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和知識

道德和知識

發布時間: 2020-12-20 06:19:09

⑴ 知識與道德的辯證關系

中國古代哲學對道德與知識的關系辨析可分為兩類,其一是根本不相信道德的存在。典型的就是「楊朱哲學」。《孟子·盡心上》曾說它「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其一則是信仰道德的。孔子和莊子都屬此類。他們的本義雖有出入,但對生命本身都是持有道德觀的。其不同處在於,孔子將道德根源置於人的經驗領域(血緣和心理)中;而莊子則將之賦予超驗的「道」的地位。

對於不信仰道德一派,筆者不予討論。因為沒有討論的基礎。

對於孔子,顯然是持「道德高於知識」這一信念的。道德屬於人的精神領域,崇高的道德是排斥功利和實用價值的。而知識,作為人類種族維持生存和尋求發展的文化工具,它的目的恰是純粹的功利效益。因此,道德與知識產生矛盾具有必然性。

社會發展依靠知識的積累和增長,依靠「物」與「利」對人本能的刺激和獎勵。從某一角度來講,「惡」往往成為歷史進步的杠桿。這種進步也必然要以犧牲人類純潔的童年、美好的人性、道德感和對善的追求為代價。這就是歷史與道德、理性與人性、真與美的二律背反。

孔子解決此兩難處境時,是以保護道德,限制、否定知識來進行的。如在《論語》中我們可以見到,他反復闡釋的就是「道德高於知識」這一信念。

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有徳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子路》)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知德者鮮矣。(《衛靈公》)

巧言亂德。(《衛靈公》)

這些記載都鮮明地表達出孔子對知識(「言」、「巧言」、「利口」)的道德批判和道德立法。他要求的是言行一致,且合於禮(道德規范)。雖然儒家(尤其是理學)能在理論體繫上統一道德與知識,但一落到實踐上,全然就走了模樣。掛道德之羊頭,賣私慾之狗肉。

道德的價值與功利、知識毫不相干。事實上,從功利、知識角度探尋道德,結果總是為「惡」披上道德的外衣,或者成為一種烏托邦。儒家將道德植根於人性心理(孟子謂「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和對經驗典範的追求模仿(孔子的「吾從周」),實際上就失掉了道德根源,為不道德、偽道德實踐大開方便之門。而且越有知識,就會偽裝的越隱蔽,危害也越大。

⑵ 道德傳授和知識傳授的區別

圖片發自簡書App

每次家長在談論起孩子的教育時,都絞盡腦汁,恨不得傾其所有,重視程度由其可見。仔細想想,為人父母哪個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教育是一個悉心灌溉、持之以恆、循序漸進的過程,欠勿心浮氣躁。

作為家長,我們除了教育孩子熱愛學習,掌握知識,擁有智慧外,還要給她講品德的重要性,鼓勵孩子從小就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品德培養勝於知識傳授。古之成大事者,無不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懷。一個好的父母不是肯為孩子花多少錢,而是懂得傳授她做人的道理和尊嚴,讓她長大成人後,能昂首挺胸地立於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擁有良好品德修養的人,才能更易獲得他人尊重及認可。

圖片發自簡書App

首先,培養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

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中國人一直把誠信作為立人之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只有孩子擁有誠實的心性,心中才有一片坦盪光明,才更宜於人際關系的良性發展,以後走上社會交到有品質的朋友。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其次,培養孩子做一個謙虛的人。

謙虛,顧名思義就是實事求是,不說大話。為人處事不浮誇,並有清醒的自我認知。我們要告訴孩子謙虛是「一切美德之首。」只有謙虛的人,才能贏得他人的欣賞和敬仰。從小培養孩子謙遜的態度,勝而不驕,敗而不餒,孩子才會得到不斷進步。

圖片發自簡書App

培養孩子做一個善良的人。

告訴孩子:凡事不能只想著自己,也要有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因為只有善待他人,才能調整失衡的心態,解脫孤獨的靈魂,走出無助的困境;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擁有充實快樂的感覺,踏入充滿機遇的境界,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培養孩子做一個寬容的人。

莎士比亞喜劇《威尼斯商人》中有段台詞這樣寫道:「寬容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它賜福於寬容的人,也賜福於被寬容的人。我們應該學會對別人表現寬容……」

在人類一切美德中,寬容體現了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富有寬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底善良、性情溫和、招人喜愛、受人擁護。而缺乏寬容心的人往往性情怪誕、易走極端,不易與人親近,因而人際關系往往不好。

圖片發自簡書App

培養孩子做一個熱愛勞動的人。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就該把時間用在好好學習上,別的啥也不用干。甚至溺愛到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地步。實際上我們應該適當鼓勵孩子做家務。事實表明:一個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易於就業。

《曾國藩誡子書》「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勤勞的人更宜接近成功,懶惰者必一事無成。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熱愛勞動,遠離懶惰,接近勤勉。

圖片發自簡書App

培養孩子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語雲:「百善孝為先。」一個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必有一顆善良仁愛的心。有了這樣美好的心靈,才能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

當然我們要想培養孩子這種孝心,父母必身躬力行。一個有愛的家庭:長幼有序,互相關心,互相寬容,其樂融融,這樣才更益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圖片發自簡書App

培養孩子做一個尊重他人的人。

弗洛姆說:「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生命,是生命進程中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一個條件。」

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尊重老師,也要尊重任何微小的生命。一個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也得不到別人相應的尊重。

圖片發自簡書App

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需要家庭這塊沃土培養出一個品德高尚,心性優良的好苗子。當她破土而出時,才能感受到陽光的溫暖,雨露的滋潤,真正做一個勇敢,自信,快樂,積極向上的人,願君共勉。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⑶ 孔子怎樣理解《品德》和知識的關系的

道德與品德之間的關系均為社會意識形態。

道德與品德的區別:特點不同、出處不同、性質不同

一、特點不同

1、道德: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2、品德: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准則和規范行動時,對社會、對他人、對周圍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思想行為傾向。

二、出處不同

1、道德: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2、品德:葉聖陶 《給少年兒童寫東西》:「一定要使少年兒童喜歡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處,無論在品德方面,知識方面,還是娛樂方面。」

三、性質不同

1、道德:調控作用幾乎體現於人們的所有活動領域,既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也體現在有組織的社會活動中。道德屬於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2、品德:是道德價值和道德規范在個體身上內化的產物。從其對個體的功能來說,如同智力是個體智慧行為的內部調節機制一樣,品德則是個體社會行為的內部調節機制

⑷ 你覺得知識與道德有關系嗎

知識的修養與知識的它所有關聯有區別,道德素養是一種心態,維護與升華是一種境界,而專知識探索屬是人們對自然世界感性的一種在認識,一種是心靈的堅守,一種是對感官世界的認識,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個智者,有知識的人不一定要道德。

⑸ 「道德和知識哪個更重要」辯論

如果對方說,落後就要挨打,被打了連說話的權利都沒有了,還談什麼道德和尊嚴?我內怎麼回答?..答。容如果沒有理智就不會清醒的頭腦,哪如何還手?要打也要先想好打那裡。
如果對方說,生產力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最以更重要,我怎麼回答?答,起絕對性的作用,沒有生產就沒新的事物,就沒有美好的明天。但是沒有道德、理智。怎麼生產?生產本來就是覺得這樣東西好,才大量的生產。生產不是創造,而要以道德心來評判該不該生產這產品。。。所以說是盲目的生產重要還是判斷重要呢?
我沒有搞懂的是,你是哪方辯論,你的立場?

⑹ 部編人教版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全冊每課知識點考點歸納整理-總復習【自己精心整理】

知識點 

1、寬容讓人們彼此寬待、和睦相處,它是我們和諧、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礎。

2、寬容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和諧、友善的社會生活環境,也使我們的內心保持平和、安定,讓我們生活得健康、愉快。

3、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忙於工作和生活,彼此之間難免產生摩擦、沖突。寬容能讓我們心胸寬闊。 

4、寬容讓我們面對他人的無心之失時大度、不計較;同時,也讓我們面對他人的傷害時,平息心中的不滿,放棄報復的想法,懂得原諒他人。 

5、擁有一顆寬容的心,讓我們平靜下來,調整情緒,更為客觀、大度地面對問題。 

6、擁有一顆寬容的心,不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報復不是解決沖突的方式,反而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沖突,甚至被追究法律責任。 

7、寬容,並非是窩囊,而是一種寬容精神,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美德。

8、被別人尊重讓我們感到愉快、滿足,充滿價值感。推己及人,別人也希望我們能給他們帶來同樣的體驗。 

9、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能夠維護他人的自尊心,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人;應該將心比心,體會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難處,包容他人,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他人。 

10、語言可以體現尊重。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分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理解、尊重的話會被別人帶來溫暖和鼓勵。 

11、尊重他人不單表現在話語上,更應該落實在行動上。與人交往時,謙虛有禮,重視他人意見,關注他人需要......都是尊重他人的體現。 

12、尊重他人還要能夠維護他人自尊心,推己及人,讓別人覺得舒服。 

13、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容侵犯。由此可見,尊重他人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要求。讓我們把所學的落實到今後的行動中,相信尊重之花會遍地開放。

⑺ 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有哪三類

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有三類,第一,走進社會生活。第二,遵守社會規則。第三,遵守交通規則,遵守社會公德和秩序,養成文明行為習慣,提高自身素質。

⑻ 談談你對知識和道德二者關系的認識

道德的修養與知識的探素有關聯,也有區別。
道德修養是一種心態的維護與升華是內一種境界容,而知識的探索是人們對自然世界感性的一種再認識。
一種是心靈的堅守,一種是對感官世界的認識。
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個智者,有知識的人不一定道德。
道德比知識更高尚,更具智慧和覺悟。
道德是先天具備和後天堅守的,而知識是後灌輸學習或生活體驗中得來的,道德比知識更具自我約束力。

熱點內容
2018年學生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3 07:48:00 瀏覽:200
勞動法在私企 發布:2025-01-13 07:41:46 瀏覽:9
什麼道德問題 發布:2025-01-13 07:29:46 瀏覽:392
法律碩士非法學兩年制 發布:2025-01-13 07:26:04 瀏覽:290
律師楊軍 發布:2025-01-13 07:16:54 瀏覽:149
法治實殘 發布:2025-01-13 07:15:18 瀏覽:311
民法素材 發布:2025-01-13 06:38:02 瀏覽:162
羅馬法對民法的影響 發布:2025-01-13 06:25:34 瀏覽:567
增資經辦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3 05:29:32 瀏覽:666
法律碩士輔導班招生 發布:2025-01-13 04:50:05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