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與法治政府建設關系
Ⅰ 請從建設法治中國的角度簡要回答法治在民法典產生過程中有哪些要求
法治中國建設是當前及未來的重要課題。無論是官方文件還是學術論著,都對這個主題進行了反反復復的論述。從相互聯系的認識論出發,筆者認為,要理性地推動法治中...
Ⅱ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三者關系密切其中法制國家是建設法治政府的什麼
改革開放以後,法治建設工作日益受到重視,我國法治建設從法制老十六字方針、專依政策辦屬事向依法辦事和依政策辦事並重過渡、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兩個堅持」以及法治中國的法治發展歷程來看,我國的法治建設是一個由點到面的過程,是共產黨對法治建設不斷深化的過程,法治中國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發展的階段性。另外從法治中國的構成要素來說,其應該是一個能夠包含「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嚴格守法」法治環節,以及法律體系向法治體系的轉變和兩個堅持的建設路徑。從這方面來看,法治中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法治國家、法治政黨、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缺一不可。
Ⅲ 依法治國與法治社會建設的關系
建設法治國家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前提,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
我們首先來討論建設法治國家和建設法治政府的關系。筆者認為,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後者是前者的關鍵。
為什麼說建設法治國家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前提呢?道理有四:其一,法治政府必須是依法行政的政府,依法行政則必須有法可依。要保證政府行政有法可依,國家就必須有健全的立法機關,有保障立法機關正常運作,及時向政府提供所需法律的立法制度,而健全的立法機關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乃是法治國家的必須的要件。其二,法治政府必須是依良法行政的政府, 而「良法」的產生取決於法治國家的建設,取決於法治國家的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機制。沒有法治國家對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政府依良法行政是不可能有保障的。其三,法治政府必須是權力受監督制約的責任政府,而政府權力的監督制約不能只來自政府內部,更有效的監督制約應來自外部,這種獨立性的監督制約只有外部才能提供,如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即在於完善這種外部監督機制,如人大的預決算審查制度、特定問題調查制度、質詢制度,行政訴訟制度、法院獨立審判制度等。 其四,中 國特 色社 會主義制度決定了中 國共 產 黨的領導在法治建設中的特殊作用。法治政府的依法行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 國共 產 黨的依法執政,而中 國 共 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依法執政的原則(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必須依憲法和法律實施領導),依法執政乃是法治國家、法治社會的基本要素。據此,法治政府必須以法治國家為前提。沒有法治國家,不可能有法治政府。
那麼, 我們為什麼說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呢?此一論點的論據有三:其一,政府,即行政機關,是國家機關中規模最大,公職人員最多,職權最廣泛,公民與之打交道最經常、最直接的機關。因此,法治政府建設的目標、任務實現了,法治國家建設的目標、任務也就絕大部分實現了。法治政府建設推進不了,法治國家建設就無從談起。其二,政府承擔著管理國家內政外交的職能,國家治理的法治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內政外交事務管理的法治化。而建設法治政府,則是實現國家內政外交事務管理法治化的別無選擇的途徑。其三,法治國家建設的目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最終要落實在法治政府建設目標、任務的實現上。法治政府建設成功與否是衡量法治國家建設成功與否的最重要的指標。試想,國家即使通過民主立法、科學立法的途徑制定了很多「良法」,法院也能依「良法」獨立辦案,但各級政府卻我行我素,公職人員任意違法、濫權,腐敗,百姓怨聲載道,這樣的國家還能叫「法治國家」么?我們不能想像沒有法治國家的法治政府,同樣,我們也不能想像沒有法治政府的法治國家。
Ⅳ 民法典對於中國法治社會建設的意義是什麼
民法典對於中國法制社會建設的意義什麼?民法典,我的文化淺,也不明白民法典是什麼?是民間法律嗎?
Ⅳ 結合材料,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民法典立法過程是如何體現依法治國方略的
民法典的立法抄過程體現了共產黨領導立法,體現了人大行使立法權,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根本保證。
(5)民法典與法治政府建設關系擴展閱讀
「以民為本」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早已有之,也是歷史上出現過的一些所謂賢君良相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好皇帝」和「好官」所主張過的統治理念,人們經常引用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書·五子之歌》)就是中國封建時代的一種典型的「民本思想」。
封建統治者中的開明派的「民本思想」是其統治經驗較為清醒的總結,對於後來的人們,自然有其啟迪、借鑒意義和警示作用。但是,這畢竟是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上的一種經驗談。
中國古人把「民」比喻為「水」,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也屬於這種經驗談。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鞏固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是為了維護皇權。這種「民本思想」常常是同封建統治者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相結合使用的。
Ⅵ 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七個方面
具體有以下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
2、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
3、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4、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5、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
6、是提高我們黨治國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7、民法典實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級黨政機關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尺度。
(6)民法典與法治政府建設關系擴展閱讀:
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將我國社會主義法治與依法治國理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法治社會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的社會根基,只有築牢這一根基,才能協調推進「三個一體建設」。民法典系調整人民群眾、各行各業社會生活與經濟生活的基本法,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其頒布施行應成為全面加強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契機。
參考資料來源:中新網-充分認識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全面加強法治社會建設
Ⅶ 法治政府、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之間的關系
現在我國就是承德市法治政府法治國家法治社會了,不管你是什麼方面?如果你犯法的只要你充分的理由和條件,那那證明那個事實根據經過法律呢城處理。不會。有半點包容私下或者是不清不楚,不明白那種來一做事。
Ⅷ 依法行政與建設法治政府有什麼關系
古人言:「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依法治省、建設法治海南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做得如何,是衡量依法治省、法治海南建設成敗的重要指標。
依法行政是法治的題中應有之義。依法行政事關政府公信力和合法性。政府一切權力來源於法律,法無授權則不可為,其只能根據法律來行使權力,管理社會。從政府職能上講,行政機關的基本職能是執法,用法治精神來建設現代政府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所以,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省、法治海南建設的重中之重。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行政的一個先行條件,就是所依之法要為「良法」。現行的法規法律不但有些重疊、過時,而且有一些規定不明確、不具體,缺乏可操作性。所以,要為現行的相關法規「去瘤」、「瘦身」、「定型」,從源頭解決一些行政執法部門職能重疊、交叉,執法機構多元、管理多頭的弊病。下轉A06版
上接A01版
近年來我省對5584項具體行政行為的執法依據進行了全面梳理,並規范了3877項各類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形成了政府「權力清單」,藉此來保障公民權利,約束政府行為。我們要進一步清理不合時宜的法規,不斷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良法善治。
政府是法律的執行者和維護者,推進依法行政,政府守法是關鍵。政府尊法則利民,枉法則害民。建設法治政府就要推進政府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使各級政府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實施行政行為,在執法、行政的各個程序上規范行使權力;還要建立相應的權力約束機制、監督保障機制,讓行政權力在陽光監督下運行、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從而把行政權力關進法治籠子里。只有各級政府爭做權力有限政府、服務政府、透明政府、公共政府,大力推動政府事權規范化、法制化,才能保障「政府行有軌,權力不越位」。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政府執法要嚴格,要做到法定職責政府必須為。執法部門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依法懲處各類違法行為,尤其是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違法行為;同時,還要加強執法隊伍的建設,解決懶政、怠政行為,懲處失職、瀆職行為,糾正不作為、亂作為的行為,嚴懲「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不正之風。只有嚴格執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規范行政行為,才能不斷適應依法治省新常態,不斷增強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唯有如此,才能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
本文來源:南海網-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