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圭臬
① 假如說自己最好的朋友傷害了你,你會怎麼辦
我覺得如果不是故意的,不要斤斤計較,誰做事也不敢說全是正確的,何況是朋友呢。當朋友發現自己錯了,下次他是不會再這么做的。如果反復傷害你,他就不是真朋友了,這種人要保持距離。
② 現實社會誠信吃虧的例子!辯論賽
近日,國務院有關部門一項調查顯示:近五成企業家認為社會誠信環境缺失是導致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三成的企業家認為「在目前階段,講誠信的企業往往吃虧」。
無獨有偶,本月初,上海社科院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上海近五成未成年人認為誠實就意味著吃虧。
兩個「近五成」、兩個關鍵人群對「誠信」的懷疑態度,令人堪憂。
翻開近期的報紙,種種違背誠信的新聞舊聞亂花迷眼——廣東拖欠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名單,人數高達千人以上;為了「肉質鮮嫩」,餐館竟用去污粉處理牛肉;公費留學生學成後,卻違約不願回國效力;一隻「年畫老虎」,讓一個炒更農民和堂堂林業部門陷入誠信危機;十餘架飛機無故「倒飛」,航空公司公然堅稱「天氣原因」使然……誠信失范有如瘟疫,散布於社會的很多角落。
上觀歷史。「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在「仁義禮智信」被視為道德圭臬的傳統中國,「信」,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交往原則和道德准則。這種「信」,與今天商業社會中的「信」相比,內涵有所重合,卻又不盡相同——商品經濟的社會中,誠信不僅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制度約束,以及在這種制度約束下培育出的個體自覺。
而在數千年的帝王社會中,社會強調的「信用」,卻從未由道德倡導轉變為制度化的准則。其一,在「重農抑商」的長期堅持下,泛儒家化的中國農業社會里,從未發育出完全的商業形態,也就缺乏一種緊迫的對近代商業誠信的現實需求。其二,民眾與帝王(政府)的權力授受關系從未以契約的原則得以確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讓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從根子上就是虛妄的。從而導致千百年來,一方面「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樣的道德倡導居廟堂之高,另一方面「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樣的反道德宣言又大行其道。
細看現實。如果說,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社會的誠信生態雖嫌發育滯後、過於偏重於道德層面,但仍然對泛儒家化的中國社會起到有效的調節;則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撲面而來的這三十年裡,毋庸諱言,轉型期的中國,已在某種程度上面臨著一種誠信失范和誠信真空——一方面,在商品和利潤的沖刷下,傳統的、道德層面上的誠信原則被很多人拋諸腦後,為博取超額利潤、攫取不義之財而不講信用、甚至惡意欺騙;另一方面,新的、與市場經濟社會相適應的誠信體系尚未建立,面對全新的、更復雜的社會經濟關系,傳統的誠信守則更多地面臨誘惑和考驗。與傳統的農業社會相比,更多人、在更多時候被拋到「守信VS失信」的十字路口。
市場經濟社會本質就是一個信用社會,「誠信」是一切交往、交易的前提。轉型期的中國,雖然對少數人、在短期內而言,失信的收益很高、而成本很低;但對於全社會、長期而言,誠信失范和缺失,帶來的卻不啻於災難。
樂觀的是,在中國的積極轉型中,社會觀念的整體跳躍,雖帶來斷裂和迷失,也潛藏著「升級」的力量。在現實需求的驅動下,中國社會的暫時性誠信失范,必將自我調整、自我修正,走向制度化的重建——而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的垂範、倡導和建章立制,將起到異常關鍵的作用。(徐鋒)
③ 最近讀史發現,古代那些所謂奸臣大多都是能臣。這是為啥呢
古人有句話叫“大忠若奸”,還有更通俗的說法叫“貌似忠良”,其實這都是已經露餡的,而更多時候,判斷一個人是“忠”還是“奸”,絕非靠道聽途說或耳濡目染所能給出理性判斷。
例如我們熟知的嚴嵩和魏忠賢都不是好人,然而嚴嵩和魏忠賢都長相溫柔敦厚,讓人有如沐春風之感,而海瑞、包拯這些諍臣、清官卻長得非常磕磣。
兩相比較,自然給人感覺奸臣很有能力。又譬如乾隆崇信的和珅,後者是個理財能手,能將國庫虧空搞得貌似收支相抵,這種瞞天過海的本事,絕非尋常人等所能達成。
其實道理很簡單,奸臣善於揣摩皇帝的心思,如李林甫就知道李隆基只想著和楊貴妃男歡女愛,厭惡政事操勞,所以就樂於大權獨攬,讓皇帝做甩手掌櫃……
大概奸臣們都是拿捏住了皇帝的心思,所以投其所好,這樣也就大權獨攬,剛好也讓皇帝得償所願,如此這般也就自然給人以“能臣”的印象了吧。
④ 以學習雷鋒精神,踐行北京精神為題的徵文2000字左右,急急急
網上抄的文章,基本上會被斃掉,最好是借鑒,看看自己的組織能力,反正不要抄整段就好了,希望別退稿哦
⑤ 圭臬的讀音是什麼
「圭臬」的讀音是「guīniè」。
「圭臬」是指土圭和水臬——古代測日影、正四時和測量土地的儀器,引申為某種事物的標尺、准則和法度;可以據此做出決定或判斷。
「圭」:古代帝王或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上圓(或劍頭形)下方。
「臬」箭靶子。 古代測日影的標桿。
圭臬是漢語詞彙,意思有三:
(1)指土圭和水臬,古代測日影、正四時和測度土地的儀器;
(2)比喻標准、准則和法度,可以據此作出決定或判斷的根據;
例如:四維八德是我國傳統的道德圭臬。
(3)比喻把某些言論或事當成自己的准則。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圭臬
⑥ 求清明祭文一篇
自從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間,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慘烈而深重的苦難,其中又以日本侵華戰爭為最。1931年,日本侵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攻佔我國東四省;1937年又製造七七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以一個幾乎無國防、無重工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承清朝中葉以來的百年積弱,再加上民國以來二十餘年軍閥混戰的塗炭,獨自抵抗幾十年來處心積慮圖謀滅我的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中華民族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而以汪精衛為首的一批民族敗類,屈膝投敵,為虎作倀,天良喪盡,人格盪然。
好在中國還有她的脊樑。在日本侵略者的瘋狂殺戮面前,成千上萬優秀的中華兒女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抵禦日軍的槍炮,保衛神聖的家園。他們的英勇戰斗和流血犧牲粉碎了日本徵服中華的迷夢,喚回了憔悴的國魂,昭示了庄嚴的國格。他們以氣吞山河的氣概、滄海同深的志量,在中華民族史冊上譜寫了輝煌璀璨的一頁:或則瀝血孤營,或則橫刀敵陣,或則裂身銀漢,或則碎首沙場,莫不以戰死為榮,以偷生為恥。死事的慘烈,懾匪寇而泣鬼神;人格的崇高,動蒼穹而震寰宇。他們的英勇戰斗和流血犧牲讓世人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內部一直深深蘊藏著的一股不畏強暴、不甘屈辱、異常頑強而深厚的生命力量。正是這種異常頑強而深厚的生命力量,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亡我之心,贏得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影響是國際性的。這場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徹底結束了中國在中日關系中的不平等地位,並使中國成為聯合國的發起成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抗日戰爭由此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樞紐。這一切,都與抗日英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說到抗日英烈,就不能不提到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千百年來,中華兒女對民族的忠誠信念和深摯情感作為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推動力,一直激勵著億萬勞動人民和無數英雄豪傑,以艱苦卓絕的開發勞動和忠貞不渝的獻身精神,為祖國為民族的偉大事業前仆後繼,奮斗不息。在民族患難的時代,這種愛國豪情就表現為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它可以砥礪人們「血戰到底的氣概」,堅定人們「光復舊物的決心」。可以說,民族氣節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國魂,它是民族尊嚴的體現,是愛國主義的精髓。正因為中華民族屢遭侵擾,飽經外患,所以她才最需要氣節,最崇尚氣節,把它奉為立身立國的政治原則,把它視為做人處世的道德圭臬。
在今天的和平建設時期,還是否需要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只不過,我們要將自己的愛國之情和民族氣節以不同於戰爭時期的形式表現出來。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主題就是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它更多的不是表現為赴湯蹈火、壯懷激烈,而是奉公守法、敬業愛崗、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以自己的誠實勞動和聰明才智推進祖國的現代化進程,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郁達夫有言:「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讓我們世世代代永遠銘記這些偉大的抗日英烈:張自忠、左權、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佟麟閣、趙登禹、戴安瀾、高志航……以及所有為保家衛國而流血犧牲的抗日將士。
⑦ 為什麼說湘軍是具有濃厚的理學精神的軍隊請舉例說明
因為它的統帥是一批理學信徒
湘軍將士之所以聽從曾國藩的指揮。其原因當然是復雜的,如他見識遠大、高人一等的戰備眼光使人折服,如他的政治地位具有領銜奏事保舉官員的權力而使人隨從,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他的道德踐履,是他的以德感人。對此不論是曾國藩同時代的人,還是後人,都有頗為一致的評論。如作為曾國藩幕府中的「通今之才」容閎。他在《西學東漸記》中評論說:「曾文正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人物,同輩莫不奉為泰山北斗。……平定此大亂,為事良不易,文正所以能指揮若定,全境肅清者,良以其才識道德均有不可及者。」
世界上對人征服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外力控制,威逼加利誘,它憑藉的是權勢;一旦權勢衰退,這種征服便化為烏有。另一種是內心征服,使人心悅誠服,它憑藉的是高尚人格,是道德感動。曾國藩以他的道德踐履和高尚人格去感動湘軍將士,使他們心悅誠服地聽從他的指揮。湘軍將士特別是那些學養深厚的將士,無論心腹與否,無不奉曾國藩為道德圭臬。李鴻章、容閎、薛福成、黎昌庶這些心腹知己自不必說,即使與他有隙甚至交惡的李元度、左宗棠也莫不如此。曾國藩逝世,與之交惡的左宗棠挽曰:「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勿負平生。」李元度數次為曾國藩所參,曾國藩逝世,他長歌當哭,撰文祭曰:「生我者父,知我者公。公之如我。地拓海容。」郭松林的一首輓聯則更具體地表現了曾國藩以德感佩湘軍:「偉業冠古今,滿而不溢,高而不危,統求國計民生,先憂後樂;薦賢遍天下,功則歸人,過則歸己,若論感恩知己,異口同聲。」
以德感人,這種征服是情感的征服,是內心的誠服,這種征服後來被生於韶山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的偉人毛澤東稱為「大本大源」。正因為它是「大本大源」。所以是最強大的、最持久的。曾國藩「德業文章,炳耀環宇」,不僅在當時「雖婦孺亦感佩其為人」;(龍夢孫《曾文正公學案序》,《曾文正公學案》)即使在今天,其高尚人格也使人感動至深。曾國藩以德御軍。其高尚人格的道德踐履是多方面的,擇其要者述之,主要是「忠、恕、廉」。
忠是理學最高的道德准則。理學認為。道德倫理是理的體現。理,「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主於身為心,其實一也。」(劉元承編《二和遺書》卷十六)曾國藩發揮說:「以身之所接言,則有君、臣、父、子,則有仁、敬、孝、慈,其必以仁敬孝慈為則者,性也;其所以綱維乎五倫者,命也。」(《曾國藩全集》第14卷第133頁,嶽麓書社。1994年版)作為理學家的曾國藩,忠無疑是他踐履的最高道德准則。早在京官時期。嚴格深厚的理學修養就使他從謀求個人和家庭的發展升華到了謀求國家發展挽救清朝傾墮的境界,冒死上「三疏」,為國忘身忘家就是明證。太平天國爆發,清帝國風雨飄搖,是忠使他以一介書生投入血與火之中,組建了湘軍與太平天國作殊死斗爭。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國藩對清帝國的忠集中體現在「三個不顧」。
⑧ 功利心強的人的特點
1、爭強好勝
在職場上,你沒有上進心可謂一文不值。可是,上進心≠爭強好勝的功利心。往往太強的功利心會迷失人的本心,從而隱藏內心,變得有城府。
2、善於察言觀色
會察言觀色人一般都是有機會觀察別人,也就是一群人中間說話說的少的人。這種人往往會不動聲色的了解你的習慣,說話方式。要麼不說話,要麼語出驚人。他們考慮的問題一般都很全面,甚至是可以結合很多人的觀點來分析。
(8)道德圭臬擴展閱讀
功利心太強的人,目的性很強,做一件事情,如果70%的程度就可以達到目的,那麼一般都不會做到100%。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原因是他們做事的動機大都來自於外部動機,而非內部動機。
內部動機也稱內在動機,是指人們對事情活動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不需要外部誘因來使行為指向目標,動機的滿足在活動之內。打個比方,你本身愛好畫畫,想畫好,不管有沒有錢賺,你都會畫好,也願意畫好,做這個事本身就很滿足,這就是內部動機的力量。
外部動機也稱外在動機,是指由於外部誘因所產生的動機,動機的滿足不在於活動之內,而在活動之外。功利心強的人,關注點在自己認可的「結果」上,至於事情本身是不是做的完美,他們並不關心,結果過得去就行了。而很明顯,內部動機強的人,往往才會將事情做到極致,結果過硬。
⑨ 傅雷奉為「圭臬」的「道德規范」實質上是指什麼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題
鋼琴家的腳 陳 鋼
①在我珍藏的波蘭版的《肖邦全集》的扉頁里,印著一雙秀長纖細、令人動容的手——那是肖邦的手。就是這雙手,流注出多少醉人的旋律,又演繹出多少變化萬千的「音樂魔方」;手啊手——鋼琴家的代號和驕傲!
②不知從哪天起,我突然注意起鋼琴家的腳來。因為在他們出台時,必先舉足由幕後走到琴前;而這幾步路,可真謂「寸步難行」啊!他們有的如萬里長征,步履艱難;有的則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還有的活像是小腳女人趕集——急急匆匆,扭扭歪歪。但是,有一位鋼琴家的路卻走得瀟灑自若,怡然大方,他——就是傅聰。而帶他學會走路的,就是他的父親傅雷。這條路的路標上有四句話:「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這是傅雷給孩子的臨別贈言。
③為了讓傅聰學會「做人」,這位精通洋學的大翻譯家,既沒有把兒子送到他早年留學的法國,也沒有讓他進音樂學堂;而是另闢蹊徑,用近乎「私塾」的方式,從孔孟先秦諸子、《國策》、《左傳》、《晏子春秋》、《史記》、《漢書》、《世說新語》中自選教材,進行「道德規范」——「做人ABC」的教育。傅雷認為,對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道德規范」是生活中惟一的「圭臬」。而當他將這個「圭臬」與古希臘羅馬的崇尚自然,文藝復興的崇尚人文,法國大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崇尚民主的精神相融合時,就構築起一個「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傅聰以後在國外生活了那麼多年,面對著光怪陸離的西方社會和紙醉金迷的金錢世界,始終「視富貴如浮雲」,而不像「巴爾扎克筆下的那些人物,正好把富貴作為人生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標」,就是因為精神境界中有這個「圭臬」所維系。傅雷在家書中盛贊傅聰的前丈人梅紐因,說他在海牙為一個快要死的女孩子演奏巴哈的《恰空舞曲》和他1947年在柏林對猶太難民的講話,是一種「符合我們威武不能屈的古訓」的精神和氣節;而傅聰也以孔夫子所稱道的顏回為榜樣,保持「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那種「以清貧為自傲」的中國文人傳統和超塵脫俗的崇高境界。真是:有「德」才有「品」,有「品」才有「境」,有「境」才能鑄造高人!而傅雷,就是這樣帶著兒子走人生之路的。
④傅聰的藝術之路,是一條以民族文化根蒂來「開發」、「引爆」世界藝術頂尖的「通路」。
⑤陸游示兒:「功夫在詩外」。可傅聰的功夫倒是在「詩內」。他從小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偷聽爸爸同朋友談話,談論李白杜甫,他最喜歡的就是李後主的詞。他對中國古詩詞的通曉決不遜於托斯卡尼尼(義大利著名指揮家)對莎士比亞的熟悉。
⑥傅聰在「肖邦」比賽前,他的演奏已被波蘭教授認為「賦有肖邦的靈魂」,甚至說他是一個「中國籍的波蘭人」。他榮獲的「最是波蘭魂」的瑪祖卡獎,更被認為是樁「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因為,這是由「一個中國人創造了真正的瑪祖卡的表達風格」。義大利鋼琴家阿高斯蒂教授對傅聰說:「只有古典的文明才能給你那麼多難得的天賦,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國的意境。」說得多好、多對啊!傅聰就是這樣彈肖邦的。他彈肖邦,「就好像是我的命運」,「我自己很自然地說自己的話」。而且,肖邦又有李白「非人世」的氣息和李後主那種「垂死之痛,家國之恨」的愁緒。傅聰用李白來演繹,升華肖邦;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得的是李白獎!
⑦傅聰的藝術之路還通向大自然。
⑧傅雷,則多次要求傅聰到大自然中去。因為,大師的作品「就是從大自然,從人生各方面的材料中『泡』出來的,所以,「表達他們的作品,也得走同樣的路」。更重要的是,大自然可使人「盪滌胸中塵俗」,「打破紙醉金迷的俗夢,養成淡泊灑脫的胸懷」。從而獲得一種「蕭然意遠,曠達怡靜,不滯於物,不凝於心的境界」,使演奏具有「生命的活力與搏擊飛縱的氣勢」!
——選自散文集《三隻耳朵聽音樂》
[注]圭臬:比喻准則或法度。
【小題1】從第三段看,傅雷奉為「圭臬」的「道德規范」實質上指什麼?
【解答】
傅雷奉為「圭臬」的「道德規范」實質上指他的人生准則而已,再談這種道德規范對他的作用。
「道德規范」實質上指清貧自守(安貧樂道、以清貧自傲)的人生准則(情操、境界等)。(2分,如果答「視富貴如浮雲」或「顏回安於貧困的生活」得1分)這種道德規范對藝術家的人生之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是做人的根基(基礎、精神支柱等,意思答對即可)。(2分)
①傅聰能保持中國文人的傳統和超塵脫俗的崇高境界,正是傅雷「道德規范」教育的成功。②傅聰能走向世界藝術頂尖,是因為他有很深的中國文化功底,這是傅雷藝術熏陶的成功。③傅聰的藝術之路通向了自然,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激發了他的藝術活力,這正是傅雷「崇尚自然」教育的成功.
(1)一反大家對鋼琴家慣常的關注點——「手」,用「鋼琴家的腳」為題,視角新穎(1分),能激發閱讀興趣(1分) (2)以「鋼琴家的腳」為題,能引發對鋼琴家藝術、人生之路的關注和探索(1分),從而突出「鋼琴家只有立足於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上才能站穩走好」這一中心主旨(1分)。所以這個標題是全篇的「文眼」。(4分,意思答對即可。)
肖邦具有高度的文化修養,但波蘭被德國佔領後,他開始了流亡生活,關山阻隔,有國難投,時刻處在痛苦的心境中,因此他的樂曲深刻地表達了他對祖國深沉的眷戀和無法割捨的愛。傅聰在父親的教育下,具有很高的道德修養和藝術素養,特別對李白、李後主的詞有深刻的理解,再加上他具有和肖邦類似的人生遭遇,因而加深了他對肖邦樂曲的理解,懂得了肖邦的靈魂,故他的演奏能創造了真正的瑪祖卡的表達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