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重點
㈠ 立法的基本原則有
立法基本原則可分,有社會經濟政治原則、專門法律原則、立法方法原則等三方面。中版國社會主義立法權總的基本原則是:(1)社會經濟政治原則(2)專門法律原則(3)立法方法原則。在堅持上述總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中國各方面的具體立法還堅持各自具體的原則。
(1)立法重點擴展閱讀
以高質量立法引領高質量發展
一、實現高質量地方立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立法工作必須遵循的重大政治原則和不斷取得新成績的基本經驗。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有關加強黨領導立法工作的文件要求,自覺把黨的領導貫穿到立法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
堅持重大立法問題和重要法規報請省委決定,建立健全常委會黨組討論協調立法工作重大事項制度。
二、實現高質量地方立法必須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實現良法善治,關鍵在於圍繞中心工作和改革發展實際需要開展立法。浙江省人大常委會認真做好有關重點領域立法,出台了一大批人民群眾關注、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地方性法規,為推進浙江改革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㈡ 政府立法的重點領域包括哪些
要加來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自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
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
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立法。
完善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
加強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法治保障。
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建設。
加快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
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文化法律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
制定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
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
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治理體制創新法律制度建設。
依法加強和規范公共服務方面的法律法規。
加強社會組織立法。制定社區矯正法。
加快國家安全法治建設,抓緊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
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產權法律制度,完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
㈢ 科學立法要注意把握的方面有哪些
科學立法要注意把握哪些的方面,有哪些注意保護的方面的話,這個要從各個方面的因素來進行具體的分析。
㈣ 2016年國務院將有哪些重點立法
比較、分析立法工作計劃中的第一類「全面深化改革急需的項目」和第二類「力爭年內完成的項目」,可以管窺國務院2016年立法工作的重點。必需項目中有進有退
同2015年比,2016年的第一類立法項目增加了8項,達到了28項。其中有10項內容是自2015年保留而來,比如「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暫行條例」、「政府投資條例」、「三資企業法(修訂)」、「電力法(修訂)」、「原子能法」等。
投融資等經濟領域改革法制建設是這類項目的特點。2014年6月30日,證監會出台了《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這是一部國務院部門制定的部門規章。而2016年計劃中的《暫行條例》則是國務院出台的行政法規,在法律位階上高於前者。
㈤ 立法原則的重點環節
總結二十四年來的立法實踐經驗,為了更好地堅持立法原則,提高立法質量,在立法活動中需要正確重點處理好若干關系,比如: (一)立法與改革的關系
法律、法規的特點是「定」,是在矛盾的焦點上劃杠杠,一旦定下來,全社會都要一體遵守。改革的特點是「變」,是突破原有的體制和規則。用特點是「定」的法律、法規去適應特點是「變」的改革要求,難度是很大的。那麼,立法應該怎樣體現、適應改革的要求呢?有人提出,要大膽改革,就要敢於突破法律「框框」,甚至敢於突破憲法「框框」。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如果這個人認為這個法要突破,那個人認為那個法要突破,誰想怎麼干就怎麼干,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制的尊嚴和權威就會盪然無存。
(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並不意味著減少政府的責任和作用。這里需要明確的問題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主要的方面是政府,關鍵在於轉變政府職能,力求做到:一不越位,決不要再把那些政府機關不該管、管不了、實際上也管不好的事情攬在手裡;二不缺位,該由政府機關管的事情就要把它管住、管好;三不錯位,政府機關不能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四不擾民,該由政府機關管的事情,只要能把它管住、管好,辦事手續越簡便、越透明越好,以方便基層、方便老百姓。而做到這一點,首先又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卸下兩個思想認識上的包袱:一是,政府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等於把一切經濟活動都由政府機關包攬下來;二是,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不等於把老百姓的一切事情都由政府機關包攬下來。總的來看,從發展趨勢看,政府實施的是公共行政,政府是有限政府,而不是無限政府,它的權力、責任都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只有「有限」,才有可能「高效」。這個思想認識問題不解決,不可能轉變政府職能。
(三)權力與權利的關系
轉變政府職能,在立法活動中,特別是制定行政法、經濟法,不可避免地會涉及行政權力同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的關系。按照傳統法學概念,行政權力屬於「公權」。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屬於「私權」。在權力與權利的關系問題上,原則上講,權利是本源,權力是由其派生的。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行政權力是人民通過法定程序授予的。但是,行政機關一旦取得行政權力並對管理相對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使這種權力,它就居於「強者」地位。因此,正確處理權力與權利的關系,主要的方面應該是對權力加以規范、制約、監督。立法不僅是對行政機關的授權,而且是對行政機關的控權。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行政權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實行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先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權,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確保一切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正確行使權力,防止濫用權力。
(四)懲罰與引導的關系
法律規范是確定社會活動准則的。對那些嚴重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法律、法規當然應該規定懲罰手段、制裁措施,並且所規定的懲罰手段、制裁措施能夠罰當其過、制裁得力,真正達到懲罰的目的,維護法律、法規的權威,保證法律、法規的實施。同時,又要看到,法律規范除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制裁功能外,它本身又具有重要的引導功能。規范是為人們設定的社會行為預期,本身首先就是引導。立法應該根據行為人不同的行為方式來確立能夠有效發揮法律規范引導功能的相應制度。在中國,法律、法規既然是體現人民共同意志、維護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它就應該並且能夠建立在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自覺遵守、執行的基礎上,從而具有更明顯的引導功能。因此,在立法活動中,需要重視法律、法規對人們的引導,從制度上預防、制止違法行為的發生。即使對違法行為設定必要的懲罰手段、制裁措施,也要考慮懲罰手段、制裁措施的多樣化,根據違法行為的性質、後果的不同,設定相應的懲罰手段、制裁措施。這就要求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積極研究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預防、制止、制裁違法行為的新機制、新措施、新辦法。
(五)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黨的十六大明確地提出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要求,這是總結古今中外治國經驗所得出的結論。法律和道德都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的重要方式。但是,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性質、功能是不一樣的。法律規范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其實施主要(不是唯一)靠他律;道德規范以其感召力和勸導力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其實施主要(不是唯一)靠自律。調整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必須把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結合起來,使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有些道德規范(如誠實信用等)與有關法律規范(如民商法律規定的誠實信用原則等)是相互融通的。如果法律規范背離了人們普遍認同的道德標准、道德要求,就會失去民眾的誠服,在實踐中就難以行得通;如果一切都依靠道德,就難以有效地制止、制裁那些破壞社會秩序、侵犯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也難以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甚至會妨礙公共道德的形成。因此,立法必須重視法律規范的道德基礎。看一個法立得好不好,在實踐中能不能行得通,一條重要的標准就是看它是否體現了多數人認同的道德標准、道德要求。
㈥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是什麼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法治政府建設是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對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具有示範帶動作用,要率先突破。
依法治國實際上代表我們就是要走一條法治的治國之路,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之路。這實際上包括了公民的守法,國家的科學立法,政府的依法執政,司法的公正司法,再有就是加強法律監督,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依法治國的重點應該是重在治權,為了重在治權,我們既要強調權力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比如享有公權力的部門之間要互相的監督和制約。
全面依法治國的意義和作用: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㈦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
當前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是:
第一,在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識。
深入開 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
第二,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三,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 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切實維護司法公正;深人推 進執法規范化建設,擴大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范圍,強化司法公 開和司法民主,保證群眾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進一步提高基層一線幹警執法辦案、保障人權、維護穩定、促進 和諧的水平。
第四,推進依法行政,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進一步加強 法治政府建設。
第五,改進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依法執政水 平。
㈧ 新形勢下重點任務是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完善立法體制和什麼
和法律的解釋工作。
㈨ 《決定》提出要加強哪些重點領域立法工作
《決定》提出要加強哪些重點領域的立法?
答:要回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答、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
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
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立法。
完善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
加強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法治保障。
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建設。
加快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
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文化法律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
制定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
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
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治理體制創新法律制度建設。
依法加強和規范公共服務方面的法律法規。
加強社會組織立法。制定社區矯正法。
加快國家安全法治建設,抓緊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
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產權法律制度,完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