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作用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作用

發布時間: 2022-01-08 01:07:54

① 談談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理解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最基本的內容是在我們國家法制建設的過程中,根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應當遵循的依法治國、公平正義、公正司法、司法為民等這些具體理念。前提就是必須堅持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念下,不能脫離這個實際。我們各項工作要按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要求樹立大局意識,樹立服務意識,樹立責任意識。對於審判工作,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最基本的客觀要求,不能單純的就審判而審判,不能把審判工作獨立與社會主義特色建設的客觀實際,在案件審理過程中要強調調解,要強調通過調解實現和諧。

理念是指信念、思想和觀念。法治理念是人們對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實施所持有的內心信念和觀念,一定的法治理念是由一定的社會制度、法律文化和價值觀念所決定,一旦形成,便相對固化於人們的思想中,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持久性,有什麼樣的法治理念,就會表現為什麼樣的立法、執法及守法行為。因此可以說,法治理念是法治活動的靈魂,決定著法治行為及法治效果。另一方面,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樹立又具有長期性、不穩定性,需要全體政法幹警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不斷深化、與時俱進。 依法治國理念的基本內涵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受到追究。二是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人人都要自覺把法律作為指導和規范自身社會活動的基本行為准則。三是嚴格依法辦事,堅持職權由法定、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

執法為民必須堅持一切為了人民,權為民所用。必須堅持一切依靠人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提高政法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對「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治國方略的認識,從執法的角度加深對依法治國豐富內涵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精神,進一步加強有助於嚴格依法辦事的各項制度建設,將對樹立和維護法律的權威,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產生積極影響。

② 急求問題答案:結合實際談談學習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要性

第一,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事業發展方向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民主法治思想的新概括和新發展,是我們黨提出的一系列法治理論的升華和集中體現,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規律,從根本上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加強政法工作指明了方向。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政法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了明確回答,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檢察制度的合理性和優越性,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保持清醒的頭腦,對於我們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政法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堅持黨對檢察工作的絕對領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事業不斷推向前進,非常重要。

第二,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是深入實踐「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檢察工作主題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檢察機關學習和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確立了「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工作主題,圍繞這個主題提出了「立檢為公、執法為民」的執法觀,「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執法水平和辦案質量」的總體要求,加強法律監督能力建設的任務,以及以業務工作為中心、以隊伍建設和後勤建設為保障的工作格局,強調立足檢察職能,為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服務,強調著力解決業務工作與隊伍建設相關聯的突出問題,加強執法規范化、管理科學化、隊伍專業化建設,推進「三位一體」機制建設,等等,從而形成了以主題為核心的新時期檢察工作的總體思路。

幾年來,各級檢察機關和廣大檢察人員始終堅持並努力實踐這個主題,推動了各項檢察工作的深入開展,法律監督的力度不斷加大,辦案質量逐步提高,執法形象日益改善,得到了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肯定。實踐表明,檢察工作取得的成績,與主題的確立密不可分,檢察工作要創新發展,仍然要繼續堅持並不斷深化這個主題。

要堅持和深化新時期檢察工作主題,就必須在廣大檢察人員中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檢察工作主題貫徹了黨的十六大關於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精神,順應了人民群眾對加強法律監督、維護司法公正的強烈呼聲,體現了依法治國的要求和憲法、法律關於檢察機關的性質、職能的規定,明確了檢察工作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的根本途徑,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具有密切的內在聯系和一致性。

只有從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高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這個主題,深化對主題的認識,從而增強實踐主題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同時,也只有對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新要求,我們才能不斷豐富檢察工作主題的內涵,進一步明確加強和改進檢察工作的努力方向,實現指導思想和工作思路上的與時俱進,使檢察工作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符合黨的要求和人民的願望。

第三,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是推動檢察工作和檢察隊伍建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經歷著深刻變革。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新形勢下,檢察工作面臨著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任務更加繁重。

近年來,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檢察工作有了較大的發展,取得了新的進步,隊伍素質和執法水平也進一步提高。但是無論從黨委、人大的要求看,還是從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批評和意見看,從涉檢上訪案件、檢察人員違法違紀案件、辦案安全事故和近年來發現的冤錯案件看,檢察工作和檢察隊伍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要端正執法思想,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只要廣大檢察人員從內心深處真正地樹立起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並且自覺地用這個理念來指導執法實踐,我們就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檢察機關維護公平正義的職能作用,就能夠有效地防止和克服工作中的問題和不足,就能夠從根本上保證檢察工作的先進性。

只有通過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才能進一步提高廣大檢察人員的思想覺悟,樹立先進的、正確的執法指導思想和法治理念,解決好為誰執法、為誰服務等重大問題,始終保持檢察隊伍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政治本色;才能適應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改進執法作風,規范執法行為,提高法律監督能力,更好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推動檢察工作健康深入發展。

總之,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是當前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各級檢察機關和領導幹部要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決策,把思想統一到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批示和講話精神上來,統一到中央政法委的要求和部署上來,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廣大檢察人員要深刻認識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實增強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投身到教育活動中來,努力使自己的思想素質和執法水平取得新的明顯進步。

③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含義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現實和全局出發,借鑒世界法治經驗,對近現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和法治發展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它既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劃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執政黨對中國法治經驗的理論追求和升華.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精髓和靈魂,是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等法治領域的基本指導思想,必須反映和堅持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必須反映和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必須反映和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反映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必須反映和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的原則要求,必須反映和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精神。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指出的,包括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大方面,其中每個方面又包括若干具體內容。在這五大方面內容中,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五大理念相互補充、相互支持,協調一致地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④ 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答: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實踐經驗的總結。其內容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一是依法治國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二是執法為民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三是公平正義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政法幹警必須秉公執法、維護公益、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堅持合法合理原則、平等對待原則、及時高效原則、程序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四是服務大局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五是黨的領導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⑤ 黨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的作用

黨就是法,法就是黨。

⑥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要意義有哪些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要意義是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

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

(6)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作用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徵

1、鮮明的政治性。法治的實現需要相應的政策、組織和權力基礎,其實現程度受制於政治文明的發展程度; 法治為政治建設提供了權力運行的規則與依據

2、徹底的人民性。社會主義法治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法律,有效治理社會的方式、過程和狀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3、系統的科學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借鑒國內外法治的思想精髓和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總結我國法治建設經驗教訓,從現階段基本國情出發。

科學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怎麼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體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現實結合,是科學、先進的理念。

4、充分的開放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也不是一個封閉、靜止的思想體系,它的形成、發展與實踐都具有充分的開放性。廣泛吸收、兼容並蓄、與時俱進的特性,才使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能夠始終指導中國的法治實踐,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⑦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意義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指導和引領意義。它所要解決的法律意識問題,是帶有方向性、根本性、價值性、宗旨性、目標性、原則性和普遍性的問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決定著公民意識、法制觀念、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的屬性,也規定著它們的內容。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核心與精髓。

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於法治實踐具有哪四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六、依法治市的觀念基礎

依法治市不僅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為基礎,而且需要與之相應的觀念的支撐。法治要求人們對法律擁有一種神聖的情感,一種在忠誠與信仰基礎之上的歸屬感和依戀感,一種由此激發出的對法律的信賴、尊敬和崇尚。法律意識的發達程度既是一個國家法律運行的實現基礎,又是衡量一個國家或民族法治建設的尺度。沒有公民對法律的認同和信抑,沒有深厚的法治觀念,依法治國就沒有堅實的文化基礎。

(一)現代法律觀念的價值取向

法律意識或法律觀念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體系,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對法和法律這種特殊社會范疇的觀點、看法、情感和態度的總和。包括法律知識、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信仰。法律意識的內容歸根到底取決於一定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條件;同時,它又與社會的政治制度直接相關,與一個民族的固有的法律文化傳統緊密聯系。法律觀念是社會物質生活與法律制度之間的中介,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法律上層建築的性質和變化,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識作為法律上層建築的有機組成部分,都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另一方面,在二者之間,法律制度又是根據法律意識建立的,從發生上看,法律意識的形成是法的形成的前提條件。法律意識與政治上層建築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政治上層建築包括整個法律上層建築。國家政治制度、權力配置模式和運行機制直接決定法律在社會調整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取向、法律的功能以及法律與權力的關系、法律的運行體系等,從而也直接決定了法律意識。同樣,一定社會的法律意識對社會政治體系和權力運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現代法律意識作為一種自覺的精神力量,不僅是法治建設內在的精神支撐,也是法治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及衡量法治狀態的一項標准。關於現代法律觀念的內涵,學者的表述各有不同,有學者用「法治的精神」來概括現代法律觀念,認為法治的精神是一種安排國家制度、確立法律與權力關系的觀念力量,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為保持法的崇高地位而指導人們認同法律權威的尚法理念。其實質是關於法在與國家和權力交互作用時人們對這一關系所選擇的價值標准和持有的穩定心態。這種精神是展現法治品格風貌的方向和靈魂,具有法治精神的社會,即使法制狀況不為理想,在這種精神的推動下也會逐步走向完善。現代法治社會中,構成法治精神的要素至少有四個方面:一是善法、惡法價值標準的確立。一社會中,人們有無抵抗惡法的意識,是衡量其法治觀念強弱的標准之一。公眾掌握了判別法律正義與否的標准,法制也就具有了去惡從善的內在活力。二是法律至上地位的認同。它要求全社會所形成的主流信念是只承認法律這一種權威。如果公眾心目中認同的最高權威不是法律,那麼這個社會就肯定不是法治社會。三是法的統治觀念的養成。這是法治精神的核心。它首先要求統治者守法,不承認法律之外另有主宰法律而不被法律制約的主體。四是權利文化人文基礎的建立。權利文化是法治社會得以形成的人文條件,它要求在觀念和制度上解決社會主體的人格獨立、身份平等、行為自由。權利文化的凝聚形態是權利本位理論(徐顯明《試論「法治」構成要件》,載劉海年等主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現代法律意識作為社會主體的自覺的精神理念,它的產生及存在是與現代社會中社會主體的公民角色分不開的。因此有學者從公民意識的角度對法治理念的產生及其內涵進行了詮釋(馬長山《公民意識:中國法治進程的內驅力》,載《法學研究》1996年第6期)。現代社會是建立在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相互分離的基礎之上的,市民社會的運行形態是現代市場經濟,奉行財產私有、契約自由和責任歸己的原則,社會主體成為以交換價值為紐帶的獨立自由的個人。政治國家則成為以市民社會為目的的、公民平等而廣泛參與創制並共享的公共產品。在現代社會中,市民社會的市民同時也是政治國家的公民,獲得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雙重組織生活,在市民社會生活中,公民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要在日常交往和交換、競爭與合作的相互關系領域維護自己的私權利,弘揚個性自由和自律精神。在國家生活中,公民要廣泛參與政治生活,主張政治權利,塑造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公民的這些權利的要求與理性的價值取向在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互動發展中,就形成了現代的公民意識。它展示著一種自主自律、自由自覺的主體價值取向,是公民在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雙重組織生活中的個性與共性、自由與責任、權利與義務的和諧統一。公民意識在本質上必然呈現為與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以平等、自由為軸心的正義價值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是自由追求與理性自律的統一(馬長山《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第178頁,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公民意識的理性自由的本質,決定了它不僅是權利義務觀念的簡單合成,更具底蘊意義的是對公民在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雙重組織生活中權利義務關系的價值判斷和規范認同。公民意識包括合理性意識,公民對理想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價值追求,以及對國家、社會制度合理與否的價值評判;合法性意識,公民對符合合理性價值的國家制度有效性的信仰、認同和服從,從而使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獲得權威和尊嚴,並得以維系;積極守法的精神,基於合理性意識與合法性意識而形成的護法精神、權利主張精神和義務的自覺履行精神。法治理念依託於公民共同體,公民意識的自由理性精神和自由、平等及權利的正義價值訴求,則構成法治理念的生命根基。正是公民意識的合理性意識、合法性意識和積極守法精神,使法治的理念得以確立。

熱點內容
我國民事訴訟法最新的修改是在哪一年 發布:2025-04-30 17:10:45 瀏覽:564
勞動法辭職延期 發布:2025-04-30 16:45:02 瀏覽:49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考題 發布:2025-04-30 16:30:19 瀏覽:109
企業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存在的問題 發布:2025-04-30 16:27:04 瀏覽:719
合同法第54條的相關案例 發布:2025-04-30 16:25:40 瀏覽:737
山東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條例 發布:2025-04-30 16:20:51 瀏覽:826
勞動工傷賠償勞動法 發布:2025-04-30 16:11:25 瀏覽:313
員工手冊超越勞動法 發布:2025-04-30 16:00:57 瀏覽:985
開公司的基本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30 15:59:25 瀏覽:167
行政法以上包含本數 發布:2025-04-30 15:49:45 瀏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