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里鼠

道德經里鼠

發布時間: 2022-01-08 13:57:08

⑴ <<道德經>>的譯文

道德經譯文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引語]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它的涵義博大精深,可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也可從文學的方面去理解,還可從美學原理去探求,更應從哲學體系的辯證法去思維……

哲學家們在解釋「道」這一范疇時並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同時也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泉源。不過在「道」的解釋中,學者們也有大致相同的認識,即認為它是運動變化的,而非僵化靜止的;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變化。總之,在這一章里,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並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評析]

在這一章里,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范疇——「道」。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這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古及今,它引起許多學者的濃厚興趣。在歷史上,韓非子生活的時代距離老子比較近,而且他是第一個為《道德經》作注的學者。關於什麼是道,在《解老》中,韓非子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這表明,韓非子是從唯物的方面來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記》中,司馬遷把老子與韓非子列入同傳(還附有莊子、申不害),即認為韓、庄、申「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漢代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同樣認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論的。但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情形有了變化。一些學者體會老子哲學所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妙義,肯定宇宙的本體只有一個「無」,號稱玄學。隨後佛學傳入中國並漸漸興盛起來,玄與佛合流,因而對「道」的解釋,便倒向唯心論方面。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同樣吸取了佛學與玄學思想,對老子的「道」,仍舊作了唯心主義解釋。總之,「道」是唯物還是唯心論,學者們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讀] 「道」的革命性和權威性

「道」這個哲學概念,首經老子提出。

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老子》一書中頻頻出現,它有時似乎在顯示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巨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亘古蠻荒的狀態;或展示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生機,如此等等。

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的由來。老子對「道」的尊崇,完全源於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誠信,這完全有別於那個時代視「天」和「上帝」為絕對權威的思想觀念。「道」,對老子來說,僅僅是為了徹底擺脫宗教統治而提出的一個新的根據,它比「上帝」更具權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刻的體察,這是源於他對自然界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和一種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而至。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源於一種生物學上的意義,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無論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質方面,從古迄今,都表現為一種近乎原始的依賴性,有如嬰兒之對母體。古人有雲:「人窮則反本。」這個所謂的「本」,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也就是指「自然」,這個人類和萬物的母親。屈原長詩《天問》為什麼會提出許多對宇宙天體、歷史、神話和人世方面的疑問?當他對政治前途和黑暗現實感到失望時,很自然地會產生一種對自然的返歸心態和求助願望。出於一種對現實的不滿和焦慮,推本極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適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說,論述了文明給人類帶來物質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精神帶來了極為沉重的壓抑,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說的人類天生的追求快樂的原則,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諧合關繫上。今天,人們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動的「回歸自然」潮流,不也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解釋了古代學家們對宇宙自然竭力盡智地探索的原因嗎?由此我們也可理解老子哲學里尊崇自然,否決知識,追求「小國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對「道」純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動力的渲染的歷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戰國時期,王權上移,陪里執命,政治和社會關系均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而當現實社會中的氏族制束縛著歷史的發展,舊有的「天命觀」和「天道觀」同樣也束縛著思想的發展。老子形而上學的「道」的提出,是從對自然史的認識上尋找否決「天命觀」「天道觀」的理論根據,因而具備了中國古代哲學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引語]

本章內容分兩層次。第一層集中鮮明的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論說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認了對立統一的永恆的、普遍的法則。

在前一層意思的基礎上,展開第二層意思:處於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他以聖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學術界有人認為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也有人認為前兩章是全書的引言,全書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評析]

無論學術界在「道」的屬性方面的爭論多麼激烈,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徵。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現「無為」一詞。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他幻想著有所謂「聖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在這里,老子並非誇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像「聖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解讀]樸素辯證法的閃光

樸素的辯證法,是老子哲學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在中國的哲學史上,還從來沒有誰像他那樣深刻和系統地揭示出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規律。老子認為,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中產生的。對立著的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聯結,並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而這種變化,他把它認為是自然的根本性質,「反者,道之動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辯證法是基於對自然和社會綜合的概括,其目的在於找到一種合理的社會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對立面,在人類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善惡、美醜、是非、強弱、成敗、禍福等,都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原理。譬如說,如果人們沒有對美好事物的認定和追求,也就不會產生對丑惡現象的唾棄;當你還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悅中時,或許一場災禍或不幸正悄悄臨近。

有個哲學家說過:人們講得最多的,卻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們對部分事物和表面現象的關注,常常會忽視整體的隱藏在深層次的、最本質的東西。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富於哲理的詩句。表述了對事物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現象與本質等諸種關系的領悟,這富於啟迪性的人生哲理,與老子的辯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會發現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在真理與謬誤、美與丑、進步與落後等矛盾斗爭中前進的。而辯證法的豐富內涵就包含在全部人類文明史中。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傳統文學藝術中有不少體現辯證思維的范疇,就與之有明顯的淵源聯系。例如「有」與「無」,出自老莊哲學,「有無相生」體現了事物 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實際也體現了藝術創作的辯證關系。後世的作家、藝術家,他們逐步從老莊哲學中引申出了這樣一種思想:通過「有聲」、「有色」的藝術,而進入「無聲」、「無色」的藝術深層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與之相關,「虛」與「實」的概念也隨之應運而生,而「虛實相生」理論也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美學中獨具特色的理論。

「奇」與「正」這對范疇涉及藝術創作中整齊與變化相統一的創造、表現方法,為中國古代作家、藝術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規、正統、整齊、均衡,「奇」指反常、怪異、創新、參差、變化,二者在藝術創造中是「多樣統一」規律的具體表現之一。在創作者們看來,其意味著事物與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間既有對稱、均衡、整齊以有參差、矛盾、變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見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於是產生出和諧的、新穎的藝術美。倘若尋根究源,「奇」與「正」作為對立的哲學范疇,正始見於《老子》五八章:「正復為奇」。而將這對范疇移用於文學理論中,則始於劉勰《文心雕龍》。

不容否認,在中國哲學辯證法發展史上,老子的學說及其影響值得大書特書一筆。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②,使民不為盜③;不見可欲④,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⑤,實其腹,弱其志⑥,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為而已⑧,則無不治矣⑨。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注釋]

①上賢: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賢: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貴:重視,珍貴。貨:財物。

③盜:竊取財物。

④見(xian):通「現」,出現,顯露。此是顯示,炫耀的意思。

⑤虛其心:虛,空虛。心:古人以為心主思維,此指思想,頭腦。虛其心,使他們心裡空虛,無思無欲。

⑥弱其志:使他們減弱志氣。削弱他們競爭的意圖。

⑦敢:進取。

⑧弗為:同「無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引語]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國與國之間互相征戰、兼並,大國稱霸,小國自保,統治者們為維持自己的統治,紛紛招攬賢才,用以治國安邦。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處處崇尚賢才,許多學派和學者都提出「尚賢」的主張,這原本是為國家之本著想。然而,在尚賢的旗號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競相爭權奪位。搶占錢財,給民間也帶來惡劣影響。一時間,民心紊亂,盜賊四起,社會處於動盪、大變動的形勢。針對社會上被人們所推崇的「尚賢」這一主張,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賢的觀點,同時也批評了由「尚賢」而引起的追求物質利益的慾望。

這一章里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他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然而,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都要不斷地發展提高,所以老子的這種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是消極的。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會現實動亂不安、矛盾突出,這是出於差別的存在,老子想用減少差別,來減輕或避免社會矛盾,這也有他進步的一面。

[評析]

在上一章里,老子提出了「無為」的概念,認為要順應自然規律,做到「無為」。本章里,老子進一步闡述了他的社會政治思想。老子所說的無為,並非不為,而是不妄為,不非為。他認為,體現「道」的「聖人」,要治理百姓,就應當不尊尚賢才異能,以使人民不要爭奪權位功名利祿。前面說到,先秦時代關於選賢用能的學說已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各諸侯國爭用賢才也形成必然的趨勢。老子在這種背景下,敢於提出「不尚賢」的觀點,與百家諸子形成對立,似乎不合時宜。不過,在老子的觀點中,不包含貶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說,統治者不要給賢才過分優越的地位、權勢和功名,以免使「賢才」成為一種誘惑,引起人們紛紛爭權奪利。

在本章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學的出發點,他既不講人性善,也不講人性惡,而是說人性本來是純潔素樸的,猶如一張白紙。如果社會出現尚賢的風氣,人們對此當然不會視而不見,肯定會挑動起人們的佔有欲、追逐欲,從而導致天下大亂。倘若不使人們看到可以貪圖的東西,那麼人們就可以保持「無知無欲」的純潔本性。

不使人們貪欲,並不是要剝奪人們的生存權利,而是要盡可能地「實其腹」、「強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身體健壯可以自保自養;此外要「虛其心」、「弱其志」,使百姓們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志,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規律,就做到了無為而治。這一章與前章相呼應,從社會的角度,使人人都回歸純潔的、無知無欲的自然本性。這樣以自然規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的「無為」思想和學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進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認為,歷史的發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規律。這規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縱,也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支配,而是客觀的、自然的。這種觀點對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觀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觀念,起到一定的破壞作用。

[解讀]無為而治乃大治

任用賢才,富國強兵,而後取列國的為一統,本是春秋戰國時代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世卿世祿制向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發展之一大時代特徵。對人才的重視、使用乃至研究,成了長達五個半世紀的先秦社會中的熱點問題。先秦時代是諸子的時代、士的時代和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由於列國都重視人才的使用,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他們或者縱橫捭闔,游說諸侯,或者著書立說 ,自由闡發自己的觀點。多元的政治格局和動盪、變亂的社會現實,為他們聰明才智的發揮提供了最廣闊的歷史舞台。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大變革中產生的種種弊端,特別是苛重的租稅和勞役、頻繁的戰事所造成的經濟凋敝和艱辛的民生,以及統治者的偽善、貪婪、殘暴不仁等,都給諸子們以反思。他們希望從理論上來探究其原因。於是,有了從社會本體——人的本性的研討,來找尋構建理想社會的基石。

墨家、法家對人性作出了「惡」的假定,並因之而提出「崇賢尚才」的主張。主張用積極、斗爭的方式來促進社會的改良。他們高揚了人類的能創精神,為先秦社會的發展發揮了良好的積極作用。

與之相反,老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純真的。而種種人類丑惡行為,則應當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現象。由此,老子堅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東西。摒棄所有引起人的貪欲的東西,尤其是當時流行的推崇賢能的風尚,更被他認為是最易產生罪惡的淵藪。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他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有奢侈的物質享受慾望,也沒有被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文化或知識困擾的煩惱。他是一個歷史的循環論者。在他的眼裡,讓人們在一種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人類純朴天真的精神生活,與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質文明雖然發達,但充滿著危機、爭斗、謀殺和陰謀的社會制度顯然更符合於人類的本性。

他所強調的「無為」,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礎涵義。而老子的這種社會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論密切相關的。

出於對自然法則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適應於「道」的運動,看作是人類政治制度、社會生活以及道德准則都應該遵循的最高准則。具體體現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無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謂「無為之治」並不是無所為,而是強調人的社會行為要順應自然,適用於「道」的運動。李約瑟把這種行為方式解釋為「抑制違反自然的行動。」具體地講,就是要求統治者給老百姓寬松的生活和生產的環境,不強作干預,以順應自然。老百姓在這種怡然自得的生活環境里,無苛政之苦,無重稅之憂,自然會感到這種政策的好處,從而達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無為之治」並不是脫離現實的烏托邦,也不是虛渺幻想中架設起來的空中樓閣,它具有現實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顯明的史例就是漢初的黃老無為之治。由於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和漢楚之爭,西漢初期,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經濟凋敝,人口大量減少。《史記·平準書》記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在這種殘破的社會經濟狀況下,自高祖劉邦開始,實行了黃老的無為之治,採取「與民休息」政策。至文帝時期,更進一步推行「輕搖薄賦」、「約法省禁」政策,使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

在老子看來,高明的當政者和領導者應懂得自然之道,順應人的天性,讓下屬和百姓各盡其能,各守其職,各得其所,相安無事,而切忌用過多的條規制度來進行強制性約束,否則會適得其反。也就是說,最好的政策應該是「清靜無為」的政策,不要左一個運動,右一個政策,搞得民眾無所適從。要讓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安定大治,就像對待井水一樣,攪動得越凶,殘渣敗葉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濁,最好的辦法不是去放什麼漂白粉之類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讓它自己慢慢平靜下來,這樣井水就會自然清靜了。「無為而治乃大治」,這是老子「無為」論給後人的有益啟示。

譯文很長,最好留個郵箱,發給你!可以直接hi我。

⑵ 求道德經里以下這段翻譯

《道德經》第二十章全文譯注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與阿①,相去幾何?美之與惡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③,不可不畏。荒兮④,其未央哉⑤!眾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⑧。我⑨獨泊兮⑩,其未兆⑾;沌沌兮⑿,如嬰兒之未孩⒀;傫傫兮⒁,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⒂,而我獨若遺⒃。我愚人之心也哉⒄!俗人昭昭⒅,我獨昏昏⒆。俗人察察⒇,我獨悶悶[21]。澹兮[22],其若海;飂兮[23],若無止。眾人皆有以[24],而我獨頑且鄙[25]。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26]。

[譯文]

應諾和呵斥,相距有多遠?美好和丑惡,又相差多少?人們所畏懼的,不能不畏懼。這風氣從遠古以來就是如此,好像沒有盡頭的樣子。眾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嬰兒還不會發出嘻笑聲。疲倦閑散啊,好像浪子還沒有歸宿。眾人都有所剩餘,而我卻像什麼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顆愚人的心啊!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那麼嚴厲苛刻,唯獨我這樣淳厚寬宏。恍惚啊,像大海洶涌;恍惚啊,像飄泊無處停留。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唯獨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獨與人不同的,關鍵在於得到了「道」。

[注釋]

1、唯之與阿:唯,恭敬地答應,這是晚輩回答長輩的聲音;阿,怠慢地答應,這是長輩回答晚輩的聲音。唯的聲音低,阿的聲音高,這是區別尊貴與卑賤的用語。

2、美之與惡:美,一本作善,惡作丑解。即美醜、善惡。

3、畏:懼怕、畏懼。

4、荒兮:廣漠、遙遠的樣子。

5、未央:未盡、未完。

6、熙熙:熙,和樂,用以形容縱情奔欲、興高采烈的情狀。

7、享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准備宴席用的牛、羊、豬事先放在牢里養著。此句為參加豐盛的宴席。

8、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裡登台眺望。

9、我:可以將此「我」理解為老子自稱,也可理解為所謂「體道之士」。

10、泊:淡泊、恬靜。

11、未兆:沒有徵兆、沒有預感和跡象,形容無動於衷、不炫耀自己。

12、沌沌兮:混沌,不清楚。

13、孩:同「咳」,形容嬰兒的笑聲。

14、傫傫兮:疲倦閑散的樣子。

15、有餘:有豐盛的財貨。

16、遺:不足的意思。

17、愚人:純朴、直率的狀態。

18、昭昭:智巧光耀的樣子。

19、昏昏:愚鈍暗昧的樣子。

20、察察:嚴厲苛刻的樣子。

21、悶悶:純朴誠實的樣子。

22、澹兮:遼遠廣闊的樣子。

23、颶兮:急風。

24、有以:有用、有為,有本領。

25、頑且鄙:形容愚陋、笨拙。

26、貴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萬物之母。此名意為以守道為貴。

[引語]

老子從辯證法的原理認為,貴賤善惡、是非美醜種種價值判斷都是相對形成的,而且隨環境的差異而變動。在本章里,老子將世俗之人的心態與自己的心態作了對比描述。它揭露社會上層追逐物慾的貪婪之態,並以相反的形象誇張地描述自己。文中的「我」指老子本人,但又不僅僅是指他個人,而是一種有抱負、有期望的人。「眾人」、「俗人」指社會上層。這些人對是非、善惡、美醜的判斷,並無嚴格標准,甚至是混淆的、任意而行。他說「我」是「愚人之心」,這當然是正話反說。世俗之人縱情於聲色貨利,而「我」卻甘守淡泊樸素,以求精神的升華,而不願隨波逐流。

[評析]

任繼愈在《老子新譯》中說,「老子對當時許多現象看不慣,把眾人看得卑鄙庸俗,把自己看得比誰都高明。而在表面上卻故意說了些貶低自己的話,說自己低能、糊塗、沒有本領,其實是從反面抬高自己,貶低社會上的一般人。他在自我吹噓、自我欣賞,最後一句,說出他的正面意見,他和別人不同之處,在於得到了『道』。」在老子看來,善惡美醜貴賤是非,都是相對形成的,人們對於價值判斷,經常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換,隨著環境的差異而更改。世俗的價值判斷極為混淆,眾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觸犯的。在這里,老子也說了一些牢騷話,使人感到憤世疾俗的意味,其中不乏深入的哲理。他說明自己在價值觀上,在生活態度上,不同於那些世俗之人,他們熙熙攘攘,縱情於聲色貨利,而老子自己則甘願清貧淡泊,並且顯示出自己與眾人的疏離和相異之處。

⑶ 鼠:老子什麼場面沒見過,不慌不慌

神話
八仙過海
嫦娥奔月
伏羲造字
後羿射日
誇父逐日
牛郎織女
農神後稷
女媧補天
女媧造人
劈山救母
天衣無縫
涸轍之魚
點石成金
南柯一夢
精衛填海
開天闢地
大禹治水
嫦娥奔月
興風作浪
吉光片羽
巫山雲雨
補天浴日

歷史
負荊請罪,三顧茅廬,背水一戰,聞雞起舞,卧薪嘗膽,草木皆兵,兩袖清風,四面楚,樂不思蜀,驚弓之鳥,完壁歸趙, 鶴立雞,投筆從戎,赴湯蹈火,殺妻求將,暗渡陳倉,指鹿為馬,鞠躬盡瘁,破釜沉舟,退避三舍,紙上談兵

寫不下去了,好自為之吧
回答者:懌晗 - 秀才 三級 5-25 21:50
負荊請罪,三顧茅廬,背水一戰,聞雞起舞,卧薪嘗膽,草木皆兵,兩袖清風,四面楚,樂不思蜀,驚弓之鳥,完壁歸趙, 鶴立雞,投筆從戎,赴湯蹈火,殺妻求將,暗渡陳倉,指鹿為馬,鞠躬盡瘁,破釜沉舟,退避三舍,紙上談兵
回答者: - 魔法學徒 一級 5-27 12:55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負荊請罪,三顧茅廬,背水一戰,聞雞起舞,卧薪嘗膽,草木皆兵,兩袖清風,四面楚,樂不思蜀,驚弓之鳥,完壁歸趙, 鶴立雞,投筆從戎,赴湯蹈火,殺妻求將,暗渡陳倉,指鹿為馬,鞠躬盡瘁,破釜沉舟,退避三舍,紙上談兵

出自神話故事的成語:八仙過海,精衛填海,女媧補天,愚公移山,誇父追日、五丁開山 六龍回日 鷸蚌相爭 葉公好龍 穿井得人 涸轍之鮒 燭鄒亡鳥

書通二酉 晨鍾暮鼓 晝乾夕惕 暑雨祁寒 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智周萬物 智圓行方 暑雨祁寒 暗香疏影 沈魚落雁 河東獅子吼

口頭俗語
「打破沙鍋問到底」,這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沙鍋即泥燒製成的鍋,多為人們用作熬制中葯或冬季煲湯的器具,這種鍋稍不小心極易破碎,而且一碎就會一裂到底。「打破沙鍋問到底」實際應為「打破沙鍋紋到底」,即裂紋直到底部,後來竟變成「問到底」了。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句俗語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說,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年齡大的「老叟」,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後來,「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慢慢地轉換了,變成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了。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意思是說三個普通人的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三國蜀漢軍事家、家諸葛亮。其實,臭皮匠和諸葛亮是沒有絲毫的。「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其意指三個副將的智慧,能頂一個諸葛亮。後來人們說來說去,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王八蛋」這是民間的一句罵人的俗語。「八蛋」為「八端」的諧音。古時的「八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為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即忘記了做人的根本。那些忘記「八端」的人即被罵為「忘八端」,時間一長,竟被轉音成「王八蛋」了。

1. 人比人,比死人
這是指每個人的情況各不相同,如果事事與別人比,只會自尋煩惱。《再生緣》第六十八回:「人比人,氣煞人。孟麗君嘛會發脾氣,擺架子;忠孝王嘛,心裡偏偏放不下他。」今廣東話將「人比人,氣煞人」改為「人比人,比死人」或「人比人,激死人」, 意義相差不遠,勸喻人們不要做無謂的比較。
2. 人心不足蛇吞象
喻人貪心無厭,就像蛇要把大象吞下一樣。《金瓶梅》第三十回:「得失榮枯總是閑,機關用盡也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人心不足蛇吞象」語出《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又見《楚辭&#;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3. 人心肉做
《平妖傳》第五回:「人心是肉做的,難道是鐵打的?」「人心是肉做的」本謂人是有感情,心腸軟的。今廣東話將此語壓縮成「人心肉做」,表示憑良心做事的意思。
4. 人心隔肚皮
表示別人的心思難以猜度。《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只是這句話,人心隔肚皮,旁人怎猜得透」《說岳全傳》第四回:「虎豹不堪騎,人心隔肚皮。休將心腹事,說與結交知。」此語今廣東話用法亦同。
5.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或「炷」)香
《金瓶梅》第七十六回:「你兩個已是見過話,只顧使性兒到幾時?人受一口氣,佛受一爐香。你去與他陪過不是兒,天大事都了了。」「人受一口氣,佛受一爐香」意義集中在首句,意謂凡人都要爭一口氣。今廣東話改為「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或「炷」)香」,喻人應該爭氣,要有志氣,較小說中的用法更有積極意義。
6. 人怕出名豬怕壯
此語沒有將「人怕出名」和「豬怕壯」的原因道出,句子背後的道理是說人出了名,便會招致麻煩,就像豬肥壯便給人屠宰一樣。《紅樓夢》第八十三回:「俗語兒說的,人怕出名豬怕壯,況且又是個虛名兒,終久還不知怎麼樣呢!」從小說的內容來看,此語的中心義當然是在「人怕出名」了。今廣東話的用法完全相同。
廣東話古俗語舉隅(二)
(6)大陣仗
原指古時交戰列陣規模大,後喻大場面或大世面。《紅樓夢》第七回:「他生的靦腆,沒見過大陣仗兒。」又第八回:「只這一個女孩兒,十分嬌養,也識得幾個字,見不得大陣仗兒,常在中不出來的。」今廣東話省去「兒」尾,稱「大陣仗」,形容場面大,規模大或投入的人力、物力多。
(7)山水有相逢
指人生總有相遇、打交道的機會,勸人行事不要做得太絕,總得留有餘地。《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先生,像你這樣血心為朋友,難道我們當差的心不是肉做的?自古山水尚有相逢之日,豈可人不留個相與?」今廣東話省作「山水有相逢」,用法相同。

(8)山高皇帝遠
原來形容偏遠地區,王法也管不到。《醒世姻緣傳》第九十五回:「你要還像剛才這般沒人樣,放潑降人,有天沒日頭的,可說這是山高皇帝遠的去處,咱那親娘親老子,就使破了咱的喉嚨也叫不到跟前。」現在皇帝沒有了,「山高皇帝遠」引申為地處一隅的地方長官或機構主管,因有關當局鞭長莫及,難以駕馭,得以逞強自專。
(9)唔瞅唔睬
古典小說作「不偢不睬」、「不偢不採」,用法有二:一解作不理睬。如《儒林外史》第六回:「姑奶奶平日只敬重的王家哥兒兩個,把我們不偢不睬。」又如《金瓶梅》第二十一回:「金蓮道:『賊囚根子,他不偢不睬,也是你爹的*子,許你罵他!』」另一解為不留心一切事情。如《古今小說》第一卷:「興奇上船,心中只想著渾家,整日的不偢不睬。」廣東話將「不偢不睬(采)」改為「唔瞅唔睬」,只保留第一種解法,指毫不理睬。「唔」是廣東話特有的否定副詞。
(10)見錢開眼
指見了錢便張開眼睛,什麼事都可去做。《金瓶梅》第六十八回:「那經濟便笑嘻嘻袖中拿出了一兩銀子來:『權作一茶,你且收了,改日再謝你。』那薛嫂見錢眼開,說道:『好姐夫,自恁沒錢使,將來謝我。』」今廣州話作「見錢開眼」,用法相同。
(11)未學行先學走
比喻急於求成,但基礎卻沒打好。清&#;張南庄《何典》作「未學爬,先學走」,見第三回:「只見那活死人已經未學爬,先學走,一路撫牆摸壁的行來,巴在活鬼身邊。」「未學行先學走」一語除有上述含義外,也指不設實際地追求過高的目標。
(12)打爛沙盆璺(問)到豚(篤)
比喻尋根究柢。一作「打破砂鍋璺到底」,見清&#;王浚卿《冷眼觀》第十二回:「你這個人真是打破砂鍋璺到底。」一作「打破砂盆問到底」,見《通俗篇》二十六卷〈哭用〉:「打破砂盆問到底,俗怪人詰問不已而為斯語。」今廣東話作「打破沙盆璺到豚」,「璺」是器皿裂而未離,「豚」本指動物的臀部,引申為底部。沙盆破裂,裂痕一直到達底部,引申刨根問底,追問事情的經過始末。因此,「璺」又諧音「問」,語帶相關。「豚」又作「篤」,是文字的假借。

⑷ 《道德經》經典語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個謎,謎中之謎——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動: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見,故明;不自足,故彰。 慎終如始,終無敗事 PS:道德經之外的道家~~~~~~~~~~~~~~~~~~~~~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凡人心險於山川」––– 「竊(盜竊)鉤(鉤環)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 「原(探究)天地之美,達(弄清)萬物之理」––––––– 「彷徨乎塵垢(世俗)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 「獨(獨自)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傲視鄙倪)於萬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 「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 「傍(依傍)日月,挾(懷藏)宇宙,游乎塵垢(世俗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舉世贊譽也不感到得意,舉世非議也不感到沮喪)–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業,聖人不希求名聲)–––––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鷦鷯鳥在深林中築巢,不過佔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擁有整個森林?鼴鼠在河邊飲水,不過以喝飽肚子為限,何必要佔有整個河流?)––

⑸ 道德經里的,不知道寫的是什麼

現在道家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由道家寶典《道德經》而來,道就是自然客觀規律,《道德經》就是一部用「道」來解釋萬物演化的規律的道家哲學典籍。
《道德經》有上下兩冊,上冊37篇主要是道經,下冊44篇則是德經,《道德經》的思想要義為「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術」。《道德經》被譽為影響中國社會思想的三大思想著作之一。
《道德經》中闡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道」來描述宇宙的變化,「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道就是自然之中存在的客觀規律,比如天象的四季更替。
拓展資料: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⑹ 道德經里的道可道非常道,具體的寓意是什麼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經>>中開篇的兩句回話。
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答呢?
要弄明白這兩句話的意思,我們首先要搞清楚老子的<<道德經>>要闡明的是什麼。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於身、免禍於社會的聖人之道。

「道」是什麼?
「道」就是規律,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生的規律。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人生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是可掌握的,但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認識的那樣。
在<<道德經>>中,對「道」進行了詳細的解說,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存在」與「無為」,是對立統一的兩方面,詳解可看<<道德經>>。

「名」在這兩句話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內在的、實際存在的東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虛的東西,即平常所說的「虛名」。
「名可名非常名」是說,真正的名與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認為的那種「虛名」。

這兩句話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要正確認識人生的規律,只有從人生的規律中才能求得實實在在的名與利,即老子所說的「非常名」。

當然,這里所說的「名」並不是只指名字,否則老子也太膚淺了。

⑺ 道德經裡面的有兩個道,請說出兩個道各是什麼意思

這個問題問的好,喜歡這個問題。
有兩個道
一個是事物運行的規律——自然而回然,或者答:反者道之動;
一個是進步向上的模式——為而不爭,或者:弱者道之用。
老子所說的為而不爭、無為、不爭、知其白守其黑、負陰抱陽等等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問下,「有兩個道」這個是你自己的理解么?
如果有什麼,你可以直接問我,相互交流溝通。

⑻ 龍頭獨對五千文,鼠跡今眠半榻塵。請問是什麼意思

「龍頭獨對五千文,鼠跡今眠半榻塵」是唐寅《漫興一律》一詩的首聯;龍頭指狀元及第。此處是唐寅自指,唐寅曾中過鄉試「解元」,後因科場作弊案而不能入仕;「五千文」是老子《道德經》的別稱,在此泛指經書,這句話是說,我獨自寂苦的面對滿案經書,昭示作者為經書所累,而又無可奈何的落寞心情,「鼠跡」:老鼠的腳印,唐郎士元《送張南史》詩:「蟲絲粘戶網,鼠跡印牀塵。」,滿床塵跡雜鼠印,說明境況的凄涼,潦倒困迫,這兩句說明作者懷才不遇,困苦不堪的境地和孤憤的心情。

⑼ 道德經是什麼生肖

道德經是什麼生肖?

答: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李
耳的著作。李耳,就是
老子。老子,就是(老
鼠 + 子鼠)。

熱點內容
合肥法律顧問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4-30 21:08:40 瀏覽:436
合同法與租賃合同關系 發布:2025-04-30 21:00:19 瀏覽:278
獨立法人法人 發布:2025-04-30 20:39:42 瀏覽:955
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原則 發布:2025-04-30 20:24:13 瀏覽:378
道路交通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30 20:13:53 瀏覽:30
物理法學小說 發布:2025-04-30 19:55:33 瀏覽:242
經濟法學名詞解釋 發布:2025-04-30 19:55:32 瀏覽:873
道德違禁感 發布:2025-04-30 19:54:57 瀏覽:766
最新勞動法2017辭退 發布:2025-04-30 19:45:58 瀏覽:810
合同法承包合同期限 發布:2025-04-30 19:42:43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