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道德
❶ 什麼事管理者道德
管理道德的內容
組織管理目標的道德
任何管理都是組織的管理。但是,組織管理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又直接關繫到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管理目標的實現。因為組織者在制定管理目標時,不僅要考慮到管理目標的可行性,而且要考慮到管理目標的道德性,才能使管理目標成為有效的目標。組織管理者為了使其管理目標可行,或多或少地都要考慮它的目標的道德性。原始社會的氏族公共事務管理,其目標是為了獲取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其道德目標是為了維護氏族組織成員的生存。到了階級社會,組織的管理目標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 不同階級的組織管理,其管理目標也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奴隸主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在強化國家管理中的鎮壓職能時,其社會管理目標也考慮到要把階級沖突保持在一定的「秩序」 的范圍內,用「禮」或「仁」 規范人們的行為,使民眾懂得如何安分守己,不要「犯上作亂」。他們還把有效實現對國家的管理看作是有效管理社會的目標,認為治理好國家也就是治理好社會,其道德目標就是保護國家利益,也就是維護剝削階級的利益。正如古希臘思想家德謨克利特所說:「應當認定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以便把國家治理好。決不能讓爭吵破壞公道,也不能讓暴力損害公益。因為治理得好的國家是最可靠的保證,一切都系於國家。國家健全就是一切興盛,國家腐敗就一切完蛋」。中國封建社會時期著名的「貞觀之治」,就是與唐太宗李世民在制定和實施國家管理目標的過程中所採取的德政措施分不開的。所以,後來的許多封建統治者都效仿唐太宗,提倡德政,「以德治國」。 與以往剝削階級強化國家管理目標不同,資本主義從其產生的那一天起,就致力於生產力的發展因此,資產階級進行社會管理的最基本方面是進行生產管理。但是, 資產階級在制定其生產管理目標時,基於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往往很少考慮其目標的道德性,所以總是達不到其應該達到的有效管理。對此,馬克思曾揭露過資產階級這種管理目標的道德弱化的本質。他說:「如果說資本主義的管理就其內容來說是二重的,——因為它所管理的生產過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製造產品的社會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資本的價值增殖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管理、監督和調節的職能就成為資本的職能。這種管理的職能作為資本的特殊職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質」。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由於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實行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因此, 社會一切管理的本質和目標也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社會主義生產的管理目標, 是為了發展生產力,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與此相適應的道德目標是為了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這種管理目標與道德要求的一致性,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才能真正實現。
實現組織管理目標的手段的道德
手段是為實現一定目的或目標而採取的一定的途徑、方法、辦法和策略的總和。任何組織管理目標的實現,都要通過一定的手段。至於採取什麼樣的手段, 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則取決於組織管理者對手段的選擇。而所選擇的手段是否正當,即手段是否道德,會直接影響管理目標的實現。在階級社會里,不同的階級在實現其管理目標時採取的手段是各不相同的。奴隸主階級民主派曾要求對奴隸採取一些懷柔的、寬容的政策,以利於穩定社會秩序。但奴隸主階級貴族派卻繼續堅持嚴厲的壓迫政策,激起了奴隸們的極大反抗。封建地主階級在反對奴隸主階級專制制度的革命斗爭中,曾經採取過一些小恩小惠的政策, 給農民一些好處,對吸引農民參加革命確實起了較好的作用。但封建地主階級掌權之後,又採取更加嚴厲的手段剝削和壓迫農民,結果導致農民起義連綿不斷。資產階級高舉「自由、民主、博愛」的革命大旗,對封建專制制度採取了無情揭露和批判的斗爭手段,這對於吸引廣大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參加革命,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資產階級掌權之後,由於仍然奉行極端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因而在其實現生產管理的目標過程中,又採取了各種各樣的不正當手段,如延長工時,增加勞動強度,招收童工,壓低工資等等,殘酷地壓迫和剝削工人,以此來達到其追求高額剩餘價值的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說,資產階級總是「採取不道德的手段達到不道德的目的。」與資產階級不同, 無產階級在掌握國家政權之後,要求一切組織管理者在為實現其管理目標而選擇的所有手段,都必須是正當的,必須符合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它堅決反對一些組織管理者為達到其私利而採取不正當手段的做法。它還要求人們對諸如偷工減料、偷稅漏稅、走私販私、制假造劣、哄抬物價、進行虛假廣告宣傳等不正當行為, 必須給予嚴厲的打擊和譴責。
人際關系管理的道德
人際關系管理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一定社會的人際關系管理,除受社會性質決定之外,還受血緣、地緣、業緣等因素的影響,從而造成這種管理的復雜性和管理層次的多樣性。知名獵頭烽火獵聘總經理認為調整和協調不同的人際關系或同一種人際關系中的不同層次的人際關系,需要有不同層次的道德規范,即處理和協調鄰里人際關系、老鄉人際關系與處理和協調家庭人際關系、夫妻人際關系的道德規范是各不相同的。中國長期流傳的「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說法,雖是老話,卻說明了人際關系管理的復雜性。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有的人濫用等價交換的原則,使人際交往中出現許多「關系網」現象,如「人情大於公章」的現象,以及「殺熟」現象,即在經濟交往中既「吃里」又「扒外」的現象,使人們感到信用危機、世風日下、道德滑坡。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規范人們的交往關系,使人們的人際關系沿著平等、和睦、協調和有序的健康方向發展,就成為管理道德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人事管理的道德
任何的組織管理,都是通過人來執行其管理職能,通過人的活動來實施的。因此,如何管理好人,如何用人,不僅要考慮人的知識、經驗和能力,而且要考慮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中國自古以來一直流傳著「人存政存,人亡政息」,「天下治亂,往往系於用人」的說法。這種說法雖然不是至理名言,但卻包含著較為深刻的道理。事實上,中國歷代的許多國家管理的決策都重視用人的德才要求。從戰國時代的客卿、養士到漢代的舉賢士;從魏九品官人法門閥士族制,到隋唐的科舉制、明清的八股文取士等等取才用人制度,都要求人選者不僅要有才,而且要有德,即忠君愛國、舉孝廉、不犯上。當代西方資產階級在網羅人才的過程中,也很重視其所用人才的政治、宗教和道德的因素。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我們的用人制度,更應該重視德的要求,必須堅持用人的德才兼備和知人善用的原則,反對「任人唯親」、「以權謀私」的做法,使我們的人事管理科學化、規范化、道德化。
財物管理的道德
物資錢財是實現組織管理目標的物質基礎。沒有物資錢財的組織根本不可能進行管理。但是,有了物資錢財的組織,也不一定能實現有效的管理目標,因為物資錢財總是要交給組織機構的人員去掌握和運用的。這時,財物管理人員的道德素質的高低與財物的道德風險就會成正比。如果管錢管物的人連「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非我之物勿用」等最起碼的道德意識都沒有,必然會利慾熏心,貪污挪用,化公為私,這就必然動搖或削弱組織管理的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連續出現了許多巨大的貪污案件,以及貪污人員的低齡化(如「26歲現象」),都足以說明我國財物管理制度的薄弱和財物管理人員道德意識的缺失。因此,如何規范財物管理人員的行為,加強財物管理方面的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也是管理道德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❷ 管理者為什麼需要崇高的道德
一般領導者和管理者都需要有崇高的道德才能管理好下面的屬下。
❸ 為什麼管理者的道德責任越來越重要
現今社基本都文化識與70、80代已經翻覆變化特別追求夢想自由80已經逐漸社主流物做版管理者講求利益權注重道德責任必越越自管理者身份久遠
管理者僅要展示自能力才幹更重要要彰顯獨特魅力才能更凝聚自管理轄員工連基本道德責任都沒試問誰願意賣命
❹ 個人特徵如何影響管理者的道德行為
4.有兩個個性變數影響著個人行為,這兩個變數是自我強度和控制中心.
(1)自我強度用來度量一個人的信念強度.一個人的自我強度越高,克制沖動並遵守其信念的可能性越大.這就是說,自我強度高的人更加可能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我們可以推斷,對於自我強度高的管理者,其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會更加一致.
(2)控制中心用來度量人們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具有內在控制中心的人認為他們控制著自己的命運,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則認為他們生命中發生什麼事是由運氣或機會決定的.從道德角度看,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不大可能對其行為後果負責,更可能依賴外部力量.相反,具有內在控制中心的人則更可能對後果負責並依賴自己內在的是非標准來指導行為.與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相比,具有內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可能更加一致.
這個可是答案,小子。王BJ老師的學生吧?
❺ 管理者道德發展要經歷哪些階段
一個人的管理道德發展存在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稱為前慣例階段,表現為只有當與個人相關的獎懲捲入時,才對正確或錯誤的概念做出反應;
第二個階段稱為慣例階段,表現為道德價值在於維護傳統秩序和受他人期望影響;
第三個階段稱為原則階段,表現為個人做出明確的努力,擺脫其所屬團體或社會權威,確定自己的道德原則。
❻ 作為管理者良好的品德有哪些
問題的致命點在於:
管理科學,幾乎是保證全對的正確的。
但是,人類的素質和進化,遠沒有達到可以復制任何一種完美的境地。
個別,世界最經典範例的分析里,我們可以看到,良好的品德,是如此地惠及所有的邊際效益。但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還是個事實而已。
❼ 影響管理者道德行為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管理道德的因素外部因素的影響
外部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早期教育因素、企業的管理體制及制度因素、企業文化因素、社會大環境因素等。
一是早期教育因素的影響。個人早期受的教育、生活環境,尤其是在其幼、童年時期所處環境的熏陶、所受教育的程度對其今後的觀念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通過這時期感知、認知事物,其個人的道德觀初步形成。「孔融讓梨」就是早期教育對其道德影響的表現。二是企業的管理體制及制度因素的影響。企業的管理體制是否有利於企業發展,企業領導者是否為管理者創造一個工作、發展的平台,企業是否做到組織結構科學合理、規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人才培訓培養機制是否激勵有效等,都對管理道德的形成起到較大影響。正如張瑞敏評價他在海爾充當的角色時,認為「第一是設計師,在企業發展中如何使組織結構適應企業發展;第二是牧師,不斷地佈道,使員工接受企業文化,把員工自身價值的體現和企業目標的實現結合起來。」
三是企業文化因素的影響。一個企業有較強的、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就可以抵禦外來風險,化解內部沖突。在走上市場經濟之路以來,許多企業注重實施企業文化建設,形成具有企業自身特色的文化,如海爾文化,不僅使海爾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而且使企業的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員工的親和力進一步增強,從而形成了海爾人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准則。
四是社會大環境因素的影響。一定時期社會上大多數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會從外部影響、甚至改變個人的管理道德觀。尤其足在社會轉型期,多種因素綜合導致了一些人的道德觀危機,如社會不同層次的管理道德問題、職業圈子中的管理道德問題、企業內部日常管理中面臨的管理道德問題等。
內在因素的影響
內在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管理者自身的意志、能力、信念因素、自身責任感因素等。
一是個人意志、能力和信念因素的影響。個人意志堅強、個人能力較強、個人信念堅定的管理者對事物判斷比較准確,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外部誘惑如何,其大多數會在道德准則判斷與道德行為之間保持較強的一致性,不會因一時之事、一念之差而作出不正確的選擇;反之則會在道德准則判斷與道德行為之間作出不正確的選擇。
二是個人責任感因素的影響。責任感是每個人對工作、企業、社會等所作出行為的負責態度,有較強責任感的人,是一個能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履行職責和正確行使職權的管理者,敢於、勇於對自己行為負責,很少出現違背道德准則的情況;反之,缺乏責任感的人,對自己行為的後果不願承擔責任,甚至認為「事不關己」,推卸責任,則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質。
上述幾種因素基本上決定了一個人管理道德觀的形成,不同的道德觀導致了相應的管理行為,造成各種各樣的管理道德問題。
❽ 什麼是管理道德
管理道德
管理活動中,包含著人際關系,如何處理這些人際關系,有一個道德的問題。管理道德就是對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即要求管理者具有與管理活動相適應的道德素質,要求管理者的行為是有道德的行為。
道德,是一定社會用以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准則和規范的總和。管理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職業道德。一般的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職業勞動和工作過程中應遵守的與其職業活動相適應的行為規范。
管理道德是管理者的行為准則與規范的總和,是在社會一般道德原則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特殊的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它是通過規范管理者的行為去實現調整管理關系的目的的,並在管理關系和諧、穩定的前提下進一步實現管理系統的優化、提高管理效益。
為什麼要提出管理道德?
管理道德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規范對象的特殊性。也就是說,職位、職權是管理者所特有的,管理者是積極主動地承擔職位責任還是被動地承擔甚至逃避職位責任,是正確地行使職權還是濫用職權甚至以權謀私,都需要有一定的規范和制約力量來保證。
二、調整對象的特殊性。也就是說,管理關系的狀況主要取決於管理者,在管理系統結構一定的條件下,管理關系的改善是通過管理者的行為來實現的。所以,管理關系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以及管理者之間的特殊的職業聯系,它不同於一般的社會關系。管理道德的出發點是管理系統的整體利益。在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是一切管理道德行為的最高准則,因而也是管理道德的最高標准。
管理道德根源於管理系統的客觀要求。
在管理系統中,一切管理關系都是建立在實現管理目標的前提下的,管理關系中的人際沖突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但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管理者之間由於認識不同造成的沖突;利益上的沖突;管理中的結構性缺陷造成的沖突;領導作風方面的問題造成的沖突。在現實的管理活動中,這四個方面人際沖突的存在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管理道德在管理關系的調整中,只發揮正的功能而決不產生負的功能,任何時候,道德都不會成為人際沖突的根源。
管理道德之所以能夠在調節管理系統時發揮作用,是因為它能夠滿足公正性的要求和合理的功利要求。
管理道德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表現:
管理道德有助於增強管理人員的自我約束能力;
管理道德評價是考察和遴選管理人員的一個重要手段;
管理道德為管理活動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
管理道德是管理者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
促進管理系統中人際關系的道德化。
無論管理道德的功能具有多麼復雜的表現,都是通過管理者以及管理者內心道德信念的建立和健全來發揮作用的,正是管理者有道德的管理行為,才表現和增強著管理道德的功能。
做一個有道德的管理者:
要在下級面前以身作則;
要密切聯系部屬,虛心聽取下級的批評意見;
要加強管理的民主化,要肯定部屬的成績;
正確應用情感激勵。
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在利益上是一致的,在政治上是平等的,所謂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無非是在一定的規章制度的框架下進行的指導與被指導的活動。總之,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道德關系,不同與一般的社會道德關系,它是基於根本利益一致的同一經濟實體中的道德關系,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在總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在一定的協作關系中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負責,相互制約。
道德規范是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中產生的促進人的善行的規定,主要是通過激勵人的善行去實現人際關系和諧的目的。道德規范是具體的,每一種道德規范只是針對一類行為所做出的規定。然而,人際關系是復雜的,人的行為是多樣的,所以,道德規范也是多樣的。
盡管如此,最為基本的管理道德規范有以下幾種:
一、忠於職守。是指管理者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具有創造精神,自覺地與官僚主義作斗爭。
二、遵紀守法。具體要求:嚴以律己,為人表率,依法實施管理,尊重法律規定的人民的基本權利。
三、實事求是。包括的內容有:重視調查研究,反對主觀武斷,堅持表裡如一,反對弄虛作假,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作風踏實,與人為善。
四、團結協作。管理者必須做到以下幾點:服從上級,尊重下級,尊重同事,協調友鄰。
五、尊重人才。人才是管理系統生命活力之源,尊重人才往往是現代管理成敗的關鍵,現代管理者的一個主要品德就是尊重人才,尊重知識。
管理人格也就是管理者的人格。是管理道德的最高實現,是管理規范在管理者心靈中的內化,表現為管理者的道德心理、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質的總和。管理者的道德心理、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質這三個概念所指稱的是管理者道德修養的三個層次,後者都是前兩者的進一步提升和深化,因而也表現為後者是對前兩者的綜合。從這個意義上講,管理人格又是管理者道德品質的升華。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管理者的管理人格:
1、自覺的責任意識
2、真誠的服務意識
3、清廉為公的追求
4、主持公正、維護正義
5、言而有信、行而必果
管理人格是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活動中能夠做到正直公道、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嚴於律己、關心他人、平易近人的充分條件,從而使管理者在被管理者心中是一種親切感人的形象,因此得到被管理者的敬佩和愛戴。
管理道德的形成可以大致概括為管理道德評價、管理道德教育和管理者的自我完善三個階段。
管理的道德評價是對管理者的管理活動是否合乎道德性所進行的價值評定,其目的是要幫助管理者樹立道德觀念,培養管理者的道德責任感,影響管理者的行為,以求揚善抑惡,改善管理系統中的人際關系。具體的評價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考慮到動機與效果的統一,目的和手段的統一,選擇自由和道德責任的統一。
管理道德教育是指為培養管理者良好的道德品質,造就管理人格而對其進行的道德知識的傳播和道德規范的宣傳教育的活動,管理者道德教育的過程包括提高管理道德認識、陶冶管理道德情感、鍛煉管理道德意志、堅定管理道德信念等環節。
現代管理者是指具有管理科學知識和技能、擁有一定管理權力從事管理活動的人。管理者的道德自我完善是管理者個人人生修養的過程。人生修養是一個學習、磨練、涵養和陶冶的功夫,是需要經過長久努力才能達到的一種能力和素質。因此,對於管理者來說,自我完善是一個不斷進取的過程,表現為學習和磨練都是一種自覺的活動,是管理者的自我修養意識的體現,意識到自我修養的必要性,能正確的估計自己,有自知之明。
❾ 產生管理者的道德困境是什麼原因
你好!
很簡單!產生管理者的道德困境的原因就是---生活!
道德是理想化的東西,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會告訴每一個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不僅僅是大自然一切生物的生存規律,也是每一個企業和每一個人的生存規律。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企業和企業的每一個人都將面臨被淘汰和清洗出局.......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做為每一個企業的管理者,都存在著支持非道德經營管理的理由:
1.企業目的是使所有者利益最大化,不必考慮經營活動對他人、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
2.企業活動是特殊的活動,需要有特殊的倫理,社會倫理規范不適用,不能以社會的倫理規范來評價經營管理活動;
3.藉助於市場機制,在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社會也能得到最大的好處。如果履行企業道德責任會破壞對利潤的追求。
4.法律就是企業的倫理規范,法律足以調節企業經營行為,只要不違法,什麼都行。
5.對企業的員工充分發揮他們最大的才能和潛力為企業服務,讓他們為企業創造更大的財富,榨取最多的血汗。
6.盡量減少企業的運營成本,如果員工所創造的價值和其所產生的成本不能達到企業目標比例的時候,不惜一切不留情面的辭退。
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難道企業的管理者就沒有一點兒道德上的自責嗎?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一直習慣違背了市場經濟的規律,在這些年的轉變中,很多人還無法正視這個現實......正因為生活本身對每一個就是殘酷的,所以無論是企業最高層的管理者還是中層的管理者都不得不存在著非道德的經營和管理.....正如我們無法要求和制止獅子和虎豹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去傷害弱小動物一樣......
以上僅僅是個人的見解,
❿ 如何提高管理者道德素質
首先,在聘用管理者時就應設立道德素質方面的考察項目,這是在源頭上設版立的權素質門檻;
其次,在工作中,至少每月一次關於這個如何提高管理者道德素質的會議(其中:對企業文化的深入理解讓管理者對企業有責任之心,學習法律規范管理者的行為讓其產生約束力,開展拓展運動讓他們有互助友愛的情感,請禮儀老師來規范他們的社交禮儀等)。同時,對待缺乏道德的管理者一定要放棄,因為每一個員工都代表著本企業的形象,良好的素質才能贏來更多的客戶。
最後,企業一定要以人為本,響應國家號召,學習相關法律,才能使企業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