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的道德經
1. 於丹心解巜道德經》
於丹就算了,百家講壇看了無數人,所有人裡面就屬她水平低,低其他人一大截。
於丹的東西全都浮在表面,假道學而已
2. 於丹說到懂論語的老大哥還在後面是關於道德經或論語的哪句話
[於丹論語讀後感]
這是無限崇高的榮譽,只是孔丘自己享受不到了,只能讓他的畫像接受後世學子的膜拜,於丹論語讀後感。他的話不容質疑,每一句都是聖旨綸音,都是金科玉律。他說君子要守孝三年,結果後世出現了丁憂這個詞,無數官員因此失去了陞官發財的好運氣;他講夫夫妻妻,結果幾千年中中國婦女的自由被剝奪了,淪為被統治階層;他回憶說自己十五歲時要學習了,結果無數八股文高手為此累禿了筆……孔丘啊孔丘,你在陳蔡間餓肚子時,能想到後世的輝煌嗎? 你如此受人尊敬,因為你是聖人。韓愈、朱熹那些人就差沒寫篇文章證明你的排泄物也要比麝香還香了! 可惜,當封建思想落伍的時候,被罵的人中你是首當其沖的,你的名譽與地位一落千丈。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是否讓你的廟宇發抖?批林批孔的運動是否讓你的畫像沾滿唾沫?一些專家談到封建社會餘毒時對你的指責是否讓你的幾十幾代某某孫蒙羞?…… 你要面對如此大的輿論壓力,因為你是聖人。擒賊先擒王,要否定封建的腐朽思想,就要拿你開刀!好在事過境遷,現在人們對你的觀點以恢復平穩,大家都辨證的看你,你的功過是非雖然還沒有定論,但不會再讓你時而在波峰、時而在波谷了。你備受尊敬與慘遭批判的原因歸根到底是:你是聖人。莊周說:聖人無名 。你這個聖人不是無名,而是得到名的兩個極端:盛名與罵名。 你說過對一個人不能只看大家的評價(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見《論語•衛靈公第十五》),我想了解你,所以我讀《論語》。因為雖然相傳《易》、《書》、《禮》、《詩》和《春秋》等是你整理的,一來這種說法未必正確,二來即使是你整理的也不是你寫的,反映不出你思想。而《論語》則不同,它甚至記載你挑食(不得其醬,不食。見《論語•鄉黨第十》)的問題。《論語》的特點是寫的很平實,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等等,似乎與現在很多小學校園里經常能聽到的認真完成作業、和小朋友友愛相處一樣。這些話,不及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的第一句話)有高度,不及北冥有魚(《莊子》的第一句話)吸引人,不及如是我聞(《金剛經》中佛祖的第一句話)深奧。 可是,《論語》就是在平實中講述做人的基本道理。孔丘談仁,認為仁是修為的最高境界。他的仁不同於我們今天的仁,其含義不僅僅是仁慈的意思,甚至可以說,根本不是仁慈的意思。仁到底是什麼,我讀過《論語》後還是一頭霧水,只覺得仁是一種境界。我甚至認為,佛,道,儒三家,最高境界是很接近的,見性成佛和參悟大道也只是比仁者高一點而已。佛、道是類似於通過自我約束而達到終極約束的境界,即無拘無束,順其自然,反璞歸真,讀後感《於丹論語讀後感》。而仁者是達到了自我約束的最高程度,雖然還沒有突破極限,實現質變,卻也達到臨界點。關於仁是什麼的問題,《論語》中提到九十餘次;孔門弟子也不止一次問,僅樊遲一人就問了三次,孔丘給的回答卻是三個完全不同的,分別是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愛人和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這三者雖然都是修身的重要准則,可是也不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其中,愛人似乎含義最深,但由於只有兩個字,還需要通過其他語句理解。這樣一來,就沒有辦法確定什麼是仁的本質了。顏回是孔丘最得意的弟子,他問仁時,得到的答案也不過是克己復禮而已。因此,我說仁對於儒家來說,就如祖師西來意對於佛家、道對於道家一樣,是一個境界,而非實在的修身途徑。 有了仁,儒家的其他思想、方針,就有了核心。於是,孔丘的學說就基本形成了。所以,雖然他沒有留下什麼著作,卻通過他門人弟子和這部《論語》成一家之言。只是孔丘的學說和其他學說不同之處在於,他讓人們絕對遵守統治階級的管理,而且要服服帖帖的遵守,並把這種服服帖帖稱做禮,說它是太平盛世的必要條件,只有大家都守禮,社會才能一片和諧之象。而這種學說最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階級統治,所以統治者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至於樂,我認為,它應該屬於禮的一部分,是用來反映人內心世界的。孔丘喜歡韶樂,並不是僅僅因為韶樂美,而是因為韶樂是大禹創的,孔丘認為聽這種樂可以提高人的修養水平,對於復禮大有好處。所以才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要是以為大聖人也是追星族,那可大錯特錯了。由於樂對於階級統治沒有什麼大的作用,甚至可能制約統治者,所以他們並不強調樂。因此,孔丘也說過,禮不僅僅是玉帛,樂不僅僅是鍾鼓。禮樂如果得到本質上的復興,那天下就太平了。現在看來,孔丘也不過是一家思想的開創者,即使被他的言論正確,也不過是多一些人接受而已;如果他的言論不正確,那大家只需要知道就可以了,為什麼一定要對他進行人身攻擊呢?其實,我認為,這是因為他的思想被統治者接受後,為奴化人民,對孔丘本人進行了包裝,即:給他一個聖人的高帽。統治者的意思是讓百姓接受孔丘思想中有利於階級統治的部分,但百姓聽說孔丘是個千年難得一見的聖人,就認為他的每一句話都是對的,分開來理解也是無上正確的,結果造成文章開頭時所說的一幕。大家將他的話拆成一個碎片一個碎片的來學習,於是成語詞典里又增加了不少內容。再加上韓愈、朱熹等人的吹捧,大家漸漸忘記將孔丘的話整體理解,不再記得仁是什麼,也不知道禮樂是什麼,從而造成儒家思想越來越衰敗,留下的僅僅是三綱五常等糟粕。我想孔丘本人泉下有知,也是哭笑不得。既然儒家思想越來越跟不上社會的步伐,尤其到新文化運動時,已經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那麼新生力量一定要推翻它。而儒家學說的創始者、代表人就是聖人孔子,那麼提倡民主與科學的人首先要除掉孔丘的威信,從而要全面的反對他的學說。即使他的學說中有合理成分,也不能保留。否則,會給維護孔丘的人以機會。因此,才有了打倒孔家店和批林批孔的一幕幕。所以我說,如果孔丘不是聖人,他當然不會享受那麼多年的無上榮譽,可是也不會挨那麼多不合理的痛罵。縱觀《論語》,孔丘的思想雖然在高度上有待提高,可其豐富的內涵,簡單而不尋常的理論,是值得每一個志於學的人作為啟蒙讀物的。而對於那些在社會上奔波多年、心中已被爾愚我詐填滿的人,《論語》是很好的修身靜心教材。可以說,對於每一個生活在禮儀之邦的中國人,都應該認真而不盲目的讀一讀《論語》。《論語》匯集了大部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要求人們要真誠做人,追求完美的個性;但又不苛求人們瑕如白璧。它講求實際,要人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們改變他們的傳統信念,而是沿著他們的信念引導人們,將他們提升到最高水平。《論語》中的理論最接近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一點可以從行文、內容上看出,因此它容易為人們接受。這也是儒家學說獨領風騷的主觀原因。《論語》如此精妙,因為它記載的不是一個普通人的言行。它記載的是你孔丘—— 一個飽受爭議的思想家、教育家——的言行。你是偉大的,本不應該被盲目膜拜和極度批評的,可惜你是聖人,所以你註定要經受這些如果孔丘你只是一個普通的思想家、教育家會有多好呢?
3. 於丹講過道德經么
肯定沒有整部講過,但經常涉及一些內容。
道家她講最多的應是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