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教會法對西方法治的傳統影響

教會法對西方法治的傳統影響

發布時間: 2022-01-07 14:09:21

㈠ 教會法對西方法律的影響

樓主,額也是法律史的愛好者,特地查了下資料,給出以下的答案,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1)教會法對憲法的影響:
教會法對近代憲法的影響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教會法所承認和確立的權力結構。中世紀的西歐,教權和王權相互重疊沖突而構成的政教二元對立的政權結構,是近代憲法制度最重要的歷史來源。其二是教會法學家主張的權力合法性的法律觀念。近世憲法中的政府權力的有限性原則可以從這里找到部分淵源。
(2)教會法對刑法的影響:
在犯罪問題上,教會法較情調犯罪主觀方面的條件,重視對善惡的區分。因此教會法規定,兒童、精神病患者以及由於意外事件而出現的不法行為是不可以加以懲罰的,為後世刑法理論所借鑒。
在刑罰的問題上,教會法強調刑罰是對被犯罪所破壞的上帝秩序的一種恢復,在施加刑罰時必須考慮對犯罪者靈魂的凈化和道德的矯正,反對「刑罰報復主義」;主張囚禁刑優於死刑,是後世教育刑的雛形。
(3)教會法對訴訟法的影響:
教會法對世俗刑事訴訟產生重大影響的是糾問式訴訟程序,強調法院在調查證據、審判、執行刑罰方面的職權與主動性,對後世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制度產生重要影響。
在審判過程中確立了「良心原則」,堅持法律存在於法官心中,從而賦予法官更多的自由裁量權。
(4)教會法對婚姻家庭法的影響:
對今世法律影響最大的就是婚姻家庭制度。如一夫一妻制、婚姻自由、反對重婚和童婚、反對近親結婚、注重保護寡婦利益,對當代西方立法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5)教會法對國際法的影響:
中世紀的西歐,羅馬教廷是天主教各國的最高仲裁者,國際法的發展便開始於「基督徒間的法律」。教會以基督教義和道德標准制訂了國際關系的准則,主張各民族間關系應是和平關系,國與國之間應友好和平相處,所有爭端都應通過協商而加以解決,這對近代國際法的發展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包括對戰爭目的的看法——戰爭的目的不是掠奪,而是對和平的重視,是對惡行的懲罰和被掠奪財物的復得。

純手寫,鄙視復制、粘貼!

㈡ 西方兩大法系的形成及主要影響他們的區別與各自的利弊

大陸法系
(一)大陸法系的形成
1.什麼是大陸法系 大陸法系又稱羅馬法系、成文法系、民法法系或羅馬—日耳曼法系(因為它的歷史淵源是羅馬法和日耳曼法,此外還有教會法、商法和城市法)。它是資本主義國家中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影響深遠的法系。它以歐洲大陸的法國和德國為代表,在羅馬法的基礎上,融合其他法律成分,逐漸發展為世界性的法律體系。在大陸法系內部,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制度的情況不盡相同,大體上有兩個分支——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拉丁分支和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日耳曼分支。
2.大陸法系的形成以羅馬法為基礎
(1)在羅馬全盛時期,羅馬統治者以武力擴大其版圖,強行適用羅馬法,被征服地區的居民也因羅馬法的發達和完備而自願採用羅馬法,使羅馬法成為「商品生產者社會的第一個世界性法律」。
(2)日耳曼人入侵羅馬後,日耳曼法採取屬人主義原則,使羅馬法得以保存。日耳曼人建立的國家編纂的法典受羅馬法影響。公元9世紀,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法律的屬人主義不再適用,羅馬法與日耳曼法融合。
(3)12世紀後,羅馬法復興運動興起,羅馬法研究同社會實際需要相結合,成為西歐大陸國傢具有權威的補充法律。經過改造和發展的羅馬法成了歐洲的普通法,具有共同的特徵和法律傳統,從而奠定了大陸法系的基礎。
(4)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西歐許多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並鞏固以後,適應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以及國家之間的交往,這些國家的法律制度相互間的聯系和共同特徵獲得進一步發展。首先在法國,以資產階級革命為動力,在古典自然法學和理性主義思潮的指導下,在羅馬法的直接影響下,開創了制定有完整體系的成文法的模式。法國法典成為歐洲大陸各國建立自己的法律制度的楷模,標志著近代意義上大陸法系的模式的確立。隨後在德國,在繼承羅馬法、研究和吸收法國立法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法典。德國法典成為資本主義從自由經濟到壟斷經濟發展的時代的典型代表。
(5)由於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大陸法適應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需要,並且由於它採用了嚴格的成文法形式易於傳播,所以19世紀、20世紀後,大陸法系越過歐洲,傳遍世界。
(二)大陸法系的特點
1.在法律的歷史淵源上,大陸法系是在羅馬法的直接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大陸法系不僅繼承了羅馬法成文法典的傳統,而且採納了羅馬法的體系、概念和術語。如《法國民法典》以《法學階梯》為藍本,《德國民法典》以《學說匯纂》為模式。
2.在法律形式上,大陸法系國家一般不存在判例法,對重要的部門法制定了法典,並輔之以單行法規,構成較為完整的成文法體系。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鼓吹的自然法思想和理性主義是大陸法系國家實行法典化的原因之一,1791年法國憲法中的「人權宣言」就明確宣布,每個人的自然權利只有成文法才能加以確定。以法國革命為代表的歐洲大陸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徹底性,在法律上的表現就是開展大規模的法典化運動。立法與司法的嚴格區分,要求法典必須完整、清晰、邏輯嚴密。法典一經頒行,法官必須忠實執行,同類問題的舊法即喪失效力。法典化的成文法體系包括: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
3.在法官的作用上,大陸法系要求法官遵從法律明文辦理案件,沒有立法權。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分工明確,強調制定法的權威,制定法的效力優先於其他法律淵源,而且將全部法律劃分為公法和私法兩類,法律體系完整,概念明確。法官只能嚴格執行法律規定,不得擅自創造法律、違背立法精神。
4.大陸法系一般採取法院系統的雙軌制,重視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區分。大陸法系一般採用普通法院與行政法院分離的雙軌制,法官經考試後由政府任命,嚴格區分實體法與程序法,一般採用糾問式訴訟方式。
5.在法律推理形式和方法上,採取演繹法。由於司法權受到重大限制,法律只能由代議制的立法機關制定,法官只能運用既定的法律判案,因此,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官的作用在於從現存的法律規定中找到適用的法律條款,將其與事實相聯系,推論出必然的結果。
法國近代法的體系是在拿破崙時期確立的,它不僅為後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對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 法國是近代頒布憲法最多的國家,《人權宣言》確立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法制原則。 法國是西方國家中行政法產生最早,也是最發達的國家。 1804年《法國民法典》貫徹
了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 它的出現標志著大陸法系的形成,是繼羅馬法之後民法發展的里程碑。1810年《法國刑法典》是近代第一部刑法典, 體現了資產階級的刑法原則。 法國的訴訟法奠定了大陸法系訴訟制度的基礎。 法國法是大陸法系的代表, 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一) 法國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1. 封建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法國封建制時期的法律制度,一般指9世紀上半葉到18 世紀下半葉持續近1000年的法蘭西王國時期的全部法律。 其起始時間的標志, 是公元843年法蘭克查理曼王國的分裂
至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爆發。在法國封建製法形成和發展中, 歷經三個階段, 即
公元9世紀至13世紀以習慣法為主時期、公元13世紀至16 世紀習慣法成文化時期和公元16 世紀至18 世紀王室立法成為主要的法律淵源時期,它為近代法國資產階級法律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2.資產階級法律制度的建立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 基本摧毀了封建制度。 由於法國革命具有徹底性,有一整套成熟的思想理論做指導, 所以, 革命後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比較系統和完備, 較典型地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利益, 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1799 年拿破崙發動政變上台執政, 在拿破崙統治時期, 為了肯定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成果, 維護私有財產制度, 鞏固資產階級統治,消除法律不統一的現象, 拿破崙親自領導了大規模的立法活動,編纂了一系列法典。 它們是: 1804年《法國民法典》、 1806年《民事訴訟法典》、 1807年《商業法典》、 1808年《刑事訴訟法典》 和 1810年《刑法典》。 這五部法典連同法國憲法, 一起構成法國「六法」體系。法國六法的產生標志著法國資產階級法律體系的形成, 它把近代法國的立法活動推向高峰。需要指出的是, 民法典和商法典的制定, 不僅使法國有了第一部民法、 商法, 而且為大陸法系的許多國家提供了民商法分立的立法模式。
英美法系:
一、英美法系的概念

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系,是指以英國中世紀以來的法律,特別是以它的普通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法律制度的體系。普通法是與衡平法、教會法、習慣法和制定法相對應的概念,由於其中的普通法對整個法律制度的影響最大,所以,英美法系又稱為普通法系。美國的法律源於英國傳統,但從19世紀後期開始獨立發展,已經對世界的法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英美法系的分布范圍主要包括英國(蘇格蘭除外)、美國(路易絲安那州除外)、加拿大(魁北克除外)、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南非等國和中國的香港。英國法傳統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殖民擴展實現的。
二、英美法系的沿革
(一)英國法的歷史沿革
1、普通法的形成
(1)盎格如-撒克遜法:英國從公元5世紀到1066年由盎格如-撒克遜人控制,當時實行的法律多為習慣法,對英國法律的影響很小。
(2)普通法的起源:1066年諾曼公爵征服英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實行土地分封制度和中央集權制度。其中御前會議就是中央集權統治的重要機構。這個機構是由國王親信、主教和貴族參加的議事機構。主要協助國王處理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方面的事務,後來,處理司法事務的機構逐漸獨立出來,到亨利三世時期,御前會議已經建立了三個王室高等法院,分別為財務法院、普通訴訟法院和王座法院,處理直接涉及王室利益的重大案件。由於諾曼人以前沒有自己的法律,因此,他們的法律就是通過這些法院的判決形成的,即判例法。這些判決對地方法院的判決具有約束力。隨著王室法院管轄范圍和影響的擴大。其判例對全國的法律就形成了重大的影響。王室法院的判例法就是適用於英國的普通法。主要是針對各地的習慣法來講的。在王室法院出現之後的時間里,存在著王室法院和地方法院、教會法院並存的局面。地方法院(包括郡法院和白戶法院)主要適用習慣法,教會法院主要適用教會法,主要管轄婚姻、家庭、繼承、通姦。三者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而王室法院通過發布訴訟開始令的方式來擴大自己的影響。所謂訴訟開始令即原告可以請求國王主持正義,然後通過英王的大臣發布令狀,令狀的內容是要求各郡的郡長負責命令被告滿足原告的要求或在王室法院接受審判。

2、衡平法的興起

導致衡平法興起的根源是普通法院的令狀制和機械的訴訟程序越來越不適應現實的需要,特別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的需要。很多人轉而請求樞密院和國會主持正義,這些糾紛由樞密院中負責司法事務的大臣來處理。在1474年,樞密院大臣首次以自己的名譽作出判決。隨著案件的不斷增加。該機構終於獨立出來,成為和王室法院並列的衡平法院。衡平法院在審理案件時適用和普通法院完全不同的法律規則。由此發展起來的法律成為衡平法。所以,衡平法的興起主要是適應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要求。同時,也是英王加強統治的措施,英王欲利用衡平法院制約普通法院。

3、制定法的必要補充

另外,需要專門指出的是,在英國,除了普通法和衡平法之外,制定法也得到一定的發展,最典型的是愛德華一世時期的《大憲章》和三個《威斯敏斯特條例》。以及亨利8世時期的《地產收益權法》。

4、資產階級革命和普通法傳統的正式形成

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了適應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英國的法律進行了改革,主要表現為:(1)普通法和衡平法的沖突、妥協和統一。大革命前夕普通法和衡平法的斗爭是國會和君主斗爭的表現。隨著革命的勝利,普通法和衡平法又相互妥協,協調發展。到1873年和1875年隨著兩個《司法法》的頒布,普通法院和衡平法院合並,但普通法和衡平法並存的局面一直持續。(2)對教會法院管轄權的限制,1857年,取消了教會法院對世俗案件的管轄權,成立離婚法院和遺囑檢驗法院。(3)制定法大量出現。包括公法方面的法律,如《權利法案》、《王位繼承法》、《人身保護法》、《統一訴訟程序法》、《普通法訴訟程序法》、《公司法》、《合夥法》、《票據法》、《貨物銷售法》、《侵犯人身法》、《盜竊法》等等。制定法的增加標志著議會地位的上升。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現在。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制定法都是單行法。

(二)美國法的歷史沿革

1、殖民地時期的法律

從1607年到1776年。在殖民地早期,即17世紀,英國法對北美殖民地的影響比較小,當時適用的法律主要是殖民地當地的粗糙的法律。但到了18世紀,英國加強了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通過強制手段推行英國的法律。同時,熟悉英國法的人也越來越多,這對英國法在北美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美國法傳統的形成

1776年,美國獨立後,開始有了自己的法律。到19世紀,美國的普通法傳統終於確立。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國人是英國的移民,語言相通,傳統相通。而且英國法在殖民地時期已經對美國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加上法律學說的傳播。美國最終接受了普通法的傳統。但,美國的法律也表現出不同於英國法的一些特點。如採用了成文憲法,制定法佔有更大的比例。路易絲安那州保留了民法傳統。簡化了訴訟程序,取消了普通法法院和衡平法院的區分。美國獨立戰爭後,其法律日益脫離英國法,成為普通法系中一個獨立的分支。

三、英美法系法律制度的主要特點

(一)在法律的思維方式和運作方式上,英美法系運用的是區別技術(distinguishing technique)。這一方法的模式可以歸納為:1、運用歸納方法對前例中的法律事實進行歸納;2、運用歸納方法對待判案例的法律事實進行歸納;3、將兩個案例中的法律事實劃分為實質性事實和非實質性事實;4、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兩個案例中的實質性事實是否相同或相似。5、找出前例中所包含的規則或原則。6、如果兩個案例中的實質性要件相同或相似,則根據遵循先例的原則,前例中包含的規則或原則可以適用於待判案例。在對待先例的問題上有三種做法:1、遵循先例;一般來講,下級法院應當遵循上級法院的判例,上訴法院還要遵循自己以前的判例。2、推翻先例,在美國的聯邦最高法院和各州最高法院有權推翻自己以前的判決。3、避開先例;主要適用於下級法院不願適用某一先例但有不願公開推翻它時,可以以前後兩個案例在實質性事實上存在區別為由而避開這一先例。

(二)在法律的形式上,判例法佔有重要地位,從傳統上講,英美法系的判例法佔主導地位,但從19世紀到現在,其制定法也不斷增加,但是制定法仍然受判例法解釋的制約。判例法一般是指高級法院的判決中所確立的法律原則或規則。這種原則或規則對以後的判決具有約束力或影響力。判例法也是成文法,由於這些規則是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創立的,因此,又稱為法官法(judge-made law)。

除了判例法之外,英美法系國家還有一定數量的制定法,同時,還有一些法典。如美國的《統一商法典》、美國憲法等。但和大陸法系比較起來,它的制定法和法典還是很少的,而且對法律制度的影響遠沒有判例法大。

在判例法和制定法的關繫上,是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制定法可以改變判例法,同時,制定法在適用的過程中,通過法官的解釋,判例法又可以修正制定法,如果這種解釋過分偏離了立法者的意圖,又會被立法者以制定法的形式予以改變。

(三)在法律的分類方面,英美法系沒有嚴格的部門法概念,即沒有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法律分類,他們的法律分類比較偏重實用。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英美法系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令狀和訴訟的形式,這種訴訟形式的劃分本身就缺乏邏輯性和系統性,因此就阻礙了英國法學家對法律分類的科學研究。2、英美法系重判例法,而反對法典編纂,判例法偏重實踐經驗,而忽視抽象的概括和理論探討。3、英美法系在法院的設置上分為普通法院和衡平法院,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劃分從政治的角度看是國會和國王爭奪權利的表現,從法律技術的角度看是衡平法對普通法缺陷的修改和補充,衡平法是以普通法為基礎的。他的說明價值在於指出了一般正義和個別正義的沖突和矛盾。而沒有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的區分。因此,對涉及政治權力的案件和普通私人案件在處理時沒有明顯的區分。這也阻礙了對法律的分類,尤其是難以形成公法和私法觀念。4、在英美法系的發展過程中,起主要推動作用的是法官和律師。而且其教育方式也是以學徒制為主,這就決定了他們更加關系具體案件。而輕視抽象理論意義上的法律分類。另外,像前面所提到的,英美法系有悠久的劃分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傳統,盡管在他們那裡目前已經沒有普通法法院和衡平法院的劃分,但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區分仍然保留到現在。

(四)在法學教育方面, 英美法系主要是美國將法學教育定位於職業教育,學生入學前已取得一個學士學位,教學方法是判例教學法,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畢業後授予法律博士學位(J,D),而且各學校有較大的自主權,不受教育行政機關的制約。在英國,大學的法學教育和大陸法系有些相似,也偏重於系統講授,但大學畢業從事律師職業前要經過律師學院或律師協會的培訓,而這時的教育主要是職業教育,仍然受學徒制教育傳統的影響。

(五)在法律職業方面。職業流動性大,法官尤其是聯邦法院的法官一般都是來自律師。而且律師在政治上非常活躍。法官和律師的社會地位也比大陸法系高。
兩大法系在法律歷史傳統方面或者也可以說是它們兩者在宏觀方面的差別:

1、從法律淵源傳統來看,大陸法系具有制定法的傳統,制定法為其主要法律淵源,判例一般不被作為正式法律淵源(除行政案件外),對法院審判無約束力;而英美法系具有判例傳統,判例法為其正式法律淵源,即上級法院的判例對下級法院在審理類似案件時有約束力。

2、從法典編纂傳統來看,大陸法系的一些基本法律一般採用系統的法典形式。而英美法系一般不傾向法典形式,其制定法一般是單行的法律和法規。當代英美法系雖然學習借鑒了大陸法系制定法傳統,但也大都是對其判例的匯集和修訂。

3、從法律結構傳統來看,大陸法系的基本結構在公法和私法的分類基礎上建立的,傳統意義上的公法指憲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訴訟法;私法主要是指民法和商法,英美法系的基本結構是在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類基礎上建立的。從歷史上看,普通法代表立法機關(協會)的法律,衡平法主要代表審判機關(法官)的法律(判例法),衡平法是對普通法的補充規則。

4、從法律適用傳統來看,大陸法系的法官在確定事實以後首先考慮制定法的規定,而且十分重視法律解釋,以求制定法的完整性和適用性;英美法系法官在確定事實之後,首先考慮的是以往類似案件的判例,將本案與判例加以比較,從中找到本案的法律規則或原則,這種判例運用方法又稱為"區別技術"。

5、從訴訟程序傳統來看,兩大法系也存在一些傳統的差別,如大陸法系傾向於職權主義,即法官在訴訟中起積極的作用,英美法系傾向於當事人主義,即控辯雙方對抗式辯論,法官的作用是消極中立的。

6、從職業教育傳統來看,大陸法系在律師和法官的職業教育方面突出法學理論,所以大陸法系自古羅馬以來就有"法學家法"的稱號;而英美法系的職業教育注重處理案件的實際能力,比如律師的職業教育主要通過協會進行,被稱為"師徒關系"式的教育。

㈢ 教會法的作用

教會法在本質上是一種與神學密切相關的神權法,而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國家法。隨著教會地位的不斷提高和權力的不斷擴大,教會法演變成一種超越國界的,帶有綜合性,普遍適用性的法律體系,表現出世俗封建性和體系完備性的特點。教會法作為一種體系性的法律,形成於11世紀晚期,12世紀末和13世紀初。此後,教會法學家們將既存的各種性質不同的因素不斷加以組合和重構,使教會法體系更加完備。它的主要作用表現在:
(1) 教會法在教會與世俗國家權力的斗爭中成長起來,與各種世俗法律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滲透,影響,成為西歐中世紀的一種重要法律。
(2) 羅馬法通過教會法的橋梁作用在中世紀得以繼續。
(3) 12世紀至15世紀,羅馬法的復興有賴於教會法和教會法學家的作用。
(4) 奠定了西方法的「理性化」傳統, 而且推動了世俗法律的文明與進步。
(5) 教會法與西方的「法律至上」, 即合法性原則的傳統有密切關聯。 「法律至上」這一信念根植於教會法中的「世界本身服從法律」的神學信條,也與由教會和教會法實際造成的世俗與宗教權威的二元性有關。正是教會法奠定了把法律看作是信仰的精髓這一西方的法治傳統。

㈣ 西方現代法治對中國法治的影響

西方法治體系帶有濃重的西方文化色彩,是鮮明的個人主義,而中國的文化核回心是群體主義。隨著經答濟全球化中國在關系經濟方面的法律將會和國際接軌,將會和西方法治接近,但是關繫到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民生問題將會遵循中國的文化,不會效仿西方

㈤ 西歐中世紀教會法對當時及後世產生影響的原因

中世紀西歐的統一是文化上和宗教上的統一,在人們觀念中的統一。在實際政治生活中,它形成了多元的政治秩序。與古希臘城邦時代相比,它的多元主義更加復雜多樣,或者說,更加雜亂。

㈥ 中西方法治傳統和法治文化中有哪些差異

中西方法治傳統和法治文化的最主要的差異就是,中國的文化講究的是厚德載物,而西方國家沒有這一方面的傳統文化教育。

㈦ 簡答題:請以歐洲的基督教傳統或印度的婆羅門教傳統來說明宗教在促進現代法制社會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歷史意

在西方社會環境中,宗教與法律是表現人們社會生活的兩種主要形式:宗教是表現人們價值訴求的精神性基礎,法律則是表現人們利害關系的強制性社會規范。但是,在歷史和現實中這兩者之間又交互影響,宗教不僅在諸如平等和正義等價值觀方面為立法確立信仰基礎及表達司法目的,而且教會自身的組織治理也為法制的演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為西方現代法制的重要思想和制度淵源。同樣,以法制演變為核心的社會進程也為宗教的變革和發展提供了實踐驗證機制和制度性的保障。以《聖經》為基礎的宗教不僅構成了西方道德和法律的價值基礎,而且體現在其中和教會法中的訴訟文化也對羅馬法以後的西方法制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西方法史學的巨擘哈羅德·J.伯爾曼曾總結說:「西方法律科學是一種世俗的神學,」與宗教和神學相關的體制、核心概念以及價值基礎仍然反映在現行的法律學說與體制之中,諸如人人平等的原則、公民不服從原則、財產權神聖、代表個人意志的契約權利、良心自由、對公權力的道德限制等。當然,傳統神學中所信奉的宗教神跡以及神正論的獨斷論證則早已從法律科學中被剔除。

㈧ 教會法對西方近代法律有什麼影響

伯爾曼的論述

伯爾曼在其兩本傳世名著《法律與革命》和《法律與宗教》中對教會法與西方法律傳統之間的關系作過充分的闡釋。他認為以11世紀末教皇革命(格里高利七世改革)為起點,教俗兩方面的一系列重大變革構成了西方法律傳統得以產生的基礎。由此我們也可窺見教會法對西方法律制度的貢獻。

伯爾曼的研究表明,自11世紀後期,基督教在西方和法律的發展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其一,基督教從地方君王的控制下掙脫出來,獲得了對宗教事務的獨立管轄權,從而實現了宗教事務與世俗事務管轄權的分離。在伯爾曼看來,這種教俗分離為後來的政教分離埋下了伏筆,也為分權制衡的憲政提供了原型。其二,基督教最先發展起來一套政府管理機構,其中最重要的是,教會構建出以教皇為核心的教會文秘署、財政署和教會法院,從而成為近代西方第一個組織嚴密和富有管理效能的政治體,即近代意義的國家。這為各種世俗政治體的法律提供了樣板。它們紛紛仿效教會的政治組織和管理方式,並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其三,基督教最先籌辦起近代西方第一批大學。在這些大學中,神學教授們所採取的經院主義方法對於近代西方法學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法學教授所講授的羅馬法為近代西方法律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材料。這都對近代西方法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四,基督教教會法率先禁止決斗和神明裁判,最早輸入了教皇的選舉制度,突出強調信守誓言和約言的重要性,所有這些做法都對於近代西方法律的理性化起到了推動作用。其五,基督教作為一個統一的權威,在各種政治體林立和君王割據嚴重的中世紀,對於限制世俗君王的權力,協調各種政治勢力的沖突,以及遏制戰爭和維持和平,具有核心的作用。在伯爾曼看來,凡此種種都表明了基督教及其教會法對於近代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
對部門法的影響

(1)憲法。

教會法對於近代憲政的影響最突出地表現在它所確定的權力結構和教會法學家的法律理念兩個方面。在中世紀的西歐,教權與王權相互重疊沖突,構成教權和王權的二元對立結構,有時被稱為「二權分立」。這是非常重要之點,它構成了近世憲法制度最重要的歷史來源。

在教會內部,教皇的權力也不是絕對至高無上的,它受到神法和法兩方面的限制。根據教會法,教皇如果有背棄信仰,揮霍教會財產、通姦、搶劫以及其他嚴重損害教會聲譽的犯罪,那他就要受到審判和廢黜。12和13世紀,教會法還進一步規定了教皇不得從事與整個教會的「地位」相反的行為,不得頒布以損害教會的「一般地位」為目的,包括損害教會的特徵 一般利益或公共秩序。而且,教會法還規定,假若教皇命令一個人去做一件將會損害教會地位的不公正事情,那麼教徒就有拒絕服從的權利。

(2)刑法。

在刑罰問題上,教會法與中世紀的日耳曼法不同,它並不把刑罰看作是一種復仇的滿足,而看作是用懲罰手段對被犯罪破壞了的上帝秩序的一種恢復,因而在施加刑罰時必須考慮對犯罪者靈魂的凈化和道德的矯正。教會主張囚禁刑優於死刑,因此它給予犯罪者一個反省自己罪孽的機會。這實際上是後世刑的雛型。

在定罪量刑方面,教會法堅持在法庭面前如同在上帝面前一樣,所有的人,不分貧富貴賤,一律平等,這是近世法律平等原則的先聲。

(3)訴訟法。

在訴訟程序方面,教會法堅持法律存在於法官心中即審判過程中的所謂「良心原則」。為了有效地實施這一原則,世俗訴訟法中的形式主義受到教會法的非難,教會法院的法官被賦予了更多的自由裁量權,這不僅在英國的衡平法院的訴訟中,而且也可以在近世西方刑事訴訟的一些原則和實踐中,看到這一原則的某些陳跡。

教會法對世俗法產生重大影響的還在於刑事訴訟方面所確立起來的糾問式訴訟程序。在中世紀初期的日耳曼法中,對刑事犯罪的起訴和刑罰的執行都是由受害人或其家屬加以實施,這對於一個受到侵犯的弱者來講是很難做到的。而英諾森三世的教會法則規定,根據公眾告發或私人控告,法院即可對案件進行調查,從調查證據到執行刑罰都由官方負責。按照當時的規則,被告人必須到庭,法院告訴他起訴人的姓名並出示證據,允許被告人進行辯解和提出對自己有利的證據。糾問式訴訟對公訴制度的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訴訟法發展史上也有著重要的進步意義。

㈨ 淺談法與宗教的關系1500字論文

在西方,法律的信仰來源於宗教傳統,它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60年代美國等西方國家出現了很多社會問題,美國比較法學家和法制史學家伯爾曼認為,西方人所面臨的危機並非法律的過度神聖化或宗教的過度律法化,即二者過分一體化的危機;而是相反,是它們過於分裂化的危機:「法學家把法律看成是純功利的工具和手段,把它歸入「工具理性」的范圍之內;神學家把宗教看成是超越程序與組織的信仰、愛和恩典,把它與法律對立起來。」 伯爾曼強調,二者重新融合,才能使法律真正被社會所信仰。
這一西方人對法律富有宗教性的看法,表面看來對我們中國人建設法制社會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因為中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或國家宗教。但如果按照伯爾曼的觀點:「法律最終以道德為基礎,道德最後建立於宗教之上」,中國法也同樣有著其信仰基礎,那恰恰是指儒家的道德倫理教條。換言之,在中國,被神聖化的道德本身,兼有宗教的功能。今天,我們倡導全民投身於和諧社會的構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應該起著同樣的重要作用。因此,了解西方基督宗教與法律的關系,以及基督宗教的律法觀,對找回法律的神聖性、宗教性和建設法制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一、法律與宗教的關系
觀諸世界各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法律與宗教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並在某種程度上皆脫胎於宗教,比如伊斯蘭國家和古希臘羅馬等。
在西方文化中,法律與宗教的緊密聯系或互動關系歷來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兩者之間或吸納或排拒,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在古代與中世紀,兩者距離較近,有時甚至合而為一,密不可分。而進入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確立了政教分離的原則,法律與宗教相對獨立,自成體系,但決非互不相干,而是側重點有所不同,配合默契,對社會生活均頗具影響力和塑造力。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法律與宗教長期而緊密的聯系可以追溯到西方文明的源頭――希伯來文化。希伯來法與宗教是分不開的。它產生於公元前2至公元前5世紀的,是由摩西首創"十誡",後經歷代帝王、祭司的修訂、擴充而成的。「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希伯來法受更為古老的漢謨拉比法典的影響較大,同時也從埃及、亞述、波斯等文明古國的律法中吸取了許多養料。但對其影響最大的,還是希伯來人的宗教思想。」摩西五經所記載的,既是上帝的誡命,又是人間的法律,這就是律法。希伯來法兼有宗教戒律和道德規范的性質,這便造成了法律、宗教和道德三者的融合。
希伯來人所信奉的宗教和法律通過耶穌創立的基督宗教得到了延續和升華。公元一世紀,基督教開始在小亞細亞和巴勒斯坦傳播,基督教將《希伯來聖經》(即舊約)作為其《聖經》的一部分。隨著基督教地位的確立,以《聖經》為基本淵源的教會法成為歐洲各國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希伯來法中的許多原則和制度,如什一稅制度,禁止收取利息,嚴禁巫術與邪術,神判與誓政等,都成為教會法的重要內容。希伯來法律文化通過《聖經》這一途徑對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法律建制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果說羅馬法是以其精深的法理和發達的私法制度影響人類的歷史,那麼希伯來法則憑借其普世的宗教道德而在價值形態領域內同樣影響了世界法律制度的發展。
盡管基督教思想並不是西方法律傳統的唯一源泉,但教會法對西方法治觀念及具體制度的形成卻產生了極其重要得的影響。西方之所以產生了他們的法律傳統主要就是因為他們的宗教背景,這種宗教背景同時也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的一個主要發源地。基督教文化最為深刻地影響了西方的法治,這種影響至今猶存。如果我們稍稍注意一下,就會發現,無論是英國的《權利法案》,還是法國的《人權宣言》,還是美國的《獨立宣言》,都聲明人的權利來源於上帝所賜。

二、聖經中的律法觀
今天,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因受到自由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影響,人們對法律抱有一種消極的態度,覺得它是一種限制及阻礙。當個人的良心及個人的自由很受尊重,被視為很有價值的東西,法律不太被人尊重。在倫理生活上,當今許多人有這種感受和思想,甚至行為趨向遠離法律。 那麼基督宗教如何看待法律?我們需要回到基督宗教的信仰依據——聖經中去,看聖經是如何教導人看待律法的。

1、 法律是來自天主的禮物(申4:5-9)
希伯來人重視法律,嚴守法律,是因為他們把法律看成是天主賜
給他們的救恩。雖然法律是經由一中間人(摩西)而傳給他們的,但它終究是天主自己的指令,「上主你們天主的誡命」(申4:2)。所有法律不論是有關道德本身的,或是有關社會司法的,還是關於神聖祭祀的,都不代表對希伯來人的約束或損害,而是一種神聖的禮物,使他們變得更加富有智慧,更加強大。法律的恩典是分享天主自己的智慧。法律的目的是使希伯來人的團體保存它的真正本來面目。法律是上主的聲音,是上主的說話(申28:1;30:10,20)「以色列!現在你要聽我教訓你們的法令和規律,盡力遵行;這樣你們才能生活,才能進入佔領上主你們祖先的天主賜給你們的地方」(申4:1;28:1-69)

2、法律是天主與希伯來人的盟約(申4:13)
希伯來人對法律的積極觀念源於他們與天主建立的盟約。天主與希伯來人建立了盟約:「我要成為你們的神,而你們要成為我特選的民族。」 如果希伯來人尋求天主的保護和祝福,他們必須持守盟約。這個盟約通過法律來表達,建立和鞏固的。法律是盟約的重要組成部份。只有在這個輪廓內,法律才得到它確實的意義及真正的作用,關於這一點,摩西的十誡——法律的核心,是直接構成盟約確實的證據基礎(出谷記20章)。 法律可以說是盟約的實質本身,它們可以變成同義詞,「他將他的盟約,即那十條誡命,給你們宣布出來,吩咐你們遵守,又將這誡命寫在兩塊石板上」(申4:13)。

3、法律是神聖的,是完美的,是聖潔的。(聖詠 119章)
在希伯來聖經中有很多對於法律歌頌的經文,其中最著名的是聖詠一百一十九篇。這篇聖詠是聖詠集中最長的一篇,共二十二首,每首八節。在每首內,用許多表示法律的同義名詞,如法律,約法,誡命,章程,法度,律例等。這篇詩詞反映出希伯來人對天主所頒布的律和誡命是怎樣的熱愛。「上主的法律是完美的,能暢快人靈;上主的約章是真誠的,能開啟愚蒙。」 「我要用整個的心靈尋覓你,不要讓我錯行了你的諭旨」。 「上主,給我指出你章程的道路,我要一直到死細細遵守。」

三、律法給希伯來人帶來了民族的團結與強盛
摩西五經中的法律可分為三種:一是道德律,即有關人與天主之間的規定。二是宗教律,即關於祭祀、節期等宗教事務的規定,其目的是訓練希伯來人成為聖潔的民族。三是社治律,是約束人的行為和凈化人的意念的根本規定。宗教律是為了「敬神」,是對當時人們的宗教生活的規范;社治律是為了「愛人」,希伯來人認為這是使人們和平相處、愛人如己的規范。
摩西五經中的律法除了具有宗教教義法律化和契約等性質外,也更富有典型的人道性的特徵:律法中規定,對欠債人、窮人、寡婦、孤兒、寄居者和奴隸要給予必要的保護;每過七年,窮人的欠債要取消一次;遺忘在田裡的麥捆和果園中未採摘的果實要留給窮人。這些都體現了保護弱者的法律原則。律法中也規定人命重於財物,因此侵犯財產不得定死罪,反映了當時立法對人權的尊重。
希伯來人的宗教信仰構築了一種獨特的法律文化,也給他們自身帶來強大的內聚力和生命力。他們歷經種種磨難,從埃及到「流奶流蜜」的迦南地,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是開放性的,隨時都有可能遭到外邦人武力進攻和侵略,而當時的希伯來民族是相對弱小的。這種特殊的歷史、地理條件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希伯來人把一直保護他們的天主信仰放在了壓倒一切的位置上,通過這種神聖的民族信仰,把整個民族團結起來共同抵禦外來的侵略。從摩西五經中的法律特殊性來看,一旦他們放棄宗教信仰,他們在心理上和社會組織上都會如一盤散沙;一旦他們放棄人道原則,則人民內部戰爭會使他們無法共同抵禦外來侵略。為他們來說,遵守上主的法律,給他們所帶來的是民族內部的團結和強盛,其實這就是天主給他們的祝福——讓他們生活在自己構建的和諧世界之中。法律性盟約的受益方,是他們自己,而並不是天主;是天主的法律使他們學會了如何愛人(尊重人、接納人、團結人、原諒人),並建立了彼此的友誼與民族的團結,和諧的世界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伯爾曼的這句話,在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一句引用率相當高的箴言。也許我們會說這是西方人的觀念,對於中國一個政教分離的社會,它又有什麼啟示呢?表面看來,在中國宗教對法律影響甚微, 但實際上宗教與傳統法律有著深層的糾葛。法律原初形態時與宗教不分, 漢代提出則天立法, 宗教成為歷代政治話語中法律權威性和神聖性的合理來源, 法律運行中神靈的影響也一直揮之不去, 善惡報應的宗教信仰成為傳統法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中華民族是一個極為重視倫理道德的民族,儒家文化孕育了華夏兒女。因此,「信仰法律」對我們中國人也有同樣的重要意義:若要建設一個法治社會,必須建立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使法律成為人們的信仰,溶入到血液中,落實到行動上。建設法治社會,僅僅靠人們學法、知法、懂法、守法,還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教人「信仰法」,讓人們把法律當成信條一樣去崇拜、去遵守。法律與西方基督宗教的關系和基督宗教的律法觀這一問題的探討,也的確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反思,引發了許多感悟。讓我們也擁有希伯來人的智慧,辨清法律的美好與神聖,維護法律的尊嚴,獻身於法制建設的神聖使命之中。

㈩ 宗教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

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逐漸滲透到西方哲學、法學、教育、藝術(文學、音樂、建築、繪畫和雕塑等等)以及科學等各個領域。 在哲學領域,基督教奠定了近代西方的哲學思辨傳統。正如恩格斯所說:「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基督教哲學就是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意識形態,它是以上帝為核心、神學為基礎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先後經歷了早期教父哲學、中世紀經院哲學和近代的新托馬斯主義等三個階段。在早期基督教哲學中,關於神的統一性和三位一體論的本體論證明,關於神的本性和人的本性在基督身上結合的爭論以及關於上帝的恩賜和人的罪孽深重的本性的人類學研究構成了教父哲學的全部內容。北非希波城主教奧古斯丁是早期教父哲學最負盛名的代表,作為一名新柏拉圖主義者,他自覺地使理性屈從於信仰,寫下了《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等多部劃時代的著作,在西方哲學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進入經院哲學時期,經院哲學家把理性應用於啟示,力圖證明關於信仰的教義來自於啟示而非理性,但是信仰和理性並不相互排斥,基督教的教義也可以通過理性推理來論證和說明。托馬斯�6�1阿奎那以創新的精神和淵博的學識,為基督教創立了一個網路全書式的神學體系,是繼奧古斯丁主義之後又一完備的理論形態。為了更加牢固地確立基督教哲學的地位和影響,同時也為了適應當時社會對於理性的普遍要求,托馬斯利用亞里士多德的實在論,進一步標榜自己承認客觀知識和人的理性,在他的哲學體系中,信仰主義、理性主義和神秘主義達到了高度的統一,把中世紀經院哲學推向高峰。經院哲學調和理性與天主教教義,緩和了由理性思潮沖擊所造成的天主教教義危機。但理性一旦進入神學的殿堂,也就埋下了使神學走向衰落的種子。 在法學領域,德國著名法學家魯道夫�6�1耶林有一句名言:「羅馬曾經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則以法律」。中世紀歐洲是被基督教神學家稱之為「神聖秩序」 的時代,根據基督教的信仰,世俗國家的地位和作用被貶低,它只是在教會之旁或教會之下的一個負責較低等級事物的社會組織。直到11世紀晚期開始,以義大利為基地開始了羅馬法的復興。在東羅馬帝國保存和臻於成熟的羅馬法又傳回到西方。盡管羅馬成文法的制定是建立在民眾的宗教信仰基礎上的,它的有效運行也都基於此,但與教會法相比,羅馬法畢竟有著鮮明的非宗教性質,逐漸成了王權用以對抗教權的有力武器,使羅馬法獲得了與《聖經》同等的權威並受到與《聖經》相似的尊崇。由波隆那法律學校的羅馬法研究專家愛爾納留於公元1088年編就的《查士丁尼法典》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以致聖伯爾納曾抱怨歐洲的法庭都被查士丁尼法包圍了,再也聽不到上帝的命令了。對此羅馬教廷迫切需要從理論上論證教權高於王權、教會高於國家,盡管羅馬法在西歐的復活與教會有直接關系,但教會更重視教會法,規定法學課程中的教會法要以宗教會議和羅馬教廷公布的教規和命令為依據。公元1140年,愛爾納留的學生格拉蒂安把基督教歷屆會議和教皇的敕令匯編成冊,後世稱之為《格拉蒂安教令集》,由此推動了教會法的研究。那時「城邦的統治者和政府的官員與教會的管理人員均來自相同的階層,在相同的大學里接受教育,並具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因此,在這里存在著一種不斷的相互批評的過程,它刺激了一種受過教育的公眾輿論的發展」(克里斯托弗�6�1道森:《宗教與西方文化的興起》,第216頁)。在對教會法,特別是民法的研究中,已經包含了合法性、合法政府的原則,包含了國家是建立在法律基礎之上的觀念。法律也開始被人理解為一切人都必須遵守的、凌駕於個人意願之上的訴訟程序。現代羅馬法精神正是經歷了歐洲基督教世界的改造,是宗教信仰進一步理性化和世俗化的產物。 在教育領域,基督教也為近代西方教育打下了基礎。「中世紀早期不僅在宗教生活的精神戒律上,而且在基督教文化的思想發展上都帶有修道院領先的痕跡。它們被稱作西方文化的本尼狄克時代,因為上自7世紀新型基督教文化在諾薩布里亞的興起,下迄12世紀城市生活的復甦和公社的興起,較高層次的文化的連續性在西歐,在作為知識和文學創作的巨大源泉的本尼狄克修道院中得到了維持」(克里斯托弗�6�1道森:《宗教與西方文化的興起》,第207頁)。嚴格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大學制度都是源於中世紀的大教堂學校和修道院學校,其文化知識和多種學科也是在中世紀早期興起的文法、修辭、邏輯、幾何、數學、天文、音樂這「七藝」基礎上發展而來的。12世紀城市大學的誕生,帶來了西方社會學術生活和教育制度的深刻變革。最初的大學不是按照君主的意志,而是由有意學習的人們自己組織的。後來,教會主管各大學的事務,發特許證給已經建立的大學如義大利、法蘭西和英格蘭的大學,又與倡導辦學的貴族合作。這些大學主要是專科性質,在義大利的撒勒諾大學以醫科著名,波倫亞大學以編訂教會法典和羅馬法聞名。那時最大的大學巴黎大學是哲學和神學的中心,它是中世紀後期牛津、劍橋、布拉格、維也納等大學效法的榜樣。威爾�6�1杜蘭在其名作《世界文明史》中寫道,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沒有一個教育機構能和巴黎大學所造成的影響相比擬。在3個世紀里,它不但吸引了最大量的學生,並且招來了心智最敏捷最突出的人士,例如阿伯拉爾、索爾茲伯里的約翰、大阿爾伯特、布拉班特的西格爾、托馬斯�6�1阿奎那、波納文圖拉、羅吉爾�6�1培根、鄧斯�6�1司格脫、威廉�6�1奧卡姆等,幾乎構成了從公元1100年到1400年之間的哲學史。而這些偉大的學者,又必然是由那些偉大的教師,在一種令人們的心智激盪高昂的氣氛中,在人類歷史達到文明的巔峰狀態下造就出來的。從歐洲歷史上看,各種教育制度、機構設施的產生與發展都是與基督教會分不開的。中世紀大學所確立的一些制度,如指定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以及使用教科書、學生畢業授予學位等,在西方高等教育中一直沿襲至今。 在文學方面,中世紀早期出現的教會文學作品多是贊美詩和描寫基督與聖徒生活的戲劇,托馬斯�6�1阿奎那等人都曾進行過這方面的創作。至於中世紀盛行的英雄史詩,最著名的有:西班牙的《熙德之歌》、法國的《羅蘭之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等等,都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它們大多借基督教反對異教斗爭的形式,表現一種尋求統一和抵禦外侮的英雄氣概。譬如俄羅斯英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全詩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和宗教意識,主人公為了正教的利益在作戰。馬克思評價說:「全詩具有英雄主義和基督教的性質,雖然多神教的因素還表現得非常明顯。」另外,中世紀還盛行騎士文學,騎士文學是對騎士階層的文化觀念、精神個性和生活理想的文學表達。這類作品以忠君、信教、行俠為信條,歌頌騎士們為榮譽、信仰和愛情而戰的獻身精神,暗示出原始活力如何同禁慾主義相抗衡的悲劇主題。騎士抒情詩、騎士故事詩和騎士傳奇是騎士文學的三種主要類型。如《亞歷山大的故事》採用12音節詩句,也稱「亞歷山大詩體」,是法國詩歌中的著名詩體。隨著城市和市民階層的興起,市民文化也在逐漸形成,進入12世紀以後,市民創作的文藝作品即城市文學開始發展起來,成為繼教會文學、英雄史詩和騎士文學而興起的中世紀第四類文學形態。正象塞萬提斯筆下與風車作戰的堂�6�1吉訶德,在整整一千年中,西方人一直無法擺脫精神和肉體的深刻矛盾,他們既痛苦又無奈地同包括自己在內的周圍一切進行無休止的戰斗。這種神性和世俗性的矛盾在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但丁的《神曲》中表現得最為充分。它以基督教天堂與地獄為題材,充滿了神學典故,它把基督教神學作為最高指導思想,卻又把異教徒維吉爾作為引路人,它既崇奉基督教來世思想,又在作品中謳歌現實生活。基督教文學,尤其是《聖經》對歐美文學的影響至今不衰。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都曾從《聖經》中汲取營養,尋找素材。14世紀英國詩人喬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16世紀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17世紀英國詩人彌爾頓的《力士參孫》和《失樂園》、散文作家班揚的《天路歷程》以及當代德國作家托馬斯�6�1曼的《約瑟和他的兄弟們》都取材於《聖經》。由此可見,《聖經》已成為歐美文學的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在音樂方面,基督教要表現的是神的愛,愛在神和人類之間形成了一種情感的交流,而音樂是最恰當不過地表現了這種情感。在世界所有宗教中,惟有基督教音樂作品最多,音樂水平發展得最高最快。在羅馬帝國後期,教堂音樂開始形成以贊歌頌詩為主的獨特體系,到了中世紀,基督教的聖劇、聖樂曾是歐洲音樂的主體。當時教會內部涌現了許多作曲家、歌唱家和音樂理論家。如公元6世紀,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花費了十多年時間選出了許多典型的歌調,並訂立了許多演唱規則,形成了音調簡朴、旋律優美的格列高利頌調,至今通用於天主教會彌撒儀式中,是為「格列高利聖詠」,代表著教會非人格化的精神勢力,是歐洲普遍公認的古典音樂典範。基督教音樂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利用了當時的騎士文化和法國游吟詩人的歌謠作品,以及德國戀詩歌手的抒情詩,以擴大基督教的影響。同時被稱為「奧爾加農」的多聲部宗教歌曲誕生,到17世紀,基督教新教音樂又創造出清唱劇的形式,近代聖劇的集大成者亨德爾的代表作《彌賽亞》就是借清唱劇的體裁,以其大規模的合唱、優美的宣敘調和流暢舒適的詠嘆調,而成為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聖劇。18世紀歐洲音樂界舉世聞名的一代宗師巴赫,為了「使上帝的話語廣為流傳,從而把宗教音樂發展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頂點」,他創作的聖詠、康塔塔、經文歌和受難曲等,蘊涵著熱烈的情感和詩一般的沉思,使「巴羅克」音樂風格達到了鼎盛。可見,教堂音樂不僅為中世紀歐洲音樂確立了模式、方法和風格,也為近代歐美世俗音樂,如交響樂、歌劇等形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熱點內容
合肥法律顧問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4-30 21:08:40 瀏覽:436
合同法與租賃合同關系 發布:2025-04-30 21:00:19 瀏覽:278
獨立法人法人 發布:2025-04-30 20:39:42 瀏覽:955
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原則 發布:2025-04-30 20:24:13 瀏覽:378
道路交通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30 20:13:53 瀏覽:30
物理法學小說 發布:2025-04-30 19:55:33 瀏覽:242
經濟法學名詞解釋 發布:2025-04-30 19:55:32 瀏覽:873
道德違禁感 發布:2025-04-30 19:54:57 瀏覽:766
最新勞動法2017辭退 發布:2025-04-30 19:45:58 瀏覽:810
合同法承包合同期限 發布:2025-04-30 19:42:43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