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地位
⑴ 如何認識道德在當前社會中的地位與價值
一個人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比任何事情都很重要。
比如失去金錢,還可以掙來更多。失去工作,你總還可以再找一個,然而,你一旦失去了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可是我們有很多人,卻不能系統闡述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以至於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里,常感到迷茫和困惑。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道德觀是以真誠與虛偽、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平與偏私等等觀念來衡量和評價人們的思想、行為。並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和社會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一定信念和習慣。
今年初,國家統計局發布一項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群眾最關注的社會問題中,有18.5%的被調查者認為「社會風氣問題」最受關注,在所有問題中比例最高。此間分析家認為,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與一些人在當前社會轉型過程中道德出現偏差,榮辱不分很有關系。希臘駐華大使文化參贊科奇帝斯.斯代流斯對這種觀點表示贊同,他說:「不得不承認中國一部分青年人正變的越來越消費主義。他們在衣食住行上都很追求高檔商品,他們受到很多西方價值觀的影響。」 顯然,在影響和規范人們行為不僅有道德觀,同時還有價值觀在起作用。
價值觀,通常指人生價值觀,即一個人在社會生活的作用、地位和意義的認識。很顯然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麼樣生活目標和方向。……
中國的儒家認為道德觀的產生內部原因來源於人的本性。人是社會的產物,人們的道德觀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與人的本性相一致,即內在於人的本性之中。也就是人們常說得的人之初性本善,人要有良心。外部條件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對人榮辱觀、價值觀的影響。中國法家認為道德觀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上的。戰國思想家管仲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因此,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有什麼樣的物質生活方式,便會產生什麼樣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以上供參考。
⑵ 在人才的競爭中,道德處於各種地位為什麼思修作業
答:在人才的競爭中,德處於領導的地位,德才兼備的人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有才無德的人帶給社會的不一定是發展,也可能是毀滅,所以在我看來德應該在判斷人才處於領導地位。
⑶ 道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佔主要地位的功能有
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版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權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⑷ 道德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居於主要地位的是什麼
道德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居於主要地位的是(C)。
A.教育功能內容和導向功能
B.激勵功能和評價功能
C.調節功能和認識功能
D.溝通功能和辯護功能
----------------------------------------------------------
您好,答題不易
如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⑸ 談談道德素質在人的綜合素質中的重要地位
當前,首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培養高素質人才。強調高校領導、各級幹部、全體教師、職工都要樹立「育人」的觀點,不能僅是完成局部的工作、業務工作,要把各項工作與育人聯系在一起,為育人服務。
教師應在教知識的過程中,教學生學會做人,通過教學活動滲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德育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根本點。
學校各級工作人員要真正體現為學生服務,教師、班主任、輔導員要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思想情況、心理的變化,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現在要克服把德育工作行政化的趨向(即靠開會、單純講道理等),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潛移默化的感動學生。
要強調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避免口號式、行政式的方法,不斷加強和改進兩課,同時創造條件,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當前要特別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注意對個別學生思想行為的引導。要針對高校大學生實際,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深層次理論的研究,以指導實踐,堅持以人為本、育人為本、德育為首的工作思路,引導大學生求真務實,把張揚個性與團結合作,實現個人價值與民族的復興緊密結合起來,關注他人,努力學習,回報社會與家長的養育之恩。
發展首都高等教育戰略重點之一是建立一批高水平大學。今後要從單純擴大學校規模進一步轉變到提高質量上來。以調整學科專業為主線,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把高校科技、人才優勢進一步轉化為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上來,還要加強學校的教師隊伍建設,把高校辦成既是人才培養基地,又是吸引、使用人才的基地,培養一批、吸引一批,營造良好的人才培養環境。更重要的是加強首都高校的黨建、思想道德建設、領導班子建設,做好穩定安全工作。首都高等教育要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首都高校的人才培養,要以引導學生樹立為中華民族振興的理想,培養社會責任感、誠信等優秀品質為核心,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為人才強國作出貢獻。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對於原有的德育大綱進行修訂,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和大學生成長規律,旨在主動適應形勢變化對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北京普通高等學校的德育工作,完善全方位開展德育、全過程實施德育、全員育人的工作格局,提高北京高校德育的總體水平,增強德育實效,充分發揮德育工作在培養人才特別是培養人才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修訂後的大綱是高校開展德育工作的規范性要求,是高校領導幹部和師生員工實施德育工作的依據。要求各校結合本校實際,根據本大綱制定本校德育工作實施細則,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新大綱確定北京高等學校的德育目標是:培養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獻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心理素質和修養水平以及與時俱進、爭創一流的精神品質,體現首都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培養和造就一批優秀的、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⑹ 簡述道德事實的地位
道德事實包括人性事實和倫理事實兩個方面。人性事實是倫理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其所內解決的問題是個體容與組織為何需要德性、需要何種類型的德性以及如何具有這些德性等問題。作為學科形態的道德哲學盡管也關注作為現實的道德事實,但多半被整合到其倫理范型中,其學術旨趣在於道德哲學體系。作為學科形態的道德哲學所賴以出發的邏輯起點乃是一種一般的、普遍的因而可稱之為理論的道德事實。而作為問題研究的倫理學則必須從現實的道德事實出發,其理論志向乃在於研究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也如現代性與現代道德問題那樣。無論是作為學科的道德哲學還是作為問題的倫理學,理論的和現實的道德事實都是人們進行思想的現實起點。
⑺ 思想道德建設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設抄在文化建襲設中的地位:
1、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
2、思想道德建設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
(7)道德的地位擴展閱讀
中共全黨全社會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高度重視和熱情關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特別要大力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區的作用和共青團、少先隊、婦聯、工會等組織的優勢,增強工作合力,提高整體效果,形成全黨全社會共同關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良好局面。
要努力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文化環境和法制環境,形成尊重未成年人、愛護未成年人、關心未成年人、幫助未成年人的良好社會氛圍。
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精神,加強調查研究,認真總結經驗,努力探索和把握做好新形勢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規律,把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各項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⑻ 我國占統治地位的道德分為什麼
儒家抄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發展和傳承,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⑼ 社會主義公德在現代道德體系中的地位
道德就是人們為了維護我們群體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我們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行為規范.社會公德是一種存在於社會中間的道德,就是人們為了維護我們社會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我們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行為規范.同理,私德就是存在於小我群體中間的一種道德,就是為了維護我們小我群體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我們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行為規范.社會公德作為人類社會生活中最起碼、最簡單的行為准則,是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是適應社會和人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具有特殊且廣泛的社會作用.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自覺遵守社會公德.1.遵守社會公德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條件.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場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環境、維護現實社會生活的最低准則,是人們現實社會生活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2.遵守社會公德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會公德發揮著維護現實的穩定、公道、揚善懲惡的功能,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起著強大的輿論監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社會公德的這種作用體現在:一方面肯定、維護和促進一切有利於或有助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礙於或有害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這主要是通過社會公德的規范方式來促進社會和個人棄惡揚善,扶正祛邪,從而指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非強制性地調節和規范著社會生活中人們的言論和行動,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秩序,宥效地為滿足社會與社會成員的需要服務.3.社會公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會公德對社會道德風尚的影響穩定而深刻、廣泛而持久.社會道德又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從人們實踐社會公德的自覺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狀況.因此,如果社會公德遭到了踐踏和破壞,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就可能會瓦解,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也將被破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社會的精神文明當然包括多方面的內容;但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社會的道德風尚通常是衡量一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整個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發展的一種反映和體現.因為,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總是先從社會風尚中表現出來.總之,在一定意義上說,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公德是社會主義進行的基礎,是現代社會必須高揚的基本道德.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自覺地以社會責任感考慮自己的行動,遵循體現社會群體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規范.
⑽ 如何認識道德在當今社會的地位與價值
價值觀 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准則。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對事物的評價、態度反映出來,是世界觀的核心,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部動力。它支配和調節一切社會行為,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人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處於相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人,會產生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每一社會都有一些共同認可的普遍的價值標准,從而發現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為定勢,或曰社會行為模式。 價值觀念是後天形成的,是通過社會化培養起來的。家庭、學校等群體對個人價值觀念的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其他社會環境也有重要的影響。個人價值觀有一個形成過程 ,是隨著知識的增長和生活經驗的積累而逐步確立起來的。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形成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定勢,是不易改變的。但就社會和群體而言 ,由於人員的更替和環境的變化,社會或群體的價值觀念又是不斷變化著的。傳統價值觀念會不斷地受到新價值觀的挑戰,這種價值沖突的結果,總的趨勢是前者逐步讓位於後者。價值觀念的變化是社會改革的前提,又是社會改革的必然結果。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像這種對諸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在心目中的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就是價值觀體系。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 價值觀的特點 價值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總是相對穩定和持久的。比如,對某種事物的好壞總有一個看法和評價,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看法不會改變。但是,隨著人們的經濟地位的改變,以及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改變,這種價值觀也會隨之改變。這就是說價值觀也處於發展變化之中。 價值觀取決於人生觀和世界觀 價值觀取決於人生觀和世界觀。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從出生開始,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生產方式及其所處的經濟地位,對其價值觀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當然,報刊、電視和廣播等宣傳的觀點以及父母、老師、朋友和公眾名人的觀點與行為,對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有不可忽視的 價值觀的影響效應 價值觀不僅影響個人的行為,還影響著群體行為和整個組織行為。在同一客觀條件下,對於同一個事物,由於人們的價值觀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在同一個單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錢報酬,也有人重視地位權力,這就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觀不同。同一個規章制度,如果兩個人的價值觀相反,那麼就會採取完全相反的行為,將對組織目標的實現起著完全不同的作用。 價值觀的類型 1、理性價值觀 它是以知識和真理為中心的價值觀。具有理性價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於一切。 2、美的價值觀 它是以外形協調和勻稱為中心的價值觀,他們把美和協調看的比什麼都重要。 3、政治性價值觀 它是以權力地位為中心的價值觀,這一類型的人把權力和地位看的最有價值。 4、社會性價值觀 它是以群體和他人為中心的價值觀,把為群體、他人服務認為是最有價值的。 5、經濟性價值觀 它以有效和實惠為中心的價值觀。認為世界上的一切,實惠的就是最有價值的。 6、宗教性價值觀,它以信仰為中心的價值觀。認為信仰是人生最有價值的。 價值觀是一種內心尺度,它凌駕於整個人性當中,支配著人的行為、態度、觀察、信念、理解等,支配著人認識世界、明白事物對自己的意義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設計等;也為人自認為正當的行為提供充足的理由。我們這里考察的職業價值觀,在於探討人們在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活中,在眾多的價值取向里,優先考慮哪種價值。 價值觀具有下列特性:(l)價值觀是因人而異的。由於每個人的先天條件和後天環境不同,人生經歷也不盡相同,每個人的價值觀的形成會受到不同的影響,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具有不同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的人,其動機模式不同,產生的行為也不同。 (2)價值觀是相對穩定的。價值觀是人們思想認識的深層基礎,它形成了人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它是隨著人們認知能力的發展,在環境、教育的影響下,逐步培養而成的。 人們的價值觀一旦形成,便是相對穩定的,具有持久性。 (3)價值觀在特定的環境下又是可以改變的。由於環境的改變、經驗的積累、知識的增長,人們的價值觀有可能發生變化。 價值觀是支撐人類生活的精神支柱,它決定著人類行為的取向,決定著人們的什麼樣的心態和旨意去開創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對於人類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導引意義。 價值觀作為人對自身生活意義的反思和追求,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又會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