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定型的許多具體儀式。「不學禮,無以立。」(楊慶存《新華文摘》2002.7.)
「仁」的內容十分豐富,既包括禮智義信勇,也包括溫良恭儉讓等等。
饒宗頤認為,「仁、義」是中國人文傳統的最高點。
儒家的「仁義」思想是對人類文明和情操的一大貢獻。
各種文明,其道德規范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仁愛的思想。可以說,如果沒有愛,人類就沒法延續,文明就沒法傳承。西方文明始終強調「愛」的力量。美國哲學家弗洛姆認為,愛是一門藝術,是一種能力,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和作出一定的努力。換言之,愛並非是每個人都能輕易體會的情感,只有那些具備了能夠洞悉人之奧秘的知識、形成了完善人格的人,才能夠愛。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映了最普遍的道德要求。1993年美國芝加哥簽署《世界倫理宣言》,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定作重大原則,用以處理國家、民族、宗教、文化間的相互關系,乃至成為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普遍和諧之道。
3.符合規律的道德要求。
「道」是什麼?就是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而遵循「道」,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就有「得」,就符合「德」,相反,就是不道德的。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指出人應遵循自然規律和順應自然環境。老子提倡要返樸歸真,保持嬰兒赤子那種純真無邪、無憂無慮的精神狀態,擺脫功名利祿的俗世煩惱;主張治國要符合規律,不能瞎折騰,執政就要順任天道,合乎民情,不妄為,又無所不為;認為健康是精神的基礎。老子問道:「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在這個問題上,千萬不要擺錯位置,要重視健康,珍惜生命,倡導回歸自然。這個思想後來被莊子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他們看來只有回歸了大自然,人們才能達到與他們為一的大同至樂的人生境界,實現宇宙間最高的和諧。老子以上的思想就是一種符合規律的道德主張。
4.愛國主義思想。
愛國主義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列寧全集》第28卷168頁)愛國主義思想深深地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心理之中,它是強大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很多古人都以愛國主義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孔子主張維護民族尊嚴、國家獨立。屈原的詩句是愛國主義情感的千古絕唱。陸游說,「平生鐵石心,忘家思報國」,「位卑未敢忘憂國」。林則徐面對旦夕之間的寵辱驟變,從容表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而當代著名作家梁衡也曾在《愛國的理由》中寫道:「我們為什麼要愛國?你在這個國家裡出生、成長,國家給了你特定的生活基礎、社會關系、價值觀念、文化修養。你的身軀,你的精神是國家塑造的。國家民族的個性已經深深地融化在你的血液里。國家的名譽、利益和你的名譽、利益緊緊地連在一起。於是你與祖國就既有了情感上的依存,又有了利益上的一致。愛國,永遠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存在的支柱,也是做人的起碼標准。」
三、現代化與中國的傳統道德
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既是中華文明發展的成果,也對中華文明的成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主要是與農業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社會上層建築。那麼到了工業經濟時代,中國傳統道德文化還行不行呢?換句話說,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對中國的現代化事業起著什麼作用呢?是推動作用,還是阻礙作用呢?在這個問題上,學者們看法不一致。
一種是肯定的觀點,認為,以儒家學說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同樣可以成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精神動力。亞洲四小龍的現代化發展就是例子,這幾個國家和地區歷史上屬於儒家文化地區,它們在工業發展過程中達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新華文摘》2002.6.)
另一種是否定的觀點,認為,儒學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保守、落後,是過時的東西,在今天已沒有任何價值。「關於亞洲『四小龍』是因為吸收儒家文化才發展那樣快的說法缺乏根據。這些國家的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還是藉助了現代世界的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的管理方法,而不是藉助於什麼儒家思想。」中國實現現代化不可能依靠傳統思想道德文化取得成功。
筆者的觀點是:對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不能全盤繼承,也不能完全否定,而是要經過一種改造揚棄創新的過程。理由有以下幾點:
1.中國傳統文化是根,是土壤。
一個民族必定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文化傳統,這是理解世界事物的基礎。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文化的積累就是傳統。傳統支配人們的習慣,決定人們的思維方式。它構成了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力量,體現在一個民族觀念和行為的方方面面。中國傳統的道德觀早已滲透到了華夏民族百姓的思維方式和日常行動中。
然而,思想史上的任何一個學派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也不斷地吸收著外來文化以豐富自己。繼承與創新之間是一種辯證關系。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新思想的產生是本土的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不斷融合的結果。(蔡德貴《新華文摘》2000.10.)
2.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有缺陷。
中國傳統文化一個明顯的缺陷是忽視自然科學。我們至今都沒有像西方科學那樣發現關於自然科學系統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因此我國在科學發展上落後了。此外,在社會科學領域內,中國傳統文化也有不足。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公民」的概念,也缺乏現代的法制精神。這種情況不利於我國的政治制度建設和發展市場經濟。要想發展市場經濟,建立現代政治制度,必須堅持德治與法治並重。既要發揮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德治的長處,又要學習西方重視法制的優點,使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一種適合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新的意識形態。因此,我們必須要在繼承批判傳統文化道德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出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好社會主義,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使中華文明再次煥發青春,中華民族再次輝煌。
3.文化的實質是變。
按照《周易》的思想,世界上一切都在變,沒有不變的東西,惟一不變的是「變」。因此,我們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是「變」的文化傳統。中華文明之所以是惟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就是因為中華民族是善於以變應變的民族。以儒家思想為例,中國歷史上並沒有一貫不變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不斷變化的:有春秋戰國時代的孔、孟、荀之儒;有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儒;宋明兩朝,產生了程朱理學之儒和陸王心學之儒。對於「四小龍」經濟起飛時代的儒學,學者稱之為外儒內歐式的儒學。由此可見,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就是不斷變化的文化。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新時代,要有與這個時代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意識形態,而不是把傳統文化搬來就行了,要不斷地變,不斷地創新,才能有生命力。
總結歷史的經驗,我們得出結論: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是有生命力的,能夠在實現現代化的事業中發揮思想動力和智力支持的作用。但是,這要有個條件,就是要有變的觀念,有創新的思想,不但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還要學習吸收世界上一切優秀的外來文化,才能創造出中華民族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2. 中國傳統美德有哪些
東漢時,張劭和範式一起讀書,成為好朋友,他們學成歸家後約定兩年後的中秋節再次相聚。兩年後的中秋,張劭殺雞備飯,家人們都說,都這么久了,他不會來的。張劭不以為意,到了中秋節,範式果然千里迢迢趕來,兩人把酒言歡。
在中國古代,傳頌著許多這樣的故事和人物,每每想起他們,都會心裡一暖。
3. 什麼是傳統道德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續不絕,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生活。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客觀要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全面、系統地挖掘、整理和介紹中華傳童文化,則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有鑒於此,幾十位對於傳統文化素有研究的學者通力協作,編纂了這部《中華傳統文化大觀》,奉獻給各位讀者。
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和實際活動的方式及其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由於人們生活實踐的復雜多樣,文化也相應地具有不同的內容、形式和層次。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數千年以前,中國就以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而聞名。其後,經過炎黃子孫長期的創造和積淀,中華文化愈豐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響,舉世罕見。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各種文化形式之間相互貫通,相互影響。只有在比較全面了解中華文化各個門類形式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對其總體特徵與實質獲得較深入的理解。事實上,整體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傑出人物都是在眾多領域均有重要建數、樹的文化全才。世界級文化大師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智慧,而且還具有出色的文字表達能力、政治管理經驗以及藝術、體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技藝。孔子本人正是這樣一位全面發展、多才多藝的偉大人物。作為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孔子對於音樂等藝術領域、射御之類技能甚至烹飪與服飾的原則等,都曾提出過非常精妙的見解。中國古代傑出人物對於文化的全面追求,啟發本書作者將不同門類的知識融匯貫通,集為一帙。
本書內容涉及的時間范圍因門類而略有差別,一般說來,上起原始社會,下至近現代。面對浩如煙海的歷人物、汗牛充棟的古代典籍、星羅棋布的文物遺存,本書沒有採取編年體的中國文化大事記的寫作手法和按詞條分門分類的文化詞典的編纂形式。大量人物、著作、術語、事件的簡單堆砌並不能揭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蘊。在有限的篇幅內,本書為讀者奉獻的是系統的而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本書努力把尋找中華傳統文化各個門類的發展線索放在首位,力圖達到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同時,本書也試圖分析每一文化門類的基本特點,闡釋這些文化門類在整個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處的位置。最終展現給讀者的,除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歷史畫卷以外,還包含對各方面知識的整合與品味,包含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整體性總結與反思。相信這種撰寫方式能幫助讀者獲得清晰、明了和系統的知識。
強烈的時代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又一大特徵。文化的本質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變的過程。本書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傳統文化一直處於《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繼承與變易的對立統一發展之中,舊的形式不斷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著持久恆常的民族精神。例如,被視為「國粹」的京劇實際上是一門非常「年青」的藝術,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過百年上下。自宋代以來,主導戲曲舞台的藝術形式曾發生過多次重大繁榮。然而,這種變革並非脫離歷史的獨立創造,而是繼往開來,在吸收過去遺產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也正在於此。盡管許多舊的形式已隨著歷史變遷而失去生命力,但卻可以通過改造,使之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而繼續發展。因此,本書在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各門類歷史發展的同時,也盡可能地對該領域的未來發展作出預測。
中華傳統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徵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國國土遼闊、地大物博,自周秦以來除個別分裂割據時期外,在大部分時間內保持著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這一政治機構。因而,在中華傳統文化這一體系之中,既有源自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作為主體,也有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作為補充,相得益彰。中華傳統市場早在數千年前就與異國文化開始了交流。漢唐時代,中國文化是相當開放的。在許多方面,中華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猶豫地吸收外來文化因素,並加以改造,不斷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從意識形態方面看,中國接受了從印度傳來的佛教,這是世界主要文明體系之間的最大規模的交流之一。從藝術方面看,中國大量吸收了沿絲綢之路傳來的異國音樂、舞蹈,並使之中國化。「胡琴」是中國民族樂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稱所示,它原來是外來品。從飲食、服飾、民俗等方面看,中國所吸收的異國文化內容也十分驚人。與此同時,中國也將自己的文化向外輸出,如造紙等四大發明、絲綢與瓷器等工藝製作等,都對世界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傳統文花的許多精華,如中醫、氣功、武術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視。中外文化的交流與比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課題之一,需要加以專門研究。因內容和篇幅所限,本書只是約略地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將進一步擴大,具有悠久傳統的中華文化,必將以嶄新的資態邁進未來的世界文化體系之中。
篇章目錄
·儒家學說
古典儒學
兩漢經學
儒道釋的交會與融通
義理之學
考據之學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學
莊子哲學
早期道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時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國佛教
教義教規
歷史源流
教下諸宗
教外別傳
禮儀制度
藏傳佛教
·詩歌詞曲
先秦詩
兩漢魏晉
南北朝詩
唐詩
宋詩
元明清詩
詞
曲
·文章駢賦
散文
駢文
辭賦
·章回小說
形成與演變
流派與名著
民族風格
·書法篆刻
先秦書法
秦漢書法
魏晉南北朝書法
隋唐書法
五代兩宋書法
元明書法
清代書法
書論與欣賞
篆刻
·中國繪畫
教化人倫——人物畫
山境水情——山水畫
花鳥精神——花鳥畫
玄妙之門——繪畫理論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飾雕塑
宗廟造像
石窟造像
寺廟造像
建築雕塑
工藝雕塑
·傳統音樂
民歌
樂器和器樂
舞蹈音樂
曲藝音樂
戲曲音樂
樂論、樂志和樂律學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樂舞
秦代百戲
隋唐樂舞
宋代隊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戲曲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戲
元雜劇
明清傳奇
清代地方戲
京劇
傳統戲曲理論
·史官史學
史官史家
史書體裁
歷史思想
史學理論
·漢字的形質
漢字的基本類型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語方言
漢語語音
漢語詞彙
漢語語法
·書簡典籍
古籍形態
古籍整理
古典書目
·教育科舉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舉制度
·中華武術
拳術
武術器械
對練
集體項目
攻防技術
·中華氣功
淵源探蹤
歷史發展
門類劃分
研究方法
理論基礎
要領簡述
應用價值
外氣研究
·棋藝博戲
圍棋
象棋
·兵家韜略
韜略的形成與發展
韜略的理論原則
國防韜略
治軍韜略
用兵韜略
·政治謀略
政治謀略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及其作用
政治謀略的類型
·刑名律令
淵源與發展
理論基礎
形式特徵
主要罪名及處罰
刑罰體系
主要適用原則
·中醫中葯
基礎理論
臨床基本原理
針灸學
中葯學
養生學
名醫名案
·建築園林
構造與材料
色彩與布局
傳統居住建築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築
宮殿建築
禮制與祠祀建築
陵墓建築
佛教建築傳統園林建築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銅器
瓷器
漆器
金銀器
文房四寶
·衣冠服飾
起源與初步發展
周禮縉紳與漢官威儀
從魏晉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採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簡與明代的恢復漢俗
滿漢並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飲
鬥茶品茗
瓊漿美酒
玉盤珍饌
·中國民俗
鬼神
喪葬
婚姻
宗法
禮儀
節日
禁忌
相術
風水
算命
我說的是中華傳統美德
4. 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專和諧原則屬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5.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經典有哪些
傳統文化縱覽
1、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
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
、竹、民謠、黃土、
江、黃河、紅、月亮
十二
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農家、農民起義、鋤
;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
2、諸
百家
1.儒家(孔
、《論語》、孟
、《孟
》、荀
;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
庸》《
》《孟
》《論語》)
2.道家(
、庄
;思想:道德
、逍遙)
3.墨家(墨
、《墨
》、思想:兼
、非攻、舉賢、節儉)
4.
家(韓非、李斯、《韓非
》思想:君主集權
治
)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
》)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谷
、蘇秦、張儀、《戰
策》)
8.雜家(呂
韋《呂氏春秋》)
9.
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
《三
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10.兵家(孫臏《孫臏兵
》孫武《孫
兵
》思想:強調作戰前
定要做
准備)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
、朱震亨、李
珍、張景岳)
3、琴棋書畫
4、傳統文
主要
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
兵
》、《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
說》、
四
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
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5、傳統節
6、
華詩詞
古詩、律詩、絕句、近體詩、
題詩、自度曲(詞)、傳統詩詞等
7、
戲劇
8、
建築
些:http://ke..com/view/40254.htm
傳統道德觀:
、
家思想:
吳起與魏王泛舟江河
魏王誇說山河
險
固若金湯
吳起歷舉夏商各朝代
山河
險
亡
痛
說:
家強盛
德政
山河
險
德
歸
德
舟內
皆
寇讎
《鹽鐵論》:
道德
城
仁義
郭
曰:
道德
胄
仁義
劍
《左傳》晉
公家
利
知
忠
季文
相三君
私積
死
衣帛
妾
食粟
馬
藏金玉
器備
忠於公室
范仲淹:
先
憂
憂
樂
樂
顧炎武:
興亡
匹夫
責
古代先賢懂
思想
立統
諧發展
根本
力
先秦
期
形
與
同
概念
同
簡單
同
則
集合
許
同
素
形
統
音樂
例
必須
清濁、
、短
、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
、
入、周疏
等聲音
才能組
樂曲
若琴瑟
專
誰能聽
王夫
:
六經責我
面
七尺
乞
埋
二、政治理念:德政
《尚書》
惟德
遠
屆
《管
》稱:
政
所興
順民
;政
所廢
逆民
《論語》
政
德
譬
北辰
君
德風
德草
季梁說:
民
神
主
聖王先
民
致力於神
君應
民
利益看作
自
利益
政權才能鞏固
權者
命
養民
楚
令尹
文說:
夫
政者
庇民
民
曠者
我取富焉
勤民
自封
死
矣
政權
失關鍵
民
民
向背
社稷
奉
君臣
位
自古亦
政
君
意誠
所
1.
君者修德
化
德字
者
其
於
身率
使
化
躬行其實
民先
2.政
德
則
歸
政
德
事擾民
且要
民;
民
家理財
養民
本
養民力;
3.統治者要平易近
親民
民
孟
提倡
民
貴
社稷
君
輕
孟
主張仁政論
仁義論
認
:
桀紂
失
失其民
;失其民者
失其
道
其民
斯
矣;
其民
道
其
斯
民矣;
其
道
所欲與
聚
所惡勿施爾
仁政必須與廣
民眾
利害相連
憂樂相通
樂民
所樂
憂民
所憂
《禮記》提倡
明德
親民
止至善
修身
齊家
治
平
德政:
道
政
齊
刑
民免
恥;道
德
齊
禮
恥且格
道
即引導
率先;政
謂
制禁令;齊
所
統
思想
引導
民遵守
令
服
則處
刑罰;刑
使
民
敢犯
苟免於刑
民
見善
善轉變
善
德引導
民
禮節劃
民
知恥並
斷追求善行
朱熹:主張
政
德
政者
治
具;刑者
輔治
德禮則所
治
本
德
禮
本
……
政刑能使民遠罪
已
德禮
效
則
使民
遷善
自知
故治民者
徒恃其末
深探其本
禮
則民恥於
善
至於善者
講統治者發揮道德教化
作用
用
化
養民
本
使民
善至於至善
吉凶禍福
自
事
與
鬼神沒能關系
吉凶由
禍福
門
惟
所召
古代
神論者駁斥
禱祝、咒術、
卜筮等迷信思想
齊
政治家晏嬰認
齊君
病
由於
縱欲厭私
斬刈民力
結
祈禱
用
說
雖
善祝
抵擋
住
民群眾
統治者
詛咒
民
苦病
夫婦皆詛
祝
益
詛
損
……雖
善祝
豈能勝億兆
詛
三、民本思想:
民
本
民
食
民
邦本
歷代都相信君權神授
商紂王文武兼才
自比太陽
百姓說:
曷喪
予與汝皆亡
表現
民願與
同歸於盡
強烈反抗情緒
西周建
總結商朝亡
經驗教訓
提
敬德
、
保民
思想
保享於民
才能
享
命
西周統治者認
命並
永遠
變
命
民
轉移
惟
求民主
帝關
民
民求主
民
所欲
必
民意
視自我民視
聽自我民聽
《管
》
民
認識
視
則愚
合
視
則聖
古代產
神論思想
春秋
代
認識
鬼神
能支配
神聰明
直
壹者
依
行
鬼神非
所親
惟德
依
道遠
道邇
非所及
主張
治
認
虐待
百姓
治
惡政;
警告
政者:
民
畏死
奈何
死懼
漢馬衍《車銘》:
乘車必護輪
治
必
民;車
輪安處
民誰與
四、倫理觀念:
《管
》
讓
民
倉廩實
、
衣食足
才能發展
產
富強
家
想讓
民遵守道德規范
要讓
衣食
憂
倉廩實
知禮節
衣食足則知榮辱
傳統思想
都注重倫理
道德教化
注重
道德修養
提
仁、義、禮、智、信
核
道德價值體系
希望
培養
君
賢
由
修身
達
齊家
治
平
目
道德品質
基礎
德治
認仁
先
功利
仁義制萬事
德
種
理
道德或善
;禮
制度品節
禮者
理
亦言禮
屬於
理
克
復禮
克服戰勝自身
私慾
恢復
理
提高
道德境界
禮或
理
倫理道德
權貴富
者說
要節欲
縱欲
事
巨細
要謹察
念
萌
必謹
察
理耶
欲耶
理
則敬
擴
……
欲
則敬
克
撥亂反
明紀綱
克字
殺賊工夫
殺
欲
賊
五、義利
辨
義利關系
倫理道德哲
價值觀念
儒家重義輕利
家
公
講
要講功利
造福於民;
體
言
能光講利
更要講義
義利
別
要
別
理
欲
公私、邪
義利
理
欲、公與私
別
仁義
根於
固
屬於
理
公
義
理
所宜
義者
宜
送給回答者一份禮物送香吻
贈言:好帥的回答,樓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誠摯謝意!
0
0
x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檢舉
<span
class="line
ui-line
last-line">
6. 我國傳統道德包括哪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並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於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它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它也是我國人民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的結晶。
7. 中國傳統道德有哪些基本內容
我國傳統道德具有悠久的發展史,傳說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
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我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我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的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我國社會道德觀的重要依據。
道德具有普遍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都適用,道德面前是人人平等。《大學》上說: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唯在道德。
道德是人們評價一個人的尺度。一個人若違背社會道德,比如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那麼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造成他沒有好的名聲,從而對他形成一種來自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約束他的行為。
另一方面,對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心的自覺遵守,無需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制約。人們對一個人的道德評判,主要來自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一般來說,我國傳統道德基本內容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8. 傳統道德與傳統文化有什麼區別
他們的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國學相較於傳統文化,多了一層學術的含義。同樣在傳統道德里包裹著傳統文化。一個地區如果只有文化而缺少了應有的道德,那麼這個的確的文化就是腐敗落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