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意義
A. 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中國社會主義時期實施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
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人民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提高人民的歷史主動性,推動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的不斷改善。它既從現實經濟政治關系的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又著眼於人民道德境界的不斷升華。
它不僅注重清除一切舊道德的消極殘余和影響,積極配合和保證政治、法律、知識、審美等方面的教育,而且更注重於培養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選擇能力。
(1)道德教育的意義擴展閱讀:
從類型劃分的角度說,德育即培養學生在私人生活、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中的道德意識,以及合乎私德、國民公德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識及行為習慣;公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識及符合國民公德和社會公德的行為習慣;職業道德教育即培養學生職業生活的道德意識及合乎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從層次劃分的角度說,德育即對學生進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則、道德規則的教育,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德育包含理想、原則、規則層次的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即運用道德倡議形式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道德原則教育即運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議形式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道德規則教育即運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從德育任務的角度說,德育包括發展學生的道德認識、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等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
當代學校德育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斷力即運用一定的道德標准對一定的事件或行為進行對與錯、當與不當的判斷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銳地感知、理解和體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B. 加強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何謂職業道德?《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指出:「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鼓勵人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職業學校擔負著我國廣大新型勞動者的培養和教育工作,因此除了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之外,職業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它關繫到我國勞動者職業素質的整體水平。
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用人單位意識和體會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從以對員工的技能要求為主轉向重視員工的職業道德、素質要求,對從業人員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有的大型企業在招聘新員工時就提出:「態度比能力更重要」。相關人員表示,具有良好的工作態度、誠實的個性比起他有最優秀的能力更為重要,員工的技能可以通過培訓來提高,但在短期內改變其工作態度卻更困難,特別是對客戶的服務意識。因此培養具有較高職業道德修養的勞動者既是企業的願望,也是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所在。
當前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來看,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對職業道德教育的認識不足一種情況,認為職業教育是教會學生技術技能,有了技術技能就可以找到工作解決就業問題,職業道德問題到了單位由規章制度來要求即可以解決。因此比較強調學生的專業教育,重視資格證、上崗證等,忽略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全面素質要求。另一種情況把職業道德與一般德育等同起來甚至把職業道德簡單的理解為能夠吃苦耐勞。從而使得職業道德課程成為課時安排上的「填空題」。教育觀念的滯後和教育方式的不得當。目前根據教育部的規劃課程《職業道德和就業指導》是作為必修課程,各職業院校也把這一課程作為顯性課程。
要有效的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必須首先正確認識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
第一:把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精神相結合。全面理解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理解職業道德和一般道德教育的聯系與區別。正確認識職業道德是在從事職業過程中的行為規范,以及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積極性、責任心、主動性等等。職業道德教育是作為培養從業人員的必要和不可缺乏的課程,它的內容也是一般道德教育不可替代的。
第二:把職業道德教育與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相結合。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職業道德更體現其行為的社會意義。職業道德是人的社會性的具體的重要的表現。因為職業本身是人們對社會所承擔的一定職責,對於從業者來說,職業活動是實現個人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因此,要在職業道德教育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即《綱要》中所指出的奉獻社會的精神。
第三:把職業道德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結合。新時期的職業道德不僅需要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應該體現與時代發展相一致的創新、合作、誠實、鑽研等精神。特別是我國加入了WTO之後,更要把國際先進的職業道德理念和要求作為我們的教育內容。
第四:把職業道德知識與職業道德行為培養相結合。不僅通過課堂強調職業道德知識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加強養成教育和實踐教育。
C. 論述社會取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現階段道德建設中有兩種不同的取向,即市場取向與社會取向。在社會主義市場內經濟條件下道德建設容的市場取向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它的倫理實質是利己與利他的統一。道德建設的社會取向作為一種非市場取向,最主要內客是「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原則。兩種取向在指導道德建設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突。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順利進行要求通過整合實現兩種取向的互補統一。
社會取向道德其實就是價值觀的一種,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尤其年輕人
D.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人之初,性本善。沒有哪個孩子一生下來就是壞孩子。孩子的道德行為的形成,與他所處的環境和受到的教育有關系,所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為家長尤其是我們搞教育的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孩子的道德行為教育。我們教師應把德育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人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曾聽到這樣一個小故事,聽後很有感觸,一個因大意誤診病人的醫生,在死後被打進第一層地獄,而一個不好好搞教育的老師卻要被打入十八層地獄,這是為什麼,因為醫生醫治的是人的身體,而教師卻是塑造人類靈魂的,你要教給學生怎樣做人,怎樣處事,你不僅肩負著學生的知識教育,更肩負著學生的道德教育。一個人知識能力的高低,對他的一生有一定影響,但品德的好環,則影響他的一生。也就是我們知道的一個知識能力不足的人可以用道德來彌補,一個道德不足的人卻難以用知識來彌補的道理。因為一個品德良好的人,即使智力水平不高,他照樣可在不同崗位上為國家做貢獻。所以,德育為先、德育為首應該成為每一個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自覺堅持的教育方向,同時我們還需要家長的大力支持與合作,不僅要強健學生體魄,更要做到文明學生精神,我們要用自己的愛心去呵護那顆顆幼小的心靈,塑造一個個充滿了「愛」的靈魂,讓他們不僅擁有知識,還要擁有一顆仁愛之心。我們應教會學生認識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創造真善美。
E. 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對學生教育有什麼教育意義
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更能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想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發展,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僅僅靠宣講規章制度、靠課堂教學顯然是不夠的。
因為思想品德是一個社會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實踐性的問題,學生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只能在社會實際活動中才能表現出來,並且在實踐活動中受到檢驗。因此,課堂教學只有同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
拓展資料: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德育是各個社會共有的教育現象,具有社會性,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德育隨著社會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具有歷史性。德育在階級和民族存在的社會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在德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原理、原則和內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繼承性。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的教育。
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可以說,我國德育是一種涵蓋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大德育」。然而,品德的發展,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政治覺悟的提高,各屬於不同層面的問題,其過程機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樣的手段、方法,通過一樣的途徑,遵循一樣的原則,來實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F. 道德在教育中的作用
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和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和准則。專我們所說的道屬德教育,是指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這兩方面都是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都是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指導的。兩者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是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的兩個層次。進行道德教育,就是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倫理道德知識的灌輸,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觀念、道德原則變成人們普遍遵循的道德風尚和道德習慣,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
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和原則是社會主義初級階級社會關系的基本特點的反映。在現階段,我國普遍實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就是要求幹部、黨員和群眾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利益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條件下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戀愛、婚姻和家庭關系;正確認識和遵循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在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同時,必須認真提倡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即克己奉公、助人為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提倡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奉獻精神。
G. 思想道德教育對大學生有什麼意義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當下社會,受消費文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呈現出責任感缺乏、個人價值突出、道德水準下降特點。為更好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應將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資源,不妨以「拿來主義」的眼光,將傳統道德思想與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有利於充實和豐富大學生德育教育內容。
當下社會,中國現代化建設遠未完成,由於多種原因,日常生活全面確立了以消費為原則和以享樂為理想的意識形態,使得主導文化的崇高和精英文化的啟蒙都黯然失色,並迫使它們不得不向這種享樂文化吸收、借鑒,從而進一步導致了精英文化的「邊緣化」,主導文化的大眾化。這種消費至上的文化所引發的嚴重後果是,不但整個文化向享樂轉向,而且導致人們把整個生命的意義都押注在金錢上,使當今社會在消費的大潮中更加疏遠道德修養,鄙棄價值系統,以極其自戀的方式對人與自我、人與世界的關系進行重行定位,精神蒼白與腹中草莽不再受嘲笑,在時尚包裝下,享受著已經擲扔神聖的大眾的追捧。 「它裹挾著那彌漫周遭的虛無主義浸漬了人類精神領域……至此,人類對真理、善良、正義的追求不斷被語言所消解,生命的價值和世界的意義消泯於眾口一詞的操作中。」[1]人們聽憑慾望的牽引,遵循著「快樂原則」,尋求著「本我」的滿足。信仰消失,價值理性崩潰,整日里所謀者不過數米計薪,再遠也不過是數量上的差別,不是物於物,就是算計著怎樣去物物,仰不知天高,俯不知地厚。
一
大氣候影響小環境,盡管大學校園相對獨立於社會,但它是整個社會必不可少的組織部分,況且廣大師生除了校園外,還不可避免地與世俗社會打交道,這就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帶來了沖擊,使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呈現出如下特點:
責任感缺乏。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和社會的高速發展,各種思想和理念激烈碰撞,學生的競爭意識也不斷增強,這對於不斷提升人才的智能水平有著積極作用,但是面對激烈的競爭,學生的壓力卻越來越重,心理承受能力日漸脆弱。於是,許多學生只注重個人的奮斗與獲取,只停留在個人名利得失上,對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認同偏低,道德責任意識和義務觀念薄弱,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現實的學習與生活中,一部分學生學習缺乏內在動力,喪失積極性,常常出現一些散漫、懶惰、粗俗等不良行為;不少學生把入黨、當學生幹部,作為實現個人利益的一種手段,以實現個人的發展和要求,有的學生,一旦入了黨,當了幹部就放鬆下來,甚至比一般學生表現還差;有些學生缺乏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勇氣和信心,一旦遇到的阻力稍大一點,往往表現出不可思議的脆弱,甚至以極端不負責任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有些學生過分強調自我價值,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把自己凌駕於集體之上,把個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對立起來,表現出強烈的個人本位行為[2]。
個人價值突出。伴隨市場經濟逐利性的日益侵蝕,部分大學生在具體價值選擇上,以自我為中心,片面追求個人價值、個人利益和個人需求的實現,只講索取,不講奉獻,認為個人貢獻應與社會索取相等價,群體意識減弱,團隊協作精神隱匿。不少學生把實現較高經濟收入和安穩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拚命學習,是為了個人更好的發展,重實惠、求實用,甚至陷入極端個人主義的泥淖。在他們看來,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追求的就是逍遙自在的物質享受,活著就是為了自己,至於他人、民族、國家均可置後,「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往往就是他們的座右銘。有些學生甚至將商品經濟中的價值尺度簡單同社會道德尺度等同起來,錯誤的認為只有獲取實實在在的金錢、物質,才算是真正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道德水準下降。大學生作為文明素質相對較高的群體,理應成為遵守道德規范的模範,但由於社會道德的整體滑坡,部分學生意志不堅,日益受其影響,成為校園內道德規范的破壞者。大多數大學生希望能夠盡快建立起公平競爭的道德規范體系和社會秩序,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一旦涉及切身利益,一些學生就會放棄自己的道德准則,進而出現了社會道德觀念淡薄、生活行為失范:學生考試作弊,求職簡歷弄虛作假等現象;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逃學;言語粗俗,不講禮儀;自私自利;不愛護公物、不講環境衛生、不遵守社會公德,甚至打架斗毆,酗酒鬧事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種道德行為與大學生的教養和文明程度極不相稱,沖擊著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已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重大難題。
二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我們深入挖掘傳統思想中的精華部分,將傳統道德思想與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有利於充實和豐富大學生德育教育內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以儒家思想培養責任擔當。儒家傳統道德思想中的「修身」、「仁愛」、「禮儀」、「信」、「義」、「廉恥」、「忠」、「孝」、「自省」、「慎獨」等內容,如果剔除其消極的糟粕,保留其合理的內核,可以說,這些理論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它們要求思維主體面向自身,以自我完成、自我超越、自我實現為目的,進行內在的自我體驗和反思,不斷完善自身,完成人格的美化,進而實現自身的最大價值,從而有利於大學生道德高度自律性的形成,可提高大學生遵守社會道德規范的自覺性。提倡這些修身的德性,對培養當代大學生基本道德准則、養成遵守日常社會規范的習慣,仍然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儒家思想中的「立德立功立言」,如果對其用社會主義思想加以合理改造,對培養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堅持以人為本,自行確定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並決定自己的作為,完全可以走一條全新的「立德立功立言」之路。它們要講的首先應是公德。很難想像一個沒有社會公德的人會有很好的品行。這時候的立德,是社會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任何人都是不可迴避的。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是平等的,這種秩序和規范需要人們自覺去維護,這甚至包括遵守交通規則,不隨地吐痰,對所交往的人講誠信,救死扶傷等等。每個學生自覺或不自覺的「立德」,就將形成真正文明的社會環境;「立功」從來就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做的事,而是平民百姓對社會的貢獻,每個學生都可以立此志向。另外,儒家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思想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以道家思想提升人生境界。道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思想,這就是說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造成危險,以「知足」、「無欲」作為個人進行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在道家看來,多欲就是罪惡,不知滿足就是禍害,貪得無厭則是最大的罪惡。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低谷時期,對理想、願望要有一定的限度,量力而行,據情勢而來,也就是要有一種視名利如過眼煙雲的心態,能夠安閑地度過淳樸閑適的生活。當然,高潮時期尤其要有這樣的心態。這樣就可以培養大學生遠遁物慾,寧靜致遠的心態,成為一個胸襟開朗的樂觀主義者。
道家關注人的生存本身,落實在個體的自由境界上。首先,應該不為名利所動所累,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盡的,欲壑難填,人如果去追求它們,那麼就離自由越來越遠。其次,應該去除外物之擾。只有洞察事物本性,從更高的層面,即天人合一的層面,從人與世界、人與天的和諧上去看待事物,從而意識到萬物和自我,擺脫各種不自由的狀態,從而達到高度的精神自由。破除執意的迷霧,我們可以從中尋求到精神世界的寧靜與自由,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當下社會,即使在校園也不可完全避免各種利益關系的糾結纏繞,如何做到超然於利益之外,這就要求大學生脫離出個人主義的窠臼,能夠包容天下萬物,體盡自然而自由自在,回到了生命的素樸、真實之境,以全局、整體的眼光看到事與物,去除了雜心煩惱,實現著對現實名利、財物、權勢和禮制的超然灑脫。
以佛家思想平衡人際關系。儒道思想都是以「我」為本,為出發點,以此觀照世間的人與事。無論是修身、立業,還是超越自我,與天人相合,都離不開「自我」這個執念。而佛家思想,尤其是大乘佛教,不僅要度己,終極的目的是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以「以身伺虎」的大慈悲「覺他」,超越了「自我」的困囿,達到了「人我」的平等。這就是說,從內涵的深度上,它有超越功利、道德和人造的種種理念,從而擁有了一種高於道德、大於道德的終極價值。從外延的廣度上,它超越了民族、階級甚至歷史的界限,屬於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大宇宙。它完全拒絕人間世的等級分類,無分別、破對立,絕對確認眾生平等,萬有同源,不同生命類型可以並存並置。它尊重每個生命個體,寬恕每一生命個體的缺陷。剔除其中的唯心主義成分,教育當代大學生以慈愛之心體盡天下萬物帶來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以慈愛之心審視與人所處的共在之物,人與各種存在,包括人、社會和自然之間成為共生共榮的相互依賴、互相需要、互相支持的和諧發展關系,就能夠不自私自利,越幫助別人越充足;越給予別人,自己越能得道多助。
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思想資源和教育資源。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直接關繫到當代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樹立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面對多元思想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並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在大學生中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在高等教育過程中,有選擇、有側重地對大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是新世紀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
H. 談談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學校教育,知識教來育重要,道德教育源更重要。素質教育的核心是道德 教育。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讓同學們形成與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時效觀以及信念觀,讓他們明確未來的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人只有一直保持進步,才能在競 爭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進而讓他們樹立起立志成才、刻苦鑽研的精神,並建立起終身學習的意識。同時加強大德育教育,培養學生強烈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