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特徵

法治特徵

發布時間: 2022-01-08 10:57:21

『壹』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有: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各盡其能並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

一是尊重勞動,即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

二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三是尊重創造,堅決破除各種障礙,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四是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即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

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尊重人民訴求的社會。各個階層和群體表達他們的權利訴求、民主訴求、公正訴求以及政治訴求。對於這些利益訴求,黨充分尊重,並積極整合他們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們當中的有效力量。這有利於形成一種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各得其所的社會。尊重人民訴求必須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而整合和凝聚的目的是使人們能「各得其所」。其基本特徵是,力求保持各種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關系的協調與平衡,使公平和正義的理念得到體現。

4、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和諧相處的社會。只有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才有可能使社會成員做到和諧相處,各得其所是和諧相處的前提條件,和諧相處是各得其所的結果。

5、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共生共進的社會。「共生共進」應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的落腳點。其基本特徵是形成合力,共促發展。我們的發展是追求和諧的發展。和諧,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貳』 法治政府應該具有哪六個特徵

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

法治政府就是政府在行使權力履行職責過程中堅持法治原則,嚴格依法行政,政府的各項權力都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釐清了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徵,為建設法治政府明確了方向;科學的行政執法體制的構架,為建設法治政府架設起橋梁;五大體系的建立,為建設法治政府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認清現實中客觀存在的問題,為建設法治政府掃清了障礙;而找准正確的路徑,則為建設法治政府鋪平了道路。

(2)法治特徵擴展閱讀

法治政府的含義要求

依法治國作為中國基本治國方略,強調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其中執法是關鍵。國家的法律法規都需要各級政府來實施,與群眾關系最密切的也是各級人民政府,政府的決策與執法活動是否合法、是否適當,不僅關系人民福祉和社會穩定,也關系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能否落實。

因此,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如果能夠緊緊抓住這個關鍵,在規范政府權力的行使、防止權力濫用方面有切實可行的制度安排,將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產生重大作用。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作為權力主體和管理者,政府部門極易主觀行事,而多年來又沒有形成對政府行為的有效制度約束。因此,一方面,要健全行政監督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要調整對政府行為的約束與監督的立法角度,即從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禁止性立法轉變為允許性立法。

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只能做法律法規允許的事項,法律法規沒有明確允許的一律視為不允許。與此同時,要把法律監督、行政監督和群眾監督、社會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嚴格約束政府行為。

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和法治政府是一項十分緊迫的改革,必須抓住時機,積極推進。但也要看到,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從實際出發,穩妥推進,重要的是堅持方向,把握原則;重要的是不淺嘗輒止,延擱拖沓。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法治政府的內在特徵及其實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法治政府

『叄』 法制社會有哪些特徵

1、社會主義法治國來家的基本特徵有哪自些?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維護以公有制為主體,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法治。
第二,維護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法治。因為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民主的體現和保障。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使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自己的法律和制度來保障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實現。
第三,維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法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的。這就決定了它必須維護馬克思主義在國家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從而保證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第四,是維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法治。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特徵和優勢。

『肆』 法治的特徵和具體要求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特徵:政治性; 人民性; 科學性; 開放性
首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特徵和本質屬性、理論淵源和實踐基礎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由五個方面構成,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特徵:政治性; 人民性; 科學性; 開放性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屬性,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是三者統一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理論淵源包括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傳統法律思想和西方資本主義法治思想。
其次,法治國家其實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體現。
第三,在社會主義法治理需要自己發揮,但前提必須是牢記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知識,比如「三個至上」的精神實質和內在關系、「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內在一致性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等。
「三個至上」,即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憲法法律至上,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新時期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規律的認識和總結。它既是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本質特徵的高度概括,又是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豐富和發展。「三個至上」所蘊涵的精神,不僅體現了執政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基本理念,也體現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深刻內涵,體現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黨的事業至上是人民利益至上和憲法法律至上的根本保證,人民利益至上是黨的事業至上和憲法法律至上的本質要求,憲法法律至上是黨的事業至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實現方式。「三個至上」的提出,從政治體制、階級本質和法治特徵三個方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精神實質,劃清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資本主義法治理念的原則界限,標志著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下面摘錄一些有關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領導人講話,增強大家答題語言的規范性。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增強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推進依法行政,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是黨的十七大為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形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而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對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對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認真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以建設法治政府為目標,以事關依法行政全局的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以增強領導幹部依法行政意識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設質量、規范行政權力運行、保證法律法規嚴格執行為著力點,為保障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發揮更大作用。要更加註重製度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的有利基礎上,繼續通過完善立法加強和改進制度建設,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著力抓好促進科學發展、深化改革開放、保護資源環境、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加強政府建設等方面所急需法律法規的制定或修改工作,力求體現規律要求、適應時代需要、符合人民意願、解決實際問題。要更加註重行政執法,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推進政府管理方式創新,加強行政決策程序建設,切實把政府職能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上來,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註重行政監督和問責,完善監督體制機制,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切實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要更加註重依法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完善行政調解制度,提高行政調解效能,完善行政復議制度,完善信訪制度。
上面的摘錄在答題時可針對具體材料有選擇的利用。

『伍』 簡述法治思維的含義與特徵

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

法治思維的特徵:

一、法律至上。

指憲法和法律至高無上。規則治理與民主治理相輔相成。法治本身也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反映民眾期望,符合民眾利益,體現了共同信念,共同理想,故法治應當受到尊重遵從。國家行為和公民行為都應在法治框架下進行,法不阿貴,法不阿權,法律是平衡器。

無論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還是社團組織、中介機構和公民個人在做決策、解決問題時,都要遵從法律、依法辦事,如違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二、科學立法。

指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換言之,立法機關在符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對必須由法律進行調整的社會關系進行合理的利益分配並形成法律規范的活動。

通過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立法,體現良法之治。只有良法之治才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效力。

三、嚴格執法。

它包含權由法定,權責相等,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說細一點,無權不執法,標准要一樣,不能放鬆,不能走樣,要嚴厲,要公平,要公正,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不憑好惡執法,不憑關系執法,不憑人情執法,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如隨意執法,則會秩序混亂,就等於人治。

四、公正司法,或稱司法公正。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付諸於實踐,即使寫在紙上,也形同虛設。公正司法指弘揚法治,懲惡揚善,匡正壓邪,要公開,要公平,要公正,無罪推定,罪由法定,罪行相當,公正裁判,禁止刑訊逼供這些現代法治原則,也是公正司法的重要標志。

當然公正司法,還靠獨立司法做支撐。司法不公永遠是司法腐敗之源。

五、保障人權。

以人為本,保護人權,實則是保障公民個人人權,規范公權,有效防止政府的侵害。人權的本質特徵是自由與平等相統一。

這人權有個人人權和集體人權之分。前者指公民的生命、人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通信、宗教等諸方面的自由與平等權;後者指種族平等權,民族平等權、自決權、發展權、環境權。法治必然要以保護人權作為重要內容,才能成為法治國家與非法國家的重要標志。

六、全民守法。

守法是全民的責任,也是全民的福祉。全民守法是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也是實現公民權利的保障。守法是應盡的義務,是維權的有力保證。維權是權利的使用,但維權必須依法進行。非法維權不受法律保護。全民守法是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於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意義重大。

全民守法是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於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意義重大。

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它包括公民平等的政治權、平等的經濟權、平等的受教育權、平等的勞動休息權、男女平等權、違法平等地受到追究,任何人都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

(5)法治特徵擴展閱讀:

法律思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因此習近平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陸』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有: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各盡其能並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

一是尊重勞動,即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

二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三是尊重創造,堅決破除各種障礙,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四是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即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

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尊重人民訴求的社會。各個階層和群體表達他們的權利訴求、民主訴求、公正訴求以及政治訴求。對於這些利益訴求,黨充分尊重,並積極整合他們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們當中的有效力量。這有利於形成一種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各得其所的社會。尊重人民訴求必須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而整合和凝聚的目的是使人們能「各得其所」。其基本特徵是,力求保持各種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關系的協調與平衡,使公平和正義的理念得到體現。

4、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和諧相處的社會。只有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才有可能使社會成員做到和諧相處,各得其所是和諧相處的前提條件,和諧相處是各得其所的結果。

5、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共生共進的社會。「共生共進」應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的落腳點。其基本特徵是形成合力,共促發展。我們的發展是追求和諧的發展。和諧,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柒』 法治社會的基本特徵

特點:
法律在社會系統中居於最高的地位並具有最高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治作為一種治國的基本規則,要求法律成為社會主體的普遍原則,不僅要求公民依法辦事,更重要的在於制約和規范政治權力。所以,法治在政治上,是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和對政治權力的規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是否至上,特別是權力的運行有沒有納入法律設定的軌道,是區分法治與非法治的主要標志。要實現法治,立法機關就要依法立法,行政機關就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就要依法審判,執政黨就要依法執政。
法治強調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權,是人民通過立法創造了法,法律旨在保護公民的自由。依法治國要求:一是對國家法不允許即為禁止,強調國家必須依法履行職能;二是對公民法不禁止即為允許,強調是保護公民的自由。法治強調法在調整各種關系中的正當性。

『捌』 法治思維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回以法律規范為基答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它有四個基本特徵:1、法律至上;2、權力制約;3、人權保障;4、正當程序。

(8)法治特徵擴展閱讀: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

『玖』 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在日常生活和全社會經濟往來中會產生很矛盾及債務糾分,我國是法治國家依法處理各方面的問題。

『拾』 中國的法治有什麼特點

這個。。。。。。。。。。。。
說實在的,我不知道你是答題,還是就想了解版一下。籠權統的說法,就是中國特色的法治。什麼特色呢?它是與中國現在的歷史階段緊密聯系的,但是,有一點,就是法律的滯後性是所有的,不同社會,不同國家法律共有的。為什麼呢?很簡單,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問題不被發現,永遠也不會解決。法律作為調整社會矛盾的手段,一樣如此。
可以肯定,想要了解中國法治的特點,必須了解中國的歷史,而且這里所有的歷史,絕不單單是法制史,包括方方面面的歷史,人文的等等,為什麼呢?因為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史所留下的痕跡,簡便是到了現在,也隨處可見。舉個例子,有人說中國的法律形同虛設,唯錢、唯權,唯利,但是,如果大家了解中國的歷史,便不難了解,這些都是封建的遺留。可能會有人辯解說,我們現在都是社會主義社會了,但是,你不得不承認,幾千年了的封建文化傳統,是不可能在百十年來便消失殆盡的。所有,在這里,我認為 用幾句換說中國的法治的特點,很難。即便是很多學者指出來了,我還是認為,只有兼為歷史、社會、法制史,法律學者的人,才有資格評論此點,余者皆為妄言。

熱點內容
閩侯上街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4-30 13:04:21 瀏覽:413
國家法律規定什麼是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 發布:2025-04-30 13:01:37 瀏覽:471
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實施意見 發布:2025-04-30 12:47:16 瀏覽:665
道德經講離別 發布:2025-04-30 12:38:48 瀏覽:365
律師王宏周 發布:2025-04-30 12:36:50 瀏覽:891
廣西拆遷律師 發布:2025-04-30 12:35:08 瀏覽:326
安澤司法 發布:2025-04-30 12:23:11 瀏覽:413
民法總則187 發布:2025-04-30 11:47:33 瀏覽:342
婚姻法24條規定 發布:2025-04-30 11:28:02 瀏覽:69
法律與道德的例子 發布:2025-04-30 11:21:01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