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使人高尚

道德使人高尚

發布時間: 2022-01-07 17:56:44

Ⅰ 文中說「道德使人高尚」,你能舉例說明么

道德和高尚是一個意思。道德使人高尚,這個說法就有問題。

Ⅱ 文中說「道德使人高尚」,你能舉例說明嗎

沒看到文章 所以就自己發揮了 道德素質高自然回想做好事 做好事的人就是高尚的人 這不難理解吧

Ⅲ 道德高尚的意思是

是指一個人在其言行的准則和規范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地.
◎ 道德 dàodé
(1) [morals;ethics]∶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之歸也有日矣.——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作為校長,他要求在學校里保持高的道德標准和禮貌規矩
◎ 高尚 gāoshàng
(1) [noble;lofty]∶道德品質高雅的人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是多麼高尚的人啊!他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鞠躬盡瘁》
(2) [high]∶有意義、不庸俗
高尚的娛樂
(2) [moral]∶合乎道德的

Ⅳ 道德高尚有什麼用

問問題的人常以為什麼是道德呢?
如果把社會中「當一個好人,不要投機取巧」「好人有好報」之類的箴言、諺語當做道德的話,那誠然這些所謂的道德真理真是經常不攻自破。
世上的很多事情都如此:人往往給自己的俗世經歷下一些定義,並跟自己聽說過的詞語對上號,以為這些就是那個詞語所說的意思。然,很多時候,這是不恰當的。
方今天下,用古人的話,就可以稱為「禮崩樂壞」,其道德,隨舊有傳統土崩而瓦解,充斥社會的不過是東西方文明激盪而出的各種「道德」渣滓。
按較學究一點的觀點來說,說一個人道德高尚,可以說是這種高尚是人自身的快樂,如果一個人自以為自己道德高尚,而不感到快樂,那這算是什麼道德高尚呢?此外道德一般也被認為是社會組織與制度的產物,是人組織在一起所須的一些准則,如果在一個充滿欺詐與缺乏誠信的社會里,人們不能公平地一起合作,而道德又不能因為塑造了自己快樂的心靈而有所幫助。那道德就已不復存在,又何來的追求呢?
因而世人追求的所謂道德常常不過是一些「碎片」而已。所謂流俗的道德觀念更是守舊觀念加給自由的鎖鏈,而人追求道德,則僅表明了一種追求美好生活狀態,與人平等相處、互相尊敬的心理狀態而已,因而追求美好的心理是丑的嗎?這本身就已經明了了人本身的好惡及旨趣:人們嫌惡欺騙、嫌惡卑劣、嫌惡恃強凌弱、嫌惡殘酷暴虐,追求安寧、追求平和、追求誠信等,如此而已。

Ⅳ 讀書使人道德高尚例子

孔子,得黃復金百斤,不如製得 季布 一諾。還有就是文天祥之類的,讀書明大義,所以有時候寧死也不會屈服的。再比如說你,你在的這樣一個個體就是因為收到讀書的影響。近代的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救濟的糧食,這是所謂的骨氣。

Ⅵ 人類的高尚道德是什麼

在以承認人的自利性為前提的市場經濟制度中,能否建立起一個道德高尚的社會呢?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不少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已經接近於做到這一點,表現為人民群眾負有責任感、遵守公共秩序、關心社會公益、熱心環境保護、守時守信、尊重別人的權利、敢於對社會丑惡現象進行揭露等。在依靠每個人追逐私利而組織起來的市場經濟制度中之所以能建立高尚的道德,關鍵的一點是每個社會成員在追逐自利的過程中不得影響其他成員的自利權利。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自利成為社會中每個成員的普遍權利,只有少數人能享受的特權被人人都享有的人權所代替,這樣每個人都可在不危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做對自己有利的事。這一點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觀與傳統道德觀的根本區別。傳統的道德觀是以約束個人的自利為特徵的,自古以來的道德教育就告誡人們不要自利,要為公,犧牲自己的利益而不管是否有利於他人或社會,成為道德的同義語。正因為市場經濟的道德有上述特徵。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人在追求自利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好處。 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無私慾,都能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了。但這里卻包含著一個基本的矛盾:如果人人都沒有了私慾,還有什麼可追求的呢?因為私慾的膨脹造成了社會的不安定,最終加害於每個社會成員,使他們最初追求的慾望不能滿足,因而慾望才得以限制。如果把慾望從根本上取消了,還有什麼目標可追求呢?因此精神滿足歸根結底離不開物質滿足。之所以為革命犧牲,是因為自己的犧牲能使別人得到物質滿足。如果一切的人都無求於物質滿足,精神滿足豈不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且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一個物質慾望不斷被更多更好地滿足的過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從動機來看當然是高尚的,但如果全社會絕大多數人都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其餘少數人正好可以肆無忌憚地膨脹私慾。所以損己利人的原則決不可用來做為制度設計的前提,只有當人與人處於不對稱地位時,這種道德原則才有必要,例如富人和窮人、強者和弱者,處於危急情況下和不處於這種情況下的人之間,這才能使社會福利有效增長、社會更協調地發展。因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不能成為普遍適用的制度原則。因此,傳統的道德在市場經濟時代應做重大的調整,反對追求物質慾望應調整為允許個人發財;將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對立調整為二者利益的基本一致,以三綱五常的等級制度應調整為社會上每個社會成員的平等權利等。

Ⅶ 中國古人道德就很高尚嗎

我們所說的傳統美德是指:

孝以順敬雙親,劬勞報恩,人子事親,順承意命版,克盡天良
悌以手足權情深,恭兄友弟,兄友弟恭,穆穆棣棣,和氣相親
忠以盡責力行,事持堅貞,謁誠盡責,獻身國族,正直無私
信以履約崇實,言出必行,一諾千金,言重九鼎,誠實毋疑
禮以倫常宗守,蹈矩循規,分別尊卑,謙恭遜讓,言行安份
義以公道合理,貫徹初衷,患難相扶,榮辱與共,無分貴賤
廉以儉朴不苟,清白毋貪,知足常樂,操守高潔,儉朴節約
恥以私慾有戒,心身知辱,不貪財色,知足常樂,明所羞慚
仁以天道博愛,毋輕傷殘,愛已及人,體恤天物,博遵人道
智以聰明悉辨,力學求知,廣求見識,審察是非,奮發自勵

不欺:惡臭以慎獨 不偽:虔衷以誠意
不貪:戒爭以崇義 不妄:正心以格欲
不驕:虛懷以納善 不怠:奮力以為功
不怨:恕人以消恨 不惡:去憎以通情
並不是說每一個古人都有這樣的美德,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千百年積累下的品德,跟個人素質的關系不大,不能以個人代表民族。
坦白說,我覺得古代的的道德修養要比現代人高,至少在尊老上高很多。而且古人有君子一說,在現代稱得上君子的有幾個?而且中國的傳統美德是每一代人都要繼承與發揚的,何來恢復一說?

Ⅷ 人最高尚的道德是什麼

很簡單啊

正直..

因為正直是高尚之本

熱點內容
街道機關規章制度總則 發布:2025-04-30 22:04:22 瀏覽:332
南京老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4-30 21:52:25 瀏覽:280
2014清華大學法律碩士分數線 發布:2025-04-30 21:47:05 瀏覽:899
合肥法律顧問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4-30 21:08:40 瀏覽:436
合同法與租賃合同關系 發布:2025-04-30 21:00:19 瀏覽:278
獨立法人法人 發布:2025-04-30 20:39:42 瀏覽:955
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原則 發布:2025-04-30 20:24:13 瀏覽:378
道路交通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30 20:13:53 瀏覽:30
物理法學小說 發布:2025-04-30 19:55:33 瀏覽:242
經濟法學名詞解釋 發布:2025-04-30 19:55:32 瀏覽: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