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不是統治別人而是約束自己

法治不是統治別人而是約束自己

發布時間: 2022-01-08 17:13:31

① 什麼是法治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

② 什麼是法制什麼是法治什麼是人治為什麼法治勝於人治

法制與法治,同一個讀音,卻是兩個單獨使用的詞,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法制」靜態意義上指法律和制度,動態意義上指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對法律實施的監督等各個環節構成的一個系統。「法治」強調的是通過法律對國家和社會事物的管理,代表理性、效率、文明、民主和秩序,是與「人治」對立的。在英文里,法制是ru le b y law,意思是用法律來統治,而法治是ru le o f law,其意是法律的統治。

說起法制,在中國可謂歷史悠久,在「法制」的傳統中,帝王是不歸法律管的,而且「刑不上大夫」。雖然法治與法制只一字之別,然而最最關鍵的區別,那就是法治國家不允許有任何一個人處於法律之上或者出於法律之外。法治的價值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依法治國」已被正式載入我國憲法。這標志中國已進入一個嶄新的法治時代。「依法治國」要求的是用法律來統治所有人,而不是有人用法律來統治別人

③ 人治與法治的根本區別:單向約束還是雙向約束

編劇和法治的根本區別在於他們是相互對立的治國政策,並不是單向約束還是雙向約束的區別,因為不管是人治還是法治都是需要有關人員來執行,這時候就要看是由人來判斷還是有制度判斷。
一、法治與人治的定義
所謂法治,就是國家用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法制變成法治,就要以人們的權利平等、權力制衡、司法、立法和執法相互獨立作為前提。不然法治就難以產生社會秩序。法治的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依賴於法律制度與法治的本身的成本與優劣之外,主要就是要看人們的道德水準。
所謂人治 ,就是國家以一套嚴格的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道德高度變為德治,必須以權利的不平等和權力的不制衡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的好壞除了依賴於人們的道德水準外,主要看國家治理的道德水準。只有賢德完善的人作國君,才有上樑正而下樑不歪的效果,社會秩序才會產生。若治理者與被治理者的道德水準極低,形同野獸,弱肉強食,其人治成本就會極高,其人治也就無效。
二、法治與人治的區別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兩者基礎不同。人治建立在個人專斷與獨裁基礎上,推崇個人權威,維護專制體制;而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弘揚民主,保障共和國體制。
(二)兩者特點不同。人治提倡聖君賢人的道德教化,呈現出隨意性、多變性的弊端,造成社會的不穩定。而法治強調依法治理,具有統一性、穩定性、權威性的特點,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能有效地制裁違法行為,保證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
(三)二者體現的原則不同。人治體現不平等的原則,主張因人而異,對人的行為作具體指引,而法治體現平等的原則,強調對事不對人,提供一般性規則。
三、法治的優越性
(一)依法律決策優於一人的決策,法律不受人的感情因素的影響而能作出公正的裁決。
(二)法治有監督體系,能有力地防止個人專斷和腐敗。沒有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這已成為一條公理。
(三)法治能客觀地反映和作用於市場經濟。因為市場經濟要求主體平等、交換自由與主權明確,要求合法權利得到可靠保障,而這些只有通過實現法治才能全面達到
(四)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沒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民主就沒有保障,也不能發展。要建設民主政治,就必然實行法治。

④ 人權與法治的關系是什麼

法治又稱「法律的統治」,是指以法律為准則統治或治理國家。它與「人治」相對,即治理國家依靠確定的、公開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規則,而不是依靠統治者個人的意志。法治與法制不同,法制是指法律制度,不涉及治國原則和法律的價值與權威。不同國家對法治的理解是不同的。一般來說,法治有三層含義:第一,依照法律治理國家,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第二,憲法和法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必須嚴格依法辦事;第三,保障民主、平等和自由。

法治思想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提出來的,亞里士多德曾對法治政府優於人治政府進行了論證。我國古代的《管子》一書中就含有「依法治國」的思想,並且法治學說一直在傳統社會中發展延續。進入20世紀後,我國傳統的法治概念與民主、自由、人權相結合,成為社會改良和革命的口號。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不斷探索人民當家作主、依法保障人權的道路。1997年,黨的十五大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立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其確立為憲法原則。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載入憲法,這成為我國依法治國、保障人權在制度發展上的新的里程碑。

法治與人權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法治是保障人權的前提條件。沒有法治,就不能充分尊重和保障民主、平等、自由等基本人權。在國際上,人權也必須通過公正的國際法律秩序來保護和促進。正因為如此,《世界人權宣言》將法治確立為一項重要原則。其次,權利是制定憲法和法律的根據。人權作為一個權利體系,會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這對創設和發展法律權利和義務關系有很大的影響。第三,人權作為一種「應然」的道德權利,可以為法律權利和相應的法律原則、制度提供道德基礎,從而解決法的道德性問題,並在某種程度上補救法律形式的不足。

⑤ 怎麼理解法治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依法治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不可否認法治存在著其強大的生命力,在當今有著其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純粹的法治是有缺陷的,也是空洞的,只有與德治的完美結合才能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降低社會治理成本。
一、 法治與德治的內涵
法治思想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早在古希臘時期各城邦就實現了較為徹底的民主與「法治」,而古羅馬更將這一民主與「法治」的思想發揚廣大。德治更可以從古代中國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中找到其歷史原形。同時由於中西方對人性善惡的不同認識導致了對「法治」與「德治」地位和作用認識的巨大反差。西方人性惡的思想促使人們優先選擇通過法律而非內在的道德機制來調控人們的行為,而中國人性善的理論促使人們希望通過人類道德的自我調節來達到理想社會的實現。這兩種不同的社會治理模式導致了近代中西方法律發展的巨大反差。近代西方由人性惡的認識出發,認為任何權力的本質也是邪惡的①,因此任何權力都必須以有效的手段加以制約,而法律便是最佳之手段;同時由於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關系的契約化,使得平等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分權制衡」以及「平等自由」的法律思想使得「法治」愈加完善。而近代中國由於儒家「為政以德」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德治」愈加根基深厚。
但是從其本質上講,無論是資本主義的「法治」或是舊中國的「德治」都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法治與德治。首先,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的意志。② 因此任何資產階級的法律都是資產階級利益的體現,都是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實現資本家利益最大化而制定的,也就是說這種法律是一種「惡法」而非「良法」。而法律的優良性是法治的必備要件之一。③ 同時由於這種法律的壓迫性使得這種法律並非在全社會范圍內都能得到普遍遵守,因此這種法律本身也是缺乏普遍約束力的。其次,所謂道德是指由人們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關於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以及同這些觀念相適應的由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保證實現的人們行為規范的總和。④也就是說道德並非一個人或一類人的善惡評價觀念,而是全社會公認的價值取向。而舊中國的「德治」之「德」無非是統治者為維護其統治而提倡的君臣、父子尊卑有分之德,其雖於一定時間為特定社會群體所認可,但卻並非為人類社會所公認的正義平等之觀念。即使其中部分內容體現了正義平等,但其也是不完整的,也是狹隘的。
因此真正意義上的法治是指人們通過或主要通過法律對國家的治理而求理想社會的實現。⑤並且必須具備法的優良性以及法的普遍性兩個基本構成要件。而真正意義上的德治是指人們藉助或主要藉助道德的作用對社會進行調節和控制而求理想社會的實現。⑥並且這種道德是為全社會所公認的正義平等之觀念。
二、 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面對法治與德治的抉擇,有人認為法律是萬能的,只有在法律的完全掌控下,社會才會正常有序;又有人認為道德的作用是強大的,只有道德才能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中,才能治本,由此泛道德主義應運而生。但是現實告訴我們,純粹的法治是不可行的,而純粹的德治是不可靠的。
首先,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純粹的德治或是純粹的法治都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就社會現實而言,不可能每個人都自覺的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事,不可能每個人都追求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而寧願放棄個人利益。實際的情況很可能是:人們自然的認為他人都會依道德而行事,那麼自己一個人的違反並不會造成全社會范圍內的混亂,從而大部分人只期待他人依道德行事,而自己卻違背道德的要求去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最終使得少數遵循道德要求的人的行為也變的毫無意義。由此看來,在當今純粹的德治是一種巨大的冒險,其結果只能是社會的極度混亂,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而純粹的法治必然要求有一種無時無處不在的監督工具,即採取「人盯人」的監督模式,那麼任何人每天都處於一種監督他人與被他人監督的狀態之中,這不僅造成社會生產的停滯,社會資源的浪費,從根本上講也是與平等自由的法治思想向違背的。
其次,任何法律從根本上講都是一種道德。法治之法應該有而且必然有道德性。⑦實際上法律都是人們對某種道德的確認,道德規范實際上構成了法律規范的源泉。人們將一種道德法律化,或是因為人們認為其極其重要,必須將其上升為法律以突顯其重要性,或是因為這種道德自覺遵守的程度極其不理想,需要用國家的強制力加以規制。而且可以說任何一部良法都是一部人類道德的薈粹集。只有具有道德性的法律才能為人們所普遍接受,才不是一部缺德的法律,才不會背上惡法的罵名。
同時人們也必須認識到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本身並非是一個完美無暇,毫無缺陷的。法律的滯後性是法律的致命弱點,任何法律都不可避免的將這一致命弱點展現於世人之前。相比較而言道德就更具有時代性,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及時應變,它能及時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加以調整,並且這種調整也為日後的立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由於法律只能對人們的外部行為加以調整,無法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而道德作為一種內心確信能夠彌補法律的這一不足,由人們的內心出發去規制人們的外部行為,從而使法律的調整更加高效。由此可見在當今的歷史條件下法治離不開德治,缺少法治的德治是有缺陷的。
最後,於現實之中德治的威力雖然在局部范圍是巨大的,但是其作用的范圍是極其有限的,並非任何人、任何行為都受其規制,或者說即使受其規制,但這種規制也是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的,任何一絲不良動機都可使其功虧一簣。過分依賴法治不僅將損害法治,而且最終將損害德治本身。假若每一個人都具有聖徒一樣的心靈與道德品質,政府也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法律更無存在的必要。正是由於人們道德水準的巨大差異才必然要求運用法律規制少數不道德的人,強制其履行其應盡的義務,以維護他人的利益和社會的穩定。更重要的是,德治的實現最終還是要依靠法治。⑧任何道德規范受侵犯時,光有社會輿論的譴責是不夠的,只有對那些違反者施以必要的懲戒,才能有效維護這些道德規范的不可侵犯性。但並不是說違反任何道德規范都必須受到懲戒,只有違反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規范的行為才會受到制裁。由此可見於當今德治離不開法治,離開法治的德治是虛幻無力的。
綜上所述,在如今的歷史條件下,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兩者的完美結合才是當今社會的最佳治理模式。
三、 德治——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
任何社會個體都企求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之中:在這個社會中,人們以一種高尚的情操無條件的自覺維護社會秩序,追求社會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在某種情況下,願意犧牲個人利益以維護社會利益。有人會問,這不就是一種德治模式嗎?的確,這就是一種德治模式。但是既然純粹的德治是不可靠的,那麼這種理想的社會不是永遠都實現不了嗎?其實不然。這實際上涉及到了必然性和實然性的問題,即理想與現實的問題。就現實而言,人們的道德水平遠沒有達到那種可以純粹德治的程度,純粹的德治只能引起全社會的混亂,而純粹的法治又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消耗,因此於現實法治與德治的完美統一才是最佳的社會治理模式。而於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來看,德治是一種必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是社會發展規律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
首先,馬克思主義法學家認為,法與國家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國家的消亡也意味著法的消亡。⑨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結果是全人類社會實現共產主義,而於共產主義社會中,階級的對抗已不復存在,而作為階級專政工具的國家也自然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依據,同時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也將消亡。共產主義社會雖然仍有「公共生活的起碼規則」,但它不是法,因為它沒有法所特有的階級性。⑩既然法已不復存在,那又何來法治之說呢?法治的最終命運只能是與法和國家一起消亡於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過程中。
其次,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是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而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標志之一便是人們道德水準的空前提高。共產主義道德本質上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因此於此情形下人們會自覺維護社會秩序,會力求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沖突的情況下,人們會自覺選擇社會利益的實現。這樣便為德治的實現提供了巨大的生存土壤,德治的生命力也將更加強盛。
總而言之,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決定了德治的必然性,德治的實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在這樣一個理想社會之中,人們和諧共處,社會井然有序,不必要的社會消耗也降低到最低點,人類的文明將得到巨大的發展和進步。

⑥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是什麼

所謂人治,就是按照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是人治的廣義概念。但人治有少數人的人治與多數人的人治之分。少數人的人治是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種人治,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專制人治。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制定的制度,就稱之為少數人的法治,這種法制,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君主政治。

「法治」與「人治」的本質區別在於國家權力是否嚴格依法運作.法治國家要求樹立「法大於權」的觀念,創設「法大於權」的制度.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把民主與法治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逐步清除「人治」和「權治」等遺留下來的不良影響。具體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法治」與民主相容,「人治」與專制相合。「法治」是與市場經濟、工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現代民主政治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法治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人治」是與自然經濟、農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君主專制是人治國家的主要統治形式.在人治國家中,一切人只服從擁有權力的人及其意志。

第二,「法治」強調「權自法出」,人治強調「法自權出」。「法治強調權自法出,即所有的公共權力都應當具有合法性根據,沒有合法性基礎便不得行使任何權力,即使人們在法律之外行使了相關權力,也不發生法律效力.『合法性』這個概念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使用,其一是政治哲學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講,它與合理性概念有內在關聯;其二是法學上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事實上,它所講的就是合法律性.」

第三,「法治」強調「法大於權」,「人治」強調「權大於法」。「法治」強調一切公權力都應當服從法律,法律是最高的公共理性,也是公權力的產出之所.沒有法律根據的一切權力均為非法.即便是緊急狀態下政治權力的運用也要遵循依法行使的原則.[vi]所以,以法律為治的治理活動服從既定的規則,而不取決於統治者頭腦的一時聰明或其他什麼智慧.這種治理方式可以免受統治者個人的性情及好惡的影響,防止政治權力的濫用和個人獨裁的災難。
「人治」是最高統治者不受法律約束的「權治」.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大於法律.誰擁有國家權力,誰就主宰國家和民眾.在人治國家,官本位觀念盛行,人們普遍地崇拜權力,漠視法律.因為掌握政治權力是發財致富、光宗耀祖的一條捷徑.正所謂「一人當官,雞犬升天」.中國古代自漢武帝以後的歷代皇朝尊崇儒學,倡導「以德治國」,隋唐以後還採用了科舉考試.但是,「人治」的「家天下」羅織了巨大而又嚴密的權力關系網,法律和道德在權力的沖擊下盪然無存,其結果是官場政治黑暗腐朽,貪官污吏大行其道.所以,中國古代歷代皇朝始終跳不出「政權興亡的周期率」。

第四,「法治」強調法律至上,「人治」強調領袖至上。「法治」強調法律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和任何其他規則相比較,法律在治理社會活動中,在規范人們交往行為中具有至上性和首選性;其二是與任何組織和個人相比較,法律是至上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因此,法治國家要求執政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普通公民一樣遵守法律.
「人治」強調的領袖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掌握國家權力的領袖的意志高於法律,他可以一言立法,也可以一言廢法;其二是掌權國家權力的領袖決定國家的重大事務.他依靠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把自己的意志貫徹到整個社會並使之得以執行。

⑦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是什麼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一,法制的概念不包含價值;法治包版含了價值內涵,權強調了人民主權。

二,法制只是強調形式意義方面的內容,而法治既強調形式意義的內容又強調實質意義的內容。

三,法制更偏重於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強調「以法治國」的制度、程序及其運行機制本身,它所關注的焦點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7)法治不是統治別人而是約束自己擴展閱讀: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當前,社會上對執法司法狀況意見還比較多,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問題還比較突出。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實現公正司法的目標,強調了「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明確了「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對以法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讓人民群眾感到不公時有地方說理、有地方評理、有地方處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司法為社會撐起公平正義的天空。

參考資料:網路:法治

⑧ 法治的含義是什麼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

第一,法治社會的法律作為成文的衡量是非對錯的標准,由於沒有特別針對某一部分人群,所以具有普遍適用性;

第二由於條文明確規范,所以能夠約束社會每個人和每個全體的行為;

第三法律不隨時間或者具體應用情況而改變,這些保證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

第四法治社會的法律出發點為保證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和自由,這位法律制定的本身提供了正當性。而對於以上的每一條,人治社會都無法給予保證。

(8)法治不是統治別人而是約束自己擴展閱讀: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法制指法律和制度,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與司法等領域的各類法律規范及其制度。

任何一個政權要維持正常的國家機構的運作與社會秩序的穩定,都必須用法制規范人們的行為,調整不同利益群體和個人的利益。法治則意味著不僅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和制度,而且要求樹立法律的權威,以此保障社會主體認真對待和遵從法律,切實依照法律治理國家。

從另一個方面看,法制存在於各種政體之中,有國家就必然有維護國家秩序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的實踐只會存在於民主與共和的政體之中。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

熱點內容
街道機關規章制度總則 發布:2025-04-30 22:04:22 瀏覽:332
南京老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4-30 21:52:25 瀏覽:280
2014清華大學法律碩士分數線 發布:2025-04-30 21:47:05 瀏覽:899
合肥法律顧問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4-30 21:08:40 瀏覽:436
合同法與租賃合同關系 發布:2025-04-30 21:00:19 瀏覽:278
獨立法人法人 發布:2025-04-30 20:39:42 瀏覽:955
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原則 發布:2025-04-30 20:24:13 瀏覽:378
道路交通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30 20:13:53 瀏覽:30
物理法學小說 發布:2025-04-30 19:55:33 瀏覽:242
經濟法學名詞解釋 發布:2025-04-30 19:55:32 瀏覽: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