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明朝

道德與明朝

發布時間: 2022-01-07 16:29:43

A. 明朝王陽明關於道德與金錢的觀點

關於道德,即 盡心知性,生安知行

B. 當初滿口仁義道德的東林黨 在明朝滅亡之後的下場如何

宋朝和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死的時候都是太監陪同的,那些滿口仁義道德文官都跑去找新主子去了,歷史有時候真的很諷刺。

主要依靠東林江的左三大家,錢謙益,大清禮部侍郎,吳偉業,大清國子監祭酒;龔鼎罪,大清禮部尚書他們自己作為老牌官僚拋棄了忠義廉恥心。他們自己作為老牌官僚拋棄了忠義廉恥心。吳偉業傲嬌的表示在大清的當官中欺騙了人生,但實際上卻心虛不能。龔鼎罪則無恥地背書了魏徵歸順李二。魏徵也歸順太宗

C. 為何大明朝能出海瑞這樣的清官和道德完人,而且能被皇帝和官場接受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黨爭最嚴重的朝代。某個人一旦進入了仕途,必然要站邊選隊,要麼加入這個集團的陣營,要麼加入另一個集團的陣營。通過互相幫助,讓自己集團的帶頭大哥做大,同時自己也跟著分一杯羹。如果某個人在明朝當官,兩袖清風,剛正不阿,從來不站邊選隊。那麼這個人要麼就是一生默默無聞,要麼就算當了大官,也會被別人斗下去,不得善終。

不過,明朝卻也出現了一個例外,這個例外就是海瑞。海瑞是明朝非常有名的清官,同時也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清官。他在當官的過程中,從來不依附誰。不但不依附別人,並且對權宦之人還毫不客氣。

D. 為什麼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

近年來,電視熒屏上頻繁播出各類清宮劇,所以很多觀眾對於清朝的歷史都十分的熟悉。但是很多人對於明朝的歷史都比較陌生。明朝其實是中國漫漫歷史長河中最為黑暗,統治最為殘暴的朝代了,原因有如下幾個:

第三,明朝還有一項駭人聽聞的傳統,那就是吃人。根據史書記載,明朝從上至下,對於吃人一事已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完全沒有了倫理道德。這真是令人毛骨悚然,怪不得明朝被認為是史上最黑暗恐怖的朝代。

E. 明朝王守義道德哲學

你說錯了 王守義是十三香,你想問的是王守仁吧,他主要是心學,知行合一是其中心的思想

F. 明朝「道德綁架」有多嚴重明神宗為躲「清官」,幾十年不上朝嗎

在明朝的那麼多皇帝當中,被人詬病最深的當屬明神宗朱翊鈞了,從他身上開始了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因為就在他當政的萬曆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一手打下來的大明的輝煌就此陷落。

這個時間點很妙,因為明朝的很多著名人物都在這個時間點上交匯。這些人物就是明朝上上下下的力量和精神的代表,也是明朝的特殊政治社會的縮影。

在明朝這個特殊的社會環境下,自皇帝到平民都被一種無形的力量給綁架了。就連首輔張居正,本來可以留名青史,卻遭遇"一朝倒台,萬人口誅筆伐"。


還有他們之間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與群臣的矛盾,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矛盾,官員與官員之間的矛盾等等。

G. 明朝亡於道德淪喪,你知道嗎

明亡的原因,有人說亡於政治因素,殆政,皇帝不上朝;有人說亡於經濟因素,什麼三餉吖、什麼通縮吖(缺乏白銀)等等,都是以偏概全的片面之詞;有人說軍事不行,也很片面。

應該說,上述原因並不是亡國的必然條件。皇帝不上朝,不是有內閣嗎?軍餉、通縮的原因歷史上都有過,未必導致亡國。軍事也是扯淡,明朝時代已經有了火器,騎兵不行可以發展槍炮嘛,而且滿清也不是靠實打實的軍事征服而入主中原的,他靠的是運氣而已,滿清趕了一個巧勁兒佔領了中國。

明朝是亡於流寇,而非外敵。這一點不搞清楚,就要鬧笑話。

滿清能入主中原,靠的是純運氣。這是基本常識。

唯一能挽救明朝的,不是哪個人,而是老天爺,關鍵是老天爺不待見明朝了,通俗點說,叫氣數已盡。

如果沒有流賊鬧事,滿清絕無入主中原之可能,滿清靠的是一個『巧』字,而不是實力。滿清前兩代皇帝的年號天命、天聰的,並不是瞎叫的。

當時明朝應該跟滿清議和,這樣歷史將有限的改寫。
明朝君臣當時之所以不議和,堅決主戰,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有一個沉重的歷史包袱,正是這個沉重的歷史包袱,壓垮了明朝。
什麼歷史包袱?就是有宋一代由於不斷跟遼金蒙古議和,最終亡國的這個慘痛歷史教訓。由於有了秦檜這樣一個絕對的反面教材,因此沒有人再敢於搞議和,因為那樣很容易被攻擊為秦檜第二。這是一個沉重的歷史包袱。

其實歷史不會簡單重復的,有宋一代雖然有議和的主要特徵並且最終亡於外敵,但不能說明議和是導致亡國的根本原因。議和可以作為一個手段、一個戰術存在,這叫緩兵之計。明朝的錯誤在於,他們把議和作為亡國的原因而堅決摒棄了,事實上能屈能伸才是正確的戰術手段,關鍵在於戰略的正確,戰略上以擊敗敵人為目標,就不怕為了贏取時間而暫時對於敵人的屈服。

宋朝不是亡於戰術失誤(議和),而是亡於戰略失敗,它沒有想要戰勝外敵的目標,它只是得過且過、苟延殘喘罷了。

明朝吸取了有宋的教訓,但可惜是錯誤的吸取,這導致明朝亡於流寇。事後看,明朝當時正確的策略,應該是對外議和,對內堅決鎮壓,而不是相反。

後來蔣介石充分吸取了前朝的教訓,採取了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這個策略事後看、從國民黨的角度看是絕對正確的,但是,最終依然失敗,說明關鍵還是在於氣數、在於天意。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帝國的大廈之所以傾頹,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除了軍事、政治、經濟因素之外,還有『思想』這樣的根本性因素。

晚明的整個社會,充滿了垂死縱欲的亡國之相,現代無恥而無知的叫獸們稱之為『資本主義萌芽』的那種社會思潮,其本質是帝國臨死前的一次迴光返照式的縱欲。

晚明時代,全社會道德崩潰,人人唯利是圖,聲色犬馬一夜暴富是所有人的迷夢,當全社會沉浸在如此氛圍里的時候,與其說這是人類社會,不如說是豬狗世界。

這樣的社會,全民腐敗!可謂爛透了,焉有不亡國之理?所以,無論是戰術還是戰略、軍事還是政治經濟,都無法挽救一個道德崩潰、全民腐敗的晚明帝國(以及民國),這才是明朝和民國亡國的根本原因。

全民腐敗,才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H. 為什麼明朝用道德代替法制

明朝也是有法制的,但是他拿道德來輔佐法治,因為他們覺得法治的初衷也是為人好的,只有在對人好的法律才是好法,對人不好的法律是惡法

I. 明朝時期空談性理而道德淪喪和腐敗的學風是怎樣形成的

當時朱熹等理來學家注自釋的「四書」、「五經」,成了科舉考試的標准答案。讀書人只有背熟《四書集注》,才能考取功名。至於理學家們身體力行的道德修養,由於其方法的煩瑣和陳腐,逐漸被人們拋到腦後去了,從而形成了空談性理而道德淪喪和腐敗的學風,並由此而影響到社會風氣的頹廢與敗壞,致使明王朝的統治面臨嚴重的危機。這個弊病使王守仁拋棄程朱理學而向陸九淵的心學靠攏,並大大地發展了陸九淵的心學。王守仁的諸多觀點與朱熹的觀點大相徑庭,朱熹將《大學》一書分為經傳,並補寫格物致知傳;王守仁則認為原無經傳可分,更無經傳可補。

J. 宋朝明朝道德觀念代表人物

宋朝,有朱熹、程頤和程灝,明朝有王陽明,李贄等人

熱點內容
2014清華大學法律碩士分數線 發布:2025-04-30 21:47:05 瀏覽:899
合肥法律顧問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4-30 21:08:40 瀏覽:436
合同法與租賃合同關系 發布:2025-04-30 21:00:19 瀏覽:278
獨立法人法人 發布:2025-04-30 20:39:42 瀏覽:955
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原則 發布:2025-04-30 20:24:13 瀏覽:378
道路交通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30 20:13:53 瀏覽:30
物理法學小說 發布:2025-04-30 19:55:33 瀏覽:242
經濟法學名詞解釋 發布:2025-04-30 19:55:32 瀏覽:873
道德違禁感 發布:2025-04-30 19:54:57 瀏覽:766
最新勞動法2017辭退 發布:2025-04-30 19:45:58 瀏覽: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