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書法學術講座

書法學術講座

發布時間: 2022-01-08 06:51:06

❶ 楊鎖強的書法教育

(1) 研究生課程:中國書法美學研究
(2) 書法專業本科生課程:中國古代書法史、中國近現代書法史、篆書理論與實踐(一)
篆書理論與實踐(二)、篆書理論與實踐(三)
(3)全校大面積選修課:書法鑒賞 (1)國家985二期重點研究項目——「西部社會文化藝術研究基地建設」系列講座:「書法意象研究的
現狀與未來」。2004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學
(2)學而論壇:「中國書法的意象智慧」。2009年11月18日,西安交通大學
(3)面向全校:「中國書法的文化精神「。2009年5月,西安交通大學
(4)面向書法專業:「書法研究與學術論文寫作」。2006年5月,西安交通大學
(5)面向西安交通大學博士課程班:「中國文化與藝術中的意象智慧」。2012年4月,西安交通大學
(6)面向陝西省委組織部幹部班:「中國文化與藝術中的意象智慧與新型城市化建設」。2012年10月

❷ 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學術交流

學院在教育國際化的道路上進行了努力地探索,與德國柏林藝術大學、荷蘭阿爾特茲藝術大學等國際一流大學建立了海外合作關系;引進了德國、美國、俄羅斯、法國和日本的海歸人才;與法國EAC大學聯合培養本科生與研究生;與英國提賽德大學建立了「2+2」、「3+1」的合作辦學模式;開設了15個來自不同國家藝術家的教學工作坊,借鑒了國際先進的美術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開設國際學術講座;舉辦國際美術展覽,開拓了師生的國際視野。
學院教師多人受邀參加了歐洲設計聯盟的藝術活動、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高等美術教育專業課程建構國際研討會、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等業內重要學術會議,有多人次受邀參加美國、荷蘭、土耳其和、澳洲及日本等高校的講學。

❸ 邱世鴻的學術講座

(1)2006年在南京新圖書館,為《第二屆性靈派書法原創作品展》作學術報告,論文題目為《理學與性靈》。
(2)2006年在南京林業大學舉辦《書法與生活》學術講座;
(3)2007年10月在南京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舉辦《中國書法的魅力》講座;
(4)2007年在河北大學藝術學院舉辦《書法創作的理念與實踐》講座與示範。
(5)2008年1月在南京解放軍理工大學工程兵學院舉辦《書法藝術與魏晉風度》的講座,獲得官兵的熱烈掌聲。
(6)2008年6月貴州大學文化學院作《書法的文化品位與藝術魅力》講座。
(7)2008年6月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作《書法的人格魅力》學術講座。
(8)2009年在西南大學文學院(中國書法研究所)舉辦「古詩創作講座」、「書法創作講座」,並當場示範,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9)2009年江蘇金壇教育局邀請進行「書法創作示範與講座」。
(10)2009年四川宜賓五糧液酒廠邀請代表出席「百名書家贊酒都」活動對電視台發言,並參加筆會。
(11)2009貴州酒都仁懷市書協邀請進行《書法創作與示範》的講座和筆會,廣受歡迎。
(12)2010年受邀在南京為甲骨文書法家協會舉辦「古文字與書法創作」學術講座,獲得好評。
(13)2011年受邀請在中央黨校舉辦《詩書畫印與中國文化》的學術講座,並為中央黨校題寫網路名和名句作品。
(14)2012受到邀請在天津工業大學「泮湖講壇」舉辦《審美自覺與文化選擇》學術講座,並為學校題寫校訓。
(15)2012在海口舉辦的「全國23屆書博會」萬寧大會堂舉辦《文化選擇與審美自覺》的學術講座。
(16)2013在南京鐵道學院浦口校區舉辦《中國傳統藝術與文化審美》的學術講座。
(17)2013廣州技術師范學院等地舉辦學術講座,並舉辦筆會,獲得空前成功。
(18)2013在四川德陽舉辦了《書法創作於文化品位》、《藝術文化與藝術創造》兩次講座。
(19)2014西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所舉辦《文化審美與藝術審美》的學術講座。
(20)2014在重慶師范大學北碚校區舉辦《文化審美與藝術審美》的連場講座。
(21)2014在重慶正大軟體學院舉辦《詩書畫印與中國審美傳統》的學術講座。
(22)2014在重慶人文科技舉辦《藝術文化與藝術創作》的學術講座。
(23)2014年再四川宜賓學院舉辦《藝術文化與審美文化》的學術講座。

❹ 楊鎖強的學術交流

參加境外國際學術會議
(1)2009年12月25日——2010年1月2日,應邀出席在希臘雅典舉辦的「第七屆國際史學大會」,作了題為 「On the Position of Cliff Inscriptions of Sutra of Northern Dynasties in Chinese Calligraphy History」 的學術報告。是我國第二位論文入選世界史學大會的學者,也是中國書法史研究在此國際主流會議上的首次亮相。同時,被ATHENS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雅典教育研究院)聘為ATINER唯一的中國籍學術委員。
(2)2010年6月18-21日,研究論文入選「The Asian Conference Arts and Humanities 2010」,應邀出席 了在日本大阪召開的該會議,並做了30分鍾的學術報告。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日本、印度、泰國、阿拉伯、韓國、馬來西亞、西班牙、菲律賓、 奧地利、 新加坡、 土耳其、 卡達、科威特、南非、波蘭、紐西蘭、瑞典、挪威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400多所大學的489位專家教授參加了這次盛會。本次會議是近年來亞洲召開的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藝術與人文國際會議之一。得到了牛津大學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等20多家出版社與新聞單位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Food Programme)的大力支持。
參加境內學術會議
(1) 「全國第八屆書學討論會」,參加「全國第八屆書學討論會」頒獎儀式並研討會。2009年10月15- 18日,河南鄭州。
(2)作為邀請專家參加中國國家畫院舉辦的「2009泰山書法論壇」,以「論北朝摩崖刻經的書法史地
位」為題進行了學術報告。2009年9月18-20日,山東泰安
(3)參加中國國家畫院書法創作研究院舉辦「《九成宮醴泉銘》與歐陽詢書法藝術學術論壇」,發表
「溯源異流——關於當代楷書發展出路的若干思考」的學術報告。2010年8月28日,陝西西安。
(4)參加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2010國際高等書法專業教育論壇及全國書法本科書法作品展」,
以「關於高等書法專業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為題做了學術發言。2010年12月7-8日,浙江杭州
(5)「蘭亭書法高等教育國際會議」,2005年4月。浙江紹興。
(6)「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第4次會議」,2007年4月。南京。
(7)「中國西部古文化藝術學術研討會」, 2007年12月22日,西安。
(8)「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年會」,2008年,湖北武漢。
(9)「國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申報研討會」,2008年,北京。
(10)「於右任與中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4月12日,西安。
(11)「西安歷史文化研討會」,以「唐代楷書發展高峰成因的藝術機理探析」為題作了學術發言。2012
年11月,西安
(12)「筆墨東方——2013年中國書法藝術國際大展學術論壇」,並作學術報告。2013年6月,成都

❺ 蒙漢良的學術講座

書法家蒙漢良到肇慶學院講《書法藝術與禪》---轉肇慶西江網
西江日報訊(記者劉春林)2011年11月30日,肇慶學院科技文化藝術系列講座第685講在該校圖書館學術報告廳舉行,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西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蒙漢良講授了《書法藝術與禪》,受到廣大師生的熱烈歡迎。報告廳里座無虛席,蒙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解給學子們帶來許多有益的啟迪。蒙漢良還分別向市圖書館、市書法家協會、肇慶學院圖書館贈書,向肇慶學院教育學院贈書及書法作品。肇慶學院教育學院聘請蒙漢良為客座教授並向他頒發了聘書。據了解,蒙漢良曾任全國首屆現代篆刻藝術大展首屆評委,其作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書協、中國美協、中央電視台、西泠印社等舉辦的重大賽事和展覽中獲獎,並在兩廣多個地區舉辦書畫篆刻展。

❻ 學術和講座這兩種字體是什麼可以搜得出來嗎可以做成印章嗎

普通手寫字,又不是書法藝術類的,字體搜不出來
不過可以做成印章,我能幫你

❼ 當代藝術的學術報告會

傳統、全球化,以及影響東西方當代藝術的幾個問題
-------- 感受旅美文化戰略學家趙曉明教授學術報告會
據華語國際通訊社記者戚音茵2008年5月25日華盛頓報道,美國亞洲文化學院校董會主席、國際中國文化出版社社長,著名文化戰略學家趙曉明教授當天在華盛頓賓夕法尼亞大道上的美國亞洲文化學院大樓會議中心作了一場題為「傳統、全球化,以及影響東西方當代藝術的幾個問題」的專題學術報告。來自美國、加拿大和部分亞洲國家的大學、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團體、畫廊等機構的四十餘位專家、教授、畫家、音樂家、評論家、批評家、收藏家和訪問學者出席了報告會。
演講從大衛.克拉克的觀點為前提展開,從歷史的角度看待現代美歐藝術與前現代東方藝術相交匯的切入點。介紹許多西方藝術家受到東方哲學思想影響的案例,來說明在當今西方博物館的收藏中隨處可見的東方藝術作品、特別是中國的傳統書法藝術對西方許多畫家創作抽象形式的作品所提供的思想借鑒,這種借鑒以及由此而來的具有東方色彩的藝術作品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於西方的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形象。 同時亞裔藝術家及中國文化詮釋者在美國的持續努力也促進了這種交匯。
但是美歐對中國藝術及東方思想的簡單化認識主宰了過去的全部藝術史,美歐藝術界基本缺乏對現存中國文化的興趣與接觸。西方的大師們對於現代藝術歷史的敘述是他們覺得從當代中國藝術中無所可學,盡管還會有少數藝術家繼續會尋找與前現代東方藝術和思想的交匯處。盡管今天世界已是全球化時代,文化間的旅行和信息高速流通十分便捷,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已存在的東西方文化認知上的非對稱性今天依然存在,那就是中國當代藝術家了解他們的美歐同行在做什麼,而反之則不然。
從二十一世紀初開始,美國對當代中國藝術的興趣開始增長,但這種興趣的動力是源於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日益融合,是源於策展商人,而不是源於美國藝術家,而且這種動力常常需要從美國商業藝術展賣會上去體驗,而非美國藝術家們的創作中心和大學。當然也有少數有影響力的學術性活動及展覽已在美國開始。比如「國會山上展藝術」:由美國亞洲文化學院、國會圖書館和美國國家民俗中心共同主辦的。這些交流活動和展示可以稱為是一種進步,原有的東西方的文化力量在這里發生微妙變化,但是趙曉明教授認為這遠遠不夠。他認同當代中國藝術在不遠的未來還可以在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視野中放射光芒這種觀點。盡管,大衛.克拉克的觀點仍認定中國當代藝術對西方來講是一個暫時的新鮮玩意,或是被視為一種欣慰,即這個越來越像西方的東方世界正在學說西方的「藝術」語言。比如王廣義的作品,顛覆了文革時代的肖像畫法,以調侃共產主義,讓步於資本主義的世界觀,在某種程度上,這對支持資本主義價值的人而言是易讀的。這樣的解讀使得這些作品與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瓦解的意識形態完全一致,這種意識形態曾經指導美國在冷戰後時代的外交政策。作品中存在的其它東西僅僅被認為是地域色彩,即使圖案中有些清晰的政治痕跡也是安全可控的,對美國價值或者國家體系不構成任何挑戰,對西方現狀沒有影響。這在前蘇聯解體之前,一些前蘇聯的前衛藝術家作品在美國備受追捧,這些作品被美歐收藏家視為「在極權高壓下,少數人發出的真實聲音。」 但當前蘇聯解體之後,他們驚訝地發現,這些真實反映人們生活的寫實主義作品在前蘇聯蔚為大觀,這使美歐藏家對社會主義生活形態的臆想破滅,那些曾經天價的畫也跌到了地上。而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位中國當代畫家王易罡,其散播藝術自由的東方價值觀,在自由美國並非理所當然。過去的三個月里,當美國亞洲文化學院為他舉辦的美國畫展活動期間,美國的公眾和美國的美術館,曾經為了他的藝術自由和政治原因討論其在美國展覽的某些作品,在大學、在美術館和在媒體上持續發出兩組尖銳的對抗的聲音,他是反戰還是反美?然而正是這種對抗,為王易罡和中國當代藝術贏得了可貴的話語權和顯眼的歷史痕跡。
推動交流對於提高中國藝術在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地位起著根本性的作用,因為交流可以凸顯產生藝術的社會文化背景。在中國當代藝術出現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出現在國家民俗中心和史密蘇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這類美國文化藝術殿堂時,加快了中國藝術在西方世界聲譽的建立,但是今天中國藝術界重度商業化拜金的陰影使得這類學術層面的努力受到威脅。原因之一是,幾乎沒有中國商業型策展人能全面了解美國,因此鮮有能力去「發現」相對來說不為人知的藝術交流平台。中國藝術往往在跨越國際的展覽中是孤立的,西方在理解中國本土所強調的問題時有其自身的固有框架,而中國當代藝術人在這個框架中卻並未感到不自在的。這是一個必須迅速改變的現狀。另一方面,盡管中國的策展人將中國當代藝術帶給了西方觀眾,但他們給予世界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產生背景的形象卻是十分散亂的,所以提供這一背景閱讀的重任應該是中國藝術史家。然而迄今為止,藝術歷史已經證明在展現中國藝術的成就方面藝術史界遠非商業策劃界拿手,如果中國藝術歷史界要充分面對這個時代挑戰尚需很多改變,但趙曉明教授隨之介紹說他已經開始注意這個領域的變化,作為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央美術學院是這種力量的先行者。
除了在中國藝術歷史研究的領域之外,在藝術歷史與藝術批評之間亦存在一道令人遺憾的鴻溝。藝術批評家和策展人一樣在把當代中國藝術介紹給更為廣泛的觀眾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他們並未能完整地提供所需的豐富的背景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西方觀眾通常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即中國當代藝術是在歷史的真空中發展的。如果要避免以一種浮淺的西方接納方式來框定當代中國藝術,中國藝術學界就必需全面准確地向西方來展示有力量的方法。完全廢黜對藝術現代性的唯西方中心的思維與論述。
在這個演講中,趙曉明教授顯然不是要簡單而廣泛涵蓋在此前世界藝術歷史文獻中邊緣化了的中國現、當代藝術,而是要在整個藝術史中打開新的視角來消解現存的西方霸權。只有當這些全新多樣的視角通過對話的方式出現,而不是事先就賦予這些視角優先權,學術界才可以說藝術歷史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一門學科。而全球化需要洞察到地域意義的本性和排除居高臨下大一統的觀點。
當今在美國大學、文化機構中工作的海外裔成員扮演了重要角色,引起人們注意到少數族裔為美國所做出的文化貢獻。同樣華裔人數在美國不斷激增,生活在美國的華人也有了與日俱增的政治上的自我意識,美國的多元文化社會對此也給予了回應,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的大博物館願意為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辦展的原因之一。
「現在重要的是向世界彰顯中國藝術成長的地域背景,在這一背景意義中,中國當代藝術扮演了一個積極而特定的文化角色。當然不是說藝術只能在其原生地才有意義,也不是指背景是理解作品的唯一方式。強調地域,不是爭辯地域背景比其它內容更為真實具體,亦非否定全球化的力量在文化方面的存在。地域概念並非是憑空想像出來的一個殘余文化空間。這個概念是視地域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背景,全球化的力量在其中周旋。就這一問題趙曉明教授在演講中特別列舉了二零零七年四月在美國一年一度的慶祝「亞裔月」期間,中國上海音」樂學院藝術歌曲演唱家邱曙葦在華盛頓大受歡迎的獨唱音樂會來證明跨文化交流中的地域力量。
在談到美國當代藝術時,趙教授介紹說,美國建國以來的藝術歷史一直被認為沒有走出歐洲藝術的陰影,而從安迪?沃霍爾這一代起,美國藝術不僅具有自成一體的藝術面貌,也形成了以藝術史批評、藝術館展示、藝術商業和藝術基金構成的完整的現代藝術體系,從而使二戰後世界藝術中心從巴黎轉移到了紐約。不僅如此,它在六、七十年代創造的波普藝術、概念藝術、大地藝術、極少主義以及Video藝術等,事實上在藝術思潮和美學上反過來影響歐洲藝術。
美國藝術創造的奇跡,以及由此建立的世界藝術中心的地位,一方面跟美國在戰後確立的帝國綜合國力有直接的關系。這表現在美國的經濟實力使得一大批美國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大量收藏僅有十年不到時間的當代藝術品,各種州立和私立的的美術館、基金會以及畫廊大量涌現,這在客觀上為美國藝術的崛起提供了經濟基礎;另一方面,美國在戰後超國家的帝國結構、以及發達成熟的商業和都市文化體系的形成使美國人的世界觀和自我情感世界具有其他國家和地區難以具有的新特質,這在很大程度上,為美國新藝術提供了新的情感資源和思想背景。另外,美國在戰後建立起來全球傳媒體系和大學精英文化研究體系也在客觀上為美國藝術的理論總結和全球傳播提供了推動力。
當然如果僅僅認為美國只是依靠發達的經濟實力和帝國的綜合優勢就能使紐約成為取代巴黎的世界藝術中心,這就太簡單化了。事實上,日本在八十年代經濟起飛階段也曾拆巨資大量購買西方藝術品,但並沒有成為藝術中心,甚至也未能成為亞洲藝術中心。美國藝術的崛起,本質上無疑是由於涌現了像安迪?沃霍爾、勒維特、史密森、瑙曼這些偉大的藝術家,他們的藝術的確改變了或至少懷疑了長期以來有歐洲藝術建構起來的藝術本質,在對藝術概念本身、藝術和商業、藝術和大眾文化、藝術和美術館、藝術和哲學、藝術和電子影像、藝術和抽象視覺等廣泛的方面都進行了重大突破,而反過來看二戰後的歐洲現代藝術,除了像波依斯,的確沒有像美國那樣取得現代藝術本質方面的前衛性突破。
現代藝術起源於巴黎和歐洲等地的現代主義時期,在二戰前,從義大利的未來主義、蘇俄的構成主義、到巴黎的超現實主義和達達主義,美國基本上只有學習的份。但二戰後,輪到歐洲老大哥向美國弟弟學習了。
二戰後的五十年代,美國的上層階級像洛克菲勒家族和藝術界人士像批評家格林伯格等開始醞釀推動具有美國藝術風格的當代藝術,由於文化冷戰的契機,以紐約現代美術館為代表的美國右翼資產階級和中央情報局聯手推動以波洛克、德庫寧為代表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作為美國戰後標榜非意識形態化的純粹藝術的文化形象,以對抗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藝術。抽象藝術雖然仍然來自歐洲的現代傳統,但格林伯格強調了它的自由奔放的現代美國的「牛仔」特色。抽象表現主義實際上是美國藝術具有膨脹的自我意識和主動強調非歐洲化的萌芽時期,但實質上並沒有脫離歐洲現代繪畫的基本性質。
隨即趙曉明教授指出,在藝術教科書中,常常是結論性地認為,抽象繪畫是西方藝術家的原創;從蒙德里安(1872~1944年,荷蘭畫家),到康定斯基(1866-1944,俄國畫家),再到美國的表現主義,抽象藝術的歷史,被定格在當代的100多年的時空中。但是,在趙教授的理解中,抽象繪畫的內在精神和表現元素,更是根植於中國藝術的傳統之中,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公元400年晉代繪畫,甚至可以回歸到中國象形文字的起源和書法藝術的傳統之中。趙曉明認為,抽象繪畫藝術的源頭,在東方而不在西方。東方的繪畫藝術,詩歌藝術,以及哲學傳統,其中的一個相通之處,就是追求「意境」,強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空靈境界。而當代西方藝術家對於抽象藝術的貢獻,主要在於把西方繪畫藝術中的油畫表現方法,特別是對「色彩」和「光感」的應用,融合到「寫意」的抽象繪畫的表現元素之中,於是自成一格,形成一個西方現代繪畫藝術流派。這是東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後綻放出新的藝術生命的一個絕佳的例子。但是,如果把抽象繪畫理解成西方藝術家的原創,則是本末倒置。趙教授還認為,由於理性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西方現代抽象繪畫所表達的,是從物象世界中抽離出一種形式,因此是一種「形式表現主義」,或「形式抽象主義」。這種「形式主義」缺乏生命的力度和深度,缺乏與物象世界的有機結合,最後,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崛起於一時,卻難以後繼。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西方抽象繪畫藝術,「從形式到形式」,只走了100多年就成了無源之水了。抽象繪畫藝術只有回到東方的審美傳統,把生命的情緒體驗作為藝術的訴說對象,才能永葆藝術生命之青春,在這一領域,趙曉明教授特別例舉了中國當代抽象派畫家吳少清。
美國藝術真正的非歐洲化從六、七十年代開始。安迪?沃霍爾首先開始了對美國商業文化和流行視覺的自我認同,他的大量言論、藝術作品和生活方式都在強調藝術的商業化、流行酷文化、藝術家的明星化和對物質主義的認同沒有什麼不對的。這種對商業「我喜歡故我在」的自我方式在同時期的歐洲社會是不可想像的。
但事實上,美國的其它藝術家也沒有完全像安迪?沃霍爾那樣強調與商業一起糜爛和藝術的資本化。七十年代更多的優秀藝術思潮實際上是反商業和反體制的,像大地藝術家史密森在尤它州鹽湖上1,500英尺長的的螺旋形岸堤;海因茲在內華達州創作的一個1500英尺長、50英尺深、30英尺寬的巨大裂口,共爆破了24萬噸岩石;德?瑪麗婭利用自然雷電的在野外樹立了幾千個金屬桿的「閃電場」作品。這些藝術家長期在沒有人煙的荒野進行無法收藏的藝術創作,大地藝術也突破了美術館圍牆的藝術概念。
勒維特的概念藝術也打破了美國藝術沒有哲學思想的偏見,概念藝術幾乎達到自歐洲現代藝術以來自我顛覆的一個極致,也奠定了後來風靡世界的觀念藝術思潮的思想基礎。勒維特本人思想嚴密,他的認為藝術首先是觀念的思想是觀念藝術從杜尚以來最嚴密的理論闡述。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綜合國力和經濟基礎在戰後雖然如日中天,但實際上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這三十年內,進行先鋒探索的藝術家都處於經濟極端艱難的時期。大部分美國民眾、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實際上並不認同和理解這些後來為美國贏得世界影響和帝國形象的先鋒藝術。五十年代的波洛克幾乎窮困潦倒;安迪?沃霍爾的作品一開始在六十年代無人問津,十年後才開始大量銷售;而像海因茲等人在荒野幾乎過著流浪藝術家的生活,卻從未放棄對藝術的無限追求。
演講中趙教授說他前不久讀到一篇劉騏鳴名為「藝術和金錢:中國當代藝術的錦綉『錢』程」的文章,文章是這樣開場的:「在上海最繁華的地段,俯瞰外灘的上海新視角餐廳酒廊的一間貴賓房裡,胡椒生牛肉片,煎黑鱸,一道道西式菜點駱繹上桌,席間響起喧鬧的勸酒聲和清脆的乾杯聲。坐中的不是腰纏萬貫的富商巨賈或者官宦貴人,而是王廣義、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曾梵志等二十多位中國當代很有名氣的先鋒藝術家,還有他們的賓客。
他們在此聚會,當然不只是為了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他們從北京等地專程來此,是為了參加方興未艾的中國當代藝術界的另一位新秀——曾浩的個人新作展覽。來自上海的藝術家周鐵海啜了口智利紅酒,抿抿嘴說道:「這樣的宴會之前就有過的了,但是'最近'特別的多。」這次宴會選在一個星期六的晚上,一座建於1916年的歷史建築——外灘3號中。外灘3號的屋檐下,同時容納了阿瑪妮旗艦店和和滬申畫廊,似乎也反映了中國當代藝術的錦綉『錢』程」。對這種報道性文章所描述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現實驕傲,趙教授卻未按慣例就其推崇的藝術家普世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價值觀和追求真理的道德力量角度來作任何評論與分析。
演講的最後部分,趙曉明教授介紹了美國對於文化藝術贊助的體系和方法,他說:根據2003年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The National Endowment of the Arts)的預算,美國政府為文化藝術事業提供1.5億美元的撥款。國家藝術基金會是美國政府贊助藝術家和學者的最大公共資金來源。據估計,美國公共資金和民間資金每年為文化藝術提供的贊助總額為120億美元。這兩個數字相差懸殊,但這正說明美國採取分散的、基本以自願為原則的、具有高度活力的機制扶持文化事業。盡管美國的機制與某些國家集中管理的機制不同,但這個機制深深紮根於美國歷史,受到美國人民廣泛的支持。
相對而言,美國至今仍然是一個實行分權制度的國家。在美國,許多在其他地區由國家提供的服務由各州和各地方或通過支援組織提供。大多數美國人喜歡稱國家為聯邦(federal),不用中央政府這個名稱。聯邦政府為維護生氣勃勃的文化環境發揮重要的作用,美國的個人、公司和其他民間組織則提供大部份資金。這個體制的優越性在於活力充沛:門類繁多和不斷變化的文化藝術有數以千計的資金來源為後盾,幾乎每一個州都有一些提供贊助的渠道。
在歐洲集中贊助文化藝術的模式發源於皇室和貴族扶持文化藝術的傳統,後來被現代國家所繼承。相形之下,美國歷來沒有皇室和世襲貴族。美國高舉個人自由的旗幟為文化藝術提供贊助,建立了充份依靠民間慈善事業並由政府提供補充贊助和鼓勵民間捐款的體制。
聯邦政府大約為文化藝術提供2%的所需資金,各州和各地方機構提供約8%。但是政府贊助往往可以產生種子(seed)和乘數(multiplier)效應。新建的組織即使只得到較少的聯邦贊助,也具有很大的意義。某個藝術家或藝術機構一旦得到聯邦政府的認可,往往會在民間贊助方眼中獲得一定的地位。據最大的聯邦贊助來源國家藝術基金會估計,政府贊助的每一個美元可幫助受益機構吸引7至8美元的民間贊助和收入。
既然很多贊助決策不由華盛頓做主,在美國藝術家們就不必那麼積極地向政府官員證明自己工作的價值,沒有一個政府機構可以對美國的文化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從不利用擁有的資源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美國藝術界。與此同時,美國的慈善事業規模龐大,大量各類文化藝術活動都能得到可靠的贊助。美國有1,500個專業劇場、1,200個交響樂團和大約120個歌劇院團。在這樣一個幅員橫跨美洲大陸的國家,很多人居住在距離大城市文化中心很遠的地方,所以分散化的政策有助於文化藝術更貼近人民。
美國的聯邦政府對文化藝術的最大貢獻可以說是慈善捐款的稅收減免,大多數美國人可從應繳的收入稅中扣除為合格的非營利組織捐款的部份。即使沒有這項稅收優惠,美國人仍然願意贊助文化藝術。美國民間慈善捐助的風氣遠遠早於收入稅的誕生。但是由於有了稅收減免,民間捐助的數額大大超過聯邦的直接贊助。據估算,2003年民間資金為藝術家和藝術團體提供的贊助總額為120億美元,全美人均捐款42美元,其中約一半來自個人捐款,三分之一來自基金會,其餘來自公司企業。
美國對文化藝術的贊助並不限於捐款。與歐洲國家相比,美國文化團體更多地依靠門票收入。例如,美國管弦樂團的收入有40%音樂會門票,德國管弦樂樂團從政府直接獲得的贊助可能佔80%。美國的體制有助於每一個人以個人的娛樂開支為自己喜愛的音樂、戲劇和文學提供贊助。
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曾捐贈3.5億美元,其中部份款項用於建立了3,000個公共圖書館和一所大學。卡內基曾經說道:「我決定停止聚斂,著手明智分配財產這個更嚴肅和更艱難的任務。」其他建立基金會的工商巨頭有亨利?福特、約翰?洛克菲勒等。今天還有很多人繼續為文化藝術提供贊助。如果不了解美國公共部門和民間部門交相輝應的關鍵作用,就無法對美國文化藝術事業進行完整的考察。
世界各國都希望以符合本身特定價值觀和歷史積淀的方式贊助文化藝術,創造豐富的藝術和文化生活。美國通過一個靈活的機制扶持文化藝術,以公共資金為杠桿,同時鼓勵民間捐款,發揚個人的自主性。
在一個半小時的精彩演講尾聲時,趙曉明教授用一句「藝術的力量能觸動心靈,開闊思想。」 來結束全場演講。

❽ 冬奧會主題書法內容是什麼

激情冰雪屬於你,雪道飛馳更帶勁,看體育健兒雪上英姿,瞧各國英豪瀟灑瞬間。

北京冬奧會主題口號已經發布,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殘奧會口號書法藝術字體正式亮相並投入使用,設計團隊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從臨寫到設計的字體設計方法開展字體設計,分別邀請了國內外書法專家國外的當然也有書法家開展學術講座、指導西文字體設計。

什麼是筆意

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書畫運筆的精神意態,及其表現的功力、風格。在這里我們引用著名書法家沈尹默的話來解釋下,還有筆意,須得談一談,既懂得了筆法,練熟了筆勢,不但奠定了寫字的基礎,而且從此會不斷地發展前進,精益求精。

我們知道,字的起源,本來是由於仰觀俯察,取法於星雲、山川、草木、獸蹄、鳥跡各種形象而成的,因此,雖然字的造型是在紙上的,但是它的神情意趣,卻與紙墨以外的,自然環境中的一切動態有自相契合之處。

所以看見挑擔的彼此爭路、船工撐上水船、樂伎的舞蹈、草蛇、灰線,甚至於聽見了江流洶涌的響聲,都會使善於寫字的人,得到很大的幫助這個理由是可以理解的。



❾ 外校代表對書法交流會發言稿

發言稿的寫法比較靈活,結構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講稿那麼嚴格,可以根據會議的內容、一件事事後的感想、需要等情況而有所區別。常見的形式有:

①開門見山提出本人要談的問題及對問題的看法,然後說明理由,最後照應開頭對全文做簡明的總結。

②直接寫出要講的問題或意見,可用序號1、2、3等表示,問題講完,即告結束,不寫開頭和結尾。

③匯報經驗、情況的發言,內容比較系統,它包括情況敘述、經驗介紹、體會收獲等,這幾方面的內容要連貫地寫出來,構成一篇比較完整的文章。

寫發言稿和演講稿相似,寫發言稿時,要注意三點:

①觀點要鮮明。對問題持什麼看法,要明確表態。對尚未認識清楚的問題,要實事求是的說明; 如果是匯報性的發言,要中心明確,重點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②條理清楚。一篇發言稿要談幾方面的問題,每一方面問題要講哪些條目。都要安排得有條有理,讓人聽起來容易抓住重點。

③語言簡潔明快。發言要直接面向聽眾,所以,發言的語言一定要簡潔明快,盡量不使用啰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奧的詞句,最好運用大眾語言。

❿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書法欣賞能力

大量事實證明,大學校園的文化氛圍與品位,不只來源於某座標志性的實驗樓與教學樓,也不僅僅來源於幾個教授或博士,反而的是來源於這座校園所蘊含的文化藝術底蘊。學生對學校的仰慕與熱愛、對師長的尊重、對專業學習的鑽研、對校園文化活動的積極組織和參與等,無一不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而藝術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如音樂可以讓人減緩疲勞,消除緊張情緒;美術可以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同時這些方面也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藝術空間,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藝術素養,已經成為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一項的重要工作。一、大學生藝術素養的涵義所謂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即為了使大學生積累並收獲藝術知識,進一步培養其鑒賞能力、創造能力所進行的相應的藝術活動,以及大學生由此所形成的素質水平。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藝術創造力。具備一定的藝術創造力,可以幫助大學生將主觀的藝術構思表達出來,進一步陶冶自身的情操,提升藝術修養。二是對生活和社會的藝術感受力。這一能力可以幫助大學生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提高其追求藝術以及欣賞藝術的聽覺與視覺上的能力。三是藝術鑒賞力。只有具備了這一能力,才能更好地辨別藝術的真與假、美與丑,進而對各種類型的藝術有一個恰到好處的評價。二、大學生藝術素養之現狀當前,大學生藝術素養狀況並不樂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學生的審美意識不強,對美與不美沒有具體概念,完全憑借個人的喜好進行判斷;二是大學生對藝術基礎知識和常識知之甚少,缺乏基本的藝術修養;三是大學生普遍藝術興趣不高,只願意接觸少量通俗的藝術門類,對其他的藝術形式完全不聞不問;四是大學生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差,思維方式也比較守舊。那麼,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首先,高校有很多來自中小城市或縣鄉一級地區的大學生,而這些地區的生活水平普遍較低,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對不高,諸如戲劇、電影、音樂會、畫展等形式的文化活動尚沒有普及,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很少有機會接觸大量的藝術門類及作品,因此藝術素養相對不高。其次,大學生藝術素養的高低與他們的家庭氛圍有很大關系,那些出身藝術世家的學生,由於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逐步具有了一定的藝術素養。相反,出身普通家庭的學生在父母藝術素養不高的情況下,很難具備藝術素養。再次,藝術培訓機構相對薄弱。在一些地區除民間藝人外,甚至沒有藝術門類的從業者,這就使得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沒有機會參加藝術培訓和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因此缺乏一定的藝術素養。三、提高大學生藝術修養的途徑(一)改變教學模式為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各高校可以進一步完善自身的課程設置,多開設一些與藝術教育相關的選修課程,讓大學生根據自身的喜好,自主選擇一些感興趣的課程。具體而言,主要包含五個方面的課程:第一,音樂藝術課程。眾所周知,音樂具備一定的社會性以及哲理性,它不僅可以讓人感受到藝術的美感,還可以從中感悟到人生的價值以及存在的意義。因此,多開設一些音樂類的相關課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大學生的藝術素養。第二,舞蹈藝術課程。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藝術,它總是以人體動作、舞姿、手臂、表情、造型等來傳達一定的情感。如果適當地增加一些相關課程,可以地觸動大學生內心的情感,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藝術素養。第三,書法藝術課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它的形式之美可以幫助大學生打開心懷,提升氣質。因此,要想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藝術素養,一定的書法課程必不可少。第四,繪畫藝術課程。繪畫藝術以其獨特的構圖、色彩、線條等手段,完美地表達著生活中瞬間的美。開設繪畫藝術課程,可以使大學生通過光影、透視、比例、色彩等方法體會到事物的多側面以及縱向、橫向內容,有利於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藝術氣質。第五,攝影藝術課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常常會以攝影體現自然現象與社會生活。對於大學生而言,適當地學習攝影,可以幫助他們發現生活之美,從而有效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質。此外,各高校同樣可以在其他一些非藝術類的學科中逐步滲透一些藝術教育,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一些非藝術類的課程往往與藝術的聯系不大,這就為教師的教學提高了難度。為了恰當地將藝術教育滲透到自己的課程中來,廣大教師必須以形象、簡潔、生動又富有情感的語言將知識娓娓道來,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藝術氣息,進而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二)開展藝術專題講座當前,大學生的某些狀況讓人擔憂,他們當中普遍存在一些價值觀念空虛,沒有精神信仰,一味追求享樂的思想進行意識,而文藝講座通過對學生的精神、思想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找回自己,樹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因此,作為大學教師,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多開展一些專題講座,並努力做到主體鮮明、針對性強,將教育功能、學術功能融為一體,促進學生對文藝知識的學習,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三)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實踐證明,多開展一些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潛移默化地幫助大學生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因此,各高校應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學的空餘時間,為大學生組織、開展一些內容多彩、形式豐富以及具有較強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校園文化活動。這樣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身才華的舞台,使他們充分發揮了自身的特長,贏得了贊許,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之間、藝術之間的雙向交流,進一步提升了大學生的藝術素養。我國著名作家曹禺一生成就非凡,同樣得益於其在大學時期出眾的藝術才華,這些才華為他今後藝術上的成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由此可見,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才華的平台,對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至關重要。總之,任何人的藝術修養都不是先天的,都是在藝術創作或藝術欣賞的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大學時期是提升個人素質的關鍵時期,作為其中的教育人員,我們有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並在自己的教學中逐步滲透藝術教育,為提升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熱點內容
城市綠化違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30 14:47:12 瀏覽:641
企業為何制定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30 14:38:21 瀏覽:283
簡論高校學生開展法律援助問題研究 發布:2025-04-30 14:36:51 瀏覽:872
公司會議內容具備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4-30 14:31:32 瀏覽:11
武漢市法院院長 發布:2025-04-30 14:31:18 瀏覽:236
徐滔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4-30 13:58:28 瀏覽:981
司法所統招 發布:2025-04-30 13:39:36 瀏覽:109
2016中級經濟法考試真題 發布:2025-04-30 13:34:14 瀏覽:793
學生會小組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30 13:24:06 瀏覽:689
修改法律責任年齡 發布:2025-04-30 13:22:13 瀏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