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繇書法學誰
⑴ 為什麼說鍾繇是「楷書之祖」
因為楷書就是他創立的。
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陶宗儀《書史會要》雲:「鍾王變體,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鍾繇之後,許多書法家競相學習鍾體,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種鍾體臨本。後張昶、懷素、顏真卿、黃庭堅等在書體創作上都從各方面吸收了鍾體之長、鍾論之要。
總之,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於漢字書法的創立、發展、流變都有重要作用。
鍾繇(151年 --- 230年),字元常,豫州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三國時曹魏政權的大臣,鍾皓曾孫,鍾毓、鍾會之父。東漢末舉孝廉,累遷廷尉正、黃門侍郎。曹操執政,任侍中、司隸校尉。曹丕代漢,任廷尉,封崇高鄉侯。明帝即位,遷太傅,人稱「鍾太傅」。工書法,宗曹熹、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自成一家,尤精於隸、楷。書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後人評其隸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書法家胡昭並稱「胡肥鍾瘦」。與晉王羲之並稱「鍾王」。臨終時授子會曰:「吾精思學,學其用筆,每見萬類,皆畫像之,其專摯如此」。
⑵ 鍾繇、書法師承哪個
只有博採眾長,臨各大書法家,最好是古碑,在他們的基礎之上蓉蓉各家特點才能創造出自己的風格,大道可成啦!!!
⑶ 誰學過鍾繇的小楷
(2019·宜昌)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美不勝收,書法名家也是不勝枚舉。曹魏時期獨創楷書書法,其楷書被後人稱為絕世之作的書法家是鍾繇。
⑷ 鍾繇是著名的書法家,他生活的哪個時候
鍾繇(yáo)(?—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三國時期著名人物鍾會的父親】
鍾繇早年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歷任尚書郎、黃門侍郎等職,助漢獻帝東歸有功,封東武亭侯。後被曹操委以重任,為司隸校尉,鎮守關中,功勛卓著。以功遷前軍師。魏國建立,任大理,又升為相國。曹魏建立後,歷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職,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時期,與華歆、王朗並為三公。太和四年(230年),鍾繇去世,謚號「成」 。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庭廟。
鍾繇擅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推動了楷書(小楷)的發展,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人都曾經潛心鑽研其書法。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鍾王」。南朝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
鍾繇的書法理論,散見於有關書論內。其中最重要的是他關於用筆方面的論述。鍾繇的楷書古雅渾朴,圓潤遒勁,古風醇厚,筆法精簡,自然天成。
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鍾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可見,鍾繇是蔡邕書法的第二代傳人。其實,鍾繇的書法藝術之所以取得巨大藝術成就,並不限於一家之學。宋代陳思《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就記述了鍾繇的書法成功經過,說他少年時就跟隨一個叫劉勝的人學習過三年書法,後來又學習曹喜、劉德升等人的書法。因此,鍾繇與任何有成就的學者一樣,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學習的結果。鍾繇在學習書法藝術時極為用功,有時甚至達到入迷的程度。
⑸ 鍾繇的書法成就
鍾繇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兼工,張懷瓘《書斷》說:「元常真書絕世,乃過於師,剮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他寫得最好的是楷書,《宣和書譜》評價說:「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鍾繇所處的時期,正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並接近完成的時期。在完成漢字的這個重要的演變過程中,鍾繇繼往開來,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一方面他能適應時代潮流,善於學習民間出現的新書體;另一方面他勤奮學習,善於思考與鑽研。
鍾繇的書法理論,散見於有關書論內。其中最重要的是他關於用筆方面的論述。鍾繇的楷書古雅渾朴,圓潤遒勁,古風醇厚,筆法精簡,自然天成。
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鍾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可見,鍾繇是蔡邕書法的第二代傳人。其實,鍾繇的書法藝術之所以取得巨大藝術成就,並不限於一家之學。宋代陳思《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就記述了鍾繇的書法成功經過,說他少年時就跟隨一個叫劉勝的人學習過三年書法,後來又學習曹喜、劉德升等人的書法。因此,鍾繇與任何有成就的學者一樣,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學習的結果。鍾繇在學習書法藝術時極為用功,有時甚至達到入迷的程度。
另據《書苑菁華》記載,鍾繇臨死時把兒子鍾會叫到身邊,交給他一部書法秘術,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訴鍾會。他說,自己一生有三十餘年時間集中精力學習書法,主要從蔡邕的書法技巧中掌握了寫字要領。在學習過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論場合地點,有空就寫,有機會就練。與人坐在一起談天,就在周圍地上練習。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紙張,結果時間長了被子劃了個大窟窿。見到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自然景物,就會與筆法聯系起來,有時去廁所中,竟忘記了回來。這說明了鍾繇的書法藝術確實是自己勤學苦練的結果。在苦練的同時,鍾繇還十分注意向同時代人學習,如經常與曹操、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等人討論用筆方法問題。鍾繇不但自我要求嚴格,對於弟子門生也同樣以嚴要求。據說鍾繇的弟子宋翼學書認真,但成效不大,鍾繇當面怒斥,結果宋翼三年不敢面見老師。最後宋翼終於學有所成,名振一時。對於兒子鍾會,鍾繇也常常苦口婆心,百般勸誡,鍾會最後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鍾繇、鍾會父子被人們稱為「大小鍾」。
鍾繇的書體主要是楷書、隸書和行書,南朝劉宋時人羊欣《采古未能書人名》說:「鍾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所謂「銘石書」,即指正楷,「章程書」即隸書(八分書),「行押書」指行書。鍾繇書法真跡到東晉時已亡佚,人們今天所見到的要麼為臨摹本,要麼系偽書。一般地認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又叫《戎路表》)、《調元表》、《力命表》。這是現存鍾繇書法藝術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鍾繇的真跡。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說,《宣示表》是唐代所傳王羲之臨本。因王羲之亦為書法大家,所以他臨摹鍾繇的真跡非常成功,從中可以看到鍾繇書法的情況。《宣示表》真跡據王羲之曾孫王僧虔《書錄》說:
太傅《宣示》墨跡,為丞相始興(王導)寶愛,喪亂狼狽,猶以此表置衣帶。過江後,在右軍處,右軍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愛納諸棺中,遂不傳。所傳者乃右軍臨本。
《調元》、《力命》、《賀捷》三表,也是後人臨本,但成就亦較高。《薦季直表》可信性最強,在唐宋時期由宮中收藏,周圍印有唐太宗李世民「貞觀」玉璽,宋徽宗趙佶「宣和」、宋高宗趙構「紹興」,以及清乾隆「乾隆真賞」等御印,說明它曾經由以上各帝御覽。後幾經輾轉,毀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今僅存其影印件。《薦季直表》藝術成就很高,元代陸行直贊美此表「高古純朴,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為「無上太古法書,天下第一妙跡」。
「六帖」指《墓田丙台》(簡稱《丙舍帖》)、《昨疏還示帖》(簡稱《還示帖》)、《白騎帖》、《常患帖》、《雪寒帖》、《長風帖》(其後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六帖」全部為臨本,《丙舍帖》、《還示帖》,成就較高,也較接近鍾體,是上乘之作。至於《白騎帖》等四種則經多人輾轉臨摹,已遠離鍾體。
「三碑」是《漢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簡稱《乙瑛碑》)、《魏上尊號碑》、《受禪碑》,這些全為刻本,是否鍾繇所作已無從考證。《乙瑛碑》有宋人張稚圭石刻記雲:「後漢鍾太尉書」,但此碑立於東漢永興元年(153年),此時鍾繇只有3歲,顯然是誤傳。
鍾繇的書法古樸、典雅,字體大小相間,整體布局嚴謹、縝密,歷代評論成就極高。梁武帝撰寫了《觀鍾繇書法十二意》,稱贊鍾繇書法「巧趣精細,殆同機神」。庚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說「鍾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張懷瓘更將鍾書列為「神品」。此外,明岑宗旦、清劉熙載等都給以極高評價。
衛恆《四體書勢·隸勢》載鍾繇語曰:「鳥跡之變,乃惟左隸,(益蜀)彼煩文,從此簡易。煥若星辰,郁勞雲市」,此語見於《初學記》,內容主要談隸書的演變及其筆法。
張彥遠《法書要錄》收有梁武帝蕭衍《觀鍾繇書法十二意》,所謂十二意指平、直、均、密、鋒、力、輕、決、補、損、巧、稱。主要也是指用筆方法、間架結構等。
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陶宗儀《書史會要》雲:「鍾王變體,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鍾繇之後,許多書法家競相學習鍾體,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種鍾體臨本。後張昶、懷素、顏真卿、黃庭堅等在書體創作上都從各方面吸收了鍾體之長、鍾論之要。
總而論之,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和東漢的張芝被人合稱為「鍾張」,又與東晉書聖王羲之被人並稱為「鍾王」。對於漢字書法的創立、發展、流變都有重要作用。
⑹ 鍾繇是怎麼樣練書法的
《書苑菁華》記載,鍾繇臨死時把兒子鍾會叫到身邊,交給他一部書法秘術,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訴鍾會。他說,自己一生有三十餘年時間集中精力學習書法,主要從蔡邕的書法技巧中掌握了寫字要領。在學習過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論場合地點,有空就寫,有機會就練。與人坐在一起談天,就在周圍地上練習。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紙張,結果時間長了被子劃了個大窟窿。見到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自然景物,就會與筆法聯系起來,有時去廁所中,竟忘記了回來。這說明了鍾繇的書法藝術確實是自己勤學苦練的結果。在苦練的同時,鍾繇還十分注意向同時代人學習,如經常與曹操、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等人討論用筆方法問題。
鍾繇不但自我要求嚴格,對於弟子門生也同樣以嚴要求。據說鍾繇的弟子宋翼學書認真,但成效不大,鍾繇當面怒斥,結果宋翼三年不敢面見老師。最後宋翼終於學有所成,名振一時。對於兒子鍾會,鍾繇也常常苦口婆心,百般勸誡,鍾會最後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鍾繇、鍾會父子被人們稱為「大小鍾」。
⑺ 書法家鍾繇是哪個朝代的,當過什麼官職
鍾繇 zhong yóu(151—230)
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
1 朝代:三國 - 魏
2 官職:漢末舉孝廉,官至尚書僕射,封東武亭侯。魏國初為大理,遷相國。文帝即位,改廷尉,進封崇高鄉侯,轉平陽鄉侯。明帝時封定陵侯,遷太傅。人稱「鍾太傅」。
3 生平:工書法,師法曹喜、蔡邕、劉德升,博採眾長,善楷、行、隸書,尤精楷書。後人將其與王羲之並稱「鍾王」。傳世書帖有《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
4 後人評價:
梁武帝《古今書人優劣評》雲:「繇書如雲鵠游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
虞世南雲:「鍾太傅師資德升,馳騖曹、蔡,仿學而致一體,真楷獨得精妍。」
張懷瓘《書斷》雲:「太傅雖習曹、蔡隸法,藝過於師,青出於藍,獨探神妙。」又雲:「真書古雅,道合神明,則元常第一。」又雲:「元常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雖古之善政遺愛結於人心,未足多也。草書則衛索之下,隸行入神品,八分草書入妙品。」
鄭元祜雲:「元常《薦季直表》,其法度與《戎輅表》無少異,漢季楷法全是隸,其古雅可見,於後二王為翰墨宗匠,顧豈能外此哉!」
⑻ 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到底是鍾繇還是衛夫人
王羲之曾師從衛夫人。而衛夫人曾「隨世所學,規摹鍾繇,遂歷多載」,算是學習過鍾繇的風格吧其實考量一下時間就知道,鍾繇是漢末三國時人,而王羲之是東晉人。盡管鍾繇以長壽著稱,二人生活的時間也相差過遠,不可能有直接的師承關系
⑼ 勤學刻苦的曹魏時期書法家鍾繇
鍾繇對於書法學習非常地執著熱衷,幾乎已經到了痴狂的地步。
據說他曾經在抱犢山讀書,為了練習好書法,將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
青年時期,鍾繇就與曹操因為共同的書法愛好走到了一起,那時經常參加書法技藝切磋的還有邯鄲淳、韋誕(dàn)、孫子荊、關枇杷等書法迷。
史上記載鍾繇學書三十餘年,每天夜晚把被子當紙張,在上面練字,由於_持不懈,時間一長,被子被他給劃了個窟窿。
鍾繇臨死前把兒子鍾會叫到身邊,交給他一部書法秘籍,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訴鍾會。
他說,自己一生有三十餘年時間練習書法,不分白天黑夜,不論場合地點,有時間就寫,有機會就練。
與人坐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就蹲在地上寫字。
見到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自然景物,就會與筆法聯系起來,有時去上廁所,竟忘記了出來。
鍾繇不但自我要求嚴格,對於弟子門生也同樣嚴格要求。
據說鍾繇的弟子宋翼學書認真,但寫的字呆板得像長短一樣的小竹棍排在一起,鍾繇當面怒斥,結果嚇得宋翼三年不敢見老師。
最後宋翼終於學有所成,名振一時。
對於兒子鍾會,鍾繇也常常苦口婆心,百般勸誡,鍾會最後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鍾繇、鍾會父子被人們稱為「大小鍾」。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鍾繇成為書法家,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自己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心血,比別人更加努力,一點沒錯。
來源:小天使·四年級語數英綜合 (2019年02期)
⑽ 鍾繇是誰
鍾繇(yóu)(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時與當時的名士華歆、王朗並為三公。有二子:鍾毓、鍾會。
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屬今河南長葛)人。官至太傅,故世稱鍾太傅。
相傳小時候有次和親戚出去遇著個算命的,相者說:「此童有貴相,然而會遭水厄,小心啊。」結果沒走幾里,過橋時馬驚,繇落水幾死,於是他親戚認為相者的話是對的,就很看重他,為之供資費,讓他專心讀書,
舉孝廉,累遷廷尉正、黃門侍郎。董賊亂後,李、郭跳梁之輩橫行長安,議絕曹公,繇說李郭二人當廣交英雄、多結羽翼,於是曹操得與朝通。及荀彧推薦,曹操愈加留心繇,後李郭之亂,天子出長安,繇有功勞,受封尚書僕射。西州豪傑馬騰韓遂擁兵有圖曹之志,曹操正欲討呂布,以關西為憂,遂表繇為侍中,以司隸校尉的身份督關中各路軍隊。繇到長安,陳書禍福,馬韓就各自息了念頭,派子為質。曹操同袁紹戰於官渡,繇送馬兩千匹,正遇曹軍缺馬,於是曹操寫書信一封表彰其功,贊他為「蕭何」,後袁尚派郭援為河東太守,結連馬騰;眾臣都勸繇棄河東,繇不應,派張既說降馬騰,共引兵擊河東,援率兵渡河,才一半,繇和馬超一同出兵擊之,大破賊兵,郭援被龐德所殺,繇泣,問之才知繇是援舅舅,龐德聞之請罪於繇,繇說:「吾甥忍昧本良,從賊擾國,將軍殺之無過。」後又領兵大破河東亂民衛固等。洛陽少民,繇徙關中民及降者,洛陽數年後復興,繇功不可沒。馬超作亂關西,曹操征之,繇也隨征,供應糧草,無所缺。曹丕代漢,任廷尉,封崇高鄉侯,與華歆王朗並為三公,名顯當時。曾先後數次向曹操、曹丕上書減少刑種,未得答復。明帝即位,遷太傅,後卒,魏明帝親為送喪,子孫封列侯。
工書法,宗曹熹、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自成一家,尤精於隸、楷。書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後人評其隸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書法家胡昭並稱「胡肥鍾瘦」。與晉王羲之並稱「鍾王」。臨終時授子會曰:「吾精思學,學其用筆,每見萬類,皆畫像之,其專摯如此」。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