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道德
⑴ 家庭教育,讓我不能做壞人。不能做違背道德的事。 社會教育,讓我不能做違法的事
對,就是這樣,規規矩矩的家庭和規規矩矩的孩子就應該這樣!這樣做人和做事,永遠睡的著,吃的香,沒有心理負擔,感謝父母給自己良好的家庭教育
⑵ 為什麼不能用道德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有罪,法律是官府定的,道德是人定的
不行,因為法律僅僅是對人道德的最低要求,而道德要求是很廣泛的,而每個人和每個地區對道德的理解和標准都不盡相同,這樣會導致司法很不穩定。
⑶ 為什麼不能通過道德綁架讓有能力的人多做好事
因為道德是勸導性的行為規范,不是強制性的法律規范。
⑷ 人的行為能不能靠道德來規范
道德本身就是人們日常行為准則所潛移默化的結果,因此人的行為可以靠道德來規范,但法律也是必不可少的,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總是需要法律的威懾,加上道德的規范,才能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
⑸ 如何讓道德重回人心
覺得現在社會想道德重回真是太難了。有時覺得開國初期多好,雖然那時中國很窮,但人不勢力,大多很單純。
⑹ 怎樣讓道德延續
傳統一定程度的斷裂與隔膜,最直接地表現在社會倫理生活法則缺失
主持人:今天強調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有何深意?
陳來:在古代,中國人有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和倫理生活法則。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著自己的特色和概念,比如「道」、「理」,很難翻譯成外文,但對我們今天仍然是有意義的。我們常說:「你這個人怎麼那麼不講理呀?」「道」和 「理」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文化和生活中了。根本上來說,中國文化不是追求理論的明晰,而是一種實踐的智慧。實踐是跟我們做事聯系在一起的。比如《莊子》裡面講「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講的都是超越世俗達到精神的某一種高度。這些都是有利於社會和個人的。今天,我們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去發掘它、維護它,承擔起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責任。而作為文化核心內容之一的道德與倫理,自然不容忽視。可以說,傳統一定程度的斷裂與隔膜,最直接地表現在社會倫理生活法則缺失。
所以,我們的道德和倫理一定要創造性的轉換和發展,譬如怎麼對待父母、朋友、師長、陌生人等等。應根植於本土文化資源。這也是大多數人比較容易接受的。
郭齊勇:實際上,在華人社區現代化和世俗化的過程中,中國大小傳統的道德信念仍然長期地起作用,孝敬、家庭的穩定性、凝聚力、重視教育和忠信,仍然是老百姓選擇的最主要的價值。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忠、孝、誠、恕這些價值,如果在剔除它的歷史負面性之後,完全可以提煉、活化它的合理因素,滲透到今天的生活中去,作為正面的、積極的、健康的力量參與現代化的建設,來治療現代社會的疾病。
今天,一切向錢看、物質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中心主義,缺乏誠信和信仰,這些潮流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尊重自己本土的倫理資源,是特別緊迫的任務。我們通過現代的轉化和創造性的發展,可以使傳統的核心價值能夠支持市民社會的公共理性,來引導平民的起碼的公平、權利訴求,並予以節制與平等溝通。
新道德建設,離不開變化了的社會生活實踐這個源,同樣也離不開傳統美德這個流
主持人:創造性轉化中華傳統美德,何以可能?
肖群忠:任何一個民族的道德進步總是在對自己的傳統道德資源進行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前進的。實現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這樣一個提法,我理解,就是要把傳統道德作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資源和憑借,實現我們的新道德與傳統美德的直接繼承和延續。我們的新道德建設,一方面離不開變化了的社會生活實踐這個源,但同樣也離不開傳統美德這個流。
根據這樣的思路,我們對我國傳統道德資源這個流,能繼承的和要繼承的,主要是拋棄其封建國家政治倫理的糟粕,轉化個體道德、家族道德與社會道德中的合理成分,以指導現代社會民眾的日常生活。由於我們幾十年來在民眾的日常生活道德建設方面是欠缺的,傳統道德資源的相關內容的絕大部分我認為還是可以直接為今天所用的。如傳統社會生活中講忠誠於事、忠誠於人的精神,行業道德的講究信譽、勤勉敬業精神,講究人際之間的誠信精神,家族道德中的講究親情孝道、和睦團結的精神,個體道德中的講究個人修養、追求美德的精神,全社會的講究禮儀、維護秩序的精神等等都是可以批判繼承的。涉及人類基本道德的一些普遍資源更是可以直接繼承的,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仁愛他人,講究義務責任,天下為公等等。
唐凱麟:不可否認,傳統道德與現代社會存在著沖突。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阻力和問題,其中不少就與傳統倫理的消極影響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如人情大於法律,關系經濟,忽視經濟效益,規范意識不強,地方封閉和保護主義,競爭意識淡薄,等等。
但是,傳統倫理道德是一個包含著多層次的復雜體系,不同層次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和意義是不一樣的。就儒家倫理的內容而言,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其核心精神即「仁」學,這是儒家關於人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最一般的價值精神;二是其特定的社會倫理價值觀層次,如三綱五常、家族本位、忠孝等等;三是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的一般的行為准則,如義、智、恭、寬、信、敏、中庸等等。在這三個層次中,第二個層次是與封建社會形態聯系最為密切的,因而其具體內容是陳腐消極的,與現代社會是根本對立的,但這一層次中的某些東西就其抽象的形式而言也是可以通過揚棄和轉換為現代社會所容納,如忠與孝的形式等。第三個層次作為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的一般准則,當然不能不受歷史條件的制約,但人類行為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不論任何時代的人都存在著一些為人處世的共同要求和准則,傳統倫理中所包含的這些日常生活的為人處世的准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活實踐和處理為人處世的准則,體現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活實踐和處理人際關系的優良傳統,其中所包含的積極意義理所當然地仍然可以為我們今天的日常行為和處理一般人際關系時所汲取運用。
一些傳統道德觀念在現代社會仍是人們生活處事的信念
主持人:舉例談談,哪些傳統道德可經創造性轉換為今所用?
郭齊勇:中華民族基本道德觀念和道德准則可以用仁、義、禮、智、信等五德來總結,尤其是「仁」。孔子界定「仁」為「愛人」。孔子繼承周公以來的人道主義傳統,不僅反對人殉人牲,甚至對用像人形的土俑木俑去陪葬都表示厭惡。有一次退朝,孔子聞知馬廄被燒了,他首先問「傷人乎?不問馬。」孔子關心的是人,而不是馬(及馬所代表的財產)。他關心的人,包括飼養馬的普通勞動者。是愛人、同情人、關切人,包括愛、同情、關懷下層百姓,這在任何時代和社會都是道德准則。
「仁」的內涵的另一面是「恕」:自己所不想要的東西,決不強加給別人。例如我不希望別人羞辱自己,那我決不要羞辱別人。尊重別人,是別人尊重自己的前提。這里強調的是一種寬容精神與溝通理性,現代社會非常需要這些。而實際上,這些道德觀念在現代社會仍是人們的生活處事的信念。我小的時候,常聽家中老人講:「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將心比心」,「秤平斗滿不虧人」等。
陳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德性的培養和人格的提升。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把對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還重要。孔子說「殺身以成仁」,孟子說「捨生而取義」,都是認為對道德信念的堅持不受物質條件影響。這種思想在社會上造成了崇德尚義的氣氛。
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舞人們追求堅定獨立的人格尊嚴,不被任何財富所腐化,不受任何外力所威脅。在這樣的精神影響下,儒家一貫強調明辨義利,主張明理節欲,人的「美德」和修養始終受到重視。在中華文化的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以重視禮義廉恥、奉行仁孝忠公誠信為核心的傳統美德體系。這種精神追求,通過古代的文明規范體系「禮」,形成了中華「禮義之邦」的社會風尚。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社會良好道德氛圍,這些是重要的資源。
唐凱麟:某些傳統倫理精神可以成為促進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比如,「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寧儉勿奢」的自律精神和「重群克己」的合作精神。孔子力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奮斗精神,《易傳》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意識,《大學》高揚「治國平天下」的功名理想等等,都表現出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同時,在消費上儒家提倡「寧儉勿奢」、「克勤克儉」,主張節儉自律。這種節儉自律精神的發揚,可以養成一般民眾的節儉風氣,增加社會儲蓄。深受儒家倫理影響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經濟起飛時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居民的儲蓄率非常之高。正是這種節儉的儲蓄風氣,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起飛積累了所需的大量資金。
傳統的群體合作精神對於培養和形成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精神,促進企業內部的凝聚力,有著重大意義,可為今所用。與西方強調個人價值和自由競爭的個人主義倫理原則不同,中國傳統倫理重視群體價值,強調人們對自己的所屬的群體要有歸屬感和責任心,提倡群體中人們之間忍讓協調,合作互助。這種群體合作精神對企業發展起著突出的積極作用。一些學者在研究日本企業與西方企業的不同特點時,發現日本企業高效率的根本原因在於日本員工對企業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和責任心,經理與職工、職工與職工之間有一種西方企業所少見的團結合作精神,企業成為所有員工的「命運共同體」。
再比如,中國傳統誠信為本的倫理規范與現代市場交易中信譽至上原則的一致。《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所謂「誠」也就是「真實無妄之謂」;而「信」是「誠」的具體表現,孔子強調「人無信不立」。這種誠信為本的道德准則與市場經濟的倫理要求是一致的。印尼著名銀行家、華裔商業巨子李文正說:「銀行家要出售的不是金錢,而是信用。」
要把那些日用而不知的仁愛忠信、仁義禮智等道德資源加以保護、拓展
⑺ 道德問題能不能用法律來解決
近來,「常回家看看」入法一事引起熱議。對此,部分學者認為,這是我國將道德規范引入法律文件的一個表現;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個倡導性法律規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規范;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這樣的法律規范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如果家庭成員沒有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老年人就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因此,這不是一個所謂的倡導性法律規范,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規范。 道德問題能用法律來解決嗎?筆者認為,這項法律規定雖然具有一定的彈性,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自由裁量的空間,但是,這項規定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規范。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規范通常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商業道德規范,道德規范往往缺乏強制性,需要依靠自律(包括行業自律)付諸實施,而法律規范具有明顯的強制性,如果行為人違反法律規范,必須受到法律制裁。 道德入法,不是法律規范的無奈,恰恰是法律規范的完美體現 道德規范通常表現為公眾普遍的價值判斷,但是,道德規范不能藉助於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如果違反了道德規范,只能通過社會輿論的譴責或者行業的聯合抵制解決問題,國家的司法機關不能介入直接依據道德規范對當事人的行為作處罰。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道德規范不能直接進入國家的法律體系之中,並且被司法機關引用,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決。在我國現行法律規范中,多次出現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職業道德這樣的概念,說明這些帶有群體性的道德概念,已經變成我國法律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它們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規范,盡管在字面上表現為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職業道德。比如,在我國憲法中明確規定公民必須遵守社會公德,在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明確規定經營者必須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在我國注冊醫師法中明確規定注冊醫師必須遵守職業道德。所有這些規范與其說是道德規范,不如說是包含道德價值判斷標準的法律規范。 從詞義學的角度來看,道德規范通常是指那些被人們普遍認可的價值判斷標准。道德規范既有倡導性質,也有約束性質,只不過道德規范的約束性在不同的群體身上產生不同的效果,在不同的個體身上也會出現不同的後果。某些人對於公眾的普遍價值判斷缺乏免疫力,因而他們無法感受來自公眾的道德譴責;但是,也有一些人對公眾的普遍價值判斷標准極為敏感,他們對公眾的道德譴責缺乏承受力,在公眾輿論的壓力之下走上極端。討論道德規范的時候,既要考慮到道德規範本身的特徵,同時也要考慮到道德規范作用於不同群體和個體之後的反應,道德是一種自我約束,道德也是一種社會公眾的約束。這種約束不以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因而不可能變成法律規范。 法律規范是由國家立法機關通過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充分體現國家意志的行為規范。法律規范中引入道德規范,不是法律規范的無奈,而是法律規范的完美體現。在現實生活中,制定法律規范必須充分考慮到各方面的意見,在集思廣益、廣納善言的過程中,立法機關可以把那些充分體現社會普遍價值判斷標準的道德規范直接引入法律文件之中,從而變成國家法律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立法模式既可以強化法律規范的道德基礎,同時又可以使道德規范促進法律規范的實施和完善。 法律的制定、實施和完善都離不開道德規范 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道德規范對於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導性作用。在一個多元化社會,制定法律規范必須首先徵求民意,而普遍遵守的道德最大程度地體現了社會民意。過去人們通常認為,法律是一個社會的底線,而道德則是一個社會普遍價值的天花板。現在看來這樣的觀點失之偏頗。在現實生活中,道德規范體現了某些群體或者某些階層的普遍價值觀念,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規范的時候,必須小心翼翼地尋找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念,並且將這些價值觀念轉化為國家的法律規范。這本身就是一個尋求共識、凝聚共識的過程,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立法過程,還是一個道德重建的過程。 近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並不僅僅是把道德規范寫入國家的法律文件,而是在徵求多數人意見的基礎上通過法律程序將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價值判斷變成國家的法律規范。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爭議,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觀點,但是從整體而言,這項法律規范的頒布實施的確提醒了社會各界人士,必須關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充分滿足老年人物質需求的同時,通過探視等方式給他們精神上的慰藉。這是充分體現法律價值的重要法律規范。 其次,道德規范對於法律規范具有充實的作用。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將道德規范或者道德判斷納入法律規范之中,成為法律規范的有機組成部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立法機關充分意識到,社會關系錯綜復雜,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人士在交往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價值判斷標准,將大家共同的價值判斷標準直接納入法律規范之中,不僅可以使法律規范更加精煉,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使法律規范更加充實。 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文件的時候,直接將那些具有特定內涵的職業道德、商業道德、社會公德納入其中,不僅可以減少法律規范自身可能出現的歧義,而且可以強化法律規范的社會認同感。譬如,執業醫師長期遵循共同的職業道德准則,將職業道德准則直接寫入執業醫師法,不僅可以提醒執業醫師遵守行業的職業道德,而且可以在法律糾紛發生時直接援引職業道德標准對執業醫師行為合法性作出判斷。法律規范這種巧妙的「借用」,不僅讓傳統的職業道德、商業道德、社會公德這些概念具有時代的氣息,而且可以藉助於這些長期存在的社會價值判斷標准,進一步充實法律規范的內涵。 最後,道德規范對於法律規范的實施具有促進作用。「法無外乎人情」。所謂人情世故實際上就是豐富的社會道德規范。公眾之所以自覺遵守法律規范,是因為法律規范包含了他們的道德訴求,是他們道德規范具體化的表現。正因為如此,當他們面對國家法律規范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深處就會喚起對法律規范的信仰。而這種信仰來自於他們內心道德價值判斷的共鳴。可以這樣說,體現公眾普遍道德價值判斷標準的法律規范,不僅可以拉近國家與公民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公民對國家產生普遍的認同感,而且可以拉近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距離,從而使法律的實施變得更加容易。
⑻ 良心和道德並不能使你得到什麼 相反失去的很多
道德和良心永遠來是對於自己這源一方的人,比如自己國家,自己圈子,自己家人,自己。自己分清楚,不同情況這個一方是在變的。其實我感覺都是我們弱小而偏向於群居,生怕自己身邊沒有人,不善拒絕罷了。道德是做人,邏輯其實就是著眼國家,你幫人,國家才會更好,你謙讓,才能更得人心,都是對自己有好處才做的,而不是為了讓別人喜歡自己。良心其實就是善,大家都得到好處才是善,別自己的需求不被滿足就覺得別人沒良心,自己想想自己又做了什麼。多學習,別把無知和無能帶給自己無力感誤認為社會沒有道德和良心,舍棄那些無聊的社交情感,好好為國家做事和提升,正確使用道德和良心去賺更多的錢。
⑼ 「不要讓道德觀阻礙你去做正確的事情」這句話出自哪裡
正確的道德觀絕不會阻礙你做正確的事。推薦參考大安法師開示:當我們人生遇到種種選擇的三岔路口的時候,我們選擇的標準是什麼?「欲知山中路,須問過來人」,不要自己胡思亂想,一定要向聖人討教,向善知識討教。《涅槃經》里也說:「願作心師,不師於心」。意思是,不要把這個感覺系統的心作為自己的老師,而一定要控制住它,要作心師。因為凡夫難以憑借自己心意識的思維推理,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一定要學習經典。就好像我們寫書法,你不可能拿起筆就寫自己的東西,如果這樣,十有八九是會失敗的。首先要臨摹。臨摹就是把自己腦海當中的字形、筆畫全都放棄,字帖怎麼寫,就循規蹈矩地去模仿。臨摹得越像,就越有進步。在這過程中,對字的感覺以及審美價值觀就建立起來了。我們做人也是要通過學習聖人的經典,建立一套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所謂的正知正見。不要自己瞎琢磨,走到一半,不行又回頭。現在社會上都在追求財富、權力,以此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要知道這些東西,是你的福報。命中有,自然會有,命中沒有,你打破頭也沒有,這是因果的法則。通過學習佛法,你就可以了解因果輪回,了解生命的本質和萬物運行的規律,了解諸法的空性;就能找尋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也能開拓一種無我的胸懷,情商也會提高。做人做事就不只考慮自己,也會考慮周邊的人。孝養父母,幫助同學,努力學習,盡到自己相應的社會責任。以平常心做事,萬事隨緣,活在當下。同時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事業,鍥而不舍地努力,再注意福德智慧的修習,就能萬事順緣,吉祥如意。當代大學生出生、成長在我國改革開放時期,具有濃郁的現代意識,思想活躍敏銳,求知慾強,刻苦耐勞,有許多良好的品性。然而生長在這個市場與科技為主幹的現代社會,面臨著越來越強的競爭壓力,內心的焦慮、迷茫以及程度不同的失落也嚴重存在。大學生心理障礙乃至自殺事件,呈上升趨勢。所以,當代大學生以佛法來調適心理,健全人格,甚為必需。茲略述四點,聊備當代大學生參考: 1、相信因果報應。一個人命運的窮通貴賤,不是偶然的,中間貫穿著善惡對應回報的因果鏈。布施得財富報,放生得健康長壽報,嗔恚得相貌醜陋報等,所以對自己的命運要有正確的觀念。命中沒有福祿,費盡心機也得不到,命中有的好處,你不想要也不行,這叫「求之不可得,卻之不可免」。這樣,人生觀便會達觀,逆來順受即是知天,進德修業始名立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命運便會向好的方面轉化。 2、對世間現象要有空慧的正見。了知世間一切都是緣生法,並無實體,緣聚則有,緣散即空,如夢如幻。由業力感招的世相,多有逼惱。如是吾人處世,隨緣任運,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無適無莫,則無往而不受益。 3、由智慧生起積極的人生態度,完善自己,服務社會。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得全方位提升自己的道德與智慧素質,以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作為自己做人的准則,力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在現行教育體制下,注重自我教育,要有特立獨行的精神,對物慾、私慾要理性化,不可膨脹。淡然處之,心平氣和,反而能獲得應得的需求。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我們何不做一個君子呢?樂天知命、少欲知足,又能夠面對社會積極進取,使自己成為服務社會的優秀人才。
⑽ 怎樣讓自己豐富起來,不要道德綁架
想讓自己豐富起來,就要做有利於社會的人,有利於道德的人。