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法治
① 儒家思想在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簡介及學說思想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晉之際出現的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這是為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周易》、《老子》、《莊子》稱之為「三玄」。玄學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主要活動在洛陽。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賢。
(5)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
(6)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7)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8)元朝的鄧牧:自稱「三教外人」,著書大膽否定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其非君思想,對明清進步思想家有一定影響。
(9)明朝:李贄是明後期「異端」進步思想家,他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中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
(10)明末清初:
①黃宗羲:在明亡後,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
②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他提倡「實學」的目的在於批判理學,反對君主專制政治,顧炎武的學風對清代學者影響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義觀點,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給予批判,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否定理學家主靜的形而上學思想。他用發展觀點來看待歷史,認為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閃爍著革新的光芒。
② 秦朝末年,在項羽劉邦面前,曾經橫掃六國的秦軍為什麼顯得不堪一擊
在嶺南獨立了。稱為南越國。後來南越國被漢武帝滅了!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七國之後,開始著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大軍平定嶺南,屠睢因為濫殺無辜,引起當地人的頑強反抗,被當地人殺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經過四年努力,終於在前214年完成平定嶺南的大業。秦始皇接著在嶺南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設博羅、龍川、番禺、揭陽四縣,趙佗被委任為龍川縣令。
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繼位。前209年,由於秦二世的暴政激起了陳勝吳廣等人的起義,接著就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楚漢相爭,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狀態。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並當即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不久,任囂病亡,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借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前206年,秦朝滅亡。前203年,趙佗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 南越國 ,自稱「南越武王」
前112年秋,漢武帝調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萬人,兵分五路進攻南越。第一路任命路博德為伏波將軍,率兵從長沙國桂陽(今湖南境內),直下湟水;第二路任命主爵都尉楊仆為樓船將軍,走豫章郡(今江西境內),直下橫浦;第三路和第四路任命兩個歸降漢朝的南越人為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率兵走出零陵(今湖南境內),然後一路直下灕水(今廣西灕江),一路直抵蒼梧(今廣西境內);第五路以馳義侯利用巴蜀的罪人,調動夜郎國的軍隊,直下牂柯江。這場戰爭十分激烈,持續了一年,一直到前111年的冬天,樓船將軍楊仆率領精兵,搶先攻下尋峽,然後攻破番禺城北的石門,繳獲了南越的戰船和糧食,乘機向南推進,挫敗南越國的先頭部隊,率領數萬大軍等候伏波將軍路博德的軍隊。路博德率領被赦的罪人,路途遙遠,與楊仆會師時才到了一千多人,於是一同進軍。楊仆率軍隊在前邊,一直攻到番禺,趙建德和呂嘉都在城中固守。樓船將軍楊仆選擇有利的地形,將軍隊駐扎在番禺的東南面,天黑之後,楊仆率兵攻進番禺城,放火燒城。而伏波將軍路博德,則在城西北安營紮寨,派使者招降南越人,南越人久聞伏波將軍路博德的威名,於是紛紛投奔路博德的旗下,黎明時分,城中的南越守軍大部分己向路博德投降。呂嘉和趙建德見形勢不妙,在天亮之前率領幾百名部下出逃,乘船沿海往西而去。路博德在詢問了投降的南越人之後,才知呂嘉和趙建德的去向,並派兵追捕他。最後,趙建德被路博德的校尉司馬蘇弘擒獲,而呂嘉被原南越國郎官孫都擒獲。呂嘉和趙建德被擒之後,南越國屬下各郡縣包括蒼梧王趙光,桂林郡監居翁,揭陽縣令等皆不戰而下,紛紛向漢朝投降。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的軍隊,以及馳義侯調動的夜郎軍隊還未到達,南越已經被平定了。漢武帝在平定南越後,將原來的南越國屬地設置了九個郡,直接歸屬漢朝。這樣,由趙佗創立的南越國經過93年、五代南越王之後,終於被漢朝消滅了。
③ 秦被滅時,秦國精銳軍隊在哪
關於當時秦國精銳軍隊的下落,說法很多種,比較被後人支持的有兩種:
第一種就是被王離帶到巨鹿然後被項羽消滅了。
秦軍北方主力30萬大軍原來是由蒙恬帶領,在北方抗擊匈奴的。二世上台後殺死蒙恬,這支軍隊就由副將王離率領。史記沒有明說這30萬兵是否調回中原戰場,但從王離結局看,這批軍隊應該參與了巨鹿之戰。
陳勝起義後,舊楚名將項燕之子項梁和項梁侄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殺掉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這時,代替蒙恬戍守朔方邊塞的王離,也率大軍由上郡(治今陝西榆林東南)東出,包圍了張耳和趙王歇駐守的巨鹿城(今河北平鄉境)。
楚王派宋義、項羽救趙,派劉邦西入關中。 宋義北至安陽,逗留不進。項羽殺宋義,引兵渡漳河,經過激戰,解巨鹿之圍,被推為諸侯上將軍。以後,秦將章邯率二十萬人向他投降。
第二種說法就是打完匈奴後就拉回然後散到全國了,後來始帝是叫扶蘇和蒙恬在那屯田的,但世人皆認為不太可能讓幾十萬主力野戰部隊屯田的。
(3)龍川法治擴展閱讀:
秦朝一統天下時有四大兵團,即長城兵團,嶺南軍團,驪山軍團以及關中軍團。秦朝末年,有史料可查的秦朝軍隊,主要分為為三支,分別是蒙恬率領的駐防長城的北方兵團;由任囂、趙佗率領的征伐嶺南的南方兵團;拱衛都城咸陽的中央禁尉軍。後來又增加一支由章邯率領的驪山囚徒組成的章邯軍團。
在公子扶蘇和蒙恬被殺後,逃亡了一部分。剩下的軍隊,除了一部分繼續留守長城以外,主力軍20萬南下,配合章邯軍團進攻趙國巨鹿城。結果,王離率領的20萬大軍,被以項羽為首的數十萬義軍聯軍圍殲。王離軍團的戰鬥力並不弱,只是被章邯出賣了,受到了至少兩倍於己的義軍的攻擊,這部分秦軍寧死不降,最終全軍覆沒。
章邯軍團主要由被大赦的驪山囚徒組成,戰鬥力非凡,在對義軍的作戰中,鮮嘗敗績。但是由於章邯和趙高的矛盾,導致章邯率20萬大軍投降項羽,被項羽全部坑殺於巨鹿。全軍覆沒。
④ 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體現了唐太宗的重要指導思想是什麼
以法治國啊!
⑤ 龍川村的歷史
龍川村屬於移民村,1958年響應國家建設淡溪水庫的號召,全村從龍順坑移到孝順橋。歷史上,該村村容村貌很差,村民經濟收入低。改革開放以來,該村很多村民走出去到外地經商,致富之後積極支援家鄉建設。該村歷屆村雙委更是抓住國家有利政策,積極發展本村各項事業。特別是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幫助指導下,該村消滅了「路邊坑、露天坑」,建設了5座生態公廁,全村完成改水改電,設置了40個垃圾箱和一個垃圾中轉站,對孝順橋河河岸進行了綠化,新建了村辦公大樓,修建了500平方米的休閑健身綠地供村民休閑建設使用。今年更是開展了污水處理工程建設,擴建了龍川路和永安路兩條村內道路,拆建了13間民房。2007年該村人均收入達到了6500元。在全村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初步形成了經濟蓬勃發展、社會治安穩定、環境整治優美、生活規范有序、道德風尚良好、文體活動豐富的良好局面。2003年一2007年該村分別被評為樂清市「文明百村行動」,三等獎、二等獎。2004年一2007年該村分別被評為樂清市「平安村居」五星級、三星級、四星級村居。2005年該村被評為樂清市科普示範村,2006年該村獲得了溫州市四星級民主法治村稱號和溫州市千百工程村莊整治合格村,2007年該村被評為樂清市舊村環境整治星級村,黨支部獲得樂清市先鋒黨支部稱號。
⑥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中考體育生術科成績總分不是300嗎怎麼變成830分到時錄取的時候
摘要 中考總分調整為830分,其中道德與法治、歷史以及體育等考試科目分值呈現有相應調整。
⑦ 秦始皇有怎樣的一生
秦始皇,名嬴政。他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劃時代的人物。 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童年卻是很不幸的。
他的父親異人是秦國的公子,異人雖然生在國王之家,但從小就被派往和秦國敵對的趙國,當了一名「質子」。 而嬴政正是在趙國出生的,在趙國過了9年孤獨的生活。
他的童年生活對他的一生影響很大,他在統一六國後採取得種種引人爭議的措施,和他的個人經歷也有很大的關系。
二千多年來秦始皇被大多人視為暴君,人們批評他焚書坑儒、修長城、廣建宮室,大興土木;然而亦有人贊揚他為「千古一帝」,肯定他開創了統一之局、統一度量衡、奠定中華版圖之貢獻。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但是到了後期,秦始皇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7)龍川法治擴展閱讀
秦始皇被譽為千古一帝,當之無愧。秦始皇有無人可比的兩大歷史性貢獻:一是國家凝成;二是民族融合。
國家凝成,體現為秦一統天下,結束了封建諸侯割據狀態,實行郡縣制,建立大一統的封建中央集權專制,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深遠,千載猶行秦法政。民族融合,體現為南蠻、東夷、北狄、西戎的廣土眾民,成為漢民族。
並通過車同軌、書同文、度同制、行同倫,加深民族融合,從根本上避免了國家分裂,使統一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指出,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1個文明社會,中國是唯一延續至今的社會,中國社會是文明特徵保留得最為完整的樣本。
而這一偉大成就正得自於「統一的文化」。統一中國是秦始皇的偉大歷史功績,此後法家政治權力思想和儒家意識形態的高度聯鎮整合維持了國家大一統的局面。大搞分裂還是力促統一,歷來是中國人褒貶歷史人物的重要依據。
⑧ 牟定縣一廊兩帶三示範是什麼
摘要 親,您好,根據您的描述,整理了一下答案給您:
⑨ 論文關於秦始皇的功過
秦始皇的功過:
功:
1.統一六國
戰國後期,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通過戰爭,不斷兼並東方鄰國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空前激烈的長平之戰。趙軍40多萬人降秦,絕大部分被坑殺。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2.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
嬴政統一六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郡下高縣。郡縣制度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響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國秦朝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
4.奪取河套地區 防禦匈奴
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游牧發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戰國末年,他們逐漸強大起來,占據了水草豐美聯社的河套地區,並不斷南下。北方各國的農業生產經常遭到破壞。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國家。他們的首領稱為「單於」。
秦統一以後,將軍蒙恬率領軍隊,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政府還遷徙內地人民到那裡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發農民,修築了西成臨洮、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用來抵禦匈奴。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5.越族地區的開發 溝通水系
越族是我國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統一六國以後,派兵征服越族地區。在那裡設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數郡,遷移中原50萬人,到那裡戍守,和越人雜居。為解決運輸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6.修建交通
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占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過:
1.徵斂無度,賦稅奇重
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全國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濫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萬人以上。據估計,當時服兵役之人數遠超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 能忍受。
3.嚴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書坑儒
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嚴厲之統制,如頒布禁書令,大肆收繳焚毀書籍,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餘人,史稱『焚書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