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諸葛亮法治

諸葛亮法治

發布時間: 2020-12-20 02:39:27

A. 諸葛亮以法治蜀的政策引起了什麼不滿

因為諸葛亮實行法治、打擊豪強的政策,因而引起了地主豪強的不滿和反對,專他們攻擊諸葛亮"刑法峻急屬",是不"度德量力",吵吵嚷嚷地要諸葛亮"緩刑弛禁"。時為蜀郡太守、揚威將軍的蜀中代表人物法正,對諸葛亮這么雷厲風行地打擊蜀中豪強也不甚理解,並且站出來替他們說話。

B. 諸葛亮以法治蜀的思想內容是什麼

諸葛亮解決「亂」的一個重要手段。而益州地方的土著豪強,正是諸葛亮要著力打擊的對象版。

諸葛亮以法治蜀的權思想內容,具體體現在他主持制訂的《蜀科》的法典上(今丟失)。在《蜀科》上的相應條文,規定了對蜀土著豪強採取抑制並打擊的措施。而在實踐上,諸葛亮也執法嚴明,依法行事,不避權貴,不徇私情,刑罰有準,輕重比較適當。如對破壞法紀的蜀中豪強彭羕,堅決鎮壓,毫不留情;對以私廢公、放肆專權的李嚴、廖立等,繩之以法,該罷官的罷官,該刑罰的刑罰;對挑撥是非、妖言惑眾的來敏,堅決予以革職。這些典型事跡,顯示了諸葛亮執法如山、鐵面無私的政治家作風。相反,對於嚴明奉法、法廉自持的官吏,如蔣琬、費禕等,則大加褒揚、提拔。

C. 舉例說明為什麼諸葛亮在蜀國實行法治政策是有效的

我們可以舉出與諸葛亮同時代及稍後的兩位人物的言論來予以證實。內一位是蜀漢官員張裔。張裔原容先是劉璋的謀臣,蜀漢之時,官至益州郡太守。此人雖精明能幹,但他自以為是,總認為別人不對。諸葛亮多次對他進行批評教育,使他受到感動,他由衷地嘆道:"諸葛亮公正嚴明,賞罰不分親疏遠近,無功者不能得賞,貴勢者不能免罰,這是人人奮勉的重要原因啊!"

另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國志》作者陳壽。陳壽是西晉時代的史學家,他的父親曾被諸葛亮判處髡刑(剃去頭發)。但他在《三國志》中寫諸葛亮時,還能秉持公心,去除個人恩怨的成見,以公正的史筆寫道:"(諸葛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開誠心,布公道......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D. 諸葛亮的厲行法治有什麼作用

諸葛亮的厲行法治,使蜀漢文武官員大都能兢兢業業、勤於職守,而力戒回弄虛作假答,干犯法紀之事,蜀漢政權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吏治逐漸得以清明,封建統治秩序逐步穩定,蜀漢的社會經濟得到繁榮,而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安定。史書上記載,說是當時蜀國「道不拾遺,強不侵弱」。史書上的說法當然有誇大的地方,但在三國時期,蜀漢政府是一個較好的政府,這一點是有目共睹的,而諸葛亮治蜀的做法也是卓有成效的。

E. 諸葛亮依法治國為何失敗

諸葛亮以用法嚴峻著稱,但奇怪的是,被諸葛亮「嚴刑峻法」懲罰過的人,卻在聽說諸葛亮去世時都垂淚涕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諸葛亮,早已被歷代史籍所稱頌和被後代各階層人士所推崇,但他作為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和成功的法治實踐家的巨大成就,卻尚未被人們廣泛地熟識接受。

在中國歷史上,「法治」與「人治」始終是一對矛盾。同樣是出於維護政權的需要,儒家系統強調的是人治,法家系統強調的是法治。

但所謂人治,並不是不講原則,儒家所主張的「道」,就是他們所理想的社會原則,《論語》中提出「守死善道」,荀子則明確說過「從道不從君」「從道不從父」。但他們立足於宗法血緣關系,又主張「尊尊」「親親」,所謂「尊尊」「親親」就是講「情」。所以當「情」與「法」相沖突的時候,他們就只有讓「法」屈從於「情」,孔子就明確地主張「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所謂「隱」,就是包庇。因此,在整個封建時代,徇情枉法是自然而普遍的現象,讓國家的法規很多時候成了一紙空文。

所謂「法治」,核心的特點就是排斥「情」的干擾作用,中國古代的法家是如此主張,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也曾極其明確地強調:法律是「全沒有感情的」。但是完全地拋棄「情」,又是違背人類天性的,所以在中國古代的輿論上,法家並不怎麼受歡迎,連司馬遷也批評他們「刻薄寡恩」。

比較來看,無論是過於「人治」,還是過於「法治」,對於整個國家的長久穩定都不是好事,但是其中的「度」,千百年來很少有人能夠把握,就像「在兩個雞蛋上跳舞」,踩碎哪個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而諸葛亮治國思想中最大的特點,恰恰是做到了既嚴於法,又重於情。

作為具有儒家政治文化思想的諸葛亮,在東漢末年軍閥混亂、諸侯爭立的時代,在他跟隨先主劉備輾轉創業,後又託孤輔政20餘年治理蜀漢的政治和軍旅生涯中,形成「德主刑輔」為主,仁政與法治並舉,恩德與威嚴兼用,以正統儒家思想為核心、法家思想為手段的完整系統的思想體系。

內儒外法、厲行法治、適勢定法、並存剛柔、執法嚴明、寬嚴有度、刑不擇貴等方面的立法精神及執法准則,既是其思想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其法治思想的明顯標志。

危急時刻,方顯英雄本色

雖然諸葛亮在劉備集團很早就居於高位,但真正掌握大權,成為實質上的「一把手」,是在劉備去世之後。

夷陵之戰後,蜀漢內外交困,形勢愈加危急。曹魏從北方窺視,欲乘蜀之新敗加以攻滅;孫吳扼守荊州,使諸葛亮不能東向。以匡扶漢室旗號起家的蜀漢苟安一方,進退兩難。內部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越來越錯綜復雜,特別是益州舊地勢力待機而行,樹欲靜而風不止,領受先主遺詔的諸葛亮十分清楚當時的局勢。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推行法治、增強國力、鞏固政權已成為蜀政的迫切要求,諸葛亮這時總揆百官、獨擔大任所面臨的任務就十分艱巨。同時也應看到,正是因為局勢的危殆,修明政治的難為,方顯出諸葛亮的英雄本色,其封建法治才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可貴的亮點。

建國之初,諸葛亮受劉備之命,會同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共造《蜀科》,開始了立法工作。由於文獻無征,我們今天已無從知曉《蜀科》的具體內容。不過,有學者利用其他材料進行推測,我們可以據此窺知《蜀科》的大略情況與諸葛亮的思想相一致。同時,諸葛亮還曾作「八務、七誡、六恐、五懼」,皆有條章。

治軍方面,則在《武侯兵法》中立有輕、慢、盜、欺、背、亂、誤七禁,並且對這「七禁」作了詳細說明,有此者斬之。這樣,諸葛亮的法治政策就有了法律條文上的保證,首先做到了「有法可依」。

諸葛亮急症猛葯,重典治國,時人譏為「惜赦」,即在赦免他人罪行方面十分吝嗇。面對這種非議,諸葛亮溯古察今,闡明隨便赦宥的危害,要求赦不妄下,體現了其法治的嚴肅性。

誠然,赦宥作為調整社會矛盾的一種手段,有時也會起到收攏人心、穩定社會的作用。但是,如果不去嚴明法治,公平賞罰,而只寄希望於通過頻繁的赦免來求得臣民歸心,那隻能是捨本逐末,根本無法消彌固有的矛盾,反而會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歷史上這類教訓很多,諸葛亮之前的劉表如此,其後的後主劉禪也是這樣,這也就是老祖宗「治亂國用重典」政治智慧的最好體現。

嚴刑峻法下的人性光輝

諸葛亮以用法嚴峻著稱,但奇怪的是,被諸葛亮「嚴刑峻法」懲罰過的人,卻在聽到諸葛亮去世時都垂淚涕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在具體的案例中,就能看到諸葛亮可貴的執法精神與方法。

比如我們都能熟知的「揮淚斬馬謖」,就是一個很具代表性的例子。

據《三國志》及裴松之注,諸葛亮與馬謖關系非常好,在平定南部的少數民族時,馬謖還曾提出過極有益的建議,馬謖是諸葛亮極為看好的青年俊才。但是因街亭的失責,諸葛亮堅決地依法將其處死。另一方面,在他死後,諸葛亮又「親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以至於使「十萬之眾為之垂涕」。

再從諸葛亮整個政治上看,他在蜀國以「立法施度」、「科教嚴明」著稱,所謂「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他的這種做法,得到百姓的擁戴,據陳壽說,諸葛亮死後,「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州和益州的老百姓,說起諸葛亮時,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何以會如此呢?陳壽總結說:「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又引孟子的話說:「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所謂「用心平」也即「開誠心,布公道」,就是清楚地表明嚴格的執法,是出於國家的利益,而非出於私心私利。所謂「勸戒明」、「以逸道使民」、「以生道殺人」,就是對被處罰者來說,也使他能清楚地明白,嚴格地執法,是從根本上對他的關愛和維護。

在馬謖被斬之後,諸葛亮未株連家人,而是將馬謖的後代視若己出,安頓好馬謖的家庭生活,實現了「情」與「法」的交融。

在一個本質上「非法治」的時代,諸葛亮能夠「依法治國」,如同淤泥之中盛開的蓮花,十分了不起。諸葛亮不但做到了保證法律的正常運行,堅決用法律來治理國家,還做得非常好,數千年歷史,就此一家,別無分號。

陳壽評價諸葛亮是「用心平而勸誡明」。「用心平」就是公平,「勸誡明」就是公開。雖然諸葛亮用法嚴厲,卻造就了一個三國中治安最好的國家,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他的法律智慧也值得後人去深思。

但為何諸葛亮依法治國這么完美卻沒有一統三國呢?

1,

蜀國內部矛盾太激烈,而是蜀國人才過於貧乏,諸葛亮對人才要求條件太高。諸葛亮對有缺點的人才不敢放手使用的結果,如魏延。蜀國用一州之人對八州人才本身就夠艱難,再加上苛刻的用人表准導致。當時諸葛亮以身作則的去清廉,導致整個蜀國人跟著一起吃苦。

2,

諸葛亮當時的依法治國和現在的依法治國不同,當時他們講究的法是公平,公正,公開,但最後還是在一人的統治下的王法他們的法首先是保證帝王的權力。而現在的法是約法。

一.約法的目的,首先保證公民的權利(是權利不是權力)

二.約法成立了之後任何人都不能凌駕與此法之上,(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

F. 諸葛亮是如何以法治軍的

以法治軍,就是來強調要以典源型、賞刑來警戒官兵。如果說禮治是務虛的話,那法治就是務實的了。在諸葛亮看來,厲行法治是軍隊的法寶,他說:「一個作將帥的,統率著百萬的軍隊,要使這么多人束肩斂息,躬身並足,集中注意力,連大氣也不敢出,連頭也不敢抬起來服從命令,靠的是什麼呢?靠的是法制。」(原文見《諸葛亮集·文集》卷4)如果「賞罰不明,法令不信」,即使有「百萬之師」,也是「無益於用」的。諸葛亮非常推崇先秦軍事家孫武、孫臏等人,贊賞他們在治軍之中執法嚴明的作風。他認為,將士作戰立了功,就要按功勞的大小給予獎賞,如果違犯了軍法,那就不管他地位有多高,平時對他多親近,也要依法處罰。著名的例子,就是忍痛揮淚斬馬謖。馬謖違犯軍令,失了街亭,被處以死刑。當時蔣琬到漢中對諸葛亮說:「天下未定,殺掉智能之士,豈不是很可惜嗎?」諸葛亮回答:「孫武之所以能夠制勝天下,就是靠他嚴明的軍法。現在剛剛和敵人交戰,就因人而使軍法受到破壞,怎麼能夠去討賊呢?」(原文見《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裴注)可見諸葛亮對以法治軍的態度是相當堅決的。法治對於諸葛亮本人也不例外,當第一次北伐失敗時,他上疏承擔責任,自貶三級。

G. 反映諸葛亮法治知道思想的《答法正書》的內容是什麼

諸葛亮著名的反映他的法治指導思想的文章--《答法正書》,書中這樣說:"先生您版只知其一,不權知其二。秦代的情況是實行暴政,虐待人民,因而逼得人們不得不起來造反。針對這種情況,漢高祖採用了寬刑弛禁的辦法,來減輕人民的負擔,這是對的。現在益州的情況和秦代大不相同。劉璋暗弱,自從劉焉以來,就放縱地方豪強官僚,使他們專橫跋扈,任所欲為,因而德政不單,威刑不肅,君臣之道也就逐漸被破壞了。給這些官僚們以高官,寵愛他們,他們地位高了,反而不覺得可貴服從他們,施以恩惠,恩惠達到頂點,他們反而傲慢無禮。這就是政治弊病的來源。現在我們以法來威脅他們,法行之後,人們才能夠知道什麼是恩德限之以官爵,官爵提升之後,人們才能夠知道爵位的尊貴。行法和恩寵相輔並行,上下的次序才能夠維持正常,政治才能夠得到清明。"

H. 諸葛亮在推行法治政策的同時還注重什麼

在推行法治政策抄的同時,諸葛襲亮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任用。他說:"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認為選用賢能是治理好國家的關鍵,是關系國家興亡的大事。在舉賢這一方面,和厲行法治一樣,他做了大量艱苦和細致的工作。他選拔一些很有才能並忠於蜀漢政權的文臣武將,讓他們擔任郡守、都督、將軍等重要職務,發揮他們的作用。

I. 諸葛亮是如何以法治蜀的

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有荊州不少地方,以後又從劉璋手中奪得益州,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力量發展非常快。此間,諸葛亮為劉備鎮守後方,安撫民眾,供給軍備糧草以及兵源,為蜀漢政權的建立,作出了很大貢獻。

劉備死後,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蜀漢的政事,不論大小,都由諸葛亮一手處置,實際上諸葛亮已成了蜀漢政權的主持者。

「內修政理」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策略步驟,在劉備集團跨有荊州、益州、漢中,諸葛亮負責治理西蜀之後,這個問題就提到了議事日程來了。

為了維護劉備集團在益州的統治,為了蜀漢政權的長治久安,諸葛亮首先把實行法治擺在「內修政理」的首位。這是針對益州當時「亂」的局面而採取的強有力措施。

益州原來的政治狀況很不穩定。在劉焉、劉璋統治益州時期,法令鬆弛,政治腐敗,地主豪強和官僚專橫自恣,侵奪百姓,魚肉人民,因而階級矛盾非常尖銳。在公元188年,即劉焉擔任益州牧之時,就曾經發生了以馬相等為首的農民起義。起義雖然被鎮壓,但階級矛盾並沒有緩和,縱容豪強官僚欺壓、侵凌百姓的局面還是愈演愈烈。

這種嚴重的「亂」的局面,勢必大大不利蜀漢政權的穩固。嚴厲打擊豪強的不法行為,就是諸葛亮解決「亂」的一個重要手段。而益州地方的土著豪強,正是諸葛亮要著力打擊的對象。

J. 諸葛亮如何以法治蜀令出必行治理國家的

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有荊州不少地方,以後又從劉璋手中奪得益州、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力量發展得非常快。此間,諸葛亮為劉備鎮守後方,安撫民眾,供給軍備糧草以及兵源,為蜀漢政權的建立,作出了很大貢獻。

劉備死後,劉禪即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蜀漢的政事,不論大小,都由諸葛亮一手處置,實際上諸葛亮已成了蜀漢政權的主持者。

「內修政理」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策略步驟,在劉備集團跨有荊、益,諸葛亮負責治理西蜀之後,這個問題就提到了議事日程來了。

為了維護劉備集團在益州的統治,為了蜀漢政權的長治久安,諸葛亮首先把實行法治擺在「內修政理」的首位,這是針對益州當時「亂」的局面而採取的強有力措施。

益州原來的政治狀況很不穩定,在劉焉、劉津統治益州時期,法令鬆弛,政治腐敗,地主豪強和官僚專橫自恣,侵奪百姓,魚肉人民,因而階級矛盾非常尖銳。在公元188年,即劉焉擔任益州牧之時,就曾經發生了以馬相等為首的農民起義。起義雖然被鎮壓,但階級矛盾並沒有緩和,那種「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繼續縱容豪強官僚欺壓、侵凌百姓的局面還是愈演愈烈。

這種嚴重的「亂」的局面,勢必大大不利蜀漢政權的穩固;嚴厲打擊豪強的不法行為,就是諸葛亮解決「亂」的一個重要手段。而益州地方的土著豪強,魚肉鄉里,侵奪民田,正是諸葛亮要著力打擊的對象。

諸葛亮以法治蜀的思想內容,具體體現在他主持制定的《蜀科》的法典上(今佚)。在《蜀科》上的相應條文,規定了對蜀土著豪強採取抑制並打擊的措施。而在實踐上,諸葛亮也執法嚴明,依法行事,不避權貴,不徇私情,刑罰有準,輕重比較適當。如對破壞法紀的蜀中豪強彭蕡,堅決鎮壓,毫不留情;對以私廢公、放肆專權的李嚴、廖立等,繩之以法,該罷官的罷官,該刑罰的刑罰;對挑撥是非、妖言惑眾的來敏,堅決予以革職。這些典型事跡,顯示了諸葛亮執法如山、鐵面無私的政治家作風。相反,對於嚴明奉法、法廉自持的官吏,如蔣琬、費禕等,則大加褒揚、提拔。

正因為諸葛亮實行法治、打擊豪強的政策,因而引起了地主豪強的不滿和反對,他們攻擊諸葛亮「刑法峻急」,是不「度德量力」,吵吵嚷嚷地要諸葛亮「緩刑弛禁」。時為蜀郡太守、揚威將軍的蜀中代表人物法正,對諸葛亮這么雷厲風行地打擊蜀中豪強也不甚理解,並且站出來替他們說話,他引用漢高祖入關「約法三章」實行寬民之治的事例,寫信給諸葛亮。信中說:「從前漢高祖入關,除去秦朝嚴刑苛法,約法三章,寬禁省刑,關中老百姓,都感念高祖的恩德,如今我們剛剛用武力占據益州,還沒有給地方上帶來恩德,就施用刑禁權威,這是很不好的。按照主、客的關系,我主認為應該多施行點恩德,把刑罰、禁令放寬些,以慰藉他們。」

法正的信,引出了諸葛亮著名的反映他的法治指導思想的文章——《答法正書》,書中這樣說:

先生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代的情況是實行暴政,虐待人民,因而逼得人們不得不起來造反。針對這種情況,漢高祖採用了寬刑弛禁的辦法,來減輕人民的負擔,這是對的。現在益州的情況和秦代大不相同。劉璋暗弱,自從劉焉以來,就放縱地方豪強官僚,使他們專橫跋扈,任所欲為,因而德政不舉,減刑不肅,君臣之道也就逐漸被破壞了。給這些官僚們以高官,寵愛他們,他們地位高了,反而不覺得可貴;服從他們,施以恩惠,恩惠達到頂點,他們反而傲慢無禮,這就是政治弊病的來源。現在我們以法來威脅他們,法行之後,人們才能夠知道什麼是恩德;限之以官爵,官爵提升之後,人們才能夠知道爵位的尊貴,行法和恩寵相輔並行,上下的次序才能夠維持正常,政治才能夠得到清明(原文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注)。

這封書信批評了法正看問題的片面性,批駁他生硬地套用漢高祖「寬禁省刑」的做法,諸葛亮指出:秦時跟現在不同,關東和益州的情形不一樣;現在就是要嚴明賞罰,嚴格按法制辦事,才能徹底糾正劉焉父子遺留下來的邪惡風氣。諸葛亮在這封書信中強調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點,拒絕了法正的建議,這是很有見地的。

據《三國志》注引《魏氏春秋》及《伊籍傳》等書記載,諸葛亮為了整頓吏治,還親自撰寫了《二務》、《帥戒》、《六恐》、《五懼》等法律條例,一條一款羅列分明,使蜀漢大小官員知務其所「務」、戒其所「戒」、恐其所「恐」、懼其所「懼」,使大家勤於職守,這種「先教後誅」的做法受到當地及後世眾多的頌揚和稱道。晉人習鑿齒就贊嘆地說:「法行於不可不用,別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誅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諸葛亮於是可謂能用刑矣,自秦漢以來未之有也。」(《三國志•蜀書•李嚴傳》裴注)

正因為諸葛亮賞罰分明、執法如山,因而即使被諸葛亮懲處過的人,對他還是感恩戴德,口服心服,以至當他去世以後,竟如喪考妣,痛不欲生。比如李嚴與廖立二人就是如此。

李嚴(後改名李平),是劉備臨終前與諸葛亮同受遺詔輔佐劉禪,地位僅次於諸葛亮的蜀漢高級官員。在諸葛亮北伐時,他負責供應軍需物資,在軍糧供應不上,他假傳聖旨要諸葛亮退兵,這種貽誤軍機,弄虛作假的行為被諸葛亮發覺,上書劉禪;將他免官為民,流徙梓潼郡。李嚴服罪之後,諸葛亮並不搞株連家人的做法,還是讓他的兒子李豐照常為官,並且一直做到朱提太守的職位。李嚴聽到諸葛亮病死的消息,不禁悲痛萬分,情急之下,他也發病身亡。

廖立在劉備在世時就擔任長沙郡太守。這個人自命不凡,口出狂言,「誹謗先帝,詆毀眾臣」,肆意攻擊蜀漢的朝政,指責諸葛亮,挑撥群臣不和。諸葛亮上表罷了他的官,流放到江山郡。諸葛亮病死,廖立痛哭嘆息地說:「我沒有希望了,恐怕要老死在這邊遠地區了。」

諸葛亮的厲行法治,使蜀漢文武官員大都能兢兢業業、勤於職守,而力戒弄虛作假、干犯法紀之事,蜀漢政權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吏治逐漸得以清明,封建統治秩序逐步穩定,蜀漢的社會經濟得到繁榮,而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安定。史書上記載,說是當時蜀國「道不拾遺,強不侵弱」。史書上的說法當然有誇大的地方,但在三國時期,蜀漢政府是一個較好的政府,這一點是有目共睹的,而諸葛亮治蜀的做法也是卓有成效的。在這里,我們還可以舉出與諸葛亮同時代及稍後的兩位人物的言論來予以證實。

一位是蜀漢官員張青。張高原先是劉津的謀臣,蜀漢之時,官至益州郡太守,此人雖精明能幹,但他自以為是,總認為別人不對,諸葛亮多次對他進行批評教育,使他受到感動,他由衷地嘆道:「諸葛亮宰相公正嚴明,賞罰不分親疏遠近,無功者不能得賞,貴勢者不能免罰,這是人人奮勉的重要原因啊!」(原文見《諸葛亮文集》卷2與《張裔教》)

另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國志》作者陳壽。陳壽是西晉時代的史學家,他的父親曾被諸葛亮判處髡刑(剃去頭發)。但他在《三國志》中寫諸葛亮時,還能秉持公心,去除個人恩怨的成見,以公正的史筆寫道:「(諸葛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開誠布公道……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於此可見,諸葛亮用法治蜀深得人心!

熱點內容
規章不須經國務院批准 發布:2024-11-17 11:21:17 瀏覽:765
江寧法律援助中心55 發布:2024-11-17 11:03:23 瀏覽:287
民法於飛老師 發布:2024-11-17 10:58:58 瀏覽:944
制定規章制度的討論記錄 發布:2024-11-17 10:43:56 瀏覽:998
聘請常年法律顧問協議需要注意什麼 發布:2024-11-17 10:03:42 瀏覽:690
怒江州司法局 發布:2024-11-17 10:02:14 瀏覽:696
勞動法是如何規定用工環境的 發布:2024-11-17 09:07:22 瀏覽:152
鄧州市法律咨詢 發布:2024-11-17 09:02:40 瀏覽:713
條例准則案例試題 發布:2024-11-17 08:49:27 瀏覽:256
有關經濟法小論文題目 發布:2024-11-17 08:48:38 瀏覽: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