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里提及的故善人者

道德經里提及的故善人者

發布時間: 2022-01-08 07:41:14

㈠ 請教,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譯文: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

第二十七章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摘,善教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注釋

1、撤跡:軌跡,行車時車輪留下的痕跡。

2、善言:指善於採用不言之教。

3、瑕謫:過失、缺點、疵病。

4、數:計算。

5、籌策:古時人們用作計算的器具。

6、關楗:栓梢。古代家戶里的門有關,即栓;有楗,即梢,是木製的。

7、繩約:繩索。約,指用繩捆物。

8、襲明:內藏智慧聰明。襲,覆蓋之意。

9、資:取資、借鑒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遠奧秘。

【譯文】

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不會發生病疵;善於計數的,用不著竹碼子;善於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㈡ 孔子曾說過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用課文中的話說就是什麼

我覺得樓上說的不大對,好像教材參考上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我覺得這兩句話都有這層意思,但是對於考試來說,應該更傾向於教材上的這句。
僅此為我個人意見,希望支持。

㈢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的含義

全文翻譯: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不會發生病疵;善於計數的,用不著竹碼子;善於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㈣ 關於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的理解: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意思:
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的人也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

老子曾經說過:「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老子

[解讀]
善於行事之人,做事無為自然,不會留下痕跡,讓人琢磨不透;善於言談的,沉默寡言,言而無過,讓人抓不住把柄;善於謀劃的人,不露心機,卻能運籌幃屋,使對手摸不清底細;善於關閉的人,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經常善於挽救人,所以人間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世上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藏而不露的聰明智慧。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的人也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所應該作為借鑒的人和事的人,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世上最糊塗的人。這樣的道理是精深微妙得很呀!

㈤ 故善人者,善人之師

基本同意你的看法,你可以這樣理解的。本來大家的理解都是不一樣,道德經博大精深,我們要不斷地吸收他的營養,不管從哪方面理解,最終都是讓人覺悟!常讀道德經,煩惱會少很多。

㈥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惡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27章。

原文(精選):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

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

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6)道德經里提及的故善人者擴展閱讀:

解析:

這一章旨在講一個「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順道而行。因此對有道之人來說,天下沒有可棄之物,也沒有無用之人。

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們只有達到上面所說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樣行動自如。

此篇處處閃耀著老子的智慧火花,無不展現了他深藏不露的機智和機巧之心。

五善:

第一種是善行。善於行動的人,絕不會留下任何對自己不利的跡象,這類人擅長把自己的行跡掩蓋起來,以達到自己行動的目的。

第二種是善言。人們往往會因為說錯一句話而被別人抓住不放,成為別人非議自己的把柄。所以,善言者不是每逢說話都能滔滔不絕的人,而是說話時都能說到點子上且不被人抓住把柄的人。

第三種是善數。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善於心算,不需要藉助任何計算工具就能准確無誤地把結果計算出來。

人類可以默記無形的事物的發展運作和各種變化,並且能從各種變化中找出適合自己生存的理想方式和狀態。這種用心默識、默算的處世態度,正是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老子無為的處世哲學。

第四種是善閉。對於善於封閉的人來說,是不需要利用鎖和閂的。我們這里所說的「封閉」,並不是平常所說的封閉自己不求更新的意思,而是為了避免同類殘害而採取的一種手段。

第五種是善結。善結之人,就是不用繩索就能把人牢固地捆綁起來的人。老子在這里並不是單純地闡發「善結」,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善結借指對事物的掌控能力。怎樣才能獲得這種掌控能力呢?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依大道行事。



㈦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是什麼意思

  • 意思是: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的人也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

  •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27章。

㈧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是什麼意思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全文如下:善行無轍跡;善言無暇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這一句平白如話比較好理解,善人、好人、完美的人、有優點的人,是不善人、老犯錯的人、毛病多的人、有缺點的人,的老師、榜樣、學習對象。善人就是我們崇敬的人,我們的榜樣,向他們學習、看齊我們能得道、進步。這里出現兩種人,一種是「善人」,一種是「不善人」。善人是一切好的,吉的,有利於己的代表,這類人可稱為君子或聖人。不善人正好是善人的反面,一切不好,凶的,不利於己的代表,這類人可稱為小人。不善人是毛病多,做壞事的人,但不一定是惡人。壞事也只是他不夠明智的做一些不利於己,不利於人修身,得道的小事,而不是十惡不赦的大事、懷事。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一句有些不好理解。首先「資」是什麼意思?資,貨也。資,積也。資,取也。引申為資源,資本,資用,財富。誰的資源、資本?我的資源、資本,我的財富,我的貨物。不善人是我的本錢,我的財物,對於不善的人要像愛惜自己的財物那樣愛惜他們。此句有兩個意思,不善的人,也是榜樣,但是反面的,是前車之鑒。誡鑒於他的一些不好之處,改掉自身的一些不好的習慣與錯處。正像孔子說的,有則改之,無則勉之。另一個意思是,不善的人是我們爭取,幫助的對象,是我們學習做君子,聖人的實驗田,是我們教育的對象。聖人常善救人,無棄人,救的就是不善的人,不拋棄不善的人。不善的人,只是一時糊塗走錯了路,他們不是不可救葯的人。孔子說「有教無類」,正是這個意思。所以人應善救人,善救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無棄人,無棄物,愛惜人才,愛惜資源。

善人與不善人之間還有個我,一切都是以我為角度出發的。善與不善都是相對於我而言的。善人是我的老師,我的學習榜樣,不善人也是我的老師與學習榜樣,所以要貴師、愛資,不然自以為聰明,但在智者看來你還是愚迷的人。人要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總之要善於思考、善於學習、善於借鑒。而這些的善舉都是無形的,自然的,潛移默化的,內斂的,非急功近利的。善者我善待之,不善者我也善待之,這才是為善之道。抓住一切機會與人使自己變得睿智聰明,這才是為善的目的。我們可以把善人當老師,也可以把不善人當老師,又或者我們做不善人的老師。把不善人當老師,或做不善人的老師,我們都能學到很多東西,做人最重要的是不停的學習。聖人在教導我們善於學習,善於教育人,善於使用人,這就是知微知著的妙道。生命不息,學習不止。活到老學到老!

熱點內容
城市綠化違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30 14:47:12 瀏覽:641
企業為何制定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30 14:38:21 瀏覽:283
簡論高校學生開展法律援助問題研究 發布:2025-04-30 14:36:51 瀏覽:872
公司會議內容具備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4-30 14:31:32 瀏覽:11
武漢市法院院長 發布:2025-04-30 14:31:18 瀏覽:236
徐滔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4-30 13:58:28 瀏覽:981
司法所統招 發布:2025-04-30 13:39:36 瀏覽:109
2016中級經濟法考試真題 發布:2025-04-30 13:34:14 瀏覽:793
學生會小組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30 13:24:06 瀏覽:689
修改法律責任年齡 發布:2025-04-30 13:22:13 瀏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