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法治歷史
㈠ 江蘇常熟的歷史資料
據1988年發掘的常熟境內最早原始文化遺址錢底巷新石器文化遺址證實,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常熟這方沃土聚居生息。 夏、商時期,常熟地域為揚州屬地。商末(前11世紀)周太王古公父之子泰伯、仲雍讓國南來,建勾吳古國。武王滅紂後(前841年),封仲雍曾孫周章為吳王,立吳國。常熟地域時為吳國北境。 東周元王五年(前471年),越滅吳,常熟地域隸於越。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滅越,常熟地域隸於楚。 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常熟地域屬會稽郡吳縣。 西漢景帝前元時期(前156~前150年),常熟地域上首次設虞鄉建置,仍隸於會稽郡吳縣。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會稽郡浙江以西另設吳郡,虞鄉隸於吳郡吳縣。其時,常熟地域內又增設南沙鄉,並在該鄉置司鹽都尉署,開常熟地域史設吏治之先河。 三國鼎立期間,虞鄉、南沙鄉同屬東吳吳郡吳縣。 西晉太康四年(283年),「分吳縣之虞鄉立海虞縣」(《宋書·州郡志》)。隸於吳郡,此為常熟地域設縣之始。 東晉元帝初年(317年),以海虞縣北境僑設郯縣、朐縣、利城縣,為南東海郡。東晉咸康七年(341年),南沙鄉升為南沙縣。是時,常熟地域並存海虞、南沙兩縣。 南北朝時期,南齊永泰元年(498年),海虞縣北境設海陽縣,隸於晉陵郡。梁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縣,縣治之地設南沙城(即今福山),是為常熟縣名之始。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歲無水旱」,「原隰異壤,雖大水大旱,不能概之為災,則歲得常稔」之意。 梁天監六年(507),置信義郡,郡治南沙。以土地肥沃年年豐收,南沙更名為常熟。 隋開皇年間(581年),廢信義郡及所轄海陽、前京、信義、海虞、興國等五縣並入常熟,縣治設於原南沙城。 隋開皇九年(589),廢晉陵郡,升常熟建常州。 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縣治移至海虞城即現之虞山鎮,隸於吳郡。 五代十國期間,常熟屬吳越國,是吳越國的北方邊界。 宋代,常熟屬平江府。 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常熟縣升為常熟州,隸於平江路。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復降為縣,隸於蘇州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常熟縣東境置昭文縣,兩縣治同城。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佔常熟、昭文,兩縣同屬蘇福省。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退,兩縣仍隸於蘇州府。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是年11月,常熟、昭文兩縣合並為常熟縣。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析常熟城區置常熟市,余為常熟縣。 1951年,常熟市隸於蘇南行政區蘇州專區。 1954年11月,常熟市升為江蘇省轄市。 1958年4月撤常熟市,仍統一為常熟縣。 1983年3月撤縣建市,以縣境設常熟市。
㈡ 常熟建國後歷任市委書記
一、常熟歷任市委書記
至2005年歷任中共常熟市(縣)委書記有:李凌、康克、韓培信、王一峰、仲國鋆、隋性初、湯西谷、嚴毅、曹子芳、府培生、朱根寶、孟金元、周福元、周德欣、江浩、徐國強、楊升華。
二、中國共產黨常熟市委員會簡介:
中共常熟市(縣)委是中國共產黨的地方領導機關。其主要任務是:宣傳貫徹、執行中共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共江蘇省委、蘇州市委的有關指示、決議,動員和組織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幹部群眾,完成上級黨委、政府交給的各項任務。
三、常熟市委歷史
1949年4月27日,常熟市解放。1950年6月,黨的領導機關中共常熟市委正式成立。1954年7月,又建立市委常務委員會。1956年5月3日,中共常熟市第一屆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新的第一屆市委會。1954年11月22日,經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准,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通知:常熟市改為省直轄市,受蘇州專員公署督導。1958年4月5日,國務院發布議習字24號文,決定:"撤銷常熟市建制,將其原轄區(除郊區)改設虞山鎮,歸常熟縣管轄。"4月25日,中共常熟市委宣布對外停止辦公。市委機關所在地開始設在縣南街,後遷至老縣場,之後又遷至縣南街,1952年遷至沖天廟前,1956年遷至山塘涇岸。1983年3月,國務院決定常熟撤縣建市,改稱中共常熟市委,歸中共蘇州市委領導。
㈢ 常熟市簡介
常熟市是屬於江蘇省,位於長江三角洲。因「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得名。面積126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56.8平方公里,人口124萬人,198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常熟已有5千多年文明史,邑內有崧澤、良渚等文化遺址多處。3千多年前的商末,古公亶父(周太王)次子仲雍讓國南下建勾吳,定居常熟。自西晉太康四年(283年)建城以來,古城已有1700多年歷史,至唐代,已成為商業發達、街市繁榮的江南名城。 常熟依山傍水,古城坐落於虞山東南山麓,城外湖泊環抱,城內琴川古運河縱貫南北,民居枕河而築,小橋流水人家,街巷幽深靜謐,至今仍保持明清時的格局,古典園林點綴其中,山水城園有機地融為一體,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傑作。 常熟是一座風景旅遊城市。虞山風景區是國家太湖風景名勝區的重要景區之一。虞山,古稱烏目山,因紀念吳文化始祖虞仲而更名。山高海拔261米,綿亘9公里,峰巒回環,林木蔥郁,自然及人文景觀極為豐富,現有辛峰、維摩、興福、劍門、石洞五個游覽區。山前尚湖位於城西,相傳姜太公(名尚)曾垂釣於此而得名,湖面寬廣,山光水色,自然景觀奇美,舊有「湖甸煙雨」等名勝,現有荷香洲等佳處。沙家浜旅遊區位於城南昆承湖畔,因京劇《沙家浜》而聞名全國。 常熟自古以來人文薈萃,素有「文化之邦」美稱。商初賢相、中國第一位天文學家巫咸,商末仲雍及春秋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均為吳文化的先驅者。自唐以來,在文學、繪畫、書法、藏書、古琴、篆刻、醫學、建築等領域名人輩出。歷代涌現宰相9名、狀元8名、進士483名、舉人和秀才6200餘名。 常熟素有「錦綉江南魚米鄉」之美譽,經濟繁榮,物產豐富,商貿發達。大閘蟹、桂花酒、鴨血糯、叫化雞、桂花栗、虞山綠茶、寶岩楊梅名聞遐邇,手綉花邊、紅木雕刻、綉衣服裝暢銷國內外。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水平始終居全國縣級城市前列。跨入新的世紀,常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正朝著繁榮的商貿旅遊城市、山水一體的生態城市、開放的港口城市和現代化中等城市目標邁進。 「常來常熟」--國內外嘉賓與常熟人的共同心願!
㈣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常熟介紹4
常熟市位於江蘇東南部,是江蘇省轄縣級城市,常熟以悠久的人文歷史、秀麗的山川景色、豐饒的物產資源享譽江南。1986年被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又先後獲 「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市」、「全國暢通工程模範管理城市」、「國際花園城市」稱號,成為中國獲得該殊榮的第一個縣級市;同時還獲得「遺產管理」單項競賽第一名等稱號。2007年12月5日,常熟市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
常熟特色:
常熟地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緩傾。虞山海拔261米,為境內最高點。年平均氣溫15.4℃,年降水量1055毫米。礦藏有石料、煤炭、泥炭等。特產有「御米」鴨血糯、桂花板栗、虞山綠茶、長江「三鮮」(鰣魚、刀魚、鳳鱭魚)。
常熟內河:
常熟內河有望虞河、常滸河、白茆塘、耿涇塘、福山塘等水道。
常熟港:
常熟港為國家一級口岸,中國十大內河港之一,與台灣台北、高雄等城市直達通航。
㈤ 常熟法制局和司法局合並後的領導組成結構
局長副局長!
㈥ 常熟的名人有哪些
常熟的名人有翁同龢、徐國鈞、曾樸、徐枕亞、陳一白等。
1、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 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並眉居士等,江蘇常熟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第三子,咸豐六年(1856年)狀元,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卒後追謚文恭。
2、曾樸(1872—1935)中國清末民初小說家,出版家。家譜載名為朴華,初字太朴,改字孟朴(曾孟朴),又字小木、籀齋,號銘珊,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近代文學家、出版家。
3、徐國鈞(1922.11.17-2005.6.17),江蘇常熟人,中國著名生葯學家,葯學教育家、中國葯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生葯顯微鑒定尤其是粉末生葯學和中成葯顯微分析的奠基人 。
4、徐枕亞(1889-1937),近現代小說家。名覺,字枕亞,別署徐徐、泣珠生、東海三郎等,江蘇常熟人。南社社員。早年就讀於常熟虞南師范學校,與同邑吳雙熱為同學。
5、陳一白(1905年—1952年11月20日),字楚寶,號南琛、別名維邨,江蘇省常熟縣西北(今張家港錦豐)鄉郁家橋鎮人,中國空軍無線電通訊先驅,抗日愛國將領。
㈦ 2020常熟中考應屆人數有多少
大概有11000人左右。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簡稱「中考」,是檢驗初中在校生是否達到初中學業水平的考試。
中考是初中畢業證書發放的必要條件,考試科目將國家課程方案所規定的學科全部列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范圍。考試時間一般在六月中旬。全國省市不統一,按當地時間計算。初中學業體育水平考試一般在3-5月份舉行。
中考介紹:
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從14年5月開始,教育部將啟動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2019年,新版高中課本將啟用。
在考試招生方面,《意見》提出,各級考試命題機構要嚴格以國家課程標准和國家人才選拔要求為依據組織中、高考命題,評估命題質量,保證考試的導向性、科學性和規范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初中學業水平考試
㈧ 常熟的名人及資料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 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 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